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使》观后感100字
《我的天使》是一部由金·法伦特执导,卢克·伊万斯 / 劳米·拉佩斯 / 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产那么多乏味的狗血剧情都可以在豆瓣拿7分以上,这部剧竟然豆瓣喷剧情俗套、喷演技撑不起剧情、喷不如08年的好?我没看过08版的,恰恰这样才能在现在影片质量的大环境中客观给出评价吧…
像什么“送我上青云”你们都给7.6分,它承受的住吗?国产看客眼都肿么了?
本来要打4星,多打一星,弥补一下,虽然有点螳臂当车…但还是想尽绵薄之力,让此剧再往七分上靠靠…
《我的天使》观后感(二):,,,
米·拉佩斯将主演心理剧情新片《我的天使》(Angel of Mine),金·法兰特(《陌生之地》)执导,卢克·戴维斯(《雄狮》)和大卫·里格(泽克和路德)编写剧本。基于2008年法国电影《天使的印记》,围绕一位母亲莉兹展开,几年前她失去了女儿,仍在应对悲剧带来的疼痛,她开始确信一位陌生人的女儿就是她的骨肉。随着她对这一理论的痴迷度日益增长,她与这个小女孩的生活越发纠缠不清,失去了与现实的接触。该片4月开拍。
《我的天使》观后感(三):亲
部影片的剧情有着奇妙的反转,在所有人都认为丽兹疯了的时候,最后的事实却证明,丽兹是对的。出于一个母亲的直觉,她一直在试图走进劳拉的生活,却发现她怎么看都像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听从丽兹疯狂的设想。好在他们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影片一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丽兹与托马斯 前夫的家庭生活,另一条则是苦苦追寻女儿的故事。 影片很好地将这两条主线融合在了一起,刻画了一个略显神经质的妇人。并且巧妙地将丽兹穿插于两条主线之中,疲于应付的样子表现了出来。
《我的天使》观后感(四):母子连心或心灵感应是人们最渴望的一种能力吧
最让人感动的是莉滋和萝拉的几次交往,一个是在萝拉舞蹈表演时的舞台上的陪伴。(相对养母的简单的将女儿推上舞台后下台)。第二次是在船上讲述天使的故事。回到养母身边后却说莉滋并没有碰她。如果这是一个女人的直觉,那这个直觉也未免太准了。故事的高潮和反转发生在2个女人都为自己的“女儿”而争夺到扭打在一起,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她坚信自己的感觉,任何人都会觉得是疯了吧。然而知道真相的就只有养母一个人的话,毕竟她多少知道这个孩子并不是她的,剧情里对于她的内心描述就过于简单了些。对抗性的看点表现力不够。所以当剧情反转时,就显得太突然。虽然心情是期待她们母女团聚。可花如此长的篇幅来用一种近乎神乎其神的寻女方式团聚,多少觉得感受力差强人意。记得电视里报道过一次通过画像寻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的。这个点上的影片中用女孩的照片和莉滋小时候照片的对比,处理得也像是赢插进去的。倒不如有某种特别相似的动作,或者喜欢吃某种相同的食物来的更神秘一点。总之把母子连心或心灵感应这件事情一下子托出来显得太没有水准啦。
《我的天使》观后感(五):永远不要低估一位母亲的执着
因为觉得电影名字很美所以决定看一下,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导演对光影的处理,明暗得当,非常细腻有质感。而且两个女主的家里室内设计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很有品位,也是一明一暗,也似乎在对应着两个女人在剧中的性格,一个比较外放,一个内敛。
故事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而且叙事的节奏很慢,一般来讲我并不喜欢看节奏慢的影片,因为很容易让人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戏,但是这部剧真是个例外,虽然节奏缓缓,但却因为女主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表情控制而变得抓人。她在整部电影中几乎没有用歇斯底里的吼叫来表现自己的崩溃,但就是内敛的略带神经质又执念十足的表情就能看出她的绝望,她看着那个小女孩痴迷的神色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故事进行到一半之后,小女孩究竟是不是她的孩子已经不是我关注的点了,我只想看她的表演。
其实最初开始看的时候我就以为她是一个执念过深的stalker,但是结尾的反转是个惊喜,让我看到了两个女人,也是两位母亲对孩子的执念,她们都没有错,所有行为也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非常喜欢这部剧的内容,不仅跳脱出了爱情玄幻烧脑之类的时下大热题材,角度可以说冷门,而且发生的事情都比较日常,但却从每一件小事中看到了两位母亲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孩子的关爱,每一次讨论孩子的问题时针锋相对都避开小女孩,害怕让她发现心里产生阴影,但却在她要登台表演紧张时用不同方式给她最大支持,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变得患得患失神经兮兮,这些细节都让这部电影看上去很真实很生活化,看得出导演编剧的用心。故而这部电影虽没有惯常狗血剧中争抢孩子时歇斯底里地大叫大骂,却可以在人心里激起更大的波澜,因为在绝望和恐惧伤心面前,缄默地下意识行动反而是最正常的表现方式。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去看的电影,而且看完之后会意犹未尽反思到很多事情。明明内容是正常人生活中绝对遇不到的,但很多场景却又像水一样慢慢渗透进心里,会觉得莫名熟悉;镜头中表现的虽是冲突,但却不知为何处理得有种诗意的美。看的时候也不需要带脑子,只需要跟着镜头分别站在两个母亲的立场,体会作为母亲的执着和在面对自己孩子时那强大到吊诡的第六感就可以了。
《我的天使》观后感(六):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这部影片的剧情有着奇妙的反转,在所有人都认为丽兹疯了的时候,最后的事实却证明,丽兹是对的。出于一个母亲的直觉,她一直在试图走进劳拉的生活,却发现她怎么看都像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听从丽兹疯狂的设想。好在他们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影片一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丽兹与托马斯 前夫的家庭生活,另一条则是苦苦追寻女儿的故事。
影片很好地将这两条主线融合在了一起,刻画了一个略显神经质的妇人。并且巧妙地将丽兹穿插于两条主线之中,疲于应付的样子表现了出来。
但是,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并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剧情还是略显拖沓了一点,好在最后的反转真的是有趣。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同时,影片刻画了两个完全对立的母亲。丽兹对于女儿的爱是纯粹的,是疯狂的。当在咖啡厅内对峙的时候,克莱尔没有说出真相,她选择了全盘否定, 甚至还言语攻击了克莱尔。丽兹
可在影片的最后,其实丽兹也没有真正拆穿克莱尔的所作所为,一切只是猜测罢了。可克莱尔的心理防线却崩溃了。她清楚地知道,劳拉确实不是她的女儿。
原本她拿起武器,想要终结丽兹的性命,将这一秘密永远的保守下去。可最后,她的良知唤醒了她。
克莱儿对女儿的爱,是美好的,可她却依然是一个自私的人。最终丽兹还是揭下了她的面具。
丽兹尽管有着躁郁症,性格却是单纯的,从眼神和举止都透着一种纯粹。反观克莱尔,从一开始就能看出她的防备,她的多疑。她那不一般的遭遇。
两人性格的鲜明反差,实在是耐人寻味。
其实,影片在很多地方已经设下了伏笔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丽兹和劳拉之间的相处,从来就没有一丝违和感。首先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一起照镜子。母女俩是多么地相似啊。
之后,一起参加歌剧演出,一起划船。尽管劳拉被带往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她并没有任何的害怕。与人贩子不同的是,丽兹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了劳拉的母亲,来对待她。
同时,劳拉对克莱尔撒了一个谎,她说丽兹没有碰过她,也预示着影片即将到来的反转。
总的来说,影片的剧情是非常吸引人的,当所有人都认为丽兹疯了的时候,丽兹所做的恰恰是正确的,本片也有种欧亨利式结尾的感觉。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可惜的是,单单依靠寻找女儿,亲子关系来撑起本片,实在是略显拖沓了。同时,尽管刻画了两位母亲的形象,却不够饱满。在影片的最后,克莱尔仅仅是独自坐在车中,与丽兹对视着,却没有其他的话语。她的行为与所有人都格格不入。这样的演绎也略显苍白了。
《我的天使》也很遗憾的只在豆瓣拿到6.7分。
我是一名b站up主,专门做影视解说,写影片也是想来豆瓣,让大家看看我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段影评是我的视频文案。
如果对我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哔哩哔哩搜 吉法师。
《我的天使》观后感(七):撑不起来的反转,坍塌变形的母爱
Lizz,作为主角,可能是导演编剧的锅,被塑造成了一个神经质,极度敏感,甚至有些病态的女人。以至于一开始我根本无法代入她母亲的角色,只是对她产生了一种恼怒:自己的儿子一直在被她伤害,被她冷暴力对待,却对“别人的孩子”纠缠不休。这一点在她带着lola滑冰撞到人家小姑娘头之后到了极点,基本上看到这里我就已经认定了影片的惊悚处就在于这个疯女人的疯狂臆想和占有欲上面去了,在后期她跟踪lola到处跑的时候我就极其的担惊受怕……
我的天使 (2019)6.52019 / 澳大利亚 美国 / 剧情 惊悚 / 金·法伦特 / 卢克·伊万斯 劳米·拉佩斯不得不肯定一点,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偷窥狂,一个有臆想症的疯子,这一点塑造的过于好了,不插入一点Lizz认定那小姑娘就是自己女儿的证据,哪怕是她的直觉,也可以插入一些小婴儿时期的特征吧……结果没有,影片就用一句“直觉”,太薄弱了,最后添加lizz拿头发去化验的证据也是,一点铺垫都没有……根本撑不起来后面的反转。
另一点,可以看出导演希望用Clare对小女儿的忽视和鼓励措施的不当来反衬Lizz的母爱。但是,明显不够啊……Lizz的母爱这一人设在观众看到她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就坍塌了,最后大家看的就是:一个略有瑕疵的妈妈vs一个忽视自己儿子,跟踪别人女儿,还在拒绝心理医生治疗的女人。我的天......这怎么去选一目了然啊,最终导致的就是那个所谓的反转没有让我多么感动,反而有种前面一大堆东西白看了的感觉。
《我的天使》观后感(八):执念固然重要,但眼前人更重要,不要让执念懵逼了心灵,伤害了爱你的人的心。无论发生什么,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的,除非世界末日发生,不然事情永远不到绝境地步。
莉兹:“我相信我的直觉。”或许这是出于作为一位母亲的本能,莉兹坚信了自己的直觉,并且血缘有时候真的很神奇,能够把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人轻而易举地联系起来,莉兹选择毫不犹豫并且坚决地做她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甚至是臆想、跟踪、偷拍、偷窥罗拉,这些变态的欲望,把观众看得胆战心惊······而莉兹就是不管全世界都反对,所有人都在为她担忧、恐慌,她还是“义无反顾”地一个人勇敢地上了,哪怕粉身碎骨,反正活着只剩下把我的angel罗希寻回······
对于一位失去自己心爱的Angel(孩子)的母亲,虽然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能够充分理解的心情,必定是无比悲痛,98min的电影,近70%的时长剧情始终充满着忧郁、惊悚、恐怖的氛围,本以为会是一个悲剧(莉兹会把孩子抢夺并且因占有欲把罗拉杀害自己再自杀·····我的优秀脑洞^)。结果,剧情却迎接了个大反转,Happy endding,Surperise,感谢导演的仁慈,给了个痛快却又意犹未尽的结局,否则,悲剧实在是太悲伤了(人生够不容易的了嘿 )。
看完电影,心情是不轻松的哈!太压抑了!莉兹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太糟糕了,辜负了爱她的那些人,即使她“尽力”了,可她还是没有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无论是哪一种身份:疼爱她的父母-女儿、同样难过的丈夫-妻子、渴望母爱的儿子-妈妈、包容着她的同事-同事。自从失去了angel罗希,她也把自己也失去了·····女儿的逝去,让她痛苦不堪,始终无法走出伤痛,看心理医生、药物治疗····统统无效,她陷入了自己的狂想之中,无法接受事实。
她的爱,是纯粹的爱,是用错了方式的爱,是不被世人理解的爱,是偏执的爱,是极端的爱。这样的爱,太沉重了,要牺牲太多太多,请注意,此处用“牺牲”,而这种牺牲,是可避免的。因为失去了女儿,借着她失去了自我、失去社交、失去了婚姻、失去了儿子的抚养权、失去了工作,仿若行尸走肉般活着······这太可悲了,太惨了。还有,她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责任感太少了,她还有一个angel 啊,她还是父母的angel,从某种角度出发,莉兹很自私,不考虑别人。
没错,我是不太能理解: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地球还在公转和自传照旧,你的身体还是健康的。失去angel ,这是意外;这是一条生命,但当意外发生了,当意外成为“事实”,我们必须要懂得接受。好吧,即使莉兹的强烈直觉告诉她:”oh,天使还在人间。“ 如果是这样,那么她是不是更应该振作起来,而不是这样,不惜把自己的一切给毁掉,也错过寻回angel的诸多机会,重要的是,伤害了爱自己的那些人们。
莉兹的儿子是一个受害者,渴望母爱却触手不可得,莉兹完全陷入她的偏执,导致婚姻破碎,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要和丈夫每人六轮一周照顾儿子,然而她却只会说不会做,没有半点扮演好妈妈的角色,甚至是给年幼的儿子留下童年的阴影,母亲留给子女的印象应该是温柔的、平和的、充满力量的,儿莉兹却让儿子早早地接触阴暗面,使儿子害怕、逃离·····让儿子成为不幸的家庭的受害者,成为母亲的旁观者。就整部影片的剧情,莉兹完全忽视了她另一个angel(儿子)的表现,这对儿子而言,是十分十分不公平的。(此处默哀)
电影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必须要提的是罗拉的母亲,一个活在谎言里的伪装女人,同样的自私,她说:'’I save her。”哦嚯,也许是她救了little angel,但因不敢面对真相,她因为失去女儿伤心难过需要弥补,害怕丈夫的责备(也许),却忽略了这是别人家的angel,失去angel的亲生父母及其家人会如何伤心,事实验证莉兹因为痛失angel,无法走出伤痛,失去了她的婚姻、工作、家庭····这些后果也有她的推波助澜。是的,她是救了angel,但是救了之后应该是归还,而不是占为己有,这是偷!如果她没救angel,angel也许胡丧尸于火海中,莉兹会相信她的angel确实die,而不在沉迷于偏执之中,经过时间的治愈,她会走出伤痛,不至于过得这么悲剧·····
难道说:“自私,这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弱点?!”。
未完待续~
《我的天使》观后感(九):浅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
可爱的小女孩总是万千宠爱的身份,无论在中外文化中,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去关注那些令人怜爱的小天使,可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天使被人偷了,你该怎么办呢?
本片改编自2008年的法国影片《天使的印记》,用一种惊悚、恐怖向的节奏描述了一位杰出伟大的母亲夺回宝贝女儿的故事。女导演金•法伦特以与前作男导演不同的女性心理,重新创作了一个更为惊悚可怕的情节,也更加细腻的塑造了失去女儿的人母的内心痛苦与精神状态,让我在观片时一直与女主的家人们一样错误地认为她已疯了,或是已近分裂。本剧中女主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其前夫(最终可能复婚)与儿子、女主的父母、女主的心理医生、同事等都判断其因无法走出多年前小女儿在出生医院的火灾中遇难的事件而已精神崩溃了,她才会跑去偶遇的邻居家跟纵、偷窥别人的女儿并认定她就是自己的孩子。
其实大家在看电影时应该也会有同样的看法,猜想着女主因失女创伤的悲痛而产生了幻觉,进而认定别人家可爱的小萝莉就是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女主独处时痛苦、病态的各种行为时,我们很难想像她会做出怎样可怕的事情,一直会为片中这位一头卷发可爱的小姑娘而担惊受怕,因为我们知道一位失去心智的女性会如何由天使转化为魔鬼,当女主手拿剪刀潜入别人家中时,我们真担心她会在不理智的状态下对小女孩做出怎样可怕的身心伤害!当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对女主表示着敌意、失望、放弃、厌烦的时候,我们的女主一个人与悲伤、误解为伴,她笃信着女人的直觉,坚定着自己的猜测,虽然她也是血肉之躯,虽然她的生活已无比黑暗,在家人众叛亲离的不利局面与自己心理极度痛苦抑郁的状况下,她仍然紧握最后的希望,在向医院求证女孩出生资料未果的情况下,她只身一人非法潜入他人家中,准备取得女孩的DNA进行比对求证,这在我们观影者当时的心理来看是她已彻底疯狂了、黑化了、入魔了、扭曲了,她要不是将会成为一名伤人者也将会成为一名被害人,毕竟法律上非法进入私人领域本身就是极大的入侵行为,如果主人进行自卫反击甚至杀死女主也都是合法的行为范围,但是………………
我们错了!!!!!!!!!!
我们全错了!!!!!!!!!
我们真的错了!!!!!!!!
我们大错特错了!!!!!!!
当电影迎来结尾高潮时,剧情来了个巨型特大反转!当女孩母亲在家中发现女主并与之互殴,用刀抵在她的颈部逼其就犯时,女主爆发了,她坚定的说出了自己的感觉与感受,虽无证据又没道理,但她就是用心、用女人的直觉寻找到了这个女孩,认定其就是自己的女儿,在其真情的触动与坚定的态度下,反而是女孩的母亲竟然先心理崩溃了!事实令人大惊失色,原来我们都错了,女主是对的,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竟真的是女主的亲生骨肉,是女孩的养母当年在事故中进行了调换,将女主的女儿抱回了自己家中养育。
结局是个好结局,我也跟女主一样心态平和的望向阳光下的小女孩,完璧归赵大致如此,女主的坚定终于让事实尘埃落地,让女儿回家,让她分崩离析的家再次回归完整。
片中女主由身材略显健壮的瑞典女星劳米•拉佩斯出演,她一改以往硬派动作的风格,极好的表现了一位挣扎于事实与幻想中痛苦、敏感、坚毅、病态的失女母亲形象,与夺女母亲的演员伊冯娜•斯特泽柯维斯基在片中有大量精彩、细腻的表演,绝对值得大家观看。
当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我激动地也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实在是太好了!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女主万岁!!!人母万岁!!!上帝保佑!!!无人受害!!!
当一切委屈、冤枉、痛苦、黑暗、误解全由女主一人坚守承受之时,她的丈夫、儿子、父母、友人们所表现出的怀疑、急燥、排斥、抛弃是多么的伤人,而在当时的境况下,我猜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很可能会与她的至亲们做出一样的判断与可怕言行,我不禁要问: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未知的事件与人物时应该如何去做正确恰当的事?说合情合理的话?而每个人的爱与耐心又有多少?又或者人本身就是自我自私的生物?我们在说着或做着什么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这个言行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给予了温暖、力量、信心、帮助……还是伤害、挖苦、讽刺、打击……
终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强大的心灵,你将无法胜任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
《我的天使》观后感(十):母亲不接受失孤,几年后在陌生人家中,女儿却离奇出现
2016年有一部韩国电影叫《消失的女人》,它讲述了一个被保姆带走孩子的母亲所经历的一系列千难万险的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吕乐改编成为了国产电影《找到你》,然后狠狠的赚了一把观众的眼泪。类似的电影还有朱丽曾经主演的《换子疑云》,它讲述的也是一个执着的寻找自己的孩子的母亲的故事。此类题材一般都宣扬的是母爱的伟大。但同时也有一个不是很明确的点在里面,母爱的伟大是建立在找到自己孩子的基础上的,而没有找到的母亲通常被视为什么呢?
他们通常被认为是疯子,所有的人都会这么认为。试想一下如果姚晨在《找到你》中,最后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来给自己加油助威,来给自己洗刷之前的所有的愤懑,那么面对他的是什么?朱丽在《换子疑云》中,奔走一生换来的又是什么?谁会给他们的行为买单?没有人。
这个现象用一种简单的社会理论就可以解释,我们大多数时候向往的是成功,成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前提是你最终成功了。在那些大人物还没有成为大人物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是嘲讽,是不理解,是鄙视,但是那种眼光的审判会随着他们的成功而烟消云散。究其结果,最后都是因为他们成功了,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应该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同样的,我们歌颂母爱的时候,选取的例子大都是那些成功者,那些在母爱领域的成功的案例,他们大都执着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他们大都不愿意放弃眼前的一切,甚至有人愿意一生都将自己放逐在寻找里。当然,这样的执着会产生一些幸运儿,他们最终会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那些没有找到的孩子的母亲就没有伟大母爱了吗?好像并不是,他们同样的具备着普通人不具备的母爱,只不过他们的人生并不很幸运。但是现实中却少有人为他们呼喊,这很遗憾。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一个关于已经快要成为疯子了的时候,突然反转的故事。《我的天使》很有指向性,一个失去了女儿的母亲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他苦苦寻找七年,最终在一个陌生人家里发现了端倪,这位母亲执着于寻找自己的孩子,以至于被身边的人认为是疯子,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成了她母爱的有力支撑。她最终找到了,然后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尾,这个时候,大家冰释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本该是歌颂一个母亲苦苦寻找自己孩子的伟大历程,但是片中体现了的却是一种反讽。如果我们大胆的想象一下,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如果这位母亲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或者说结果是一场误会的话,那么她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恐怕并不是片中的简单的亲人离隙吧。
失去孩子,走不出悲痛,这一点大家都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孩子对于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母亲是孩子出生的地方,母亲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媒人,母亲赋予孩子生命,同样的孩子也是母亲生命的延伸。但是这一切就这样的被一场意外夺走了。而同时夺走的还有这个母亲七年来的生活。
片中的父亲一再强调自己可以感同身受,但是这种感同身受大都是一种安慰的话语,真正能感同身受这位母亲的就只有她本人和那个收养了自己孩子的母亲。其余的人都只能是在外围给与安慰和一种礼貌性的理解。因此,七年来,这位母亲是孤独的。她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最终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这不是最重的打击,最重的打击是外界的不理解,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子,甚至于连自己的丈夫也不能站在自己这一边来帮助她一起度过,这种长年累月的煎熬,这种没有答案的煎熬是最伤人的。如果说片中的母亲是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离开的话,那么即使是孩子确实死去,那也算有一个答案,但就是这种不能给予你清晰的答案的“离开”,最为致命。她一方面用大概率告诉你孩子已经找不到了,另一方面却用一种看似没有,但其实有那么一点点的线索来支撑你抱有一线希望。而这种希望仅仅是一个母亲的执念才看得到。相信这种希望的人,往往就会被夺走本该属于自己幸福的一生。
而结尾处看似美好幸福的生活其实很讽刺,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基础之上,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最后被发现不是自己的,那么眼前的一切,这位母亲之前的所有行为大家会如何评论,伟大还会用在她的身上吗?之所以她被成为是奇迹,是伟大,那是因为她找到了孩子,否则呢?这个世界上不过多了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