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读后感大全
《看見》是一本由柴靜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8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来发现,“小众的推荐书目”都是畅销书的变种...真正有趣的大概还是“墨水化学原理及应用”这种...XD 补充:现在这种局势,还是说了比不说 好一点吧。 PS:所谓 说了等于没说,说了不如没说 的一类书
●“我,老郝,老范,我们三还在一起。” 我向往新闻,也想去追逐它。这个夏天读完的看见,谢谢柴静,虽然很多不懂,可你用心写了,我用了心看。
●五,六,八,十,十七。怀念曾经我们有过睁开双眼看见的年代,在那个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传播还没有那么普及的年代,真的有些人一直在默默做很多事,才让我们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算太糟糕,其实很想知道里面一些主人公如今的近况,但是搜索了一下几乎都了无音讯,而我们的眼前真的越来越漆黑
●几年前在手机上看完的一本,花了很长时间和力气。具体内容不记得,但是很清晰的是里面的事迹都是柴静的真实经历,每一个个小故事都揭露了某种社会现实,很残酷很扎心。里面给我带来一些价值观的改变,很深入人心并且让人为之动容。这本书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为人们揭示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柴静的文字很朴实很打动人心,值得一看~在你看不见的世界里正在发生什么,你需要知道~
●實誠,體貼的文字,不花裡胡哨,抒情部分不多且都恰到好處。看某女權博主推薦的,看哭了。
●看了第三遍。
●因为柴静的文笔简练犀利,一捧起就不想放下,几乎是第一本我几天内看完的书。内容发人深省,从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实地记者的角度放大分析热点新闻,让我们看到新闻背后的一面,同时引出一些值得思考价值观,非常棒的书。另外,作者又实诚至极,毫不掩盖自己某些私欲,拿到书面上和读者一起批评自己,好喜欢她。
《看見》读后感(一):看見: 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台版现货 140 旺旺:花之语1232
看見: 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台版现货 140 旺旺:花之语1232
看見: 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台版现货 140 旺旺:花之语1232
看見: 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台版现货 140 旺旺:花之语1232
看見: 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台版现货 140 旺旺:花之语1232
《看見》读后感(二):6年后再《看见》
6年前我23岁,看完柴静的看见,内心还是有点空白,唯一的感觉是,这都是远方的哭声。
可是6年后的今天,将近30岁,再次读这本书,多了很多的感悟和热血沸腾。或许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增强了,也或许是成为妈妈后内心更温暖了。
柴静看见了生活的百态,而我从她的文字里走进了百态的生活。
我看小学苗苗集体自杀那个篇幅时,内心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在相对落后的农村, 教育是非常匮乏的,爱的表达也是非常简单粗糙。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孩子也成了心理障碍高发的群体。
《看見》读后感(三):一個新聞人的成長
看了第一章,我開始明白這本書暢銷的原因。
不單是因為她是央視新一代著名主持人,更因為她寫的那些簡單的小事,讓人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就像柴靜在序言中引用陳牤的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甚麼出發。"
第一章裏,被稱讚"開始有人味"的柴靜為新疆地震做的採訪,的確都是很普通的問題,沒有高高在上的關懷,只有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觀眾想知道的。所以,讓人眼眶泛淚。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第二章,講到非典。她的一個念頭,"將來為要有個孩子,他問問:'媽,非典的時候你幹嘛呢?'。就是這個念頭,督促了她去做非典專題。姑且不論這是真事還是為了寫書而編出來的,我奇怪的是,為甚麼我從來沒有這種念頭,這種當媽的想法,為孩子做榜樣的心情。後來她有寫到,她進病區之前"進門之前,我回頭向同事招招手,笑了一下,(主編草姐姐)她在編輯台上一遍遍放慢看過,但我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多麼像電影的結尾,當然情節必須是記者死了。但看文字,卻讓人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這一章,帶讀者回到那個恐慌的春夏之交。來了香港之後,曾經有幾次接觸當時香港作為疫區的一些情況,也和同事聊過當時的情況,只有一個詞"死城"。那一年,作為高中生的我,唯一的記憶就是教室裏那揮之不去的白醋味兒,和價格飆升數倍的板藍根。
quot;...去病房前我倆談起過父母,我問她(妹妹):'你覺得問應該去病房嗎?'她說:'你可以選擇不當記者,但是你當了記者,就沒有選擇不去的權利。' "
quot;我父母在山西,不知道我去病房的事情,我媽學校停課,正在鄰居家打麻將,一看見片子,手停了。鄰居說我媽哭了。但她沒跟我說。她不是那種碰到事多愁善感打人,就問了我一句:'你接下去做什麼?' "
看這一章的時候,我數次眼眶泛淚。大概是因為她那太似鏡頭的描寫,讓人不自覺就腦中浮現場景,於是情緒就被調動起來,這也算是一個電視人的技術吧。
第四章,"他拍到那些被藏的屍體遺骸,聞了被燒過的裹屍布,'你要是真見過他們的樣子,就不可能為幾個錢把靈魂賣了'。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鬥,但當他決定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有時候,身邊的人真的可以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八章,說到一個學法律的學生郝勁松,"「在強大的機構面前人們往往除了服從別無選擇,但是我不願意」......「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曾經我們都是這樣的,但是生活漸漸磨去了所有的棱角,我們變成了一顆顆圓滑的鵝卵石,自以為這才是對的。
第十四章,汶川地震。還是一如之前,她只是寫了採訪中遇到的事,但每一句話都好像自己形成畫面,讓妳鼻酸落淚。那些遭遇災難的人,平靜地讓人害怕,卻好像在腦中形成一張張沒有表情的臉,就像某位畫家筆下的那些平靜地讓人害怕的像,仿佛無喜無痛,但其實情緒都在心中無法發洩,平靜才是最大的敵人。
看到一半,推薦給朋友看,但她直接就拒絕了,說:我的生活已經夠慘了,不用再在別人的故事裏找感動。是的,我們都因為各自生活的困難獨自掙扎,憑什麼要關心那些與我們生活無關的人和事,我們都成長到需要承擔的年紀裏,就像我不喜歡看悲劇的任何影視作品那樣,覺得沒必要在娛樂的時候還要為自己添堵。但是,我還是覺得這種拒絕讓人不舒服,沒有對錯,只是不舒服而已。
《看見》读后感(四):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很多人推荐《看见》这本书给我,但却是最近才开始看这书。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这书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可以去看见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可以用柴静的眼睛去看新闻,看她对新闻的理解,对事件的想法。刚好她写的好几件大新闻:非典、512地震、虐猫、药家鑫等,我也知道些,而她的文字让我了解了事件不一样的面貌。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这是她在双城创伤的一句话,她说自己在做那期节目的时候对人的理解还远不够。我也越来越发现,每个人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有些话不到时候,TA说不出。有时即便TA说出来了,你也听不到。就像读同一本书,三年前和现在,读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
她以记者身份进行的探索,我也在进行,只是身份不一样,角色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当发现不同视角的重叠时,我惊叹:呀,竟然有这样的契合。这也许就是共鸣吧~这个共鸣,她不知道,只有我独自偷乐。
之前为了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看的大多书都是和专业有关的,而当敞开看,想看啥就看啥,竟也能在这些不同的领域看到相似的东西。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理解人,如何探索人的思想,如何去解释这个世界。
书里探讨的很多问题现在依然有争议,有些现象依然存在。毕竟这世上人很多,想法也各有不同。
比如:同性恋的认识,我知道的很多人也对此不接纳。有妈妈感觉自己孩子有同性恋倾向的时候,就想法带着孩子找心理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矫正。
比如:家暴。国家2016年3月1日才正式实施《反家暴法》。
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一刻就被记下了,而时间还在行走。事件中的人,依然在生活,也许有的已经死去。而有些文字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有些文字会持续的影响着我。这也是一本书的价值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太多思考,要写却不知怎么去写了。也许是思考太多,太凌乱。也许是点太多,有太多想写的了吧~或许还没有咀嚼透,有些话还有些不理解。下面先写几句我觉得自己理解了些的话吧。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容得下的才是你的。就像很多人梦想着忽然中几千万大奖,而事实上,能够承受的金钱数量是和内心力量正相关的。我清楚自己现在承受不了几千万~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关于性的误解很多,要去澄清这些误解还需要做很多功课。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压根儿就没有接受“性教育”,几乎都是自我教育,或者是偷偷的去浏览一些网站、小黄书、小黄片~而这些“商品”传达的意思大多都是歪曲真实性。不过话说回来,性是很隐私的事情,都是关起门来悄悄滴进行。当正规渠道没有相关知识的时候,小道的东西就会冒出来,谣言就是这样滋生的。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很多鸡汤文列几个故事,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这是很危险的~我看到过很多鸡汤文写过关于“痛苦是财富”这样的话。也有很多人拿着“痛苦的财富”去用,比如“比惨”。但是关于痛苦的思考,这点很难,所以很多人没有去碰。思考这东西,能引发出来的结果太多了。越思考越发现自己不明白,不懂,这让很多人感到恐慌。一个人思考,和很多人一起讨论的思考,又不一样。有时候闭门造车容易走火入魔,而多种观点的碰撞可以激发出不一样的风景。所以,思考这东西,太麻烦。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去认识,去了解,去倾听。而这需要耐心,需要等待。越来越多的人在赶时间,没空等待,没时间倾听。当然,倾听,了解也是有技巧的。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者很容易去看到自己相信的结论,这容易导致他/她看不到与其想法不一致的东西。而倾听也是,每个人都有主观想法,同一本书,不同人解读点会不一样。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你觉得某本书好,最好自己亲自去整本书都读了,然后和书友一起讨论,这样你才能吸收更多。
歌德:“你要成为一个写作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必须投入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有一种人生哲学是:既要出世也要能入世,既可以独善其身也可以兼济天下。人生的可能性很多,不管是出世还是入世,体会的境遇都会有所不同。而能出世能入世,能独善其身,又可以兼济天下的人,就是多面手,他/她的可适应范围就更广。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修炼的方向就不一样。
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生活的状态是你的选择。前段时间去一位朋友租住的小屋,简陋的小房子被她装扮的非常有生活的味道。一室一厅的房子里我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惊喜:开关上面贴的手写纸贴hello;茶几上摆的小植物;床上被套那鲜亮可爱的图案……很多人说,不是自己的房子没有家的感觉,其实只要心里有家,哪里都可以成为家。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这是柴静写奥运瞬间节目那节的一句话。看了那章,我专门去翻看了那期节目,很感动。那些即便没有得到奖牌的运动员,依然那样执着,依然那样坚持。超级感动~看哭好几次。感动中有激动,我现在的选择也是因为心中有个梦想,想痛痛快快的看很多好书,想把看到的好书感悟分享,和人讨论。自己做的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奖牌可言,而对于我自己来说,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很满足,很幸福。
“这样我就变成了一个没用的人。”卢安克说,“这样我就自由了。”有用和没用是外在的赋予,是他人看到的部分,可能是他们的期待和想象。外在的标签有时是一种束缚,压抑住人内心本来自然的东西。当去掉外在的期待,变成“没用”的人,可以更好的发挥内心那股自然的力量。
《看見》读后感(五):彷彿未曾迷惘過的人生
柴靜,給我感覺像李尚龍,總是那麼對,方向正確,仿佛從未懷疑過自己的人生。
「你的生活太塑膠,不真實」=「過分得體」這是同事史努比對柴靜的評語。
「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陳虻對柴靜說。
但,我們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我討厭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我TMD怎麼有辦法符合別人的期待。
從字裡行間,我都可以感受到柴靜的壓力。他說「我盡量延長洗手的時間,一直開著水龍頭,一邊深呼吸」因為他的工作壓力大到他有呼吸困難,他害怕被盯上,被毫不留情的撲倒在地。
◎雙城的創傷
一週之內,同一班級五個小學生連續用服毒的方式自殺。
才十二三歲怎麼就這樣,或許這會是所有人對於這些小朋友的評語,才十二三歲懂什麼,這點苦算什麼,以後會有得他們面對。但,十二三歲時,同學和朋友就是他們的全世界,所以只要這部分有任何動搖,就是天崩地裂。所以他們說,朋友比生命重要。
曾經,或許我也這麼覺得。把朋友看得很重要,所以常常受傷,但,現在已經不太會了。因為我學會愛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好,在意的事情很多,只會讓自己不開心。開心,才是守則。
你,不是他。
沒有人有資格批評任何人。
◎沉默在尖叫
「人性裡,從來不會只有惡或善,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尖牙啃咬著他們身裡的善,和著一口一口的酒喝下去。」
關於家暴,女性的吞忍,男性的施暴,沒完沒了。區分性別其實刻板印象,但如果依照數據顯示,大部分被施暴的還是女性。
從來沒有反抗過,唯一一次的反抗就是殺了丈夫。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痛苦的,只是事後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麼幸福。」P26 ◎錢老師說:「他這麼做對嗎?不,先別回答,你要向蘇聯作家說的那樣,『在清水里嗆嗆,血水裡泡泡,鹹水裡滾滾』,十年之後咱們再來討論。」P71 ◎新同事都是非典時才認識我,那時我剛從爛泥境地拔出腳,沾了點輕度躁狂,帶著矯枉過正的活潑,上樓都一步兩級,沿著樓梯上指向「新聞調查」的箭頭一路跳上去。還是我爸最理解我,說:「就像我們手術檯上的病人,麻藥勁兒過去了,話特別多,抑鬱很容易轉成亢奮。」P76 ◎「你看玩電腦遊戲的孩子,什麼時候說過自己累?有樂趣的人從不說累。」P84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P111 ◎回憶高中最後一段,好像得了色盲症,記憶裡各種顏色都褪了,雨和雪也少了,連晚霞都稀淡一縷。坐在我爸自行車後面過橋時,每次我都默數二十四根橋柱,底下已經沒什麼水可言,一塊一塊稠黑泥漿結成板狀,枯水期還黏著一層層的紙漿。河灘地棗樹上長滿病菌一樣的白點子,已經不結棗了。後來樹都砍了。但我晃盪著雙腿,還是一遍遍數著欄杆,和身邊的人依樣沒什麼反應,生活在默然無所知覺中。P148 ◎晚上工作完,攝像李季在飯桌上提醒我,採訪最好不要用這個方式,可以約幾個人坐下來問,比較從容的陳述,拿出證據。人們圍攏的時候,表達得很可能只是一種情緒。 我沒說話,不完全聽得進去──農民利益受損這麼大,上訪無果,碰到媒體都不能表達一下嗎?再說了,有情緒也是現實。P204 ◎「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他說的跟李季一樣。P207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P207 ◎「新聞調查」的同事小莊有句話:「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跟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P208 ◎《鳳凰週刊》主編師永剛是我的朋友,說起這事含蓄地提醒我:「新聞記者有責任去記錄持任何一種觀點的人,評判是觀看者自己的事。」我轉著手裡杯子笑而不語,心想,各有各趣味。P208 ◎「真正的記者首先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我說。P213 ◎這人最後寫道:「不要因為一樣東西死去就神話它。」 這話硬而清脆,像銀針落地。P214 ◎我有點理解了Ann的想法──一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P217 ◎底下有另一位觀眾替我寫了個答案:「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詢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對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P220 ◎轉變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對大量反對聲音時,晃動其實已經開始,人往往出自防衛才把立場踩得像水泥一樣硬實,如果不是質問,只是疑問,猶豫一下,空氣進去,水進去,他兩個腳就不會黏固其中。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現了,自會剝離掉泥土露出來。 採訪不用來評判,只用來了解;不用來改造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P222 ◎有位觀眾曾經在博客裡批評過我,我覺得說的真好,女人酒局上,說給她們聽:「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目、寫博客時,常是淚盈眶的。得誠實的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條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他寫道:「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P225 ◎老范坐邊上,後來她寫道:「說實話,他的坦率讓我絕望。一個過於主動甚至積極坦白自己內心陰暗面的人,往往會讓原本想去挖掘他內心弱點的人感到尷尬和一絲不安。他甚至都不為自己辯解一句。為什麼不在鏡頭面前,,,,那怕是尾莊歉意像大家懺悔以乞求寬恕呢?」P230 ◎他說:「我以為我能就此脫身而出,不受任何影響和改變,但事實卻是我根本無法解脫。根本不可能做到視而不見,即使不聽,痛苦還是能滲透到你內心深處。」P306 ◎我已經顧不上周圍都是我的同事:「因為我最大的恐懼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我會被挑出來站在什麼地方。大家說,看,她跟我們不一樣。怎麼才能克服這種恐懼?」 他說:「以前我不想見記者,不想給別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後來我看到曼德拉說的一句話,他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因為這句話我才考慮接受你們的採訪。」P370 ◎畢業後他不想掙錢,父母擔心他沒有生存的能力,他做了一份裝卸貨物的工作,每天扛三千個大包,做了兩個月,父母說這樣太可惜了。他說:「為了錢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級可惜。」P374 ◎盧安克說:「文明,就是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在做什麼。」P379 ◎最理解他的人是他的學生。學生說過:「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後代;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學生,學生就是他的後代;如果一個人為了人類的發展,那麼人類就是他的後代。」P387 ◎「別人對我佩服的地方其實是我的無能,我無能爭取利益,無能做判斷,無能去策畫目的,無能去要求別人,無法建立期待。也許有人以為那是超能,這個誤會就造成了我現在的結果。還可以用另一種表達: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P396 ◎日後工作上學,換了不少地方,去哪兒都是拎箱子就走,不動感情,覺得那樣脆弱,認為獨立就是脫離集體,不依不附。親近的人之間,一旦觸及自尊心就尖銳起來,絕不低頭。我做宋的那期節目,多多少少是投射自己的青春期。P432 ◎「陳虻總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麼意義?」P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