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锦集
《荣国府的经济账》是一本由陈大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但却能推及人物性格和辩正情节,虽然说的不够多,但很多观点出于巧,立于新,胜于理。
●红楼梦不只是诗情,还有一笔又一笔的帐,眼看它高楼起,眼看它楼塌了。怎么塌的?细细算来。
●红楼梦多大程度上可以当世情记录来解读?后半部分从全书各处细节梳理出荣国府的经济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倒还可信,可前半部分集中于王夫人与李纨在继承权上的深刻矛盾、王熙凤与李纨在月钱和管家权上的互相嫉妒等等,又未免太落实了。
●立意新颖
●8分差不多了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很有趣。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第二章 王夫人跟李纨不和,现实中也很多类似的,两个人没什么过节,单纯看不惯彼此。比如书中王夫人看不惯“书香门第”的儿媳妇,王熙凤看不惯“拿着端着”的薛宝钗。记得我去LV面试那次,我直接说“没法跟学历低又家境普通的人相处”,然后还反问主管“你知道为什么王夫人跟李纨不对付吗”但我从他眼神里感觉到他没反应过来李纨是谁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二):新角度看红楼
通过串联辅助角色和支撑内容,笔者重新梳理了一遍贾府的衰落过程。很像把一个话剧舞台给翻了过来,不必再受那些耀眼主角和激烈剧情的影响,他们且在前面演他们的,笔者带着观众站在后台观察舞台边角的配角和龙套演员行为逻辑,以及他们的服化道,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
对于囫囵吞枣的《红楼梦》初级阅读者(比如我),这本书也很友好。笔者在提到具体情节或者出场人物时,都会对上下文做简单介绍,或者引用原文供读者体会,也会加入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内容恰恰是在我的初次阅读中被略过的部分,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刚好能填补阅读时的缺漏,阅读这本书时,也不至于一头雾水。
看完之后,无限庆幸自己活在当下。那个畸形的社会,吃了人还不吐骨头;掀开华丽的袍子,下面爬满了虱子。觉醒的人最是痛苦,同流合污是内心的折磨,奋起反抗是身心的毁灭,最后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三):钱,经济,人物
荣国府的经济账(没看完全书,后面几章没看)
小笔记 1.黛玉家产之谜:林如海巨额遗产给黛玉,经贾琏处理而流入荣国府。潇湘馆月钱的分发由贾母送来——专款专用。大观园的建造和元春省亲用掉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2.李纨和王夫人为什么没有对话 “不书”:曹雪芹故意不写 婆媳不和(家庭背景不同和文化气质差异),背后存在的利益冲突——荣国府的继承权相争。 世袭文化:长子长孙,嫡子嫡孙 王夫人二子:贾珠(长子),贾宝玉 贾珠之妻:李纨(来自知识分子世家,以不变应万变,明哲保身,掩饰) 王夫人的孙,李纨的儿子:贾兰(长孙) 3.荣国府应该谁管家 若王夫人交荣国府给儿媳—李纨管家,若贾政去世,贾兰继位就名正言顺了,王夫人和宝玉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所以,王夫人便叫王熙凤帮忙管家,这一帮忙的过渡期大概要到宝玉成亲,有新媳妇进府为止 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相妒:王熙凤妒李纨) 4.围绕月钱的风波 王熙凤妒嫉李纨的原因:李纨月钱定例是四两,但实际领了二十两 二者金钱观之差:王放贷,李吝啬 5.探春和她的治家尝试 李纨,探春,宝钗共同治家 探春始终立足于封建伦理的制高点,维护自己身为主子的尊严,这也是她在荣国府内巩固地位的根本之道 失败之因:李纨以“问事不知,说事不管”的方法自我保护,获得“厚道多恩无罚”的名声;宝钗把自己与荣国府的关系界定清晰,“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探春虽有抱负志向,却小心不作名分上的逾越。(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
《红楼梦的经济账》陈大康
怎么说呢?“特别好!”这是我读完本书的第一感受。为什么呢?因为研究红学的人很多,讲红楼梦的书也很多,而从经济角度去讲,又讲的这么条分缕析结构严谨结论令人信服的却是凤毛麟角。很简单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是一家还是一国,表面上多少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其背后必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就像我们看了很多解读鲁迅的文章,可是看到高晓松在节目里给鲁迅算账:“他一辈子挣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他主要收入来源在哪里,钱又主要花在了哪些地方?”看到这些讲述,还是马上令人耳目一新。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一种羞于谈钱,耻于谈钱的习俗。似乎谈钱就不斯文,不高雅。其实,每个人,对钱的认识和把握都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事,而往往又是很私人的事,是旁人很难清晰了解的事。分析一个人一辈子在哪里挣钱,钱又主要花在哪里,对认识一个人至关重要。重要而又不容易了解,真正了解之后,对这个人的认识也就更进一层。对一个家族的认识也是如此。
首先说本文作者陈大康先生,他实在是个妙人儿。82届复旦的数学本科毕业,算起来还是老三届。90年这老哥又拿了华东师大的文学博士学位,以后就在华东师大任教,研究范围是古籍、中文、文学。一般文科生很少数学念得好的,而本科数学毕业了研究生又去读文学,你说妙不妙?而这本著作,其缘起就是作者以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红楼梦文本,这门学问叫做“数理语言学”。你别说,还真是言之成理。作者选出若干维度统计文本的词汇使用、频率分布、句子长短、虚实搭配等等变量的异同,得出后四十回大部分不是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结论。这比以往只分析意思意境人物故事等等文学手段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就别开生面了许多。要知道,作者做这个工作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还不成熟,况且很多词汇放在不同地方其意思与词性也不相同,作者是纯人肉“捺字点数”一遍一遍阅读红楼梦硬做出来的这项研究——作者自己说对红楼梦原文“检查了百余遍”,这可真是硬功夫。
那么作者发现了什么呢?这就是隐含在红楼梦整个故事大系统下的子系统——经济结构。
首先说,曹雪芹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做报告文学,所以这些经济结构,比如贾府的收入来源,日常开支,主子奴才们的收入,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关等等,曹雪芹不可能集中起来一条一条介绍,那样太过枯燥,也不成其为小说。但是,这些东西,随着故事的流动往往又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它们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基础力量,像空气和水源一样的存在,而又极其零散地分布。比如说,在荣府,每个人都很关心的“月钱”,上至王夫人下到袭人,都曾经不止一次过问过月钱。再比如说,掌管厨房也是肥差,秦显家的代替柳家的之后马上打点若干米面柴炭贿赂总管林之孝家,这里面的关系又是多么错综复杂。再比如,庄头乌进孝来缴租那一节,详尽的租单又让我们窥见了多少宁国府的收入情况。这一切银钱进出往来,又都有一个人事的组织的结构去运营。而作者陈大康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细节总结起来。总结起来不要紧,一看,果然是个宏大严谨的系统。
为什么?因为其次,曹雪芹并不是凭空虚构这部小说,而是在亲历繁华的基础上去创作,所以虽然很多地方曹雪芹有意将“真事隐去”,但更多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世家大族钟鸣鼎食之家生活的非常“写实”的记录。所以尽管经济方面的描写并不是主流文字,它却形成了对主流文字钢筋铁骨般强有力的支撑。
这本书大致就是这样,作者靠硬功夫统计文本,在对文本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又摘出红楼中经济支撑的部分,然后结构成书,成书以后一看不得了,红楼梦能够“梦”下去,这就是经济基础啊。红楼梦那么值得一看,那经济基础不了解你能真正看懂吗?
从经济结构的复杂程度来看,红楼梦又把金瓶梅比下去了。金瓶梅里面的钱来处去处都比较简单,西门庆地方性财主,刚刚发家,富一代,官一代,自然没办法和朝廷开国元老,累世公卿的贾家相提并论。西门庆家也没有那么大的组织架构,主子奴才加起来顶多二三十口人,西门庆临死前几句话就把家里有多少钱都在哪里前前后后交代清楚了。红楼梦可不一样,荣国府光奴才就三百多人,主子二三十人,还有介于主子奴才之间的官家、买办、姨娘等若干人,对这些人的有效管理可不就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了吗?所以我要说,这本书应该成为红学大厦的“基石”书。
下面剧透一二,以为记录。
作者首先考察林黛玉的家产之谜。作者认为,林如海世代仕宦书香门第,自己又做肥差之首“巡盐御史”,死后必然留下了大笔遗产。而黛玉年小还不能掌握,这笔遗产后来是黛玉的监护人贾母指定贾琏料理,随黛玉一起进了荣国府,后来大约是主要花在了元妃省亲这件事上。
其次作者分析贾府的组织结构,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是“总经理”的问题。经济关系首先就是权力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二门里是王熙凤贾琏两口子管家,主要是王熙凤。二门外的大管家是赖大,赖大家甚至发达到也有一个类似大观园的大花园,赖大之子赖尚荣还做了官。但赖大家的身份除了赖尚荣外依然还是奴才。那么,为什么是王熙凤?为什么不是李纨?按道理,李纨才是贾政这一支的正牌大儿媳,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为什么他们两口子要来贾政这边管家。这就涉及到王夫人和李纨的矛盾。在整本书中,作为儿媳的李纨和婆婆王夫人竟然未交一语!作者认为,在“现实中”,她们两其实是说话的,只是王夫人对李纨训斥批评比较多,作者为维护王夫人的形象,不便明写,于是只好这样“不写而写”。王夫人不大喜欢李纨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李纨贾兰一支是这个家族的长子长孙,拥有合法的继承权。贾兰长大,二爷宝玉可就靠边站了——分家另过。所以王夫人也不甚喜欢自己的亲孙子贾兰。具体到管家方面,就是启用自己的亲侄女王熙凤,尽量压制李纨母子。但是李纨也不是真就做她的“枯槁活死人”,她的对策就是闷声发大财,默默攒钱,培养儿子,静待贾兰成长。所以这一对婆媳的矛盾其实是不可调和的,斗争也是持久反复的。而由此开始,就又引起了王熙凤和邢夫人的直接矛盾。自己的儿媳自己家不管,反倒去管老二家的事,你说邢夫人能开心吗?只是上面还有贾母坐镇,贾母点头的事下面就只有积极响应的份,至少面儿上得积极响应。但是未来,贾母有去世的那一天,王熙凤也迟早有被正牌婆婆邢夫人召回的那一天,未来的权势谁增谁减还真不一定。
分析完李纨和王夫人的关系以及为何是王熙凤管家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王熙凤如何管家。其实,王熙凤管家的权力主要在二门内,说白了就是这些主子奴才们的日常吃穿用度月钱发放的具体事务,二门外的大事,贾赦贾政们还是倚重赖大、林之孝、周瑞等等大管家。而大管家背后又都是一整套的运营机构。赖大总经理,修理大观园就主要由他对接。林之孝是副总管,同时也是财务负责人,负责管理银库账房。周瑞乃是王夫人陪房,负责“春秋两季租子”,手里多大的权力。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讲荣府的各种办事机构。总管房、银库、买办、出纳、库房、厨房、茶房、古董房、裁缝房、马房等等。这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曹雪芹并没有集中系统交代这些经济管理机构,但是该它们起作用的时候这些机构又非常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为了维持世家大族的体面和二三十位主子优渥的生活,这些组织全天候运转,哪一块失灵都不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作者认真分析了荣府从贾母开始一直到提水扫地的小丫头的森严的等级结构,从主子到奴才,他们都有一整套的“工资”和“生活待遇”去配套。贾母王夫人月钱是二十两,李纨因为“寡妇失业”特供也是二十两。王熙凤这一层级月钱四两、迎春探春黛玉们月钱是二两。赵姨娘以及“准姨娘”袭人月钱二两,鸳鸯晴雯这样的大丫鬟每月一两,小红这样的小丫鬟每月五百钱。另外,似乎领银子的各位还另外有若干钱。而且,这月钱是按月发放,王熙凤虽然经常挪用放贷赚取利息,却从不敢克扣短缺。更进一步,除了月钱,主子们不用说,奴才们的伙食、衣服、头面首饰,甚至医药费、养老,都是“官中”负责。这甚至比现在很多公司的待遇都要高。生老病死基本全包了,到了年龄还指婚。以晴雯为例,工资(月钱)看似不多,但是公司管吃管住,吃的用的都不用自己花钱,头面首饰衣服又都是发的,到她被王夫人驱逐出去那天,家里头面衣服还能折现三四百两银子。换算到现在也要几十万元。你算算。
以上这些主要是荣府怎样花钱。据作者估算,荣府每年日常用度也在数万两上下,这还不算突发如修建大观园这样的大项目。而荣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庄田一项。按照乌进孝缴租那一回推算,荣府还有类似规模的庄田八九处,据推测分别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庄田总数量应该在几十万亩上下,一年能缴上来的租子换算银子该有数十万两。但是,荣府不像西门庆家,西门庆是个商人,商而优则仕,但本质依然是商人。西门庆商业嗅觉敏锐,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意版图,生药铺、绒线铺、出租门面、贩盐引,什么生意来钱快他就做什么。荣国府却拉不下这个脸,做生意他是不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地租。而一代一代繁衍又要分家,于是庄田越分越少,乌进孝们能缴上来的租子一年比一年少。老祖宗手里,田租收入是大于支出的,所以贾家甚至可以在江南甄家存下五万两银子。一代一代下来,为了维持体面,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可供收租的田亩却越来越少,于是逐渐便收支失衡,入不敷出起来。这一点王熙凤、探春、宝钗心里清楚,甚至黛玉都有所察觉。黛玉有一次对宝玉说:“……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而宝玉却是完全无知,一副地主家傻儿子的摸样:“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的”。
整体算下来,贾府这一套经济运行结构是有效的,放在当时也是合理的。它可以统管数以百计的奴才各司其职,又各有收入,而且还可以繁衍生息。它可以保证主子们的优渥生活,维持对外交往,从而保持整个府第的体面地位。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官中”的钱一天天少下去,私人的钱一天天多起来。比如说,贾母王夫人们的月钱基本用不着,一个月二十两,一年一年攒下来,贾母攒了五十年,少说也有一万多两。这还只是月钱一项。就像旺儿媳妇所说:“那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折变了不够过一辈子的,只是不肯罢了。”而各位管家爷们的家庭也是逐渐发起来,像赖大林之孝等等都有自己的私家宅邸。他们本身是奴才,但是家里也买着奴才使用。再加上逐代分家,“官中”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少,支出一点不减,于是崩溃成为必然。所以作者分析,荣国府的崩溃首先是经济的崩溃。即使没有后来的抄家,这一套经济体系也在慢慢走下坡路,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最后的命运只能是“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对于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而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只不过是寻章摘句拾人牙慧,要想知道具体细节证据链条分析过程,还是得看原书。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五):从《红楼梦》看荣国府的经济财务人事行政制度
“一旦贾政去世,这一房该是谁当家?是宝二爷,还是贾兰?按理应是长房长孙贾兰接手,此时宝玉就得分房另住,面临这样的窘境,王夫人将情何以堪?”
1
—
作者根据《红楼梦》前80回的内容,比较完整地复原了荣国府的经济、财务、人事、行政等制度。目测水平强过大部分逐字或逐章解读《红楼梦》的作品。
作者是复旦数学系本科,华中师大文学博士。序言中交代上世纪80年代用计算机分析《红楼梦》写作风格,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反复读了《红楼梦》100多遍。
作者当年分析的结论是:后40回大部分不是曹雪芹写的,但是也参杂了少部分原稿。
以前看过一点《红楼梦》,看不进去,看完本书后发现《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非常有趣,荣国府的规章制度也是相当完善。
以下是书中作者的重要观点:
1:林黛玉父亲病逝前给黛玉留下了巨额财富,由贾琏带回荣国府,交给贾母监管。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的时候动用了这笔巨款,贾府认为反正黛玉以后要嫁给宝玉是自家人,黛玉明白但不屑计较只在乎跟宝玉的感情;
2:李纨与王夫人是婆媳,书中没有写二人对话是故意的,实际二人矛盾重重,李纨儿子贾兰是长房长子,继承权优于宝玉,王夫人则更希望宝玉继承家产;
3:王熙凤不是王夫人儿媳妇而是侄媳妇,按理王夫人应该让儿媳妇李纨做管家,但是王夫人因为宝玉继承权的问题刻意不让李纨管家而是借王熙凤来做名义上的助手实际上的主管;
4:荣国府实行供给制,从主子到仆人共7个等级,包吃包住包衣服首饰化妆品学习用品,还按月发放月钱,吃住月钱从高到低都有明确的制度;
5:荣国府有一整套管理机构:总管、账房、银库、买办、库房、厨房、茶房、缝衣、洗衣、古董房等一应俱全;
6:荣国府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名下的田庄,每年的租金大概能有两万六千两;每代人都要分家分走一些财产;
总体评价4星,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2
—
◆ 前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贾府经济生活的分析,取材于曹雪芹撰写的前八十回,依据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的《红楼梦》。
◆ 第一章 黛玉家产之谜
◆ 一 林家财产问题的提出
一些人在讨论林家财产时,基本上都以这三条为证据,证明林如海死后留下了巨额财富,但这笔财产已被荣国府当作自己的钱在使用,而且是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 三 林如海后事的料理
对林如海来说,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孩子,只有将黛玉托付给她的外婆才最能让他放心,其实他也没有别的选择。用现在的话来说,今后贾母就是黛玉的监护人,贾琏是接收林家财产的经手人,林如海临终前可托付的人也只有他了。毫无疑问,林如海的巨额遗产,就是经过贾琏的处理而流入了荣国府。
◆ 四 林家财产流入荣国府后的下落
再仔细阅读作品,可以发现从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到第七十二回贾琏说那句话为止,确有一个事件可能将流入的林家财产消耗殆尽,那就是为迎接元春省亲而建造大观园。
◆ 五 林黛玉之钱财观
黛玉一开始被困惑和心理阴影所笼罩,可是她又逐渐地走向了超脱。无端失踪的巨额家产,最终没能成为黛玉心灵上的枷锁,她始终不渝坚持的是对自己的“知己”,即宝玉的相知相爱。用五世先人积累的家产,换取一个可以和心上人共度少年时光的大观园,也是种不错的选择吧?这才是在曹雪芹构思中的“绛珠仙子”。
◆ 第二章 李纨与王夫人为何没有对话?
◆ 四 解不开的疙瘩是推动情节的暗线
一旦贾政去世,这一房该是谁当家?是宝二爷,还是贾兰?按理应是长房长孙贾兰接手,此时宝玉就得分房另住,面临这样的窘境,王夫人将情何以堪?
不过,有一点王夫人还是坚持做到了,即她尽可能地阻止李纨染指荣国府的管家权。倘若让李纨管家,一旦贾政去世,贾政这一房的家主就必然是李纨所辅助的贾兰,到时王夫人与贾宝玉这对母子的地位势必急遽下降。
◆ 第三章 荣国府应该谁管家
◆ 一 王熙凤确有治家才干
如果细心注意与梳理散见于各处的描写,可以发现曹雪芹同时又通过一条暗线告知读者,王熙凤虽然很有治家之才,但她在王夫人这一房管理家务,却是一种不合规矩的安排。
◆ 二 不合规矩的安排
即贾赦与贾政分房后,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竟然在管理他弟弟贾政的家事,而且还管得很起劲。
但在读者看来,“寡妇”与“失业”两词相连,恰好正寓示着李纨遭受过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是贾珠之死,她在荣国府的地位因此骤然发生变化,第二次则是她失去掌握治家大权的“业”,倘若贾珠不死,王熙凤手里的管家权就是她的。
◆ 四 李纨判词与曲子的难解之处
这一句意思很明白,语句也不艰深,确为作者对李纨的批评:当贾府败落之后,唯有李纨在经济上还拥有较强的实力,但她却不愿积阴骘,帮助某位亲人摆脱危难。曹雪芹曾借兴儿之口称赞李纨是“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可是她在这儿又受到相当严厉的批评。
◆ 第四章 围绕月钱的风波
荣国府实行的是由“官中”保障的供给制,即无论主子或丫鬟奴仆,衣食住行都由荣国府包了下来,各人无须付钱,因此所谓月钱并不是生活费,而是每个月按各人等级分发的零花钱。
◆ 一 荣国府的月钱制度
众人如此希望能早日拿到手的月钱,为什么总是拖欠不发呢?曹雪芹在作品中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揭示得非常清楚:荣国府众人的月钱都被王熙凤挪用去放债了。
除主子与丫鬟之外,还有一类人处于这两者之间,那就是赵姨娘、周姨娘与平儿等人。她们不能算主子,但身份又比丫鬟高,其月钱是每月二两银子,即比已婚的年轻主子低一级,拿到的数量与未婚的主子相同。这样算下来,荣国府内发放月钱时,主子有三个等级,丫鬟也有三个等级,另有姨娘、通房丫鬟等一个等级,即荣国府内月钱发放共分了七个等级。
其实,一等丫鬟的月钱是一两银子再加五百钱,因此并不存在一等丫鬟的月钱反而比二等丫鬟少的怪事。相应地,上面提及的个人月钱数应做修正:贾母、王夫人诸人是二十两银再加十吊钱,王熙凤等已婚主子是四两银二吊钱,宝玉、探春等未婚公子小姐是二两银一吊钱。银子之外再发钱十分必要,贾府内的小费支付多数是用钱,主子们平日里玩耍斗牌也得用钱。
从王熙凤所说的赵姨娘共领取四两银子四吊钱可以知道,荣国府里月钱不是直接发到每个人,而是按房发,再由该房的主子发给手下的奴仆,以显示其权威。
◆ 三 李纨的经济筹划及后来
可是,尽管是社长兼东道主,李纨却拿定主意不出一分钱。果然,在第四十五回里,我们看到李纨带着公子、小姐们去找王熙凤索取活动经费了。
李纨的苦心却不难理解:她的儿子贾兰尚还年幼,眼前虽是衣食无虑,但荣国府经济衰败的阴影她已有所感知。面对这一大趋势她无能为力,为保证儿子日后的前途,她唯一能做的是自己在经济上尽可能地做好准备,主要途径则是月钱与年例等的积攒。
一旦明确“冰”是比喻王熙凤,那么也就可明白“如冰水好空相妒”一句,是在喻指久已心存芥蒂的李纨和王熙凤之间的关系。这也应该是后来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身陷危难,李纨却不愿援手相助的重要原因吧,当然,这也与李纨已养成的小气吝啬的习惯有关。
◆ 第五章 探春和她的治家尝试
王夫人终于想出了个万全之策,即让李纨、探春与宝钗共同治家,这既可使各种矛盾得到平衡,她们三人又可相互制约,而自己的主导权也由此得到了保证。
◆ 一 代理治家团队的确立
令李纨代理自己治家是合乎情理之事,但王夫人却是满心的不情愿。荣国府最先是贾母管家,后来她将权移交给自己的儿媳妇王夫人,王夫人若要交权,那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儿媳妇李纨,可是她找来的却是自己的内侄女、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
◆ 二 探春的治家业绩
王熙凤治家的二字要诀是“严”与“罚”,同时又伴以各种手腕,下人的形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这个【探春改革】方案的关键,是不再雇用“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而是将大观园分片包给那些本在园中服役的婆子,而上岗承包的条件只有两条:一是“本分老诚”,二是“能知园圃的事”。
◆ 第六章 那些半奴半主们
如个别丫鬟被主子收为“屋里人”,即成为妾,书中称其为“姨娘”。她们的地位优于一般奴才,所生的子女也是主子,但其本人身份仍是奴才,故而王熙凤骂赵姨娘“也不想一想是奴几”,芳官也不客气地对赵姨娘说“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
此外,各房的大丫鬟可代主子行使权力指挥奴仆,其生活也较娇贵,故而下人们称其为“副小姐”。
◆ 一 荣国府的管家们
综合书中的描写,可对荣国府事务管理的结构关系做一归纳:事关全局时,荣国府高层给赖大夫妇下达指示,赖大夫妇安排整个管家层实施完成,平时他们则按常规制度做调度;或者贾母等人就一些具体事务指示贾琏夫妇,此时林之孝夫妇协助他们操办,同时也是贾琏夫妇日常事务处理的助理。
◆ 二 姨娘与“准姨娘”
尽管贾环为她所生,但赵姨娘连教训儿子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这对母子之间有着主子与奴才的严格界限。
贾政与家人共处时,赵姨娘有资格参与其间,但贾政与王夫人是“对面坐在炕上说话”,赵姨娘却得站着干些“打帘子”的差使。
◆ 三 奶妈与“副小姐”
人走茶凉是人世间的常情,失去威势的李嬷嬷却无法接受,再加上打牌输了钱,袭人便成了她迁怒的对象,闹得宝玉房中不得安宁。王熙凤一听到喧闹声,便知道“李嬷嬷老病发了”,这显然已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
荣国府给予大丫鬟较高的待遇,容许她们养成“副小姐”的气势,不仅是要借她们凸显主子的高贵尊荣,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将她们当作“预备队”看待,因为荣国府将来主子的“跟前人”、一些管家的媳妇,以及随小姐出嫁的陪房就是在她们中产生。
◆ 第七章 荣国府的经济制度与管理机构
到后来我们看到的图景是,作为整体来说,荣国府是在一天天穷下去,可是作为个人,府内那些主子和管家,却是有钱得很,而且他们的财富还在不断地增长,旺儿媳妇就曾说过,“那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折变了不够过一辈子的”。
◆ 一 荣国府内是怎样的分配制度?
同在第七十二回里,当王熙凤谈到经济困难时,旺儿媳妇说道:“那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折变了不够过一辈子的,只是不肯罢了。”总之,在荣国府供给制的各项开销中,主子奴才衣履簪环“分例”的支出应是最大的一项。
由这段对答可以知道,主子或奴仆生病后,只要报告了总管房,那么看病就无须自己掏腰包,医生的出诊费由自管房每年统一总付。荣国府里又设有药房,供各人抓药。
◆ 二 荣国府的财务与人事制度
照此粗略推算,荣国府四百来人一年在伙食上因向外购买需动用的现金大约总得四五千两银子。
据作品里的介绍,二门内月钱总数约三百两。二门外管家与奴仆众多,月钱的总数少说也得翻倍,即荣国府一年在银钱上的开销得有万余两,若加上新鲜菜蔬、鸡蛋等伙食方面必要的开支,两项总数得有约二万两。
大丫鬟与管家的子女由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亲自过问,其余一般的奴仆如何指配主子就不屑管了,因此林之孝夫妇手中就有很大的分配权,而他们平素对二门内的丫头也确实留心,
◆ 三 名目繁多的管理机构
当阅读《红楼梦》时,大多数读者恐怕没意识到,荣国府里竟还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它正按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行着。这并不是曹雪芹为写小说特意设置的,而是他所亲历的大家族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总管房(在第五十八回里又曾称总理房)的职能是根据祖宗定下的“旧例”或主子的指示,指挥各具体管理机构处理荣国府各种日常事务,可以说它是保证荣国府生活有序的中枢所在。总管房的总负责人是赖大,
在荣国府内,帐房、银库与买办房是直接与银钱流通相关的管理机构,只要是用“官中的钱”向外采购物件,其流程就必定要经过这三个机构。为防止财务弊端,它们的管理不得由一人同时兼任。
荣国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庄田,每年都要从庄田获取大量的粮食、牲畜,以及出售粮食、牲畜而来的银两。
乌进孝向宁国府一次缴了1002石又300斛粮,约13万5千斤,据他说荣国府收到的大概也是这些。
厨房负责供应膳食,而有类似功能的又有茶房,书中也经常茶饭并提,如第十四回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第二十八回中“吃饭吃茶也是这么忙碌碌的”,以及第六十九回中“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等语。
荣国府上下人等的衣裤鞋袜,也是由“官中”供给,府内自然有一批奴仆专事缝纫,他们被称为“针线上的人”,这些人所在的部门,我们不妨称之为针线房。
”宝钗将古董“退回”,贾母命鸳鸯“去取”,她们的言语中都涉及荣国府的一个专设机构,那就是古董房。
这段描写显然反映了荣国府在管理上的混乱,同时又告诉读者,府内的金银器皿有专人负责管理,此机构不妨称之为金银器皿房,那汤模子是银子打造的,故而归在那儿保管。
在库房服役当差的叫“内库上人”,这是作者在第五十六回里交待的,库房的负责人则由王熙凤亲任,库房的钥匙全在她的手里。
库房前后负责人依次是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它意味着掌管库房是管理家务者的专权。
二门将主子居住的内宅与外界隔绝开来,府外人哪怕是至亲好友,也只能走到二门口停下,请当值者通报,得到允许后才能入内,第六回里贾蓉求见王熙凤、第十六回里贾蓉与贾蔷求见贾琏,都是先经由二门上的小厮通报,得到批准后方能入内。
以上所列是荣国府内一些主要的管理机构,而在荣国府外,至少还有两处需要管理。首先是家庙铁槛寺,以及与荣国府关系密切的水月庵(即馒头庵)、水仙庵与地藏庵等寺庙。
第七回提到“各庙月例银子”,这“各庙”里是否包括铁槛寺?作者对此未做交代。当年宁、荣二公修造铁槛寺时,已经安排了“香火地亩布施”,收来的地租应该能维持铁槛寺经济方面的运转。
荣国府外另外需要管理的是远在南京的房子。第三十三回里宝玉挨打后,贾母对贾政赌气道:“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此语暗示了荣国府在南京有房产,
书中没有提及的管理机构或许还有,但已提及的就足以使人惊叹其数量之多与分工的细致,须知荣国府的主子总共只有十多人。他们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与驱使奴仆的需要,设立了庞大的管理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 第八章 荣国府经济体系的崩溃
◆ 一 作者为何要写乌进孝缴租
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荣国府在经济方面最大的事件,是庄田年年都没有按数缴纳租银。
◆ 二 那张租单告诉了我们什么?
自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起算,经历了百年后,到“草”字辈已是五代,而经过一次次分家,宁国府与荣国府的土地自然就逐次减少,王熙凤所说的“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就是指多次分家后的结果。
如果其他七八个庄田也按这样的模式缴租,那么它们大约共可缴二万两银子,按三比一的方式算上春租所缴,总数是二万六千余两。
◆ 三 荣国府经济危机的根源
等到被主子指婚后,那些丫鬟们不再直接在老爷太太或小姐公子身边服侍,而是由府里安排从事其他的劳役,这时主子们便不需要再给她们以豪华的包装,原先的待遇也相应取消。于是,生活的重压、环境的恶劣使那些丫鬟迅速蜕化,她们情形将如何,只要看看府内的媳妇和老妈子们就可以知道了,须知她们当年都是从丫鬟过来的。
贾府的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地租形态,并不是封建社会晚期典型的货币地租,但这种奇特的生产关系,却是清代前期相当一部分贵族庄田状况的真实写照。
全文完
相关链接: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类好书47本
经济学普及读物17本,好书7.5本
5年来读了1174本书,挑出33本5星好书
2020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4月30日)
2020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4月30日)
2020年读过评过的54本书(截至4月30日)
本号135个书单1181篇书评的索引(截至2020年4月30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如何根据书名搜索本公众号上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