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萧红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萧红的读后感大全

2020-06-13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萧红的读后感大全

  《萧红》是一本由王小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读后感(一):【再版后记】她的写作生活就在我们中间

  这本关于萧红的书在1995年的春天完成时动笔写初衷是试图去接近和还原这位才31岁就过早离世的北方作家。二十几年过去,如果换到今天,我可能放弃这个尝试人和人的接近,更多的时候愿望或者奢望嫌隙误解很可能更真实,我们能去贴近和感受一个作留给世间作品,就应该满足了。

  就在不久前,我和家人在东北的中部开车旅行,高速公路上迎面一闪而过指示牌上显示前方距离哈尔滨还有200多公里,听说城市外延已经把萧红的故乡呼兰县变成了哈尔滨市辖内的一个区,她的故居周围竖起了楼房。连最容易保留下来的山形水势这些原始地貌都很难再去复原,一个敏感写作者的内皱褶波澜怎么可能被后人准确地揣测和描述

  在北方旷野漫无目的地走哪儿算哪的这些天,常常被大片大片一直平铺到天边的北方沃野给感动,虽然,插队时候的记忆还在,眼见的农作物认识玉米水稻,矮棵高粱谷子豆子苏,每一片都珍贵大地内里的底力真是不可抗拒看起来过于随意地名把这些油绿动人的沃野串联得天衣无缝:夹皮沟,西泥,三个顶子,火药库,偏脸子,后自然

  在这些地方的小饭馆里坐下,背后一桌围着一群男人都光着上身,握着啤酒瓶呼号喊叫,隔着玻璃街道对面有个女人拐着走近,是个正着急赶路的罗圈腿,这些声音人影多像萧红的《生死场》,眼前来来往往的我们,和萧红本人,和萧红关于故乡的故事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最近最自然的承袭,所以,不要把她理解成一个过去时代的作家,她的写作和生活就在我们中间。

  《人鸟低飞》在2012年出第二版的时候收有四篇后记,这次第三版,保留了1995 年最初的一篇《我什么写萧红》,加入了刚写的这篇短文,前后两篇之间感觉隔着特别漫长的 24 年。

  2019.9.6

  《萧红》读后感(二):“就像刮过一阵阴风

  萧红去世时,不过31岁。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活过了她的年纪

  在《人鸟低飞》的后记中,作者王小妮写道“我要写的,是一本小说。……我要让人们看见她,她是正走着的。让人们听见她,她是会出来说话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呼兰县遇到这样一个年轻人,我们聊些什么呢?

  比如,说一说“恶”。萧红是着“恶”长大的。提到恶,也许会想到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萧红看到的“恶”没有那么狮子,却像豺狼一样一点一点把人撕掉。她更多关注的不是知识分子的思辨,而是乡人们,特别是不幸女人们的生存。对他们来说,生存和糊口是全部。“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 ”你也可以把这句话翻译为“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

  我们也可以说说“逃亡”。萧红的一生都在南下,从呼兰到哈尔滨、到北平、到青岛、上海,再到重庆、香港,中途也去过日本、延安。从北到南,31年的短短一生中,倒有13年在路上,萧红曾经感叹“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出走意味着从一种状态中惊醒,无法继续沉溺其中。或许这是一种不断清算自我的方式,但她常常只是从一种状态中被踢出来,她想要进入哪种状态呢?她并不知道。她以“在路上”的方式生活,在几乎没有生活用品的陪伴下度过一生。我们担心她的笔下有能出现什么器物呢?偶尔闪过小白铁水壶,带着体温的床,转瞬又被人收走,这显然不符合我们对物质丰盈时代的理解。

  她笔下人物往往像动物一样,他们“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无意识、无目的地痛苦挣扎。“只有哀叫,哀叫以下,就光秃着,一句话也没有。”她看到了“恶”,却没有我们认为应该有的反抗。然后他们都给“踩到了雪底下去了”。

  这些人物告终的方式,让我们想到艾略特的《空心人》: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不是砰的一声而是一声抽泣。这种告终的方式,把读者身上的力气都要抽走了,只剩下垂头坐地上。“小环的哭声和野狗的吠叫,在大平原上回荡……”这就是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的结尾。

  “斗争呢?他们就默默地受罪!一声不吭地死了?缺一点斗争啊。看完了就像刮过一阵阴风”。萧军说。

  《萧红》读后感(三):【作者后记】我为什么写萧红

  1994 年 9 月 9 号的晚上,我接到《作家》主编宗仁发从长春打来的电话。他说要编一套“中国女作家传记丛书”。问我能不能写一本?

  我说,要是写萧红,我就写。

  他说行,就萧红了!

  电话里的对话,是一句顶着一句的。电话挂在墙角。墙角没有开灯,也没有座位。站在黑暗里接电话,有什么时间去考虑呢?

  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我是诗人,是面对自我的那种诗人。转过身去,写一部传记作品,去看别人,没想过;

  我对萧红认识不多。只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生死场》,后来翻过《呼兰河传》,知道她是东北人,命运流离又夭亡。是一个有天分的作家。其他的,都不清楚;

  一本传记,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远不是我所长;

  在深圳,很难找到有关萧红的书。出版社用快件帮我寄了两本评传、一些散的文摘复印件,还有萧红的几本作品。资料非常有限。

  欧文•斯通写《渴望生活》,对凡•高生活过的地方,逐城、逐地进行了考查和专访。那样写萧红,很多因素都不允许。

  我面对的这些,全是难度。

  放下自己的创作,来写这本传,简直没有一点理由。

  但是,我为什么想也不想就接受了。

  1. 真正的作家,是稀有的。在本世纪,萧红算一个。

  2. 我能为一切悲惨和不幸动心。

  3. 我和萧红同样是东北人。

  所以,我愿意写。

  如果萧红活到今天,是84 岁。现在,世界上84 岁的老人不是很多吗。但是她,却在 31 岁的时候,死在离家那么远的香港。

  我在心里,曾经为她的死庆幸。几个月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记录了萧红当年的朋友聂绀弩七十年代在牢狱里的生活。

  如果活着,还能再有什么辉煌吗?

  最快、最简短地结束苦难,不是更好吗!

  怎么写这本书,很自然地我就想,我决不写一本干巴巴的由史料堆砌的传。我要找到她的心理线索,而不是列举一个人的档案。

  我要写的,是一本小说。

  在大的事件上,我依据史料。其余的,我要创造细节、画面和动作。我要让人们看见她,她是正走着的。让人们听见她,她是会出来说话的。

  写完了,我想把书名叫《你妄想飞吗?》。人们都反对,说不像一个书名。

  但是生活,不正在以这种口吻对我们说话吗?

  缺了谁,活着的人都挺好。挺好的人最后也都要死。

  是什么东西能动人?

  站在半个世纪以后看,比萧红更悲惨的人和事,时刻都在发生。

  悲剧,才是精神的顶峰。

  1995.4.18 深圳

  《萧红》读后感(四):且听风吟唱

  且听风吟唱

  --评《萧红:人鸟低飞》

  有段时间我状态不好,就经常一个人在大屯路上闲逛,因为疫情的原因,路上的人不多,车也很少,微风拂面,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抬头看看嫩嫩的树叶,被微风一下子翻面,然后自己又转回来,好像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在游戏。有时候中午刺眼的阳光直晒,皮肤有点烧灼的热,躲在树荫底下微风一吹好像就全部好了。行走在路上,听着风儿在唱歌,歌名我不知道,我听着听着,感觉放空以后的自己,重新恢复了元气。

  看这本关于萧红传记的《人鸟低飞》,让我不时地想起那段时光。萧红的一生,可以说凄、苦、惨来形容。从小就不受大人喜欢,只有爷爷还疼她一点;年少时因为读书向往自由开始出逃,被父亲断了与家庭的关系;再后来被汪少爷欺骗,还是孩子的她生了孩子,又被汪少爷欺骗;在战乱的年代四处漂泊,遇到了萧军,度过了艰苦的6年,除了动乱,还有她和萧军一直不合拍的夫妻生活,都是折磨她的点滴;萧红生命的末期和端木蕻良(开始我以为是她痛恨的日本人,后来发现不是,是一个同为作家的东北人)在一起,她的生命最后是在病痛中结束的。我一直想这个问题:这个给我们带来美丽的《呼兰河》的女子,她的人生怎么如此凄惨?她曾经有过幸福吗?如果有,只是片刻的欢愉吧,短短的31年人生中,她一直在和命运抗争,一直在和她的家庭、爱人甚至是敌人在斗争。她的片刻欢愉呢?只是出逃时获得的一点点自由,接受爱情那一刻的幸福,以及作品获得认可的兴奋。她是作家,她确实是用她的人生来写作的。

  我们无从知道少年时的荣子(萧红)的生活,更多只能从她的作品中寻找痕迹,身为作家的萧红不会轻易吐露她小时候的生活,王小妮老师用细腻的笔法串起一个关于荣子小时候可能的家庭故事,荣子经历的人、事以及呼兰河边上各种季节的景色,荣子内心的想法以及她所看待的人世间,在这本《人鸟低飞》中一一展现出来了。一个孩子得不到家庭的爱,一旦有一个地方她能获得爱,她肯定就会奋不顾身地奔向爱。

  后来荣子上学了,认识字了,她已经是一只会飞的小鸟了。再后来她又到了哈尔滨上学,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也懂得了什么是自由。从父亲告诉她不去上学的命令之后,这只小鸟就开始想要摆脱樊笼了;只是她还是只小鸟,还不能飞翔高空,而只能在距离地面不远的地方飞。她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呼兰河,飞向了北平,开始了漂泊的一生。关于成年后的萧红的故事,开始用萧红自己的眼光去描述,有时候王小妮老师用旁人的角度去叙述她的凄苦,这种镜头的切换就像电视电影的镜头描写,让读者能更真切、更立体地了解关于萧红的写作和生活。

  萧红说:悲剧是人生的顶峰。在她一生悲剧中,我认为在上海的遭遇和写作应该是她的顶峰。这只脆弱的小鸟一直在努力飞翔,她只是为了生存和写作,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所谓成功。这只小鸟一直在低声地吟唱,她为了获得一点点的生存资源而写作。她的吟唱在我们看来是温暖的,她包裹着自己,不让旁人看到她的遍体鳞伤。

  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来自她童年所受的伤害。萧红的敏感、易怒甚至偏执,都是她成长中所遭受的各种伤害所致。她的文字很真实,却不凄冷,这个天才的作家,用文字包裹自己的伤痛,而把美丽和温暖留给人世间。萧红就像一只从鸟笼里掉出来的小鸟,无所依靠,只能靠自己低飞去延续自己的梦想。所幸的是,她遇到了萧军、端木蕻良,这两个男人都不同程度给了她爱的温暖,虽然不能一直延续,但确实给过。所幸的是,她一直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甚至在战乱的奔跑中什么物品都不要,而要自己的稿纸和笔。所幸的是,她得到了诸如鲁迅和其他作家的帮助,在她写作的路上见证她的天才,也鼓励她继续飞行。

  已经是仲夏了,上午的阳光特别充足,抬头看窗外的蓝天,有一种透亮的绿色,天空中飞过一只小鸟,从树上掠过就不见了,这只小鸟飞得不太高,我也没听到它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萧红变的?

  2020/6/2

  《萧红》读后感(五):《萧红:人鸟低飞》:一生颠沛流离 一生抗争不息

  《萧红:人鸟低飞》:一生颠沛流离 一生抗争不息

  《萧红:人鸟低飞》是作家王小妮写的一部人物传记,初发表于1995年,2020年已经算是第三次再版了,全景式的展现了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抗争不息的一生,传奇一生。

  1

  对于萧红,了解中国文学的人们可能都知道,一位才女,可惜天妒英才,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岁,在中国文学史上只留下了八年的时间,也是中国抗战年代较有名气的左翼抗日作家之一。

  回顾萧红短短的一生,虽然有动荡年代的大背景作衬,但其个人的坎坷曲折的遭遇还是让人叹息。

  出生于东北呼兰县封建家族的张乃莹,为了反对家族的包办婚姻,不惜离家出走,与一位大学生私奔么订终身,然而,这位李姓大学生却已经家室,张乃莹又奋而离开。

  但她不愿意认输,不想回到原来尚算殷实的家,只好寄人篱下想继续求学。不断原来那包办的汪少爷却寻了过来,强掳走张乃莹同居。看那汪少看似一表人才,却无甚格局,不让张乃莹读书,更为甚者,玩腻了之后遗弃了怀有身孕的张乃莹,还欠下巨额房费。

  此时萧军出现了,二人一见如故,趁洪水之际救出了张乃莹,后二人同居,张乃莹改名萧红。萧红、萧军,有人谓即红军之意。困苦环境之下,萧红写出了代表作《生死场》,开始声名鹊起。

  虽然文学志趣相同,二人的生活因为性格原因,却并不怎么和谐。中间分分合合,辗转流离,最终二人还是分手了,萧军后续的故事大家尽可以去查。

  再后来,就是遇见了端木,二人相依为命又过了一段时间。可惜好景不常在,多年奔波、冻饿劳累、担惊受怕落下的病,终于还是控制不住了,一九四二年病逝于香港,享年三十一岁。

  2

  以上就是阅读《萧红:人鸟低飞》书了解到的萧红的一生。当然,关于萧红的传记文学也比较多,基本的史实在那里,就看写作者如何填充了,写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像王小妮这样有知名度的作家,去写另外一个作家的传记题材小说,也是难能可贵了。

  自古以来都是文人相轻,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上自然难以一较高下,自命清高、谁也不服谁的情况就多的是了,因为并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统一的标准。

  所以说,从王小妮一个著名作家的角度看,一个作家如何写好另外一个作家的生平,又不落于俗套,是需要认真加以思考的。

  在这一方面,王小妮的确作出了探索。

  一是采用了第三人称为主、第一人称为辅,二者交叉进行的方式,展开萧红一生短暂而炫丽的画卷。

  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事,各有优劣,按照故事的不同,作者的写作习惯不同,都可以灵活的运用。

  《萧红:人鸟低飞》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的时候很少,多是廖廖几语,当作点睛之笔,也可以看做是画外音,也可以当作是内心独白,更加直接地烘托出当时的心理历程。

  二是尽量揣测人物的心路历程,非常注重心理描写。

  人物的基本史实不可能更改,其它细节和心理则可以相对自由地发挥。因为即使根据那些基本史实,人们也不可能百分百地完整地再现出一个人的所有。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细节和心理。其他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后人的揣测罢了。更何况还有许多自叙中故意不还原历史的呢。

  萧红几乎一生都在反抗,性格倔强的很,即使几次落得流落街头的境遇,她几乎也没有想到过回到那个已经与她断绝关系的家中,不仅仅是抹不下面子的事了。(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读者们勿要轻易离家出走,走了也抓紧回去!)

  3

  通过《萧红:人鸟低飞》,当然可以全景式的了解萧红的一生,除了作为生存的人的一面外,还着墨了一些关于萧红的文学生命。

  比如她对上学读书的向往,对于文学的痴迷,对于写作的坚持,再加上对于文字的天赋,使她对用文学改变命运有着憧憬。

  本书中也间或写了萧红的创作历程,以及与文坛中其他人士的交往等等。

  鲁迅可谓是萧红的伯乐,正是在鲁迅的亲自修改和引荐下,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发表,迅速引起了文坛的注意。至于经典的《呼兰河传》,则已经是数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过去那种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而萧红的经济条件更是非常之差了,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够坚持文学梦想不动摇,终有所获,也算是天道酬勤。

  作为文人的萧红,囧况经常出现,在王小妮的笔下,可以再现一些场景,可以想象,在东北那么冷的天里面,孤苦伶仃一个人,孤立无援,身无分文,寄人篱下,是多么难捱的时期啊。

  还难说后人们都完完全全了解了萧红,但通过王小妮《萧红:人鸟低飞》一书,你会了解到一个性格倔强、人格独立、追求自由、耿直叛逆、痴迷文学的过去年代的叛逆女子!

  说点不足的地方,就是对于萧红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融入小说中的还是少一点,人们纪念她、研究她,完全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作家,而不单纯是一个性格叛逆的女子。当然了,本书并不是萧红作品评论集,如何把握住这个人与文的度还是挺难的。

  《萧红:人鸟低飞》

  作者: 王小妮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人鸟低飞

  出版年: 2020-2

  页数: 336

  定价: 46.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38793

  2020.6.10

  �Q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萧红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