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披头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披头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25 23: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披头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披头士》是一本由[英] 亨特·戴维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披头士》精选点评

  ●不喜欢的书

  ●第一次认真摇滚乐成一门艺术。堪称现象摇滚记录。居然写于1968年。

  ●只适合纯乐迷阅读

  ●内容不错翻译不好译者最后也承认了这点,姑且如此吧。

  ●纯粹的摇滚,那个年代乐手如此天真美好

  ●纠错:403页,拉威尔没写过天方夜谭,Boiero->Bolero

  ●喜欢他们就看鲍勃·施皮茨的《披头士》吧,比这本书好得多。

  ●披头士解散前的官方传记

  ●把“神”还原为“人”,详细记录了几个不好好读书熊孩子怎样成为风靡世界偶像过程。非常客中肯的披头士传记。

  ●不喜欢这种正史,连点料都没有,写的太干净

  《披头士》读后感(一):真实严谨,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隐藏的事实并没有写出来

  之前读过鲍勃斯皮茨的披头士,感觉虽然本书为唯一官方认可的传记,但不管是文字精彩程度,还是对于事实描写详尽性,都逊色于鲍勃斯皮茨版的。当然,要考虑本书的成书年代,而且,由于官方认可这个限制,一些关于披头士负面的描写很少,使本书对于披头士形象塑造不那么立体,不够全面。这本书也基本能满足披头士迷对于披头士了解要求,当然,如果想看到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披头士,还有后续有关洋子以及披头士的解散等,鲍勃斯皮茨版是不错的选择

  《披头士》读后感(二):字数超了

  有几处胡搅不清不知道译文还是原文问题……四又分之五星 读起来很轻松。确实相当正经,逃过了那么多人的手后剩下的内容想深究某事某原因之类是不可能的啦,不过从前言就能感受作者真诚。他不断在文中提到,想必他也是爱着他们的。对四个人性格探讨有意思,几乎能认识他们了

  看到最后pual的抱怨释怀,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人一样复杂,是任何关系中都存在的问题,不过是把开诚布公,留给大众娱乐了而已。最大的问题还是钱和商业化情谊吧,万事总在不断变质。

  后记还挺让我这个半夜失肚子疼的青少年()感动,不可能阻止那些现实的问题发生,但“我依然能够很快乐地忆起他们的点点滴滴”。

  《披头士》读后感(三):读《披头士》传记

  断断续续已经看了很久,实话说本人并不是披头士的乐迷,不过几十年耳濡目染,经常在不同场合看到、听到“披头士”这个名字,或者是“甲壳虫”,于是就找来他们的传记浏览一下。 可以说,披头士的出现真的是恰逢其时,在那个音乐音乐人青黄不接,或者说乐坛没有强力领袖的时间节点上,披头士横冲出世,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还走了很多的弯路,甚至背叛,不过总算没有迟到。 之后就是一路的高歌猛进。然而正像大知道的那样,人在盛极一时的时候,总会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于是披头士的每个人遇到了自己不同的问题,并借助于不同的途径来试图找回自己。有的努力是成功的,有的却误入歧途,最终也逃不过合久必分的人力和自然力。 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犯错,也会有人的七情六欲,也会有自己的打算。作为一部写于50年前,披头士成员在世时的传记,书中的描述,一定是值得信赖的吧。

  《披头士》读后感(四):Hey, The Beatles

  文/宋薇棠

  记得看《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时,毛阿敏在洞穴俱乐部里被邀请上台,和众人一起唱着披头士最有名的歌<hey,Jude>。中国一代歌后激动得无以言表,原因无他,只因为那里是洞穴俱乐部——披头士最初崛起的地方。

  披头士,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被变成了过去,封存成经典。在满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世界里,他们的歌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但是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就不重要,相反披头士的音乐我现在依然在听——就像在凝视摇滚伟大的祖先。阅读《披头士》这本传记时,听的是代表作<Yesterday>,淡淡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却夹杂着丝丝的哀伤,就像这本传记一样,写尽了披头士乐队的辉煌与落寞,新生与终点。

  英国作家亨特•戴维斯执笔的这本《披头士》,可以说是关于披头士五花八门的传记里,最权威的一本。他一路亲眼见证了披头士成为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乐队,但是你很难在这本书里看到他偏袒谁亦或是厌恶谁,他的文字很冷静也很清醒,所以真实得趋于完美。因为披头士里的每位成员,都是他所珍视的对象,不管好坏,那都是他们的成长轨迹。

  披头士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利物浦,伦敦与全世界以及一九六八年这本被正式授权的传记第一次出版,按照故事的脉络而言,就是起初、发展还有高潮。

  很多摇滚乐迷都知道英国的利物浦是披头士乐队创立的地方,那个时候的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以及乔治•哈里森,还都只不过是行为叛逆、标新立异的不良少年,模仿猫王的发型,穿着紧身裤和皮衣,偷学更多的和弦技巧,渴望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但是那时的披头士,还不是披头士。它只是一个还没有确定乐队名字的小团队,与无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乐队一样,籍籍无名,放浪形骸。而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那个时期的披头士团队中,没有林戈,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斯图•萨克利夫。这位艺术家在披头士乐队中只待了很短暂的时间,甚至不会弹乐器,但却是乐队核约翰的灵魂挚友,也正是他让披头士有了自己的名字,成就了披头士乐队真正的开始。

  就我个人对于艺术的热爱而言,斯图流星般的出现,是让人惊喜而偏爱的。但不幸的是,他很快死于脑溢血,披头士的发展跌落谷底,直到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的出现,将这个濒于虚空边缘的乐队拉上了新的音乐征途。此后更换鼓手、进军伦敦、走向世界,一切都是那么顺风顺水,令无数年轻人为之疯狂。而此时的披头士,宛如洗尽铅华,穿黑色的西装,打领带,高高的发型变成柔软的刘海,俨然是四个干干净净、文质彬彬的大男孩。而在他们的音乐世界里,仿佛始终都蕴含着一股柔软而相信的力量,这股力量透过浑厚的歌声,浸入肌肤,刺进灵魂,让人愉悦而坚定。

  这本《披头士》的传记并不完整,1968年第一版发行时,披头士来说仍然处在一种巅峰状态,经纪人布莱恩的死只是让每个人静默无言,却无人注意到这即将成为命运的分水岭。没有人会想到两年以后披头士会解散,永远尘封在历史里。

  但就像亨特后来在前言里说的那样:“这只不过是一段披头士的故事,与它当初问世的时候完全一样。”这本传记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赞颂披头士的音乐与当时显赫的地位,更不是为了从乐迷身上谋取相当的利润,它所承载的,不仅只是一段关于披头士的旧时记忆——那些在他们的生命里,爱过他们同时也被他们深深爱着的人的过往;更是披头士在无数人心目中所留下的音乐精神,而这种精神,将影响着未来一代又一代人去实践、去履行。

  九把刀曾说过:“摇滚的精神绝对不是唱摇滚歌。 而是摇滚激荡这个世界时,所散发出的光芒。如果摇滚不是这样——我不摇滚,也没什么。”摇滚的时代,就像披头士的长眠,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人说真正的摇滚已死,但一切仍旧是那么值得怀念,那么让人热泪盈眶。

  只愿看过这本书的你也能够明白,披头士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它仍在那里,融化成永恒。只等你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似曾相识的旋律过后,仍能下意识地微笑开口,如同拥抱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

  Hey, The Beatles!

  《披头士》读后感(五):披头乐迷必修课

  在介绍Hunter Davies的《披头士》(The Beatles: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之前,我们先看看Jarvis Cocker(原Pulp主唱)于2012年时是怎样在《卫报》上抨击其新出版的《约翰·列侬书信集》(The John Lennon Letters)的:

  “对于披头士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也是平凡人。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工人阶级的男孩向我们证明了他们创造的音乐不仅能比肩权威,还能超越权威直到落花流水。这些来自又笨又脏的野蛮人一族的男孩,带来了20世纪最伟大的创造力。这既非命中注定,也不是官方批准。但它就是发生了,并且这怂恿了其他无数相同背景的年轻人想要自己也尝试一下。”

  “……信息过剩。致敬过剩。穿一样的衣服吸一样的大麻不能让我们成为披头士。只会让我们又胖又蔫儿。所有类似的书(我承认有很多这样的书)让这样的错误成为可能。披头士当初可不知道他们会变成披头士。披头士并没有遵循一个计划或者蓝图。他们遵循的是自己的冲动和并不明晰的预感,然后就不知怎么地搞了一个213首歌几乎无一糟粕的传奇。我们把那些人推向神坛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口:‘我只是一个凡人啊!我做梦都别想做成那样的事情。’”

  考虑到Jarvis Cocker把绝大部分的Brit大潮乐队都喷得一文不值的性格,他对神话披头这件事的态度自然不奇怪。Hunter Davies的那本列侬书信集我曾在广州方所翻出来过,但没几分钟我就把它放回原处。一方面是我英文太烂,另一方面是我确实不觉得“列侬便利贴”有多大可看之处。这点我和Jarvis Cocker是站同一立场的。从学术角度上来看我们需要披头的研究者,但真不应该就此在研究过程中把它们推向神坛。

  可是,在Hunter Davies最早于1968年出版的这本《披头士》传记里,他的视角、立场,和Jarvis Cocker所认为的“披头士不过也是凡人”同出一辙。在1968年里,披头推出了他们的“白盘”,这张毁誉参半的专辑也是四子走向分崩离析的里程碑,而Hunter Davies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推出“在世者”的传记,多少有点暧昧。全书清楚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利物浦;伦敦与全世界;1968年。在实际的篇幅里,成为披头士之前的时期最为详尽,占去了全书的一半。第二部分对披头四狂热的描述则是跳跃式的,第三部分则更像是结语,包括第31到第34章对披头四子的采访,他们那些大大咧咧、放肆的言语,现已功成名就的他们和第一部分时他们青涩的成长史对比,更延展了披头传奇的容量。

  作为最接近披头的文字工作者,Hunter Davies作为见证者写下了他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赶在流行音乐变得越来越无聊、披头变得越来越无法超越、列侬变得越来越像是社会精神领袖之前,尽可能地把披头身上发生的一切写出来。对比国内同样有中译本的Bob Spitz所写的《披头士》,Bob Spitz于2005年成书,前后花了八年时间,其中有大量的内容参考了Hunter Davies,尤其是早期的利物浦、汉堡时期的经历。但在Hunter Davies的书里,年轻的披头士(那时他们还叫“银色甲壳虫”)更真实,书中的每一句对白更有临场感。且后世者写披头多以教科书、全景式的写法,每一个时期笔墨都得考虑平均分配,Hunter Davies显然没有这种顾虑,于是他只写他想要写的,他在伟大者被盖棺定论前就拿出了自己的绘本。这使得这本《披头士》显得有血有肉,很多对话甚至会感觉作者和披头四子在聊家常,充满了live的质感。我更喜欢作者非仰视而是平视的视角,当他在书中融入他作为记者、文化评论人的观点时,无论是将来被打脸还是被印证,都是这么地好玩。就像作者在1968年最后写下的文字:“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们还非常年轻,这也是好事,因为他们仍然会想靠自己的力量做些事。希望他们能继续尝试。不过他们有那个能耐,也有那个可能在明天就放弃一切……”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出版的两年后发生了什么。

  对于此前并未对披头有太多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复仇者联盟》外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之锤》的打包集合,更精彩的《复仇者联盟2》以及后续的故事,并不在这本书里,但这也足够精彩。至于此前已有读过其他相关披头作品、久仰Hunter Davies却因为没有中译本而无法一读的披头歌迷来说,这本书当然是必修课。且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会有与作者观点相悖之处,可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那些未经渲染的,如监听音箱一样忠实还原到你的面前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