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读后感1000字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是一本由安杰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精选点评:
●我错了,为什么看这本书。全书主要由所谓的知名企业家演讲语录+企业PR通稿组成的,为了对小米的无脑吹,前后举例甚至冲突了,像是老师安排几个大学生攒的书……
●内容多,时间太久
●如果说作为互联网入门也还算可以。不过后面有多项内容重复,而且现在来看有些观点的确过于保守。反复论证啰哩啰嗦,内容不太实在,勉勉强强吧!好在也算有些干货
●有些大杂烩的感觉,作者引用原文干脆都不打引号了,就当看看案例。
●作者应该是没有深入的搞过互联网,没有成功过的经验,更没有失败的经验,整本书写的还是那些外行人或者互联网中小白们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还是一些术语的堆叠,没啥意思,太流于表面了,十几分钟随便翻翻是可以的,激发不起来自己的思考和共鸣!!!
●太无聊了,拥抱变化,线上线下结合,大家说了一万遍的知识了……书还是在说这个,没有新意。
●内容像白开水,适合给完全不懂互联网的人看,但不要问我给他们看的效果如何 :P
●大杂烩,将各种资料做简单归类而已。有的地方很勉强。不成为一个整体。随便翻翻即可,不要太花时间。
●篇幅很长,感觉有点小米营销,最后一张物联网思维,还能给人带来点灵感。前面的冗杂重复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一):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对于初创产品来说,我们作为推广运营,首先明确以下几点
1、过市场调研的方法找到用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2、根据用户需求,做好需求分析;迅速完成原型,做好设计,快速开发,做好产品测试,保证用户体验
3、同时建立自媒体通道以及构建增长体系,为种子用户和后期运营打基础;
4、获取种子用户,跟踪并做好意见反馈,做好数据分析,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体验。
————转自推广人交流网站“怎么推”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二):拓展思维
搁2年前看的话,效果应该更好点
有的观点从始至终都是秉行的,和互联网思维没啥关系;
有几个点比较瞎掰,是为了凑24这个吉利数字吧;
有些内容对于目前形式的发展有个基础认识,更能帮助大家理解,当前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带来的影响让人难以想象。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死板的追溯所谓的各种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特点,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革新能力,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才是事业和未来发展的瓶颈
我想现在最火爆的应该是各个巨头都在追踪的“生态闭环”,并以此为目标在不断的拓展应用场景,拓展市场份额,一方面反映了技术革新对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大巨头对当前状况的担忧,稍有差池,可能就万劫不复,前期的积累都将枉然。
多看多思考——区块链不知道能炒多久,也不知道下一个热点在哪里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想,于公司有利,于个人有益
比较厚,又比较浅的一本书。按照24个模块来讲解24种核心互联网思维,让人理解互联网,理解当今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做好互联网需要的要素。
文中多次提到当今互联网公司大咖们的创业之道,了解他们对公司的运作,也同时对目前全球特别是国内的几大牛人和互联网公司有个概论的了解。比如多次提到互联网就要免费,要做到极致,要重视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有了大的体量后,通过用户需求来谋求赢利点,比如增值服务,比如广告,如果线上线下物联网交易。
这本书也间接展示出今后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还是在互联网,更在移动互联网,在智能全球化,智慧城市化,智慧家庭集成的物联网。
互联网做得更是一种服务,技术是为了服务的,也更是当今的一种价值观。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互联网的格局注定也是日新月异的,各大巨头即便看似身居高位,无一不焦虑,纠结,因为现在好不意味着永远。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而不进则退,做人,或传统生意上都是如此。但换到了互联网类公司,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也更需要人们把产品做好极致。互联网时代没有过多人的一起分享,基本都是只能做第一,而老二老三已经很少了。后面的基本就瓦解了。
在这些思路上,创新一直是提倡的,反过来,在做人上一些观念的被称为保守,是否也不尽是好事。不要冒进,或一味迎合新生事物。但可以通过调研,统计,体验等来确认,而不是固步自封吧。
互联网思维也打破了之前的层级化制度,运用更多的是扁平化,和互动分享。这些体制将慢慢改变的不仅是当代的公司,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模式也会逐步改变。
物联网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会摆脱线下内容,关键还是内容做好,虚拟的世界最终也是服务真实世界的。
24种写的还是比较详细的,也举了比较多的例子。有学习之处,需要重复看,更需要切实地运用到实际中。比如痛点思维,也想到与人交往中,让人产生太大负面情绪,可能就是不可挽回的结果。也是那种小吵怡情,大吵便容易离了。
做一个智慧的人,从书中不光提炼技术,互联网思路,也将其映射到生活哲学中。保持一颗谦虚,坦诚,不断上进,改正的心,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读后感(四):这本书内容有用,但显浅散乱,仅剩案例可读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书名标题党范,有勾起阅读欲望。内容确实有点用,但是写得不好,先点评不足之处:
* 旧酒新瓶包装概念,各章节论点啰嗦、散乱,完全是培训讲师边立论边切入案例解释的模式。章节高大上,实为归类拼凑。
* 此书是2015年3月出版,但数据、观点基本停留在2013年阶段,不合时宜地用上开心网、诺基亚等现已倒下的品牌做案例。
* 作者很崇拜小米、苹果、腾讯,提及次数泛滥,应用案例不够多元化。
* 要说推荐亮点,里面收录了大量互联网成功商人、企业家的公开演说语录,正因如此,字数篇幅拖得很长。不过切莫轻易把成功人士的话当成理论应用,仅作为经验分享启发之用。
书中围绕24种思维论述,取其有用精粹简概如下:
1、用户思维:扇了传统企业崇尚“竞品研究”和“功能至上”观念一记耳光,用360随身WiFi和三只松鼠的例子解释什么才叫“用户体验”。
2、屌丝思维:从“草根”角度思考问题和立足服务,论述精英产品MSN为何敌不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QQ平民模式。
3、粉丝思维:通过小米实例论述粉丝价值,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没有粉丝的品牌都会消亡。
4、服务思维:乔布斯在员工销售培训中订立十条黄金服务法则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本章还列举了微软、华为、小米、盛大、阿里巴巴、海底捞一连串案例。
5、爆点思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关键点汇聚核心力量,带给用户超值的预期,让其尖叫,而不仅是满意。案例有:优衣库的“爆款”商业模式,98年《金山词霸Ⅲ》借势引爆社会化营销等。
6、社交化思维:用手游《找你妹》、黄太吉、红米手机预约来对应介绍SNS、社群经济、圈子三个互联网社交领域的应用力量。
7、产品经理思维:面临互联网时代挑战,小米公司的内部是“人人都转变为产品经理”的状态,运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改造自己习惯的工作模式。
8、极致思维:马化腾提到“把产品的核心能力做到极致”,雷军也提出“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9、痛点思维:QQ诞生初期能把用户资料同步至云端从而击败了只能保存在客户端本地的ICQ。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了解消费者的痛点,并缓解所造成的痛苦,将痛点进行分类和组合,是企业创新和保持领先的要诀之一。
10、简约思维:乔布斯打进入手机领域的理由:“已有的手机都太复杂、难操作,世界需要一款简约到极致的手机”。还举例谷歌“简约而不简单”首页界面。
11、微创新思维:用360浏览器和腾讯产品说明:从用户体验角度不断做各种微小的改进,可能微小的改进一夜之间没有效果,但坚持每天都改善1%,甚至0.1%,一个季度下来,改善就很大。
12、迭代思维:列举了百度搜索引擎从不完美到接近完美,小米快速迭代小步跑节奏,蘑菇街的持续改进计划。
13、颠覆式创新思维:也叫“破坏式创新”,五个将被颠覆的领域:终端、媒体、渠道、金融、医疗。举出华为实行“蓝军想办法否定红军”敢于“自己消灭自己”的先进做法。
14、流量思维:举出淘宝、hao123浏览器的流量红利赚钱之道。附十种提升流量的方法:搜索引擎优化、付费搜索引擎、电子邮件营销、网络广告、网站合作、发展网站会员、免费杂志或产品目录、策划不定期调查或抽奖、发布免费信息、交换链接。
15、免费思维:最早的模式是吉列公司免费发放剃须刀,又用360高调永久免费来解释互联网时代变成“羊毛出在狗身上”,“免费”变“入口”的道理。介绍了各种免费模式有:免费增值、限期促销、定向广告、赞助、维基、吉列、开源、按使用量收费、Zyuga(植入销售)、追加销售、品牌效应、联盟销售、卖给谷歌/微软、硬件免费服务收费。
16、信用思维:用阿里巴巴“诚信通”计划阐述“诚信是做生意的王道”的论点。用“京东白条”论述信用就是贷款。
17、跨界思维:列举Zippo及《征途》解释“最大的机遇来源于跨界融合”的论点;跨界趋势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电视、+教育、+医疗。用腾讯京东联婚证明“战略并购比自己做更快”的论点。
18、整合思维:iPod纵向整合重塑音乐界,Threadless众包让用户制造产品,黑天鹅图书众筹让用户投资出书。
19、开放思维:用iOS和安卓淘汰Symbian的实例解释互联网开放本质的重要性。用《Facebook效应》论述利益共享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20、平台思维:宁缺毋滥的精英团队(苹果)、颠覆性的绩效(小米)、扁平化的管理(小米)、透明的利益分享(小米),成就一个又一个小而美的伟大公司。
21、顺势思维:用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的死法喻作“没有勇气变革”的企业。用《华为的冬天》引证企业危机观念的重要性。
再列出腾讯的“灰度法则”: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速度(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灵活度(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开放协作度(纵向横向合作)、进化度(让企业自进化、自组织)、创新度(充满可能性、多样性)
22、连接思维:不再部署移动互联端的战略就落后了,列举APP,O2O模式和二维码带动增值的案例。
23、大数据思维:不再局限随机样本,而是分析全体数据;不执迷于数据的精确性,而在乎数据的混杂性;知道“是什么”足够,不必知道“为什么”。
24、物联网思维:展望论述未来科技的引爆点,下一个伟大的公司一定产生在物联网领域。
结尾附了两则“商业领袖谈互联网思维”的稿,其中《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思维》这篇是免费模式思维解说,可以推荐读一下。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五):新时代互联网思维:抛开互联网找出口,远离互联网训活路
图书封面如今,我们都是生活在网里的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已经被网住了。生命
终将结束,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条游在水里的鱼,虽被网住,但起码能活命。这样讲,有些消极。没问题,那就来点积极的,不做网里的鱼,做用网的渔夫,如何?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没有钱,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财务自由,因为没有财务自由做基础,一切都是空谈,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网上面就开始推送五花八门的营销,管理,理财的文章和课程,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很多朋友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技能的渴求,开是报各种班,可是结果呢?人家大咖还是大咖,我们屌丝还是屌丝; 人家在网上是IP,我们在网上是ID;人家在引流,我们被引流。
问题出在哪里?思维,思维,还是思维。今天我想说,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必须走出互联网,谁局限于互联网谈互联网思维,必定寸步难行。
一,走出互联网的认识误区: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
事实呢?很多人都搞偏了,只看到互联网,却忽略不+号。
不管我们是想做内容创业,还是想做知识付费,或者其他一切产品,都属于+号的范畴,而不是互联网范畴,在互联网,我们要做的只是注册一个ID,然后通过分享,推广来引流,把ID做成IP。很多人连打造IP的基础工作都没做好,就注册ID,必然只能是个永远的ID。
在微博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旅行者,通过拍摄旅行照片拥有大量粉丝。
在知识付费领域,我们看到很多人分享干货,技巧,就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个人IP。
现在,有很多的读书会,也通过互联网引流,积攒大量流量。
但是,在这些流量的背后,是产品,是内容,产品和内容的创作或者制造,离互联网越远,越能吸引流量。因为我们不可能拿着相机在网上拍出一张原创风景照。
我们也不可能不去读书,就可以创做出好的作品。
所以,我们需要远离网络去挖掘素材,去制作好的内容。牛人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让产品原材料都不是取自互联网,互联网上的原材料都太容易得到,容易到手的东西都廉价。
因此,对平台思维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不是说一定要去自创一个平台就是平台思维,作为普通人,正确的平台思维应该是:利用优秀的平台资源,这样可以省很多力。
普通人在互联网混必须要懂得借势营销。
二,走出发展误区:你需要一个团队,不是一个超人
有一个道理大家读明白
一切好的创意都来自线下的精打细磨和苦苦思考。
就如历史上有那么多风云人物,但那些高手都是从山上下来的,在出山之前,都曾苦苦学习,孙膑,庞涓,张良,诸葛亮……等等人物,因此,要想出山干出一番业绩,先得上趟山,因为山上安静,适合思考学习。
互联网时代,积累太少就想出来当渔夫撒网,最终结果,只能被套在网丝上,变成一条在网丝上挣扎的小鱼,鱼死但网不会破。
当然,也有意外,就像那些打不死的小强,被网丝缠住了,居然没有死,不管是因为自己的坚持,生命力顽强,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还活着,但活得很累很憔悴。
于是,开始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做产品,不可否认,很当不被人关注的内容却确实很经典。但为什么好的内容还是不被关注呢?
为什么明明已经是超人,但还是不被认可。我想说,不是不被认可,是你没有被人发现的机会。你是千里马,但没有伯乐,也只能在吃草的时候比别的马跑得快一点,你那写比黄金还贵重的价值,只能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发光,除了照亮自己,别人感受不到丝毫意义。
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寻找照亮别人的途径,寻找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努力地希望更多人从自己的创造中获利,开始学习各种营销手段,报各种总裁班,摄影班,写做板,不是为了提升知识,只是为了结交人脉,在各种平台刷存在感,推销自己。
结果呢?你似乎也是大咖了,你确实有了不少粉丝。有时候你都觉得奇怪,出名的感觉真好,放个屁都有人评论,你体会到了当超人的感觉。
出名的感觉真累,你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热度,需要不断地制造话题,你的产品越来越差,你的内容越来越不像话,但你还得坚持,因为聪明的你,懂得互联网时代,拖这网在水里游,稍一懈怠就会被一波不知名的浪潮打翻,被淹没得无影无踪,直到全身插满各种管子,躺在医院里任人摆布。
你有点绝望,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了,你需要一个团队。
是的,你需要一个团队,但你没有机会了,你已经精疲力尽了。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互联网混,谁也别想当超人,一开始就应该加入一个团队,大家一起操船撒网,一起捕鱼,可以省很多力气,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轮流休息,却能一直保持收获和热度。
因为,只要团队的热度在,你就不会消亡。
一个人打鱼,一天不出海,就一天每鱼吃,打多了,吃不了,吃多了,消化不良。众人打鱼,天天有鱼吃,吃不了有人做成鱼干存起来,你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还能品尝各种味道。
所以,合作共赢才是王道。
三,走出流量误区:你需要的是粉丝,不是用户
我们经常听人讲,有几十万人关注的公众号,收益还不如一个几千人的公众号。
和很多做互联网的朋友私下里聊天,有时候一个课程有几万人报名,还不如在微信群里分享时几百人的效果好。
同样是把链接发到微信群,发现几百人的群可能没人搭理你,但十几人的群却都在响应你。
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有时候,我们看上去被很多人关注,其实那只是一个冰冷的数据而已。
就如,你站在某个广场的最高处,广场上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你,但谁在意你呢?
2013年,罗胖的《逻辑思维》推出后,就斩获无数粉丝,每期点击率都有上百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当时号称“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5000个普通会员+500个铁杆会员,会费分别为200元至1200元,为期两年。这种“抢钱“式的会员制居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半天之内,5500个会员全部售出,160万人民币入账,其粉丝的忠诚度令人惊讶,这样的业绩确实能让人羡慕到眼红。
这时候,我们都发出惊叹,看来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的天下,得粉丝者得天下。
那么,罗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先后多次提供会员福利,第一时间加入的会员可以获得价值6999的乐视超级电视,这相比让会员付出的那点会费来说,实在是赚大了。而先后送出近7万元的超级电视呢,其实是乐视免费送的。看到了吧,如果你懂得羊毛出在狗身上的道理,懂得去链接,整合资源,就可以分分钟玩出大动作来。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剽悍一只猫,他今年搞了个读书方面的公众号,号称要花几百万来打造读书团队,公众号一开通,就开始做征稿活动,一言不和就送价值上玩的电脑,用这种方式来引流,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
朋友们,看懂没有,这就是互联网的套路。
我们在来复盘逻辑思维的营销案例,他首先通过其优质的内容产品将有相同价值需求的社群聚集在一起,通过收会员费的方式赚取收益。二来进一步增加粉丝粘性。然后他以这个忠诚度极高的群体作为基础,向需要精准营销的品牌提供合作机会,自己则作为社群与品牌的链接,形成稳定的收益来源。
总结起来讲,要想拥有铁杆粉丝,你必须得为你的粉丝提供有价值,高于他们期待的意外收获,他们才会追随你。
所以,新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思维是粉丝思维,能不能得住,就三个条件:一是精品内容;二是让用户得到收获;三是时不时给点惊喜,你的用户就会变成铁杆粉丝。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段子:
话说有一只小猫在河边钓鱼,老半天也钓不到一条鱼,心里很苦闷,就去问老猫。
老猫告诉它,现在谁还钓鱼啊,都是用网打鱼。
小猫一听,对啊!
于是就去买了一张鱼网,兴高采烈地去撒网,结果收网的时候,发现一条鱼也没捞着。
又跑去问老猫
老猫说:河里的鱼早就被捞光了,你得去海里。
小猫一想也对,于是就去海里撒网,结果网海没撒出去,就被一个海浪连猫带网冲走了。
小猫在海里挣扎,
小猫能活下来吗?
小猫很幸运,被一只刚好经过的船队救起来了,他加入了这只船队,从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但是,有一天,小猫恋爱结婚了,小猫再也不想出海了,他想老婆孩子热炕头。
可是,不出海就没有收入,老婆买不起化妆品,小孩没有奶粉钱。
后来,小猫突发灵感,织了一张大网,找了几个小伙伴,圈了一片海,开始了养鱼生涯。
他们轮流搭理,从此小猫终于过上了悠闲自在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