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堂的电脑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摘抄

2020-05-10 23: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摘抄

  《天堂电脑》是一本由[法] 伯努瓦·迪特尔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一):终有一天,年华老去

  特别有意思的一本书,《天堂的电脑》。

  讲述了网络时代与“个人隐私”的冲突矛盾。“凡路过必留下痕迹”这句话在本书中被作者以一种“令人胆寒”,但细想却并非不可能的“幻想情境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在经历了系列令人啼笑皆非事件之后,主人公西蒙告别了高唱“平等自由”,“人人正义”的人间,去到了“天堂等待区”。

  在一系列让人“一头雾水”的审查程序之后,一心以为自己绝对可以进入天堂的西蒙遭遇了一拳重击,天堂等候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依据电脑记录的西蒙在人间发表的各种言论,他被判入地狱。带着“无处申冤”的委屈,西蒙走入了“地狱”的大门,却发现原来地狱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本书其实是一个老者通过写作诉说自己面对日新月异世界时的迷惘与无力,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去,却再也跟不上匆匆向前的时代的脚步。他妄想回到过去那个一切都“慢悠悠”的年代,却不得不接受“过去永不会重来”的现实。最终,他用这样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自嘲并寻回灵魂平静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二):天堂/地狱如何选择

  这是一部幽默而充满讽刺作品故事简短意味深长,令人意犹未尽。作者开篇描述主人公西蒙死亡后来到天堂入口的情景,进入天堂前需要排队等待,好似人间各大机构大厅,天堂并非如想的模样,却是人世生活庸俗一面。对炼狱简单描述后,故事回到了西蒙生前。五十岁的西蒙是一名在国会办公室工作的高级公务员,他不喜欢职场中的条条框框作为一名寂寞的中年男子,在欲望驱使下他偶尔在办公室浏览色情网站迷恋年轻的俄罗斯少女娜塔莎。正值女权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各界舆论声讨色情网站及浏览者,西蒙删除电脑中色情的照片,但与此同时全世界互联网莫名崩塌,网络的大套导致人们毫无隐私可言,所有删除的邮件自动恢复,这致使西蒙感到恐慌。在一次参加关于女权主义和同性问题采访节目中,由于私下的调侃对于女性事业和同性恋事业的言词遭到泄露和有意识断章取义,西蒙成为了各大网攻击对象要求他辞职的呼声接踵而至。面对外界压力家人的不理解,西蒙渴望逃离现实,远离舆论的谴责。基于种种原因加一偶然的相遇,西蒙与此前采访他的记者黛丝坠入爱河。而西蒙面对新自由主义的焦虑、在黛丝面前受辱、事业的不顺等因素一度想要自杀,而在最终选择放弃这一想法后却意外身亡。在炼狱中,经历漫长的等待和繁琐的程序后,西蒙被天堂拒之门外,等待他的是世人畏惧的地狱。而当西蒙真正踏入地狱时才发现自己找到了世间不曾拥有的平静,或许地狱才是西蒙向往的“天堂”。作者对天堂和地狱的描述分别映射当下社会极端的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使人渐渐失去隐私、缩小了社交圈、亲情淡化、甚至丢失了很多原始的东西,相比之下,作者更向往相对守旧却能带来内平静的那个时代。而面对“天堂”和“地狱”,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和掌控呢?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三):互联网,天堂还是地狱?

  曾获得法兰西学院短篇小说大奖、并得到米兰•昆德拉褒奖的法国当代小说伯努瓦•迪特尔特,写了一部小说《天堂的电脑》,是一个有关网络时代的黑色寓言,充满辛辣的讽刺色彩。

  西蒙•拉罗什是法国公共自由委员会的负责人,受人尊敬的个人隐私保护专家。在一次接受接受媒体的视频采访时,对女权和同性恋随口议论了几句,不料被公之于众,遭到舆论口诛笔伐。他的信息也被人肉搜出,每天都有抗议者堵在他的办公大楼门口。与此同时,全世界互联网突然崩溃,私人邮件全部曝光,大量的手机短消息被暴露,政界要人、商界大佬、娱乐明星纷纷躺枪,导致许多家庭解体,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联合国为此召开特别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强烈谴责泄露、传播和贩卖个人私密信息的行为。但也无济于事。西蒙整日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上过色情网站的隐私曝光。上司为显示自己维护女权的政治正确,勒令他辞去公职,以平息众怒。西蒙走投无路,打算自杀,临死前情人的劝慰让他改变了主意,准备好好活下去,却在书架上寻找伏尔泰的书时摔倒,意外去世。

  西蒙死后到达冥界,他吃惊地发现天堂与地狱与自己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数字化管理让个人隐私无所遁形,稍有出格的言行都记录在案,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人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等候区各个接待窗口里工作人员态度冷淡,一律使用英文问答。在天堂中,权贵富翁照样享受特权,平民百姓只有遭眼的份。西蒙想进入天堂的申请被无情地否决,连上诉的程序都没有,直接被打入地狱……

  《天堂的电脑》显然触及了网络时代一个非常尖锐的核心问题,即互联网在让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方便快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同时,网络泄密和攻击也让个人隐私时常遭到侵犯,个体的权利在网络空间变得异常脆弱。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随时可以让个人信息和隐私无所大白于天下。西蒙被网络曝光之后,为了躲避舆论和女权团体的攻击,驾车逃到山间别墅,想在这里避避风头。不想,遇到熟悉的村妇玛丽亚后,对方劈头就问:“除了女人,你呢,你还对什么不满?”原来,她通过自己的孩子在网上看见了舆论对西蒙潮水般的批判,于是也加入了谴责他的行列。互联网把世界扁平化了,乡村也不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西蒙对此不知所措,哑口无言。

  西蒙的荒诞遭遇无疑是互联网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写照,《天堂的电脑》的讽刺色彩,幽默而又辛辣。西蒙信奉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中的一句名言:“世界上一切都会十全十美。”他摔死以后,女助理恰恰在他的身边发现了《老实人》。启蒙运动领袖的著作并未给他带来好运,这是多么令人哭笑不得的事!西蒙遭到占据道德高地的女权团体“作为女人的我们”的猛烈抨击,但两个默默无闻的少年创办的“作为男人的我们”网站虽然与“作为女人的我们”针锋相对,却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化大象于无形,赢得了艺术家、政客以及无数粉丝的狂热追捧,严肃的政治话题就这样被解构,不正是对西蒙命运的反讽吗?西蒙身亡进入冥界后,对曾是跨国企业大老板的贝尔纳·比诺在这里享受VIP待遇感到吃惊,提出疑问,得到的回答是:“你以为是吃大锅饭?否,天堂就是一家公司。因为位置很紧俏,管理部门宁愿保持一定的竞争。”天堂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级森严,显然是人间的翻版。西蒙见到了耶稣最得意的门徒圣彼得,提了一系列问题,圣彼得嘟哝道:“跟大家一样,我们也是在网络中寻找答案。”这不禁让人发笑,天堂并非超凡万能,在互联网面前,也只得甘拜下风。

  西蒙在人间的现实遭遇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荒谬,他在冥界的超现实经历则是人间命运的现实主义折射。互联网假如没有边界,没有对人的权利的有效保护,很可能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四):「真是难过啊。 反而是地狱里比较快乐。 毕竟又不能再死一次了。 你说是不是。」

  《天堂的电脑》书评

封面

  收到书,封面很吸引人,不知道那个像车票/书签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好奇的撕开塑封。书很薄,个把小时就可以读完。书的纸质光滑,纸张厚度刚刚好,整书拿起来也没有重的感觉,不像有些书拿起来就觉得是件困难的事情。腰封上没有太多名人/媒体的赞誉,一句「米兰·昆德拉推荐」显得有些摸不到头脑。

纸张感觉

  我好奇的看了下作者的背景,想说也许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会对书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毕竟内容和作者是一体的嘛,作者是法国人,浪漫温情的国度,新浪潮电影的发祥地。他是个斜杠青年/中年,经历丰富,身份背景总体看起来似乎非常文艺。

作者简介

  【以下含有剧透】

  小说不是连续的时间顺序,一部分现在,一部分过去,以主人公的死亡开始,以最后的审判为结尾,中间穿插着他在人间的所作所为。他是一个官员,主管类似「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一类的机构,俸禄丰厚。一家五口人,各有各的烦恼。作为一个机构官员,他有能力也渴望建功立业,但作为工作内容提出的那些道德标准,他自己也做不到。人是复杂的,完美的道德标准虽然看起来美好,但做起来却很困难。

  一次节目采访前的调侃被po到网上,借着热门议题的讨论,引起轩然大波,于是他成为那个要为这个社会问题背锅的人。中年人的生活就像多米诺骨牌,最前面的那张牌倒下,一切都开始崩坏,全社会隐私泄漏的技术问题更为他的崩坏提供了“良好”的温床。讽刺的是,在他终于要振作起来的时候,却因为意外而过世了。

  我抱着对曲折情节、动人故事的期待来看这本书,但越看越郁闷,作者对自己写的故事进行评论的兴趣更大,对故事本身的编排乏善可陈。

  我看到这个人被各种“政治正确”压得喘不过气,但又必须要坚持下去。他希望死后能去天堂,也总自己安慰自己一定可以上天堂,但似乎这个天上的人间和地上的人间没什么两样,一样要根据你作为一个人真实的所作所为判定你是去天堂还是下地狱,一样根据你的身份地位决定你的重要程度。天上有圣彼得,地上有大数据,两者都是一样的。大数据里包含了我们每天在网上的各种记录、衣食住行的相关数据。人间根据这个对你进行评断,天上也一样。

  「真是难过啊。

  反而是地狱里比较快乐。

  毕竟又不能再死一次了。

  你说是不是。」

  《天堂的电脑》读后感(五):网络时代的天堂

  这本书在豆瓣上意外地还很小众,却是及其适合网络过度魔幻的今年,于是一口气用了一个多小时把这薄薄一本小书读完了。

喜欢这个封面设计

  小说中构想了新自由主义的天堂和旧日地狱,使用穿插的章节分别叙述了西蒙生前死后的世界。书里充斥了新自由主义和旧时代的冲突、网络时代的无所遁形、数字化的弊端、阶级化的加剧、女权男权各个团体无休止地争论、与N号房呼应的抵制色情网站事件、处处不停的网络暴力......甚至还刻画了“何不食肉糜”的黛丝,不禁对上了那个“地铁味”。

  对于死后,每个人都多少有过想象,对于未知的世界抱有期待。而伯努瓦·迪特尔特却勾勒了这样一个天堂:“因此,天堂里也有时辰、白天、黑夜。有时候我曾经梦想过永生,梦想它点点滴滴都是红尘生活的翻版呢,这样我倒感觉心满意足。不过它并没有保留人世生活的精华,而是千方百计模仿其糟粕。”死神把各种肤色、职业、年龄、国家的生命带去天堂,却在通往天堂的等候大厅里画出整整齐齐的框。“No smoking”,“只准说英语”,“等级制度”......巨大的期望破碎成不知何时结束的虚无,每个人不得不被迫被永生笼罩。

  不仅如此,生前死后,西蒙也都逃脱不掉这可怕的网络时代。在世界的一切秩序稳定运转时,人人享受着数字化的便捷;一旦网络被攻击或者秩序被破坏,每个人都赤裸裸地暴露在闪光灯之下,无处隐瞒。光是来往的邮件和浏览记录,就可以把你的所有社交关系网撕碎,无论婚姻还是工作。

  想到去年认识的一个德国留学生朋友把手机丢在了出租车上,陪她终于打通电话后发现,被人捡走并且被其勒索钱财。因此我们约定了见面地点后报了警。把此人带走后,警察说要不只是简单处以警告后放走,要不就得把手机留在警局供警察完整调查后立案,才可以拘留几个月。当然她选择了前者。拥有一个人的手机相当于掌握了他的全部,网络时代没有人敢把智能手机放心交给其他人。当现实生活被网络信息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好像鸡蛋壳内部的那一层膜,颤颤巍巍不敢打破。

  合上书再次回忆了上半年的整个网络环境,仍是魔幻而真实,比小说更戏剧,充斥着漫无边际的虚无。大批大批的网络暴力,肆无忌惮的暗中交易,过度吹捧的某种正确,让你离开了人世也不得安宁。没有秘密,没有隐私,没有犯错的机会。在网络上说话人人自危,面对各种个人信息的填报却破罐破摔。公共伦理和个人隐私无法调和。

  更加讽刺的是当西蒙因为生前的错误被流放到地狱以后,读者却发现地狱的世界不过是回归了没有网路的日子。平时里被寄予希望的天堂成为一种最坏的合约,这份合约黑纸无字,只有深渊。而通往地狱的绿皮车却把他丢失已久的自由找寻了回来。

  作者写“自从天堂皈依新自由主义以来,在新自由主义者眼里,地狱相应代表这种与公共权力紧密相连的恐惧。”可正是这种一成不变的古老世界,没有高速公路,没有路灯,没有健康养生概念,没有塑料,没有速食食品,却让西蒙的灵魂归于平静。

小说结尾

  到底什么是天堂地狱?什么是自由的界限?我们该如何抵抗数字化时代的洪流?网络外的世界还剩下什么?工具的发明是为了解放人类劳动力,网络的发展是为了带来更便捷的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发展,我们真的需要技术带来的打破的空间限制吗?

  我不知道。我写完这篇文章也不过继续被卷入时代来势汹汹的洪流中,坦然接受每分每秒泄露的我的数据,与社会一同追逐永远不知道尽头的速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