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厄玛》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厄玛》的影评大全

2020-05-23 22: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厄玛》的影评大全

  《厄玛》是一部由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 / 卡塔利娜·萨韦德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厄玛》精选点评

  ●女孩们都好美好可口开篇舞蹈以及贯穿全片火焰荧光性爱开始感受到的是涌动的revenge(甚至猜想难道是个anarchism走向...) 但最后落幕我服于 原来是个美好自由的polyamory故事啊 mubi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主演Mariana的q&a 她提到智利的年轻人们正拥有全新的liberation和tribes, “friends who are lovers, lovers who are friends, new ways of love”

  ●TIFF

  ●这是在干什么.?南美小伙精神蹦迪? 给结尾加一颗星,热辣的狗血喷我一脸……

  ●饰演Ema男女通吃的女主太太太有魅力了,《流浪的迪潘》的配乐用得也很耳鸣贯耳。#金马56#

  ●是拉雷恩在视听语言上的一次重要尝试,脱离了目前主流霓虹用法大部分时间冲击力并没有那么强,而是在镜头运动上尝试让颜色画面流动起来,但依旧保持一个富有冲击力的核心点(比如群舞的桥段,虽然有mv之嫌),算是从《第一夫人》的背景虚焦中完成了进化。通过一个藏了70分钟的悬念完成麦格芬走到台前的反转,模糊伦理父母关系界限,在南美的魔幻语境下并不违和反而非常大胆,还好没去戛纳,去了怕是又被喷成《夜以继日》。

  ●65/100 极其自由的影像灵动诡谲的舞蹈转场音乐衔接,难以被定义的多面体女性,全片时而放纵时而收缩,南美魔幻主义之美和情绪断层之感相辅相成,但实在没能激起太多

  ●睡著

  ●作為一部還是有點意慾想敘事的電影,能不能在劇作上做得有技巧一點。不要妄圖以音樂、攝影、舞蹈這幾個元素取代劇作的位置。幾個配角,毫無出場介紹一來就開噴,台詞都遠遠超整部片女主角所說的是怎樣一回事?回憶往事直接透過人物嘴巴直接說出,一二再再二三的單調使用衹會顯得其敘事手法低下私人化的Lowkey、緩慢的dolly in/out風格去表達主角內心無可厚非,但真的不足以去支撐整部片。要嘛直接像馬力克拍成純影像流還比較好。現在所呈現的狀態反而是弄巧成拙

  ●一个温馨的故事,只不过拉雷恩过于沉溺于造型艺术,断裂过于违和,最后段落自然特别好的绽放可惜全片没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动能

  ●又爽又神棍,又刺激甘甜

  《厄玛》影评(一):谈感想

  我特别喜欢本片开头直至故事真正开始,也就是Ema准备开始她的复仇之路时(虽然这场复仇显得不那么体面).我连续了这段足足5遍,霓虹美学,迷幻电子精巧的编舞及剪辑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很大信心,直到影片的1小时左右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厌恶——毫无逻辑的舞蹈剪辑,各种伴随着霓虹灯光的群P现场以及Ema无视公共道德财产的大肆破坏,这无疑是对当下智利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我作为一个外国影迷不做评价.到了影片最后,导演帕布罗深井冰一样的给了我们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让我大呼**,简直666,导演这种666的风格被我延续到了这篇影评中.在我看来本片的更大的缺点在于导演把太多复杂情感和身份加在了Ema身上,观众在观看时无法接受与理解,甚至认为Ema疯了.

  但是我一定会把这部我的年度No.1推荐给各位

  《厄玛》影评(二):他的小草莓全文阅读 小草莓全文阅读

  他的小草莓全文阅读

  辛劳一年的乡亲们难得有这么热闹的时候,一个个笑逐颜开,里家外洋溢着幸福。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大人开始忙春耕,学生背上书包上学堂,新的一年才又开始了。

  幼年的我是在农村度过的。六十年过去如今进入了暮年,回想起在农村度过的那十几个春节,依然清晰,依然觉得兴奋。可是细细品起来,在当时那种热闹的背后,留在记忆中的总还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浸入骨髓的感觉,那就是到姑母家走亲戚时感受到的那种温馨的气氛。 姑母家是富户,地多房高,还雇有一个长工。逢年过节宾客盈门,宽大的堂屋里一摆就是两三桌,上满了鸡鸭鱼肉。我生性内向,上不了台盘,姑母就嘱咐特意为我另设小桌,摆几样好吃的菜肴,由表姐陪着我吃。表姐叫小美,大我八岁,是姑母家三兄妹中的一支花。表姐还有一个堂妹,名叫凤仙,大我四岁,有时也来和我们一块吃。有两个大姐陪着,说起话来悦耳动听,我心情就出奇的好,觉得这一顿饭是我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表姐从小上过几年学,在村里也算是知书达礼的人,长相又格外俊俏,娉娉婷婷,肤色细白,柳眉凤眼,娴雅文静,村里人无不夸赞。也许是由于姑母的嘱托吧,在众多的客人中,表姐独独对我特别关照,这一天里与我形影不离,领着我前院后院地玩,还拿水果糖给我吃。有一年春节前,我因为上课玩弹子受到老师批评,还挨了父亲一顿打。不知怎么传到表姐耳朵里,这年春节她拉着我的手说:“好弟弟,听妈妈和舅妈说,你是上学的好材料,记性好,心里灵,可千万别荒废学业,姐姐盼望你功成名就呐!”说着竟把我抱着,似乎要流下眼泪。此时,我就像在妈妈的怀里,心里一阵阵温暖。待我傍晚回家时,表姐总是偷偷给我的篮里塞上几个雪白的蒸馍,再夹上几块厚厚的条子肉。

  《厄玛》影评(三):他的小草莓全文阅读 小草莓全文阅读

  他的小草莓全文阅读

  也深入的了解过理工科搞科研的学长的日常生活,不及二十平方的实验室是他的农田,虽然能拥有那样的农田的人已经是学校的教授和博导了,他们一年四季在那片农田上耕种,几时播下种子,

  几时降下甘霖,几时除草,几时杀虫,实验的一切都像极了农民的农事,由不得一点马虎和疏漏,不然稻谷杆被干旱催倒,又或是稻谷上生了虫子,一年的收成就白费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实验就要从头再来了。每天干完农活,农民喜欢和邻里坐在马路口聊天,而每天实验做完,学长也有自己的兴趣好,他喜欢翻翻历史书、写写字,前者是村里的家长里短,后者的这片疆土的爱恨情仇。 青春要这样过吗?我仍旧不敢苟同。 一边是没有未来,一边是没有青春。用青春换未来,或者是用未来换青春,我都觉得这样的人生是遗憾的。 而我的青春,有着规规矩矩,也有着一鸣惊人。规规矩矩的我安静地在电脑上码着编排的系统分类法,或者是在自习室认真得看着数学视频,枯燥得学习着似曾相识的单词们。一鸣惊人的我,可以一个人说走就走去陌生的城市看看,可以凌晨在居士住宿部醒来混入皈依者中去听和尚们诵经、上早课,可以不计后果、不求回报地陪一个人演完一部偶像剧、尽管结果不像童话那么美好…… 也许我心里有两个本子,一个是人生的计划本,一个是人生的心愿薄,前者告诉我怎样才算成功,后者告诉我怎样才算精彩。我一边做着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的事情,一边又抽出时间精力去经历没有经历过的。而重复枯燥的事情绝不是仅仅充当社会生产力的很小的组成部分,走上那条被很多人踏烂了的喧嚣又宽敞的大路,而是坚定得走上无人行的秋日黄昏的小路,心里知道使命在召唤你,不知道尽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不想走那条结果分明的大路。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绝不是驴友冒着生命危险的各种野外探险,绝不是把所有在道德或法律这个乒乓球台上打擦边球的刺激尝试,而是深入一类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去尝试一类类人平淡不惊的日常琐事,或者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一点一滴的美丽,银杏树叶何时变得金黄,冬日的傍晚沙沙的细雨声,在路边看着奶孩在妈妈乳头下酣睡…… 青春,该是喷薄而出的;青春,不该是涓涓细流,至少经历青春时不该是涓涓细流。 一张心爱的白纸,画上了做梦的眼睛,画上了止不住的泪水,画上了紫色的愁绪,也画上了路旁零星的小花,更画上了淡蓝色的空气,温暖的彩虹……正中是一颗从没有被世俗沾染、因际遇迷失的心。

  《厄玛》影评(四):Puta Madre 之 烈女逢春 之 Love Conquers All

  ≪Ema≫这张智利电影不知为什么中文电影网站上都翻译成“厄玛”,听西班牙话发音明明是“艾玛”,问了M也说是艾玛。不知是否现在中文流行语里艾玛已经不是女性人名了。我觉得还不如翻译成艾玛,还有些双关的意思。对了我说这张烈女逢春什么的还真有字面上的意思,不信回头自己看。 ≪艾玛≫绝对是我的年度爽片第一名,年度观影体验第一名。之前我喜欢的影评人陀螺已经预告过说你们这些人见到那个消防员可能需要鸡笼预警,后来听格格说威尼斯的媒体口碑似乎不大好,世界报给了1星。但这丝毫不能减低我对此片的热爱,而且看完了乖乖的自觉走进鸡笼。 看艾玛的时候我时不时联想起Lars von Trier十来年前拍的那张≪反基督者≫。两个片子故事框架其实很类似:一对看似正常美满的夫妇,因为自己有意无意的疏忽引发了关系到孩子的家庭悲剧,在此后夫妇俩都走上了探寻究竟或者疗伤治愈之旅。框架虽然类似,故事表达的内核却完全反方向的。北欧那张≪反基督者≫里两个都是中产高知,男的是心理学家,女的那个不是什么学家也是写论文为生的,死了孩子后就开始发失心疯,到后面干脆打得血肉模糊的,抄起石磨盘对着半硬的鸟就这么duang的一下砸了下去。又吓人又恶心,能看得让你一辈子阳痿,我看到最后都祈祷这对又乔又作的狗男女赶紧一处死球了得了。≪艾玛≫里面这两个狗男女一直在冷冷的对骂,脸不红筋不爆的一句句慢条斯理骂出去的话都是万劫不复的: —— 生:“还不是你教会的他放火,你看看你那操性,有一点当娘的样子吗?” —— 旦:“你但凡要自己有点本事,我至于去领养个胡子都快长出来的儿子?你这头不育的猪猡。” 我一开始也以为艾玛的这对狗男女也马上要开始相爱相杀,互相砍个血了吧唧的最后大家一把火烧死在一处才解恨。Puta madre,全错乱了,艾玛的报复完全没有血腥的,这张越做越喜剧,而且是越来越黑色的喜剧。影院里哼哧哼哧的笑声此起彼伏,我家男神Gael García Bernal那段朗朗批判艾玛的reggaeton“雷鬼动”新舞蹈音乐是“浅薄的监狱洗脑音乐”、无关自由和爱时,我笑得直岔气,嗷呜的叫了一嗓子啪啪啪鼓掌。 忍不住简单剧透一下(信我的,下面这一段不会影响你任何对电影的观感体验): 年轻的艾玛是名舞蹈演员,在艺术团里跳舞有同时在学校里任教员,教小朋友们认识乐舞于身心的解放。她男人加斯东是编舞及艺术团总监之类,大她十几岁,不育,于乐舞有特殊的执念和理解。艾玛和加斯东领养了个男童养子,试图弥补生活里欠缺的那一环。这鬼精灵的天使面容的兔崽子不知是否受了他那自由狂放的养母的熏陶,某天在家玩火把他小姨妈的脸和头发烧掉一半。养母自责之余又羞又怒、觉得这小白眼狼不亲、一横心把他退货给孤儿院了。自从这两口子成了千人唾万人骂的魔鬼父母,两口子婚姻岌岌可危相互怪罪时也试图寻求救赎。艾玛渐渐形成了一个复仇翻盘计划。表担心,没死人。她的夺回自己原有生活的计划包括了睡和她养子和婚姻以及工作有关的所有人,包括她养子新落户的养父母两口子。所谓body politics,Ema一路过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力所能及的睡了身边所有这些狗男女,同时这婆娘还在时不时的四处扛着消防龙头般的火焰喷射器四处放火。表担心,她没伤人,烧掉的都不外是自己的破汽车啦篮球架啦交通灯啦之类的,最大不敬的顶多是临了放火烧一座南美殖民先父的雕像。 上面的大概都是前二十分钟半小时的剧情。最后谁也没死,而且是荷里活式的三四家人坐一起晚餐的大团圆结局。我觉得大家都有好下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艾玛自始至终都出奇的老实,从来一次没撒过慌。甚至她去睡消防员一家子前就已经老老实实承认:你不信我坏?我接下来要对你做坏事的,到时候你会明白和理解的。最后那一幕所有人在艾玛的告白后和解了,配乐又换回了那种不怀好意的slow tempo,砰——砰——砰的慢鼓点像人的心跳。一屋子人各怀鬼胎的你望我我望你,虽然大家最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过程中他们没哪个比得上艾玛的老实与纯粹 —— hips don't lie 所以这张看下来更讨厌反基督者那类的中产高知。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个个得了令号似的分析来分析去,又乔又作死。Who the fuck do you think you are?你的脑子并不比你身上的软肉高级多少。 Cult classic。38星推荐。 Tiff '19 Sept 15th Scotiabank Theatre男:Puta! 女:Puta madre!男神!这位小朋友是今晚的检票员之一

  《厄玛》影评(五):【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厄玛》

  《厄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影片实现对控制论的自我颠覆。借着雷鬼的舞动和背景动人的音乐,并辅以性的解放,描绘了一副自由的景象。但随着麦格芬人物的回归,控制论逆反式的占据主导地位,一如片头剪辑的片段雷鬼舞蹈,一股巨大的能量袭来。

以反控制阐述控制

  《厄玛》的根本无疑是对“控制论”的一次颠覆。影片通过一系列的自由追求以及性的开放证实片中人物欲想逃离控制的想法,片中塑造了诸如“厄玛母亲”、“婚姻”、“波罗”等等具备控制能力的对象,构成片中矛盾存在的客体。电影也顺理成章的借由“波罗”这一麦格芬作用角色的失踪产生“失控”这一情绪,失控的产生则是打破控制、形成反控制的开始,也就是影片一开始是以反控制的立场表述一个现象问题,或者说是社会问题。

  影片开始即出现一段“雷鬼”舞蹈,这段舞蹈其实也差不多表明的电影的主题,“厄玛”形象的完美诠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影片是有强调集体的力量以及以“反控制”集权形成的控制是更为强大的。比如影片大多数场景是头中只存在单个人物,以及单个人物与单个人物的对话,这是一种孤独外化的展现,也是自我意识的突出,但自影片后半段开始,单个人物减少,集体出场居多,人物也大多以集体方式出镜,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强调个体回归控制的结果。

麦格芬的“隐身”与“现身”

  影片中设立了一个麦格芬角色,即厄玛收养的儿子波罗,波罗角色的“消失”是推动影片发展的重要因素,厄玛同丈夫关系的破碎是建立在波罗消失的基础上的。由于麦格芬人物的“隐身”,人物进入游离状态,影片也逐渐朝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但依然有迹可循,厄玛始终坚持“寻找波罗”这一线索,如果进一步说,厄玛坚持的其实是“成为妈妈”这件事。麦格芬人物的“隐身”使厄玛意识到自己母亲这一角色的存在,或者说是简明扼要的展现自己原有的控制力,如前面所说,“波罗消失”使影片变得不可控,人物行为不可控,厄玛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兴许全片人物所追求的自由均是这种模式下的)。

  麦格芬人物的突然现身是影片的转折点,也确定本片脱离“社会议题”和“女性权利”等普通话题,建立反控制走向控制论的格局。若以“自由”和“性的解放”来表述前半段营造的氛围,影片后半段完全是以一种“叛变”的姿态呈现,电影背叛观众、背叛人物、背叛电影本身。自由是死的,个体是死的,女人是死的。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证明“自由走向集权”、“个体走向集体”、“女人依托男人”,即前面所鼓吹的反控制、游离体系外的种种,都显得单薄无力,影片以一种极其强大的控制力控制了所有角色。本片重要人物波罗的出现就是锁定控制,麦格芬成为控制条件作为厄玛控制力量的源泉。

“性别”雾化

  影片模糊了性别,由性别产生的性向也显得模糊。女人之间、男人之间、男女之间。情感之流畅几无差异,单一剪辑出来,也是完整的感情过程。厄玛具备吸引力,性的张力,但这种张力模糊了性别的界限,要是单纯理解为bisexual我觉得是不太对的,这种吸引力并非源于性别,是源于欲望、情欲和情感,是在情欲之上重建感性。厄玛的吸引力成为其具备掌控力的关键,这种吸引力仿佛具备一股强大的能量,也是我在一开始就强调的那股强大的能量之一(另一股强大的能量来源于母子情系的能量)。性别不构成本片的建构因素,影片也并无探讨女性视角的意图。

“燃烧”与“跳舞”

  2018年的电影《燃烧》以“烧棚屋”这一行为诠释了人物内心的黑暗,在我理解看来,这是一次释放的过程,是情绪掩盖行为,行为庇护情绪的自我麻痹,“烧棚屋”享受的是结果,显然李沧东也刻意回避了“烧”的过程,那是燃烧生命的过程。本片中的燃烧却显得有些直白,人物享受的是燃烧的过程,无论动机是否存在合理性,人物满足于燃烧这件事本身。燃烧也是构成片中反控制的中坚力量,电影是随着燃烧宣泄情绪,这种情绪大多是不满、愤怒和兴奋,以火口作为控诉的方式向社会宣示其存在。燃烧被片中人物作为一种工具去证明“我们已经脱离控制了”、“我们自由了”,实际上燃烧扮演的是指路人的角色,正是燃烧这一行为促成片中角色由独立走向联合、从个体转为集体的过程,是比片中雷鬼这样的集体舞蹈更为有效。借由燃烧释放的不仅是愤怒,亦是一种“占据”的姿态。

  回到电影《燃烧》,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便是“夕阳之舞”,那是宁静的、神秘的、具备幻化能力的舞蹈,美延伸指向死亡,生命展现其最后的辉光,随着日落,灵魂隐匿于黑夜。本片也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即片头的集体雷鬼,其实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厄玛一人独自跳雷鬼的场景,那是厄玛生命力的体现,身体具备“对话”的能力,动作成了表达方式。说回片头的集体雷鬼,我想到《阴风阵阵2018》里面的死亡之舞,舞者像提了线的木偶舞动着,但另一个被施加控制的一方随着这一方的步伐而被折磨死去。《厄玛》开篇的雷鬼之舞也有类似的效果,只是这个控制不是单向的、个体之间的,这是个人与集体的控制,其也诉诸着控制论的自我颠覆。

《燃烧》

集权下断裂的亲情

  厄玛母亲只短短出现几次,以及波罗这一儿子角色也只短短出现几次,其影射的简单家庭矛盾放在集权语境下似乎变得非常特别。前几年多兰常见的“母亲”议题,诸如《我杀了我妈妈》、《妈咪》这样的电影也是分析家庭情感的问题,并且同本作一样处于父系情感缺失的情况下,母亲形成的极大权力占有与受控子女产生了矛盾。更早的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帕索里尼的《罗马妈妈》,以纪实视角拍摄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这些都是因父系身份缺席,母系身份独大形成的家庭控制。

  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几部,这部并不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控制,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里父亲角色的存在,但父亲角色显得“被动”和“无力”,父亲这一角色像是成全“母亲”这一身份,这也是我前面就提到的“成为母亲”是厄玛的行动动力,也契合片尾两位母亲的欣悦与两位父亲的沉默。在这样的集权下形成的亲情关系是断裂的,新生的亲情关系诞生了,“契约关系”开始取代“传统婚姻”形式成为“厄玛一代”的新型关系。

  与前几部相同的是,本片依然道出了母系控制的强大,杀妈和妈咪的争吵是对于这种情感关系的辩论,《罗马妈妈》则是强调传统母亲的伟大,但显而易见的是,这部电影的背后是与本片高度重合的牺牲与控制双重主题。

《罗马妈妈》

人物“失格”与自由

  不管怎样,我们得承认这是太宰治式人物生活在奥威尔式极权统治下,人物在自由这一概念里迷惘,人物的行径完全是失格的。燃烧,雷鬼,做爱,出轨,接吻,弃子,寻子等等,这些行为并不需要理由,是人物身体发出的自然的反应。人物在这些自然行为面前获得了极大满足,也对自由这一概念产生幻觉。人物其实并不具备感知周遭的能力,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下,人物们依托彼此达成的亲情联盟,指望以此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如前面所提到的“厄玛一代”的新一代人,可惜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已然被火焰包围,正在等待燃烧。自由建立在破旧统治的废墟之上,人物在试图建立统治之初,就应该明白,自己信奉的自由和权力完全相悖的。厄玛的力量在于控制力,厄玛的精神在于追求的自由,厄玛本就是个复杂矛盾体,在血系纽带建立之后,厄玛成为其自身需要反抗的实体。因此,片中的大多人物其实都具备某种程度上的“厄玛悖论”,人物是出于完全失格的状态,他们并不具备目标、理想、问题、答案等等,他们只是随着身体去生活着,大脑辅助行为,服从机械指令,失去生命的活力。人间惨剧。

  综上,我的评分是:8/10

以下是本期团员小伙伴们的评价,共14位参加,均分6.3 !

  @ Supremacyacron 9/10 尽管被外界大多数人解读是一个形式风格大于内容的电影,但对我个人而言,本片的内容方面也很疯狂大胆,是建立在反俄狄浦斯情结上关于个人欲望的一次彻底的解放,要是单拿女权说事恐怕还是会有些牵强。不同于《狂舞派》中动作作为推进故事的载体,本片的舞蹈无时不刻都在承载着一种叛逆精神,是终极欲望的一种载体,在剧情的推进方面贡献了十足的力量。看上去似乎有些畸形的热爱,最终却成为了共情的原动力,或许有些时候不是不够爱,而是爱的没有这般恣意盎然。

  @ wild life 7.5/10 剧本是次要的,所有好的地方都来自于它的技术层面,单看整体的镜头,色彩运用,超神配乐,和女主本人的性格塑造都挺有意思的,剩下的就很一般了,总体挺值得一看的。

  @ 跌倒的柠檬 7/10

  火和身体是贯穿电影的两个意象。导演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诠释情欲,又用性爱来指向蓬勃的生命原动力。整部影片在一团扭曲的、无律可循的火焰中熊熊燃烧,诗意唯美的镜头则像是燃烧时的灰烬。坐进玩具车里的相拥,海边的起舞,急剧晃动的游乐场,着火的秋千,燃烧过后,孤独仍在弥漫。

  @ Daydream 7/10 雷鬼,霓虹,电子乐。《EMA》属于那种在观影睡着的同时依旧能被戳到的OST灵魂cult片。燃烧的声音、隐没的鼓点、灰度色调和反复出现的推拉镜头,该片在内核与形式、叙事与表现上的脱离感非常明显,片段式的张力十足终究无法避免观众在电影中段沉沉睡去。“令人沉迷,充满欲望”,亚麻发色的女孩点燃旧车,亲吻女伴的右手,在宝蓝的夜幕中起舞。多重性格、新型的多元家庭、勇敢又自由的年轻人…拉美不仅没有掉队,还很超前。无法定义的“EMA GENERATION” ,Cult Cult Cult。

  @ Polaris.J 7.5/10 看完想学雷鬼了~

  @ NanSLi 6/10 在溢满充盈的「视觉能量」的空间里始终早不到真正抵达核心的支点。好像在这样设定下的文本注定游荡在贫瘠之处。唯一拥有的亮点也剩下残存在影像内部的溶质般的“视听”,似乎通过不断扭曲变化的肢体便能将欲望流淌的躯体渲染得更加迷人。却不知短暂颤动的只是单个片段的音效混合换取的一点微不足道的闪光点。似乎色彩投射下来的破碎场景一直都在靠着OST提取着过度自我沉溺的表层形式...

  @ 董小__6/10 用火焰般的炙热欲望吞噬周围一切,碎片化的性爱展示在碎片化的经历拍法下显得错乱,搭配诡异迷幻风格的电子乐和群魔乱舞倒有别样艺术感

  @ 乍暖 5/10 女主很酷,如果拍成《高潮》那样我会很high。感受不到女主的内心世界,只是看到一群舞者跳舞、做爱和放火。最后格局缩小一下,仿佛从宇宙浓缩到家庭。我觉得让我产生疲乏的原因来自剪辑和时长。

  @ 寂寞先生 5/10 情绪、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饱满,既然情节已基本撇开,何不将视听、形式贯彻到底,多一些中后段的群舞、乱交多好。加半颗给这个叫瓦尔帕莱索的城市。

  @ 奔兔吉尔 4/10 低配版加斯帕诺,走错路的帕布罗。舞蹈与电子乐并未真正成为产生感染力、提供情绪共振的辅助,反而让试图以乐衬哀、以躁动制躁动的反处理做法显得低廉而莫名其妙,甚至需要人工“喷火”来提供主角走出困境的那份火气。未来之黯淡、孩童问题与家庭出路的书写,皆逊色于《高潮》(怀孕恐慌描写何其精彩)。前者仍需要用跳跃的时间线组装出叛逆女性的坚韧,而后者直接做到了单一场景霓虹美学下叙事环的大开大合。

  @ 要丸 3.5/10 MV和广告的拍法,身体的张力终究没有打开

  @ 素素素素素丶 7/10

  @ 笑语在午夜场 6/1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