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 | 缑晓晓:向北回望故乡
在《缝补生命》里,你总能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让我们坚守与呵护的理由,从而同频共振,并掩卷而思,用以缝补生命里的沟沟壑壑,继续前行……
——缑晓晓
向北回望故乡
———侯亚萍《缝补生命》读后
文 | 缑晓晓
书中作品大多来源于她的公众号“兰花花”。几年前我关注“兰花花”后,一直断断续续读过,文章朴实自然,静水流深蕴含深意;语言清新婉约,鲜活生动接地气,是我喜爱的类型。
我曾建议她结集出版,给自己的生命留一个纪念。她当时戏称出书没意思,还不如她和朋友打一场麻将来得痛快。当她在众多朋友的建议下终于决定结集出版时,曾把书的目录和备用书名发给我征询我的意见,我打电话和她有过交流。
书最终定名《缝补生命》,名字起得好。
一方面对整个文集有轮廓方向性的指向,是一种形而上的概括与提炼,虚实把握得好,体现了作者的主旨与初衷,也契合她的心境与情怀。一方面哲学意味很强,生命本不圆满也不可能圆满,残缺有漏洞是生命的常态,人的欲望追求与现实境况总有差距和遗憾,自由死于自由而生于规矩与局限,这是任何伟人名人与寻常百姓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每个时代的认知在浩瀚的时空面前都是一个瞬间,人生短短几十年总有心灵的缝隙与沟壑,而自觉地缝补更多的是一种深沉自省后的觉悟。它是个体的体验,更是共性的振动,所以当你读了《缝补生命》之后,你有共鸣与感同身受是必然的。
就书的内容来讲,涉及大都市西安的东西很少,她是一种身处繁华与喧哗对故乡以及故乡的草木人事的向北回望。向北,一是侯亚萍的老家在西安以北的耀州;另一方面,我的理解向南是出击与驶向,是进取与征途,向北更多是回望与初心,是静下来之后的回忆,是夜观北斗星时的凝望,是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的凝思。
生命之河不舍昼夜,有浪花才有精彩,有波澜跌宕才显壮阔。文是看山不喜平,生命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乡下女孩凭读书改变命运,由乡村到县城,由县城入大都市,又由大都市的平台而入更深的红尘起伏,其个人历程以及书中所写反映了几代人的奋斗与挣扎,不甘与叹息,如陀螺般被命运抽打旋转,伤痕累累而又坚韧顽强,在夜晚擦干眼泪又迎接新的朝阳。
在身不由己与价值选择的夹缝中书写前行,侯亚萍有自己的底线与追求,有自己的坚守与奋争,这是我作为读者尤其佩服的地方。在浮躁与喧嚣中,她一直守护着她的一亩三分地,守护着家园里的草木与粮食,精心播种耕耘,在这个情怀沦陷追逐名利的社会实在是难得可贵。
是的,我们需要心灵中柔软的东西供我们栖息,安放我们的灵魂。当它有缝隙时,更需要缝补。
向南的脚步如果累了的话,那么,向北回望。在《缝补生命》里,你总能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让我们坚守与呵护的理由,从而同频共振,并掩卷而思,用以缝补生命里的沟沟壑壑,继续前行。
作为一名与侯亚萍交往已久,却是从未见面的朋友,是为推介,也是读后记。
2020年5月20日
作者简介:
缑晓晓,男,70后,西安临潼人,现居咸阳。有诗歌发表于《诗选刊》《延河诗歌特刊》《诗潮》《浙江诗人》《人民日报海外版》《楚天都市报》等报刊。
著名作家白描、党益民等倾情推荐!喜欢的朋友,点击下图中的,即可下单
点击右上方的,即可进店下单
《缝补生命》作者简介
侯亚萍,笔名杜宇,陕西耀州人,祖籍陕西澄城,现居西安。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先后任华商报社记者部主任、采访中心主任、专刊新闻主编、地市新闻主编,华商传媒集团旗下的北京《钱经》杂志主编等职。混迹于城市20多年,但骨子里依然觉得自己就是个农夫,喜欢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看着地里的庄稼,对着它们喃喃自语。
相关书评:
安黎:侯亚萍其人其文
边疆:我要预订一本书
张杰:亚萍的针脚
雒忱:每个季节都有不可或缺的色彩
刘新中:或者,与植物有关
井丽君:一起找寻那迷失已久的家园
尘世里,和你聊聊那些风花雪月的事儿
长按关注“兰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