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100字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情太多!
●关于种族崇拜和女性的一些言论不敢苟同,但是对于群体,对于制度,对于民粹的看法在那个时代可谓鞭辟入里富有洞察。最后吐槽一下,翻译真他娘的坑,这得劝退了多少读者啊!
●不知道是翻译太差,还是原文就那么粗糙零散,只坚持看了半本,本想在群体研究方面获得一些洞察的。
●从法国大革命看出了群体心理的变化和规律。一直沿用至今,受益匪浅。
翻译的极其抓脑壳。很多地方翻译的云里雾里,既费时间又费脑力,还要根据上下文琢磨半天才能看明白。
还有可能是刚需把··作者真的引用了好多法国大革命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事件··并且直接放了个事件的名字,也没有简单的描述,必须要去读大篇大篇大的文章才能明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是看完整本书要素并不是太多,倒是感觉重复的地方讲的有些过多了。
前面介绍了群体的特点:(顽固、观念易变、凝聚成群体后的智力低化、想象力占据上风的伪逻辑)
中间大致是讲 现有社会的组成部分(政治、宗教等)的控制群体的方式;领袖应该具备的特征(激起群体的感情、强大持久的意志力、名望);演说使群体接受的技巧;国家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群体的信念特征与意见易变;
后半段多是根据不同类型的群体(异性质群体(同种族不同职业、智力水平等组成)与同性质群体(同派别、同身份、同阶级))进行详解,大多没有脱离如何暗示群体的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如果个人落成群体,必然会趋向于群体的弊端;尽可能的保持自己意识的清醒尤为重要。
庞勒的作品也像书中的迷茫群体一样,前后充满了矛盾。文章伊始,就提出“群众势力的出现是西方文明最后阶段的标志”,但是在后半程,又屡次认为“推动民族进化的主要因素,不是真理,而是群众的这种谬误。人类的理性论证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或许作者本身,也如他自己对群体的定义一样,是感性而充满了幻觉的。 当然,中国人对“乌合之众”的说法,恐怕是最有认同感和发言权的。20世纪中叶那次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浩劫,基本全盘复制了庞勒的说法。 在一位受到群体敬仰的“英雄”的呼喊和暗示下,整个名族都失去了理智,像疯了一样恢复到兽人阶段,进行了自我阉割。这种丧心病狂的群众运动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我们的历史上,从陈胜吴广到黄巾军到袁崇焕,它已经成了这个民族血液的一部分。 我们一直知道,创造并且引领文明的历来是为数不多的达官贵族,而不是群体(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性),但是在一次次的浩劫中,我们的这种创造力似乎已经消失殆尽。当我们依旧使用着斯宾塞深恶痛绝的庸人科举教育制度,数不胜数的夸耀学历的人依旧在围攻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报考公务员这种法国百多年前出现的现象,现在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娱乐明星可以轻易占据社会焦点和主流,我们就可以明明白白看到,在民粹主义和乌合之众盛行世界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幸灾乐祸和沾沾自喜。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以《乌合之众》观香港问题
以《乌合之众》观香港问题:
-群体是刺激因素下的奴隶,极端易变、冲动、暴躁,可以在短时间里从极度残暴转变为极端的慷慨和英雄主义.孤立的个人拥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能力,而一个群体则缺少这种能力.他们就好像是暴风吹起来的树叶,向各个方向散播,然后落下来.
-群体就像一个野蛮人,因为数目上的强大会让它自以为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不可能的概念在群体中的个人思想里消失了.
-群体通常都会处在一种渴望被其他人注意的状态之中,这会致使它很容易被暗示.那些进入大脑的想法很容易转化为行动.无论这种行动是放火烧掉宫殿还是自我牺牲,群体都会为此赴汤蹈火.
-群体会永久地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准备服从于所有的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毫不感兴趣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被剥夺了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于别人之外再无其他的可能.
-组成群体的个人智力及品质就不能被考虑进去.从他们组成群体的那一刻起,那些所谓有学识的人就跟那些无知的人一样失去了观察能力.个人一旦成为一个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商水平就会立刻大幅度下降.
-群体只有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如独断专行和偏执,关于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只将其看作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论.个人或许会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却永远也不会接受.
-群体对强权唯命是从,却几乎无法被良好的善意所打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形式.他们的同情心永远不会服从于性情随和的主人,而是那些镇压他们,无比残忍的暴君.
-群体的道德标准非常低,因为群体都是匿名的,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会在群体身上消失殆尽.当一个人融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不用为犯了错误买单,他就会放纵从原始祖先那里继承的野蛮和破坏性本能。
-将以上的群体替换为香港的那些乌合之众就刚好合适.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君子慎独更慎群
这本书近几年备受瞩目,可能是因为大众媒体的流行让“群体”这样一个群体的各种意见、行为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这部巨著作为研究大众心理的鼻祖便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其中很多言论具有先见性,不得不叹服勒庞天才般的洞察力,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观点备受争议,比如说认为现代的教育方式将人最后的年代困在学校里背诵知识,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远不如盎格鲁撒克逊人教授学徒工的专业技能教育方式。以及其中对妇女、儿童、种族的偏见与歧视。
通观全书,勒庞着墨最多,一再强调的是群体总是与非理性相伴生。控制群体的是无意识的属性,即本能、情感和感受。在这些属于情感范畴的事情上,最出众的人没有比普通人高明多少,这种同质性因素导致群里中个性化的元素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群体的情感本能驱动。而情感、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再加上人们对于名望的迷信,使得人们易于接受暗示。勒庞举了众多法国大革命时期如九月惨案、攻占巴士底狱等事例证明群众的冲动、偏执、专横,当群体狂欢获得满足感时,道德、伦理、法律等结构性约束性的概念便会化为乌有。所以群众可能杀人放火,也有可能牺牲奉献,这是孤立的个人不能表现出的行为。因此成为群体领袖的人不是思想家,而是坚定的行动者,他们不能犹豫不决,他要用断言、重复和传染动员群体,从而将群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而往往群众的激情一旦释放,就如脱缰的野马。
不敢断言勒庞的论断是否正确,但是他对群众的情感分析让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群众情感分析的重要性。在现在网络媒体的背景下群体情感对舆论产生了很大的放大和扭曲影响,而群体又很容易被舆论所影响,体现其善变性和健忘性。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卢梭、斯宾诺萨等思想家高举理性大旗,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推上神坛,勒庞对民主、人民群体的质疑虽说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但也警醒我们不要陷入多数人的暴政,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对人性缺陷的警惕,在群体中不能因为丧失了名字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责任感,君子慎独,但在受非常容易受集体情绪影响的如今,我们也要慎群。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群体的呐喊:谁说乌合之众就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1
乌合之众一词,意思是形容临时杂凑起来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就像暂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乌鸦。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为我们详细地讲诉了心理群体,可以把心理群体看作一群被无意识控制的乌合之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是推动整个历史进步的无可或缺的力量。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心理学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之后被翻译为近二十种语言在他国传播,并不断再版出售,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大,影响力之深。
我们的社会终将进入群体时代,群体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不得不承认,群体的力量愈加强大,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研究群体究竟是什么,他们又是怎么运行起来,又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无论他们的身份、年龄、性格如何,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这群人聚集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称这群人为一个群体。不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指的群体,不是简单地指一群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拥有某种共同目标、共同情感需求的人们称为群体,或者叫个更为贴切的名称“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不一定非要人数众多,有时候五六个人,若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目标,就可以构成一个心理群体,而且心理群体不一定非要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只要他们在心理上有共同的需求,就可以看作心理群体。比如钓鱼岛主权问题上,虽然我国人民没有全部聚集起来宣誓主权,但即使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大家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和目标,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
2
为什么要将心理群体说成是乌合之众呢,很大程度是受心理群体特征的影响。心理群体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点,当个人成为心理群体的一份子时,无论这个人以前在独自一个行动时表现得多么成熟有智慧,一旦他成为心理群体的一份子,他就会变得无理性、无自我判断和自我分析能力。而且心理群体一旦发展起来,群体的总的品质往往会变得无比普通,比如,十个高智慧的人组成的心理群体,和十个普通智商的人组成的心理群体相比,你认为那个群体会更具有理性思考的品质,你可能会选高智慧人组成的群体,但事实是,两个群体其实都一样,他们都变成了受无意识支配的乌合之众,他们都变得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点,心理群体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他们冲动多变、性情急躁,容易受到被人的暗示而且很容易轻信别人的言论,他们往往充满幻想并夸大某种情感的力量,表现得无比偏执专横同时又极端保守。因为群体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又因为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觉得自己身在人数众多的一方,不会受到惩罚,于是群体往往会做出处于个人身份时绝不可能做的恶事恶行,甚至杀人放火。但群体不仅可以干出极其恶劣的事,也会有极其崇高的行为,比如,若是受到名誉、光荣、爱国主义这样的情感号召,群体也会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做到慷慨赴死。我们可以说心理群体具有极端的放大夸张作用,它既可以让处在群体中的个人变得无比低劣,也可以让他们变得无比崇高。
第三点,心理群体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观念,越是低俗化简单化的观念,越是能激起群体的想象力,而且群体的想象力往往很强大,不过他们只善于形象思维,而且这些形象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一些需要逻辑思考的东西,都是群体所不能理解也不会接受的。
3
说说心理群体的运作。心理群体要展开行动,一定会有群体领袖。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要是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群体领袖,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就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群体领袖的指挥统领之下。
领袖刚开始也是群体中的一员,群体中的一些观念使他着迷,然后逐渐对这些观念产生了一种坚定不疑的信仰,这种强烈的信仰使他说的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群体中的众人大都愿意服从意志坚强的人,自然而然地,群体中的领袖就产生了,而群体的领袖们往往也是谙熟巧言令色之道的人,他们掌握着动员群体的的技巧: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是指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事物的性质下的非常主观性的言论,这种言论往往非常轻率简单,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据支撑,但却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头脑中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因为群体往往缺乏理性思考能力,他们只会接受你给出的简单言论,若是你给他们讲诉某种需要逻辑分析的事情,那一定会遭到他们的集体抗拒。不过,仅仅是断言,还不足以让群体产生行动,还需要利用重复法和传染法。
重复法,也就是把之前断言的事情不断重复,让这个断言在群体的头脑里扎根,让群体渐渐把这个断言当做一个已经得到过验证的真理。不断重复的说法会引领我们进入自我无意识的深层区域,当重复的断言持续一定时间,我们会渐渐忘记是谁最先说出的这个断言,而只对这个断言本身深信不疑。
若是断言在不断重复中没有被推翻,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流行趋势,这个断言会在群体内部快速地传染推广开来,这也就是传染法。当群体领袖通过断言、重复、传染让一个观念深入人心,之后,只要领袖以这个观念为依据发起号令,群体就会毫无条件地服从命令。
4
群体既可以极其恶劣,也可以极其崇高,关键在于群体领袖在如何诱导群体行动,群体的特征虽然是无意识无理性的,但群体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构成群体的人数众多,而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所以,群体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乌合之众,群体本身也在以某种方式,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也为文明的发展出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