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俄罗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俄罗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27 23: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俄罗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俄罗斯》是一本由土肥恒之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俄罗斯》精选点评

  ●20 No.28 一本比较不错通史,关于沙俄时代的扫盲书。讲了些沙俄时代的秘闻和大事,算是能对沙俄有一个不错的了解,但也只是了解,想深入掌握,想综合应用(职业病犯了),那还差的远。

  ●日本史学家视野下的俄罗斯简史,贯穿罗曼诺夫王朝和苏联的前世今生,罗曼诺夫王朝部分侧重几大重要皇帝历史功绩,如彼得大帝、亚历山大二世和叶卡捷琳娜女皇。对于沙皇俄国末期在中亚和远东的拓张有点缀性的介绍,其中修通西伯利亚铁路巩固俄国的远东统治这一奇招,在之后的一百年中得到了世界上诸多国家的效仿。

  ●诚实的说这本刚刚上书只一半。应该说日本人写历史的方法中国很像,基本都是以时间为轴,按皇帝顺序梳理一时间社会经济变化,而且不以猎奇为艳史取胜,更强调帝王政策影响。这一点和西方作家作品不太一样。 引用的材料也都以日本本研究成果为主。 不过各种事件都是蜻蜓点水可读性一般。 翻译也有些问题。 勉强给个四颗星吧。

  ●编校错误着实有点多;篇幅还是太小了,很多问题都是点到即止,来不及展开,算是一种俄罗斯史的普及读物吧。

  《俄罗斯》读后感(一):天朝的纠结何尝不是一样

  俄罗斯成长与欧洲东方的边缘,没有做到像中国秦朝那样席卷西方,可能差的就是法家先进理论指导

  后来有了马克思主义不一样了。相反,向东没有对手肆意扩张,这就像水流下一样自然

  历代沙皇就像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一样,同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继承君士坦丁堡的基督传统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在摆脱“鞑靼的桎梏”之后,不断向东方拓展领土,一直到太平洋。

  对外不断释放影响力、施加控制力,是任何帝国本能。更广阔土地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安全屏障。无论是古代希腊、罗马,还是近代的西班牙、英国,无一例外都在对外扩张。只要是能获得收益地区,帝国都会想尽办法并入自己势力范围

  若曼若夫王朝自己通过改良解决不了的矛盾,就让十月革命来解决好了。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

  俄罗斯具有矛盾性,现在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呢?

  《俄罗斯》读后感(二):很不错的俄罗斯通

  非常流畅全面的俄罗斯通史,可惜俄土战争革命前夕内容不是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实际上,俄罗斯民族公元世纪里克时代才开始算是形成了国,公元一千年左右弗拉基米尔大公受洗算是正式开化,进入了基督教文明社会,但还处于松散的联盟状态,蒙古人入侵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冲击,却实际上没能摧毁俄罗斯民族,伊凡三世迎娶索菲亚,莫斯科大公国称霸四方,伊凡四世自称“凯撒”(沙皇),俄罗斯自诩为“第三罗马”,但却依然落后,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才算正式成为欧式“帝国”,却也开始了直到现代的西方与东方、希腊化与本土化、启蒙与保守的冲突中,启蒙改革从叶卡捷琳娜到亚历山大一世,却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后陷入停滞,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等等无论如何也没有解决帝国农业和阶级问题,一切行为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以国土的扩张应对社会矛盾,隐藏的落后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面爆发。一千年的俄罗斯文明,两个王朝,在矛盾与斗争中在世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俄罗斯》读后感(三):简单通史——罗曼诺夫王朝下的俄罗斯

  这是一本颇为简单的通史。 读了这本书后,对俄罗斯几位沙俄时代的著名皇帝有了一些了解。这种了解是颇为浅显的,作为通史,大有大的好处,它能让人理解全局,但也有坏处,那就是受制于细节。

  这本书对沙俄历史的走向有很清晰的描述,但却鲜有自身的见解。读完这本书,我能很流畅的说出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的前世今生,却很难总结出,究竟是什么,让整个罗曼诺夫王朝能存在三百多年。而作为一个欧洲强国,究竟又是什么,让俄罗斯的体制改革迟缓。纵使今日,依旧同往日一样离不开所谓的“大帝”。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这本书,其实我并没有找到答案,大张大合,前后拉扯得太开,让我读的时候有些许疑惑。

  其实研究俄罗斯,宗教和民族本应该是十分优秀的议题,但本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君主的小传,某某某年加冕,做了啥啥啥,有什么意义,卒于某某某。倒有点类似纪传体通识的感觉。当然,事件之间的连贯性是有的,相应的引用和评论也是十分不俗,但到头来,缠绕我头的那些困惑依旧未能解答,只能依靠自己的猜测,同时我也未能从中发现出作者的倾向和观点,他似乎就像一个无情的描绘机器,只有叙述,没有感情。

  不过无可争辩的是,这本书作为历史科普性读本,是十分优秀的。大也有大的好处,那就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作者用一种极为宏观的眼光去看待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衰演变,其中夹杂着表格图片,又有着一些沙皇的秘闻,让整个阅读流程十分轻松。

  对俄罗斯历史脉络的掌握其实是有必要的,因为俄罗斯这个民族,既有着斯拉夫人的虔诚和忠厚,又因为鞑靼人的统治,有着毛熊一般的暴烈。在文化上自成一脉,在民族扩张上又大胆激进。同时在一段时间以内又是与我们最为贴近的人,如果说以史为鉴的话,俄罗斯是最好的镜子。同时,俄罗斯文学的璀璨也不由得吸引着我去了解这个民族。

  《俄罗斯》读后感(四):王朝三百年

  看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两段历史,彼得大帝自然不必多说,他是开先河者,留里克王朝传下的权柄与王座到了他的手里才是牢牢地抓住了,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看迈锡所写的《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二世》之时,我曾写过,“有的人生如涓涓细流,而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在命运的拨弄下,她穿过风雪,离开故土,抵达俄国,最终成就了她的丰功伟业”,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关系常常令我想起唐朝太宗与武曌,非关风月,而是个人能力。武瞾执政的岁月被人称之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却唯独把她的立下的“周”朝忘记了,而叶卡捷琳娜二是则是的的确确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数代统治者之一,并且与彼得大帝比肩而立。 罗曼诺夫王朝存活的寿命并不算短暂,三百零四年,在这段时间里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著名人物,譬如耳熟能详的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列宁等,而后者将这个王朝推向了末日。 因读过《通往权利之路》,所以对数代帝王的人物关系还算比较清楚,但是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即便前期有叶卡捷琳娜一世、安娜、伊丽莎白、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了皇位,也不能改变在罗曼洛夫王朝时期,女人相对于男人来说低下卑微的社会身份与地位,这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同时期欧洲的启蒙运动等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此期间皇帝和皇子们都接触到先进的文明与思想,然而毫不意外的是他们做出的不同的选择,有的顽固抵抗之,有的积极学习之,例如叶卡捷琳娜二世常常与伏尔泰等人来往通信,接受文明思想的熏陶,而后开始在国内推行思想教育,可不幸的是,封建思想反扑,她丢下了先进文明的思想,以封建制度赋予的权力去对抗封建顽固派。 也是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多年,她的继任者在她死后颁布了皇位继承人选不允许有女子入选。 作为一个德裔血统的国外女人,来到俄罗斯以后学习当地风俗,在前女皇与丈夫去世后,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去本属于自己儿子的皇位,并且所取得的功绩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位帝皇,这是不能不称道了。 罗曼诺夫王朝的三百年不仅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间的变换也是欧洲形式变换的另一种投射方式,拿破仑曾败北于此,原本踌躇满志、意气扬扬的拿破仑开始了他的滑铁卢人生,最终流落荒岛而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历史,对今时今日的世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列宁的父亲慈善待人,兄长却死于专制与权力之下,不难想象,义无反顾走上革命之路的他心中是怎么想的。 艾略特说,世界的坍塌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叹息。以我之见,一个王朝的坍塌不是喀啦啦断裂的声音,而是几声枪响。骄傲恣肆的皇帝,“开倒车”的大臣,视人命如草芥的利欲熏心者,在枪响之后倒在血泊之中,由此,才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俄罗斯》读后感(五):乌克兰是边疆的意思

  得到听书:

  尽管俄罗斯的历史不是很长,但脉络非常复杂。为了方便你把握,我们可以把这一千多年简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862年至1598年的留里克王朝时期,长达700多年,相当于中国从唐朝后期到明朝后期这个大时间段。留里克王朝结束之后,俄国经历了15年的大混乱,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罗曼诺夫王朝时期。罗曼诺夫王朝从1613年持续到1917年,共300多年,几乎与清朝持续的时间相等。1917年,当欧洲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国内先后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国历史随之进入第三阶段——苏联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历史进入俄罗斯联邦时期,也就是目前的第四阶段。

  俄罗斯历史上存在许多矛盾,但有两组矛盾贯穿始终,我把它们概括为:扩张与治理的矛盾、斯拉夫与西欧化之间的矛盾。这两组矛盾是如何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接下来分别看一下。

  首先,作者认为,俄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组扩张与治理的矛盾。扩张是俄罗斯作为帝国的本能,但在后续治理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延续至今。

  俄罗斯最直观的特征是“大”。作者土肥恒之在书中讲,从17世纪后期彼得大帝时代开始的不到两百年间,俄罗斯领土平均每天增加约四百平方公里。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扩张当然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俄罗斯对土地的贪恋到了这种近乎发狂的地步呢?每天四百平方公里这种疯狂的扩张会给俄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一层一层分析这个问题。首先,俄国为什么要不断扩张?

  作者土肥恒之认为,与获取经济利益相比,俄罗斯优先考虑的是战略与政治上的利益,这是俄罗斯领土扩张最显著的特征。我们看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驱动这些国外进行海外扩张,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二是把上帝的福音传向世界。而俄罗斯的扩张,更多考虑的是安全保障因素。俄国被西欧、西亚、中亚围堵在高纬度地区,面对着相对发达的西欧,俄国统治者一直都充满焦虑。而广阔的国土能为俄国在受到侵略时发挥缓冲和转机的功能。拿破仑的入侵,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入侵都证实了这一点。

  张广翔老师进一步解释,这并不是俄罗斯特有的或刻意为之,而是帝国模式的普遍行为。对外不断释放影响力、施加控制力,是任何帝国的本能。更广阔的土地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安全屏障。无论是古代希腊、罗马,还是近代的西班牙、英国,无一例外都在对外扩张。只要是能获得收益的地区,帝国都会想尽办法并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接下来,就是第二层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会扩张成这个样子?你看,俄国的扩张情况还是和其他国家有点不同。第一,俄国所到之处,会把能拿下来的土地都一股脑都吞下去。它不会像荷兰、英国一样挑选重要据点来占据。第二,只要是被俄国吞下去的土地,大部分会被它消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再让他吐出来就很困难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俄国地缘决定的。俄罗斯处在欧洲东部边缘地区,可开拓的空间比较大。相比较于西欧大陆激烈的地缘竞争,俄国在东部缺少能够匹敌的对手,于是可以不断向东蚕食。而西欧列强没条件像俄国那样搞地毯式扩张,只能在海外进行。这就导致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这些西欧帝国,无论极盛时殖民地多么庞大,由于殖民地没有与本土相连,控制起来非常吃力,最终不得不解体。

  前面说过,扩张与治理是俄国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组矛盾。矛盾从何而来呢?我们看一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扩张的。

  土肥恒之在书中提到,俄国历史被一些俄国史学家称为“殖民所创造的国家历史”,认为“长期而古老的移民殖民运动”缔造了这个国家。俄罗斯的“殖民”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武装占领,俄国政府会派“武装入殖者”作为先遣队进入目的地,当先遣队初步站稳脚跟后,进行第二步——分配地产、鼓励垦殖。国家会把新开拓的土地分配给贵族。需要注意一点,土地广阔的俄国并不需要精耕细作,农业是粗放发展的。贵族们只要把农奴强行迁徙到新领地垦荒,就能获得巨大收益。另外,非法逃亡的农奴也有不少人逃到这里。这样的话,新占领的土地就能源源不断地被俄国消化。

  那被征服地区的原有部族怎么办呢?俄国政府做的第三步,是同化原住民。在进行殖民活动的同时,俄国政府对原住游牧民制定了定居化、非游牧化的政策,随后逐渐强迫改说俄语、改信东正教,否则就会被赶出居住地。除了强制措施外,俄国政府不忘宽严并济,给予原住民一定的自治权。俄罗斯以这种方式把游牧民族统合到自己的帝国体系中。

  通过这些手段,俄国的版图迅速膨胀起来,但这样的措施会带来两个无法避免的不利后果,第一,由于土地过于广阔,俄国农业生产不会主动转向集约化。这件事的后果是,农业生产率无法提高,大量的农奴被耗费在土地上。俄国的工业化发展由于缺少自由劳动力而受到限制。第二个后果是,很多强制政策,引发了俄罗斯人与被征服地区居民的长期复杂矛盾。

  就以乌克兰问题为例。“乌克兰”在俄语中是“边境”“边界”的意思,原指俄国人与波兰人交汇的地区。今天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曾经是留里克王朝前期的中心,但基辅在蒙古人入侵中衰落了,北方的莫斯科公国兴起,主导了俄国历史发展。蒙古人的统治结束后,乌克兰地区一度被强大的波兰人占领。靠近俄国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在罗曼诺夫王朝初期被俄国夺回,此后长期受俄国以及东正教影响。而乌克兰西部地区,仍作为波兰的一部分充分浸润在西欧的文化中。这给乌克兰内部文化分裂埋下伏笔。18世纪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时期,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了波兰,乌克兰西部也被俄国吞并。乌克兰地区成为俄国的一部分,但乌克兰与俄国之间的政治矛盾,以及乌克兰内部东西部分的文化矛盾,被不断积压直到今天。

  总结一下,“扩张”与“治理”之间的矛盾贯穿着俄国历史的发展。扩张是帝国的本能,而俄国东部的广阔土地为它进行地毯式扩张提供了地缘优势。不过,迅速的扩张却给后续治理带来难题,为了消化不断膨胀的疆土,俄国只能使用强制手段同化被征服地区,但造成了大量的历史问题,遗留至今。

  说完了俄国有关“扩张”与“治理”之间的矛盾。我们再看第二组矛盾——俄国既不会完全恪守落后传统,也不想要完全融入西方,本质上是斯拉夫与西欧化的纠缠与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性呢?

  先看“斯拉夫性”。俄罗斯“斯拉夫性”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来自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影响、蒙古人征服统治的影响。这两个历史因素,我们在第一部分讲留里克王朝的时候特别提到过。

  留里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全国,从东罗马帝国引入了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国统治者就试图继承东罗马帝国的法统,自称为“沙皇”。俄国也以“第三罗马”自居,也就是作为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之后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罗马帝国”。而东正教本身和西欧的天主教存在很大分歧,所以俄国也随之继承了这种分歧。俄国与西欧发生的很多冲突,既是在捍卫“罗马帝国”的唯一性,也是在捍卫东正教的正统性。

  此外,13世纪蒙古人对俄国的冲击,一方面给俄国戴上了长达240多年的“枷锁”。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俄国人的共同体意识与危机意识。俄国在后来的扩张中所打的旗号,就是一种“泛斯拉夫主义。什么是“泛斯拉夫主义”呢?简单说就是,俄国人自称是斯拉夫人的大哥,要带领其他斯拉夫族群的兄弟们免受奥斯曼帝国、以及西欧列强的欺负。比如,19世纪后期,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俄国人要当巴尔干的保护者,保护南斯拉夫兄弟们不受西方侵略。这是后来一战爆发的众多原因之一。

  但由于俄国发展比较晚,俄国要想体现自身的“斯拉夫性”与西欧抗衡,保护斯拉夫人的利益,就需要向西方学习,也就是进行“西欧化”改革。

  这样的话,矛盾就出现了。“西欧化”意味着俄国要向西欧学习。西欧除了掌握先进的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方式,还自带着西欧的民主政治、天主教信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等。但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为了维持王朝统治,绝不可能全盘吸收西欧的东西。

  以俄国的农奴制为例。土肥恒之在书中提到,“农奴制是俄国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一个缩影”。由于俄国发展起步比较晚,而且人口较少,生产率低下,农奴制便成为一种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相比较于西欧各国纷纷废除农奴制,俄国为了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财政,就必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榨取价值。但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暴露了俄国工业化的落后。时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必须要对农奴制进行改革,才能缓解统治危机。但矛盾的是,如果给予农奴彻底的自由,支持沙皇统治的传统贵族利益就会受损。所以,亚历山大二世只能一方面解除了农奴的人身依附,另一方面加强了村社对他们的管理。

  可以看到,在“斯拉夫性”和“西欧化改革”的矛盾纠缠下,俄国的发展道路充满波折。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但工业化也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阶级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连续的作战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最终在1917年灭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