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杀式疗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自杀式疗愈的读后感大全

2020-04-21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杀式疗愈的读后感大全

  《自杀式疗愈》是一本由[美]杰西·鲍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杀式疗愈》精选点评

  ●非常奇异的叙事风格,带着些微错乱癫狂,有时又清醒地给人重重一击,于是不合时宜地开了个多重人格相互厮杀脑洞。【我们必须让死者继续活着渴望——或者说将无理合理化的渴望,那才是人们应该活着的理由。】所以生命本就是一场没有答案悖论吧。

  ●死于,生于爱。边读边像在迷雾中穿行,行至终点逐渐明朗。小唐翻译得真好!用词、语感、节奏,都很喜欢。只是这本书的字实在太小,看得累人

  ●杰西·鲍尔是一个很能玩文体和叙事的人,口吻也是每本清奇

  ●做成一个十小时氛围游戏绝对上天。最后火车那一幕场景强烈人生戏剧不过在时间飞逝中选择遗憾

  ●刻画在这复杂神秘人类世界中穿行的艰难,是杰西·鲍尔的作品吸引人的一面

  ●文体和叙事都不错诡谲阴森恐怖

  ●文风结构,叙事都有另辟蹊径之感。一个晚上读完,读的过程中也想到卡尔维诺。五味杂陈,世界并非只是看到的那样。

  ●像看了一部手持摄像机拍的纪录片眼睛都要晃晕了,尤其是倒数第2章谈话师那段,话唠引起严重不适,为什么就不能正常说话呢。

  ●去广州玩的最后一天下午在书店读完仿佛自己就如村子里被治疗的人感觉自己被治愈了好多意犹未尽

  ●微信读书免费读的,我要去买中文和英文的实体书回来!虽然开头很怪异,而且这种怪异感几乎持续了半本书,但我好像读得被催眠一样慢慢就陷进漩涡里去了,读到后面心底难受地想放声大哭。。。【20190826已购中文及英文版实体书】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一):困境

  如果记忆全部都丢失了,那个体如何成为个体?

  自杀式疗愈是一种逃避,而逃避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解决问题,并且容易陷入更深的困境。换一种身份走出困境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绝不应该是抹杀掉原来的一切。活在谎言中活在假象中,受他人支配不如坦然地迎接死亡。

  感觉男主最后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索然无味。而老检查员的话语中的蛊惑意味浓重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二):摘

  第二天,你响起敲门声。是那个年轻人,他名叫克莱门特。他想要见你,你发现你也想见他。虽然他几乎一穷二白,而且一点儿不起眼,你却发现自己想和他一起外出同游。这次外出让你们变得亲近了一点。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而你每天都在见他。你的亲朋好友震惊了。你似乎变了——变得更加光彩照人。你看上去容光焕发——你变得多么快乐呀。当你坐在桥上,亲吻着这个年轻人,当你在电影院和酒吧流连到深夜,你觉得终于在这儿梦想成真——你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你之前一定认识过其他优秀的男人、其他男孩子,克莱门特却是让你觉得需要感谢的那个人。 我经常怀疑房子里、整个食宿公寓里,谁都能打开别人家的门。所有的锁都是一样的,这是我的看法。不过,我从没有试过去开别的锁。我想过要试,但又怕被发现,因为大部分住客都很少离开他们的房间,他们大部分都闭门不出。 我认为,我告诉谈话师,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对继续待在那儿有点顾虑。我突然想到她并不是受到了高海拔的影响,在山里长大的她,是不会受到海拔影响的。就在我渐渐入睡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越想越觉得她不是受到了海拔的影响,而是病得很重,她一直都病着——从我认识她起,我却莫名其妙地从来没有发现。但是,现在想这些是很容易——相我曾经那样想过,但实际上,我很可能根本没那么想过,而是,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我差点儿就想到了,但其实并没有统统想到。无论如何,无论本可以如何,那天早上我在床上醒来,从那张床上可以俯瞰着小溪穿过峡谷落下,她专门为我们挑了这张床睡觉,我翻过身,拽了拽她,我对她说了话。这件不可思议的可怕的事突然之间变得彻底、极度的真实:我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她死在了夜里,夜里的某个时候,而我还在继续睡着,对此一无所知。 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这件可怕的事,她的生命正在消逝而我还在继续安睡,浑然无觉,没有醒来,这让我感到了转瞬即逝的希望。这不可能是真的,如果这不是真的,那么或许她还活着。但她并没有活着。我想到我们晚上睡觉和她去世时的情况,或许她甚至还曾试图叫醒我。她一定这样做过。她的感觉那么敏锐,很可能,她很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死正在临近,她试图叫醒我好在我的耳边说上几句临终遗言,而我,没有醒来,没有允诺她最后的遗愿,而是继续睡着,愚昧、茫然地继续睡着,我这么告诉谈话师。他又递给我一块布,他给我的时候,我们的手碰到了一下,他用另一只手按了按我的胳膊。她当时不觉得,我当时想,我告诉他,自己快死了。但现在,我相信,我对谈话师说,她一直以来都知道,只是因为想让我们度过尽可能多的快乐时光才没有告诉我。如果我们最后的日子都耗在哭哭啼啼、吵吵闹闹上——那这些日子就只会变得模糊不清,会互相混淆在一起。她表现得更强大,她的力量体现在:她决计不告诉我,她确实也没有告诉我,我们反而还计划着我们永远不会过上的生活。她躺在床上,蜷曲着身子靠着我,一条腿还绕在我的一条腿上——这番景象让我痛。她死前显然紧紧依附着我,尽可能地让她的身体贴近我的身体。而我却在睡觉,睡得毫无知觉。我在那儿躺了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甚至害怕自己有半点动弹,我还觉得我希望自己动弹不得。但是,我最后还是起了床。我把她的身体摆直,把她的双手交叉着摆在身上。我合上了她的眼睛,用一条毯子盖住她部分的腿。然后我感觉很奇怪,于是又把毯子拉了下来。我看着她,她还穿着她的睡衣,我哭了起来,不知道接下去要干什么。于是,我为她换了衣服,我能为她穿上的衣服,然后再去打电话通知她的父母。虽然我不想那么做,但我还是做了,我告诉谈话师。我打给她父母,是她母亲接的电话。她听出是我的声音,她说的第一句话,听上去快崩溃了,是,你在哪儿。我说,我有事要告诉你们。她说,什么都不要告诉我。你在哪儿,别的什么都不要说。我告诉了她,然后她就挂了电话。她的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当天就赶到了,他们肯定一连开了十四个小时的车,然后他们带走了她。他们把我捎回了城,实际上是把我丢在了郊区。他们不想送我进城。有一种气氛,我渐渐体会出来,就是我是罪魁祸首。没有人说,她本来可以再多活一段日子,但我知道他们觉得,他们每一个,我不配一人独占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周。他们从来都不明她为什么要和我在一起。他们完全理解,为什么她和我在一起可以这么自在——因为我不知道她快死了,无它。但为什么偏偏是我,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我仅仅是因为我的不知情才显得特别,那是她在我身上看到的东西,他们这么认为。 天黑下来的时候,我向家里走去,有人给我留了张字条。是她的母亲,字条上说他们将会举办葬礼。拉娜的葬礼已经定好了日子,字条上说是个非常小型的葬礼。会有人出席,但所谓非常小型的葬礼是说让我不要去。他们不欢迎我参加她的葬礼,我告诉谈话师。我不能自已地哭了起来,在谈话师面前,失声痛哭。他完全不吱声,只是看着我,然后他开了口。我不知道我们坐在那儿,从头到尾在那儿坐了多久,或者已经过去了多久。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他问道。那场葬礼,葬礼是什么时候办的?我们坐在这儿的这几个小时里,我说,葬礼正在进行。现在可能已经结束了。谈话师点点头,轻轻地说道,那么她办了两场葬礼,我想,其中一场就在这儿,就在你的讲述中。你讲了很久,相当于是为她办了一场葬礼,而我也出席了这场葬礼。我是见证者,某种见证者。我用他给我的布擦了擦脸,死气沉沉地坐在椅子里。他坐着,等着。最后我终于说,我不想再活了。 我有话要对你说,他说。最后关头我总是这么说。我认为这是种安慰,所以等到最后才说,谈话师说道。他跪下,手里拿着针,然后他说,创始人格勒布登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想活着——每个人都想活得尽可能长久、尽可能闪亮。据报道他曾这么说过,这位伟人本人。人们常常会误解这句话。他不是真的在说“每个人都想活着”,你本人就知道这不是真的,而是在说理应如此。如果说动物有一件事情是胜过我们、把我们比下去的,那就是:它们都想活着。它们被各自赋予了生命,而它们全都想要生命。我们却不是。为什么?你的生活由房间组成,一系列的房间,谈话师这么说道,手搭在我的胳膊上——在每个房间里都很难记起在前一个房间里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记住你小时候发生的某些事情,但是,关于童年、关于做个孩子是什么样的记忆却已经遗失了。我们的世界是一连串难以承受的丧失,只有模模糊糊的记忆,模模糊糊的珍藏。村庄处理对之做出了改进。这么对你说吧,村庄处理也是一个世界,是对现有世界的改进。那是一幢房子、一系列的房子、一个许多房子组成的系统。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本质中最重要的东西被归结到了其根本,并不断重演直到比例协调为止。在这些地方,你会渐渐好转。这点我可以向你保证。那里会有爱你的人,也会有欺骗你的人。会有为了你的利益而斗争的人,也有你永远不会认识的人。所有这些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不过只是到了现在,最后终于,你也要加入进去。你可以这么想象——那里有全心全意帮助你的人,只帮助你一个人,只是到了现在你才要加入进去。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三):摘记

  ◆ 村庄处理

  gt;> 一个如果你必须向别人解释便可以解释给人听的理由,这样总是最好不过的。人不应该活在解释自己的恐惧里——但是理性的人有能力解释,有时候甚至喜欢这么做。

  gt;> 一个人可以在听音乐的时候旅行,就跟走路旅行一样。

  gt;> 我感到,我感到非常难过。

  ——你感到的不是难过。难过是一种失落的感觉。一个人想得到一样东西,但他没有得到——或者一个人希望事情是这样,但事情却不是这样。那才是难过。而你感到的是无依。你还没有对你周围的东西建立起依恋。建立起了依恋,你就会发现你会越来越快乐。

  gt;> 这些美好的春日啊,马丁说。这样的日子我可以永远过下去,我想我们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是吧,朋友?

  gt;> 人们可以那么做,对吗?聊聊某个话题,聊聊自己不喜欢什么。那没什么不对的,不是吗?

  gt;> 难道她不会发现他不值得她了解吗?难道她不会觉得一个人待着比较好吗?

  gt;> 你深深地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得跑出来,跑到边界上,准备好纵身一跃。

  ——我会这么做的,他说。我会的。

  gt;> 谁能谈爱呢?这里只有空气而已——或者连空气也没有,如果连空气都没有,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gt;> 你认识过别人吗,这么久以来,他问她。过了这么久,我直到现在才鼓起勇气,向别人袒露自己。为什么是我。因为,她说,因为——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恍惚极了。你仍然在自己的世界里东飘西荡。这是第一次我能确定一个人是个活生生的人,不像其他人一样只是一具空壳。

  gt;> 注射会改变你,会把你深深地塞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好让你学会在生活的难题前保护自己。它也有其他影响。它破坏你的记忆,于是你会忘掉大部分你曾经知道的事情。

  gt;> 他们坐在树林里,坐在溪边。那儿有一片白桦树。他靠在其中一棵树上,和她聊东聊西。

  突然,希尔达和马丁,觉得什么也不说感觉也很好。他们坐着,说着些关于早晨、白天、彼此穿的衣服(几乎一样)的陈词滥调,他们感到很快乐。

  gt;> 你必须听故事,不是为了听懂,而仅仅是为了做个好人

  gt;> 他想到她的衰弱的无足轻重——她应该会死在随便哪个地方。她会躺在地上,世界在她周围旋转,然后呼出她的最后一口气。他接着想到她的衣服,所有按着她的尺寸裁剪的东西,所有经过她的双手塑造的工具,她生活中所有曾符合她喜好的东西都变成了一堆废物——突然之间全都变得失去了用处。他接着想到世界会怎样急不可待地涌入她曾生活过的空间,用别的东西占据它。他几乎要哭了,泪水盈满了他的眼眶。

  gt;> 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那个人就不在了。一块墓碑并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即使墓碑让人们有了一个可以靠近死者肉身的地方——那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徒增了哀伤而已。

  gt;> 他感觉那似乎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而他毫发无伤。然而,有时候,就好像当一个人照了照镜子,当一个人有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自己,然后突然在镜子里看到了这张脸,这个人自己的脸,并且感到——认出了自己,有时候他会滑向一种深深的悲伤,悲伤到几乎要哭出来。他的面容会扭曲,他会双手抱头,暗自想道:我都干了些什么,他会感到他背叛了那个唯一属于他的人。

  gt;> 书里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检查员并不会循规蹈矩地做决定和做事。比如说我,在某些方面常常都不按着书本来。但在另一些方面,照着书做却很重要。这部分是因为置身其中的并不只有我们,你和我都只是某个大于我们自身的事物的一部分。

  gt;> 你不用跟人谈起这个话题。你谈得越少,人们越感兴趣。你谈得越多,人们越不在乎,如果你谈个不停——他们甚至会躲着你。事情就是这样。

  gt;> 个像你这样的人,一个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的可靠的好人,可以生活在任何他喜欢的地方。

  gt;> 要意志坚定,要有拒绝好事的能力

  gt;> 事实如此,那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回想其他的事情,或让那些事情浮沉于脑海。

  ◆ 最后的选择

  gt;> 人类的总体生活正在飞速进步,但是,所有解决方法都有其后果,其中最坏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然出现的,莫过于隔绝感。现代世界里,我们,我们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我们还不如成为家具呢,他继续说道。换句话说,我们无法感觉——没法和别人沟通;这个问题周而复始地出现。有些人甚至难以为继。

  gt;> 他说,长期以来,一千年以来,甚至此前的一千年也是,自杀始终被视为错误的行为。人们相信人不应该杀死自己,人没有这样的权力。这样的信念源于一个谬误的观念——即人并不拥有自己的身体——身体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你。无论是属于上帝还是其他人,其理据都是一样的。但现在我们看到,如果你不再想要活着,那就没有理由,确实没有理由不去了结你的生命。实际上,活着——假如你并不想活——才是非理性的,谈话师这样说道。

  gt;> 每天早上都在这具我感觉不属于我的身体里醒来,在不属于我的状况里醒来,为什么我不该了结这样的生命呢。我给他的回答,谈话师说,是,如果你想要解脱,那有何不可呢

  gt;> 他们会知道你再也不在他们的生活中了,这个人永远地离开了,在世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找不回来了。这对你会是个安慰,你可以知道所有的书都已经合上,所有未竟之事都已经终了,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你没法回头,因为没有回头路可走。

  gt;> 我问他会不会有一个阶段,一个人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下去。我问他处理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分水岭,过了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你想回到过去的生活吗?不想,我说

  gt;> 她并不感到哀伤,没有眼泪要宣泄,没有任何事要惋惜,但她已经走到了头。她对她生活的兴趣要比她的寿命短。

  gt;> 的青春完全被一种浓重的悲伤压垮了

  gt;> 他把他的处境解释清楚,不是像个孩子那样解释,而是仿佛一个在世上活了很久的人

  gt;> 需要努力的地方并不是记忆。那是人类的秘密,遗忘才是帮助我们越过记忆的伤害继续前进的珍贵慰藉。

  gt;> 我告诉谈话师,我感觉自己很老。这是我听得最多的话,他回答道。但老的并不是你,并不是你需要改变,你只是被你的处境、被世界加诸你身上的那些事情压垮了。你身上还有许多年轻和崭新的部分——而且也并不仅仅你身上才有。任何人身上、甚至你能想到的最老的人身上都有。那就是活着的意义——与事物发出的不和谐音和谐共处。

  gt;> 。你可以重新开始,很容易就能重新开始做人——不是做这个人,或者做那个人,而是做一个人。

  gt;> 可是,如果他们真的了解了我是谁就不会,她说,像你这样了解我。到那时候,我说,大部分人都会抛弃你。我附和道,并且告诉她任何人,真的开始了解她后,都会立刻甩掉她。这逗极了,我们哈哈大笑了好一阵。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四):从《自杀式疗愈》谈一个自救者的潜在解脱途径

Corey Arnold 摄

  飘渺、飘然的状态,对度过最痛苦的一段时间是有效的,至少没有在绝境上再进一步逼迫自己。但这状态或氛围长期持续,也容易让自己陷入迷茫和另一种的安全感缺失。

  两个月前标记了《自杀式疗愈》,因为作者杰西·鲍尔来中国后和《积木书》作者赵松的对谈,我自己也写小说,所以有关注。读完全本是在一个月前,父亲因为肝硬化导致胃底血管破裂大出血呕血送去急救、手术,自己也被迫从一年半的重度抑郁中再次走出家门,独自去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点生命与经济压力、不可避免的部分人际接触。在医院的一周多时间,凌晨或中午间隙,看完了这本与自己在创作内容有部分契合的文字(我更关注抑郁、反抗、自救、清洗与哲学相关,以接近寓言形式表达)。情景设定让对话与场景可以稍微集中、简洁,也更适合一些略带哲学性质地探究,整体不会让敏感的人群过于排斥。英文书名“A CURE FOR SUICIDE”,或许比单一指向的自杀式疗愈更贴合。讲述疗愈的故事,或许下意识让一些人认为其大概率是治愈的,一些人也确实有这感觉,但对我自己不然。直到现在,当时看书的感观和心境还比较清晰,包括译本中让人抓狂的角色与人称转换。

《自杀式疗愈》封面/自拍

  不管怎样,这本书还是推荐的。杰西·鲍尔已经从他的“说谎”与“毁灭”中找到了适合自己与这个时代的腔调与节奏,如果能在未来的创作中保持某种质朴、冷静、克制与承担,还可以创作更多好的作品,也期待。

《自杀式疗愈》简介/自拍

  从这本书回到现实,其实很容易发现真正的“疗愈”、“自救”、“走出”,都很难绕过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或者说是重新认识。而这也是我一年前决定自己处理抑郁的源头,不吃药(因见识过副作用在家人身上长远的影响,这点因人而异,如果对朋友,自己还是建议去接受治疗与药物的,毕竟见效更快更有把握),梳理出自己痛苦的原因与应对途径,一些实际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与世界后的:直面而非逃避;行动而非坐视;穿越荆棘,向死而生(这其中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直面,也并非要求一次性去面对自己最恐惧最难解决的那部分,方法视各自具体情况有不同)。

  结合经历为自己梳理的潜在“解脱”路径(现实中与此接近的是“积极的悲观主义”,但不完全一致,不认为这几个字能概括),也许有些普遍意义,但个体间存在差异没什么东西能包治百病。原本都是写给自己的关键词,我在后面加了备注:

  认识世界(重新)→能量视角(这两年我对世界的理解是:万物的本质都是能量)→熵增(由熵增定律等认识宇宙万物的悲剧性/毁灭终局与痛苦底色,人生亦然)→万物终局死亡、毁灭、暗寂(结局毁灭;过程痛苦;悲剧性底色);荒诞;无常→认识自己(重新)→ 承认部分无力感 →有情与无情(倾向于无情,不是指对人冷酷,类似更置身事外一些,别因为外界事物影响你的内心和选择,不是唯心主义,可以简单理解别在意外界/别人看法,当然,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个)→困境→大小绝境(多数困境都能理解成对应的大小绝境,如大到生死抉择,小到出门没带钥匙)→日常及面对困境时,有三条选择/路径(有为,无为,无所谓;有为里边还分善-不作恶/走正道与恶-不择手段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走向,整个架构完全一致,只是这点有区别,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①逃避、拖延、恐惧、掩饰→积累问题、恶化→②无为→最好情况或是维持原样、但基本会继续往下坠落→③积极、直面荒诞与压力(有为/意义)→或有解决可能,过程极痛苦→做出选择(对选择是一种自由的认识)→去行动,实践,解决问题→穿越荆棘,向死而生(核心是穿越荆棘,向死而生,也就是按类似上面的路径筛出自己该走的路,直面压力去走、去做)

  这段文字是今天因某位朋友的文章写的,他/她仍处于比较艰难的康复期,因本书获得了些安慰。本是留给其的评论,后来写长了,干脆放这里与大家分享。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虽然是过去一年来逐渐积淀的自救途径,终归只是私人的一些分析与切身思考,即便我自认为部分内容有普适性,也不一定通篇正确,仅供参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还有选择是一种自由、也是争取未来的强烈指向与起点。

Corey Arnold 摄

  我相信抑郁是可以走出的,即便她的循环往复很强悍、无理,但既然原因在自己而非这个世界,那么我来解决她。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回到之前的生活、甚至拥有更好的状态,而这需要自己的“出场”而非坐以待毙。当然,《自杀式疗愈》跟抑郁没有绝对关联,如有打扰我会删了这条评论。大家一起加油,祝好。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五):我如何成为我和别人

  我们是过去的我们的残骸,又是未来的终结的过去。

  ——但如果有两个同名同姓的你呢? ——那是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每个人,除了你。 ——我为什么没有名字?——你没有名字是因为你正在重新来过。

01 Jesse Ball:不再写诗的诗人和教人撒谎的写作课

  78年出生于纽约的Jesse Ball是一位新锐小说作家和诗人。08年他凭借他凭借《早逝的吕贝克、布伦南、哈普和卡尔》赢得《巴黎评论》的普林顿奖,由此确立了他作为美国新锐小说领军人物的地位,被评论家誉为“当代美国作家中最接近卡尔维诺的那一位”。

Jesse Ball (图片来自网络)

  Jesse Ball曾是一个诗人,为了触及更多的读者他选择转向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有评论家戏称他“一个形容词也不认识”,正是说的他简洁的写作风格。简洁的,无修饰的,直接的短句,是构成他小说的基石。这种大面积的“留白”,带给了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正如他说的:“我认为一本书应该只写一半,作者写一半,读者来填补另外一半”。正是这样,他的小说才显得那么特别,即使不再写诗,小说仍带着他诗的气质,或者说“诗性”。

  当前任职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他,在学院网站上的自我介绍是:“教授坑蒙拐骗、白日做梦和走路。”,甚至他所开设的写作课的第一节就是关于撒谎。

  “人们很容易会从道德角度来看待谎言,世界上的政治家们经常想要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框架,他们编造的谎言成了一种你必须去接受的“真实”。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实际上,说谎是是很人性的事。我们在复述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会添油加醋,做一些修饰,甚至在记忆中,我们就已经在对自己撒谎了”(“杰西·鲍尔,锋利的才华和温暖的心”,别的艺术)

杰西·鲍尔的画,©️Jesse Ball

  不再写诗的诗人,教人撒谎的老师,我想正是这样奇妙的组合,才能写出《自杀式疗愈》这样的作品。

02 如何疗愈:主动丧失和社会接管

  《自杀式疗愈》虚构了这样故事,那个社会中为了解决自杀问题而成立了相关部门,申请自杀者在考察通过后即可由该部门带走并清除记忆,在检查员的帮助下,他将在专门设立的村庄重建他的记忆、人格和生活,他被赋予新的名字,新的身份,新的社会道德规约下的行为逻辑。从此他将不再被记忆束缚,按照检查员的指导学习社会道德规约下的为人处世模式,在这个为他而建的村庄开始新的人生。成为另一个人。

杰西·鲍尔的画,©️Jesse Ball

  一个初听很美好的故事,仿佛正是无数个人曾假想过的——如果我能重头来过,可惜重头来过的前提是:如果我还是我。 故事一开始便让人通感起众多的“反乌托邦”故事,失去记忆和基本行为能力和道德规范的申请人,所有的东西全部由检查员教授。检查员给予的名字,给予的职业和身份;检查员告诉你应该怎样和人相处,在什么场景下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表情。所有的一切你都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因为这是帮你“疗愈”的过程,这段“自杀的疗愈之旅”便告一段落。 清除记忆的那一刻,是他自杀完成的时刻;而适应新生活的那一刻,便是他疗愈结束的时刻。

杰西·鲍尔的画,©️Jesse Ball

  于是人主动性丧失了,申请人在“疗愈”的过程中不再有着个人的情感,他重建的生活全是基于“应该这么做”,而不是“我想这么做”,既然“我”都是假的,那为什么我的生活不能是假的呢?可惜丧失记忆的药剂仍有缺陷,一旦申请人想起曾经的记忆而开始崩溃时,检查员只有再度清洗申请人的记忆,让他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再度由社会书写“他是谁”这个故事。 故事中的申请人不断丧失了作为人的主动性,社会接管了他,将他塑造为对社会“不再有危害”的人,或者说,不再“危害他自己”的人。检察员会在前夜告诉他明天要去见谁,你要和他聊什么,做什么样的表情,作为教导他重新生活的“课程”。而整个村庄都是为他的疗愈提供帮助的“学校”,所有的人,除了申请人都是演员,演出着申请人新身份下的新邻居。一切都是社会安排好的情景剧。

03 我是谁:永恒的哲学命题

  作者的灵感和故事的发展都缘起于这样一个命题:我是谁?如果是我的过往和记忆构成了今天的我完整的人格,那么当过往不再,记忆清零时,我又是谁?当我的所有社会关系都被切断,我不再为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所反映时,我又是谁?

  申请人在第一次清空记忆时,便完成了他所渴望的“自杀”,没有记忆和社会关系的他重新化为一个原子,任由他人重新塑造,成为“别人”。

杰西·鲍尔的画,©️Jesse Ball

  如果“我”这么虚妄,那我们又如何感受真实?作者的回答是爱。申请人几次的疗愈失败,记忆恢复,都来自于他对女友悲怆的爱,是爱让他选择自杀,也是爱让他从自杀中醒来。曾试图协助申请人逃离的检查员2387,在失去记忆陪伴他还是带着记忆监视他的选择中痛不欲生,也是因为爱。如果我们都忘记彼此,又是否能够凭直觉来相认?带着诗人的浪漫,作者在结局留下了这样一个悬念。

04你选红药丸还是蓝药丸?

  如果《自杀式疗愈》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反乌托邦”神话,那倒反而简单。 在小说阅读大半后,Jesse Ball才缓缓揭示出申请人决定自杀前的故事,他卑微孤独的生活,烟火般逝去的爱情和难以为继的绝望,即使真的自杀也不会有任何人在意。于是他发出了申请,于是他忘记了所有的爱与恨,于是他成为了另一个人。 新的生活真的是糟糕的吗?生活平静缓慢,没有跌昂起伏,爱恨都不那么强烈,拥有着自己的爱好和宽敞温暖的家宅,温柔良善的友邻。疗愈之后你可以离开这里,或者,永远留在这里。 这又何尝不是多少人梦想的生活呢,过着平凡而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日复一日,缓慢而坚定。仿佛我们又回到《黑客帝国》中的选择题:你要选择红药丸回到真实生活,还是选择蓝药丸留在虚拟世界呢?电影主角选择了红药丸,那作为平凡人的你我呢,我们真的需要去看清所有真实吗? 这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作者抛给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