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箭悟禅录》读后感摘抄
《学箭悟禅录》是一本由欧根·赫里格尔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149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1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182014:昨晚读了一些,今天中午读完,很棒,很痛快的阅读
●放下自我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只花了六年时间便成就达成。此外,这本书不关心远程武器中“术”的东西,因为“道”被解读为“斩断对死亡的恐惧”。
●书中对禅这种虚无的境界做了很好的阐释,但是有些意思貌似语言的表达有问题,或者翻译太差
●读完神经脑科学再看禅,觉得“放下自我”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练习N年,让直觉接管行为,很有理论基础。
●大多年没看明白
●射箭前的呼吸,其实就是将自身调整到与周围同一频率,也就融为一体了,既是和。虽然不看靶,但既然已经融为一体,射中自己又有什么难度?不过唯有自己实践,才能体会其中正真的“奥义”。(感谢 @Vanessa.R 推荐)
●是“不要考虑怎样去射!”还是“倾毕生之力于一射!”,这是个问题。
《学箭悟禅录》读后感(一):白璧微瑕
好好的一本书,被翻译者自话自说的序跋给毁了。可惜了..........别的书属太监版,这本书属宫女版。............................................................
真好看,可以一看再看的书,欧根,讲的,技术,与艺术,以及,怎样,逾越,这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讲的非常清楚,每一种与人有关的技术,越过一定的界限,所看到的,都是,内心相似的风景,这就是,悟得境界吧,缘着这条路,做饭,砍柴,画画,学拳,最后,都是对人修炼,
《学箭悟禅录》读后感(三):心的波动
《学箭悟禅录》的第二篇书评。
冥想、箭道、武道甚至心理咨询,在炼心的过程中,都是对心觉察、以及反馈。
普通人,在欲望、情绪和杂事掩盖的情况下,都很难往内看,看到心底的根源问题。
而箭道,则是个体波动的放大器。射箭者生理、心理的任何波动,都能反映在射箭上,造成射不准,所以箭是波动的放大器。通过靶子带回来的信息反馈,人就可以借此修炼自己的平静度。没有这个放大器,自己微小的波动是感觉不到的。
同理,冥想的过程,是慢慢舍去大的波动,才进一步感受到微小的波动。可能这就是佛陀说“万物都在振动”的原因。
当师傅在黑暗射了第二箭,并射穿了第一箭,这说明的是什么?说明这个个体是极度稳定如一、内外合一的,这绝不仅仅时技术层面的问题。
当人做事,或者驱动自己时,总会有内心波动。因为生活中,总有很多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没有内外合一,内在相互矛盾,则难以专注。
《学箭悟禅录》读后感(四):心随手动
书法老师第二节课推荐的必读书籍第二本,第一本是日日是好日。
我想老师还是要我们理解一个道理:手上的功夫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当我们的手上生长出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心念刚动,手上已完成心中所想。
说实话这本书我看的稍微有些费劲,可能确实因为作者是德国人,西方人理解禅确实不像东方人这么有天然优势,所以我总觉得读的不太顺畅,理解也不太深刻,只有以下小小的体会。
作者的学弓箭之路的前大半程,都是在学习如何拉开弓、如何在放松的情况下拉开弓、如何把弓箭射出去,这些基础的练习耗费了作者好几年的时间,然后就是日复一日的练习。
紧接着作者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无法射中靶子。这个问题困扰了作者好几年,所有的姿势都正确,所有的基本功都扎实,但就是无法射中目标。教弓箭的大师也无法解答这个问题,这只能作者自己参悟。
作者还说,学习一门技艺,旨在炼心,当你的心无所畏惧,你必能成为大师。
此时此刻,我想我是没懂的,等我懂的时候,再来留言吧。
《学箭悟禅录》读后感(五):启迪心智之书
这本短小的书着实让我花费了很多时间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试图用学箭的领悟来引导我对于写作这件事情的认识。
我发现,极致的专注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得做到心中有箭。虽然从小就被教育说做事之前要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但是对于这个词的理解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是否我在工作中,或者做很多事情之前,心中的这个“竹”是否已经在我的心中有灵魂了。我想,对于很多事情而言,是没有的,这大概就是大师和平庸之辈的差距。
对于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没有准确的认识,清晰的刻画,脑子里只有一团浆糊,因此在迫不及待的开始之后,是一连串无所谓的拼凑。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很长一段时间(目前也是如此),我对于为何没有找到读者的G点而感到自责,对于一个新鲜的事物,如何能够用文字能够巧妙地传递它值得推荐之处,这个难题一直是我头顶上的一团乌云。诚然,在工作中累计了大量的经验,这些东西教会了我用哪些套路做选择,拼凑出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样子。而事实上,绝大部分这样的作品我都不会轻易认同是我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看作我的“工作”。大概也是如此,导致我本来爱着的工作,越发成为我的一种负担,而不是我享受的事情。
我应该怎么做呢?化繁为简是一个方法,我深深明白,当我写很多东西的时候,我迟迟不能下手,或者写的时候犹豫万分,就在于我太把它当作我的工作,我了解这个工作应该有的一些潜在规则,这个让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太多”,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从下手。在条条框框的思路导向下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堆条条框框。他们无法做到让我像写豆瓣这样的轻松,随意的表达,文字的很多精巧之笔,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出来把。我不会去计较,上下段衔接问题,措辞的规整,以及是否需要照顾其他文章的结构和风格,我就是单纯写,想到了什么写什么。这也是我保持写日记的一个原因,我知道,不管我怎么写,也没人来评价我的东西,是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