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与个人》的读后感大全
《权威与个人》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一半,先来打满分!读书使人明智啊 看完噜,2017.11.20 【我们学习理解和控制外在于我们的自然力量已经到了可怕的程度,但是却没有学会理解和控制那些体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
●鞭辟入里
● 个人主动性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凝聚力则是人类生存和稳定所必须的,然而,二者始终存在巨大的紧张,并突出地表现为权威与个人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本书的主题。 这真的是天才的作品,其中其实涉及很多问题,如政府职权的范围、目的,言论自由的重要意义,对于法律和信仰冲突,法律和道德底线矛盾的情况等均有涉及。自己看书会更精彩,我就大致表达一下他关于言论自由的观点,跟密尔的挺像的。罗素曾经一战的时候,因为发表反战言论,拒绝服兵役,也因为反战文章而被判刑入狱。出狱之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访问职位,之后却被英国拒绝回国。可能是因为与这个经历相关,罗素对于言论自由是特别强调的,对于国家的大肆宣传是感动恐惧的。“在观点问题上,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之间存在着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我们要尽可能的保护人性但也要在秩序与公民道德下约束 以人类活动释放奴役时期的竞争,好斗本能 而非战争等一系列非正义行为。2如何在人类首创力与技术组织间得到平衡是我们长久需要思考的问题 比较深奥 罗素用逻辑学,伦理学,认识学阐述 是里斯讲座的划时代的演讲里程碑。
●群体的凝聚力,在人进化之初是彼此熟识的小部落成员确立的敌我二元机制(心理自发),最后发展成对国家的忠诚(政府集权)。但是今天敌我二元机制依然存在,人原始的破坏欲也没有去除。政府的职能势必要抑制个人主动性,以避免此人性所带来的恶劣后果。 但是,对个人主动性的抑制,不仅会抑制到个人的破坏欲,还会抑制到个人的创造欲。这就有了罗素的根本问题:我们怎样把进步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个人首创性和生存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社会凝聚力结合起来? 书的重点在于一般原理和现象,对该怎么做讲得比较少,只是大致讲了寻找人性的无害出口(针对破坏欲)和权力下放(针对创造欲)。第六讲关于人的目的和手段的辨析很有看头:只有个体的人才是善恶的承受者,而一个人身上的任何独立部位或者任何人的集合都不是善恶的承受者。
●想起了王小波散文常爱引用的一个例子:罗素先生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心情很失落,心想要是我能够活到七十岁,我的生命已经过了五分之一,可是当他发现理性的世界的时候,他变高兴地睡不着觉了。这个小册子真的打开了我通往理性的大门。
●人类祖先为了生存留给我们两种人性:一种是合作性的,一种是斗争性的。国家或说权威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存在是为了预防后者,为人类提供安全,公正和保护,同时为斗争性找到类似足球的合适的发泄途径。同时,国家又不能干预过多,妨碍了人类创造性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单个人幸福的终极目的所必需的
●还会再读一遍,很多前的观点到现在仍一样有用,哲学的魅力,放到当今社会,实质一样的。
《权威与个人》读后感(一):自己的感想,结合我们现在的时代
我们需要有相应才智的同僚来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好,是这些美好的事情给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赋值。
同时,我们需要对人生有清楚的认识,自身需求和社会责任的区分是实现幸福的条件之一,只有在清楚了这些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追求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也才有根据自身能力和品性追求相应幸福的冲动。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对社会和道德问题思考过多造成的清澈又往往会抑制盲目冲动的形成,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适合的思辨能力对自己作出评判和规划,这些情况下,如果认清楚了世界反而有种无力感,就像星期五来到Apple专卖店会感到无所适从,在不对自己和世界作出清楚认识的情况下,朝着不可能实现的模糊目标不加思考的前进是有力的(如:保家卫国、万人追捧、家缠万贯等),一个没有什么天分和能力的人或许可以成为电影评论家和音乐评论家,来曲线实现自己的创作欲望。
《权威与个人》读后感(二):国家权力(权威)和人类自由(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
国家权力(权威)和人类自由(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问题一直处于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
我们存在的世界上,善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而恶的可能性也恰情如此。造成我们目前困境的不是别的,更多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学习理解和控制外在于我们的自然力量已经到了可怕的程度,但是却没有学会理解和控制那些体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
本书探讨了
一、社会权威性(social cohension)与人性
二、社会权威性与政府
三、个性的作用
四、技术与人性的冲突
五、控制与主动性;它们各自的领域
六、 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个人行为领域在道德上并不低于社会责任领域。相反,一些最好的人类活动,至少在感觉上是私人的,而非社会的。事实上自由过少带来停滞,过多则导致混乱。没有人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人完全是奴隶,一个人要想有自由好好过他就需要个人道德来指导他的行为。
《权威与个人》读后感(三):伯兰特罗素《权威与个人》
[英]伯兰特·罗素著,储志勇译.权威与个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第一讲 社会凝聚力与个人
13在这些演讲里,我打算考虑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进步所必须的那种程度的个人首创性和生存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社会凝聚力结合起来?我将从人性中的各种冲动入手,正式这些冲动使社会合作成为了可能。
随后,我还将探讨我们时代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由现代技术所引发的在组织和人性之间的冲突,或者换一种说法,经济动机和创造以及占有冲动的分离。在论述了这一问题之后,我将考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最后,我将把个人的思想、努力以及想象力痛社会权威之间的总体关系作为一个伦理问题来思考。
15各种社会群体中最牢固而且最受本能驱使的,过去是,并且现在仍然是家庭。部落凝聚力必定由于同其他部落的冲突而得到增强和发展。
19自从人类最初开始具备我们通常所具有的脑容量的时代以来,和那些由学校、宗教、宣传和经济组织所造就的事物相比,先天的人类本性并没有多大变化。合作和斗争。(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20斗争是生活的法则,在一个所有人都彼此相爱的世界上,将不会有任何让人期待的事情。
21我认为,如果没有竞争,普通人是不会幸福的,因为自从人类起源以来,竞争就一直是大多数重大行为的动力。因而我们不应试图消除竞争,而只是要注意让它采取并不极端有害的形式。(罗素指的是战争之类的)
22一种平静的生活很可能是一种沉闷的生活。
23 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不幸的是,技术破坏性的一面的发展远远要比创造性的一面的发展更加迅猛。
由此,社会改革者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寻找安全的手段,因为如果人们发现这些手段并不能提供强烈的满足时,安全将会由于冒险所能地阿莱的光荣而被抛弃。确切地说,问题是要把对人类所不可缺少的那种程度的安全和那些与文明生活方式相容的冒险、危险和竞赛的形式结合起来。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的制度以及我们的知识已经经历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我们的善和恶两方面的不能,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我们祖先的大脑最初发展成它们现在大小时的那个样子。
24一种缺乏冒险的生活可能并不让人满意,但是一种允许采取任何冒险形式的生活却注定是短命的。
第二讲 社会凝聚力与政府
《权威与个人》读后感(四):社会凝聚力与个人激情
来自伯特兰·罗素的一片赤忱忠言,利于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里,每当我试图去解释这种感受,脑子却一片空白,完全丧失了表达能力,但这本书成册的目的是消除困惑以及阐明许多基本原理。很多我们本应该知道的道理和常识,在当下的语境里却需要反复言说。
此书收录了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里斯讲座上所作的演讲,谈个人首创性与社会凝聚力,这两种力量在不断角力的过程里此消彼长,东风西风,而罗素认为可以在权威与个人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最重要的是掌握权力的一方应意识到自己带着天生原罪。除此之外我们可能面对的更现实的问题是:由现代技术所引发的在组织和人性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最近,被技术支配带来的恐惧越来越侵入到生活的各方面。
社会凝聚力始于对群体的忠诚,再经过深思熟虑的进程进而发展变成今天的国家,部落文明时期对群体的忠诚通过对领袖的忠诚得到强化,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忠诚开始建基于信仰的一致。在现代技术发明以前,要想把一个帝国团结在一起很困难,除非他们的臣民们有一种共同情感。因此,负载隐性凝聚力的话术和现代技术成为国家统治的手段。
社会凝聚力的敌人就是个人激情的力量,它是个人成就的根源,同时也是无法保证团结的根源。一个寻求性格的整齐划一与文化的整齐划一的国家在统治者眼里要比人民个性飞扬好管理得多。于是从政府开始,它的职能从防止私人暴力、保护生命财产、制定刑法并保障其实施,延展到利用教育灌输特定的忠诚和信仰和对大型工业企业的控制。为了增强这种力量,还可以运用“敌人的魔法”在人们的脑海里召唤一个能使大家一起去仇恨的、虚构的人格化恶魔。
具有名义上的积极性的人永远被文官体制控制,有创造力的人变得绝望,在一个更开明宽松的环境中本该充满活力的人变得倦怠和轻浮,由此国家的积极职能也就无法高效地实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更是一场噩梦,我们用它建立了一个新的监狱。自由被限制但体制是稳固的,尽管它呆滞和失去动力。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但你仍感到生活在落后时代:偏执、不宽容以及大多数人可怜的悲惨境遇。由于这一原因,眼下强调拥有独立头脑和富于想象力的品质的个人价值甚至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
如何恢复个人性,比起为艺术建立庄严的学院,如何重新获得那种被谨小慎微和深谋远虑毁掉的全身心的悲喜能力远为重要得多,听说还有人为美术学院该不该教人体素描争论不休,持否定态度的人的刻板、教条与僵化已使他们“病入膏肓”。关于政府可以怎样做在这本书的第五讲、第六讲中都有谈及,诚然,民主的政府也不一定总是做最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但罗素真正想说一旦事已至此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沉闷、无趣以及精神麻木将变成生活的主色调。如果想要让希望发生作用而不产生倦怠的话,它必须是鲜活而直接的。
对于政府来说,总还有可做的,比如对贪婪与掠夺性冲动的控制,增强个体的自主性,培养公民出于良知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不顾政府当局的谴责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对于个人,把自己从无聊的整齐划一状态里解救出来投身于真正热爱的事情也许能帮你抵抗一些虚无。
《权威与个人》读后感(五):寻找过去的荣光
罗素首先思考了政府的起源,摆出了本书的核心矛盾:权威与个人。 原始状况下,人类依靠着亲密关系与对酋长的信仰建立起社群,群落里人行事的手段可能不太相同,但总是有些共同的目的。你可以自己去磨制石器,狩猎动物,或者到敌方部落里砍几个脑袋。生活充满着威胁,但是人有着一些基本的幸福感。个体的激情冲动和与之伴随的创造力,总有一个地方去发泄。这里罗素用了精神分析的理论。 那些得以发泄的生活被原始部落的人称之为“过去的荣光”。现代社会文明的构筑是依靠大量的“共同想象”,但每个人的颅腔里还装着原来那颗大脑。但是很无奈,政府的存在,使得绝大多数人无法去体会那些“过去的荣光”,政客左右国家大事,公司巨头们左右经济……这都是少数人的“荣光”,大多数人被囚禁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对抗着生活,做英雄,干大事,往往被寄托在了那些超级英雄电影,一骑当千的游戏,漫无边际的玄幻小说里,人渴望着冒险,去体验新奇的事,哪怕是去“砍几个人脑袋”,但这都是白日做梦。 历史上,国家从无政府,到政府,再到集权政府,反复变换。但是如果社会要进步,还需要依靠那些某些方面孕育着冲动的人,科学家,哲学家,诗人……他们需要挑战僵化的体制,再造共识。而极权政府下,个体受到更大的管制,让进步变得难以实现。 雅典处死苏格拉底,但是哲学没有死;但在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政府抹杀一个新意见的同时,还也可以让这些新事物直接不为人所知。这是相当危险的。这种情况下,这些有着“冲动”的群体要么去犯罪,要么只能进入体制和它裹在一起。当下的科学就是这个状况,她与政府联姻,为政府提供技术,在如今没有哪个科学家可以独立科研,他需要昂贵的实验室设备……但这是科学的“有用”帮助它得到庇护,那“无用之学”呢?尤其是那些与政府抵触的无用之学,他们处在危险的地位。 政府的控制力总是与个人冲突,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许多组织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离,工作目的与手段的混乱。工人们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创造乐趣可言,于是薪酬成了唯一目的;管理者并不和手下人相熟,他只是颁下指令,他们建立不起共同的目标;现代人在工作里忙碌,总想着有一天幸福来敲门,但敲门声早就淹没在焦虑的喧嚣里……公务员总是对公民说“不”,这一方面可以让他有行使权力的体验,一方面可以表达他对自己无趣工作的厌恶。 公共道德此刻显然作用甚微,它无法责备到那些表面并无大碍实则危害无穷的现象,个人道德才能胜任。或者像是康德的绝对命令,自己给自己立法,对那些自己内心无比反感的事提出抗议;或者是韦伯的“职业伦理”,从事那些让自己有“天职”感的工作,并投入热情。 罗素期待建立小政府,政府保障安全与公平之外,应该把权力下放,让更多组织保留自治权。社会前进需要人们的冲动,但是更多的冲动需要被合理引导到其它地方,足球赛,电竞比赛……让他们去那里找荣光。 从康德到韦伯到法兰克福到罗素,他们一直在关注类似的问题,人的“现代化”,工具理性对人类理性的僭越,这是个大难题。 不要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过去充满了艰苦和危险;不要抱怨现在的坏时光,现在总有一天会变成未来口中的好时光。可能改变别人实在是奢侈而不可求,普通个体应该试着先给自己卸下枷锁,试试去寻找自己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