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嘎达梅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嘎达梅林的读后感大全

2020-06-17 23:2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嘎达梅林的读后感大全

  《嘎达梅林》是一本由朱苏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嘎达梅林》读后感(一):《嘎达梅林》:一曲英雄草原赞歌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在初中音乐课上,我学过这首《嘎达梅林》,直到现在也还能哼唱。八十年发生在蒙古草原的那场起义,最终失败了,这首赞颂嘎达梅林的歌曲流传至今。

  根据电视文学剧本改编小说《嘎达梅林》,还是以对话为主,情节上有着尖锐戏剧冲突电视剧必然有些很狗血东西,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放到小说里,有时不免矫情长篇电视剧要求情节复杂,但是结构不能复杂,改编成小说后读起来就比较简单,轻轻松松就能读完。

  但是,嘎达梅林的故事本身并不能让人觉得轻松。1930年,嘎达梅林组织起义,反抗王爷面积荒草场,第二年被张学良镇压军旅作家朱苏进写过许多电视剧本,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新版《三国》,编写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显得游刃有余正面人物嘎达梅林和他的妻子牡丹、呼德尔兄弟都是大智大勇之人,而达王和他的福晋朱博儒、儿子包明远、管家色旺等大反派则各自心怀鬼胎,没有简单的脸谱化;牡丹的父亲包仁钦、达王的兄弟卓王这些中间人性格也较为复杂,特别是包仁钦这个聪明绝顶投机,在亲情大义个人安危之间艰难抉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嘎达梅林虽然是个家喻户晓大英雄,但在那个年代,在贫穷落后的蒙古,他不可能留下丰富历史资料。作家根据历史合理想象描写了嘎达从忠于封建王权到举起义军大旗思想转变,其间还写了他与马匪斗智斗勇、与牡丹的纯洁爱情、去奉天向王爷请愿、与共产党人接触重大事件,谱写出一曲英雄与草原的热血赞歌。

  正面人物不管怎么写,就应该是那个样子,而那几个大反派,倒是各有特色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民主火焰燃遍大江南北,但在蒙古草原还保留着封建王制。“草原的主人”达王不断把草原卖给奉天政府张作霖父子牧民流离失所。小说中的达王老奸巨猾,左右逢源,深谙制敌复仇之道,他那贪财的管家、风流的福晋、觊觎王位的儿子、阴谋夺权的兄弟,都逃不出他的圈套。而嘎达梅林、呼德尔兄弟这些正义之士,也被达王欺骗。这个人物藏得很深,身上具有鲜明王族特征

  现在流行好看小说”,《嘎达梅林》倒真是“好”的。然,对于影视小说,就不要去苛求艺术性了。

  《嘎达梅林》读后感(二):话分两头评《嘎达梅林》

  习惯性的动作,看完书,是一定要做一些补充阅读的,作者名气已经非常大了,无需赘言,在N多的百度词条中,发现一个网页关于同名电视剧的桥段记载:2001年,呼和巴特尔开始构思《嘎达梅林》,为此,呼和巴特尔专门到科尔沁草原搜集嘎达梅林的故事,当地的说书艺人在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时,能够连续说上1个多月。呼和巴特尔由此萌发把嘎达梅林的故事搬上屏幕的想法。一部好的影视剧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呼和巴特尔想到了军旅作家朱苏进。朱苏进连续3次婉拒呼和巴特尔,但是呼和巴特尔没有放弃,并且以蒙古族人特有的真诚和执著感动了朱苏进,朱苏进用1个月时间写出剧情大纲。呼和巴特尔又瞄上著名导演陈家林。陈家林拿到剧本时说半个月后答复呼和巴特尔。谁知看了剧本第2天他就打来电话说一定接这部戏。

  我想,我特意摘出这段无非就是想说,如假包换的好题材,所以作者才能如此思如泉涌,创造出如此好的故事,要知道,这才是最终成功的奠基石。因此你也一定能明白,这故事绝对值得看,值得动容的。

  恩,我说了故事~没有说此书。

  书呢,很厚重的一本书,也塑造了很厚重的一个故事,更是塑造了厚重的一个人。这些都是能够在书中清晰的感受到,许多地方,我在看的时候都没忍住的落泪。会觉得怎么有这么傻的人?为了公众利益,舍小家,为大家;会愤然觉得怎么能有如此不堪的王爷?为了经济利益,出卖国之根本,弃子民于不顾;更能清晰的看到同是精明,福晋朱博儒、包仁钦、管家色旺各有特色,性格鲜明,做出来的事情,讲出来的话,活脱脱就是一个现实的人。

  可是,我怎么也不能对这书欲罢不能。

  不得不说,矛盾冲突如此明显,可是故事的安排却有点松散,很是有占篇幅的嫌疑,这样鲜明的人物性格,这样伟大的英雄,用一种激烈的紧凑的手法呈现出来,会来的明快吸引的多吧!我给这书少打2颗星可以说完全是为了这个原因。讨厌该交代的不交代清楚,不需要交代的占用大量篇幅。更讨厌没有伏笔,没有婉转的故事,没有了阅读的乐趣。你读过这些文字,完全成了过眼云烟,不能够提供遐想,思考的空间,顿时觉得那些拿着读物,闻着书香的小乐趣荡然无存。

  恩~不过看了电视剧介绍,到是觉得,电视貌似更值得一看。

  当然,由电视剧本改编的小说,我到是第一次看,鉴赏不出好坏,全凭个人喜好。

  必须要插一句,查了百度才知道,如此伟大的人物,居然是被另一个人物灭掉,学良~呃~好吧~我要,小纠结一下。忍不住想:即生嘎达,何生学良。哈哈哈~~~小小恶搞一下。不过还是忍不住对张学良的印象大打折扣,即使他是军人,执行命令式他的天职。我还是忍不住。

  《嘎达梅林》读后感(三):反抗体制 ——读《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一位反抗体制的英雄。

  体制是个什么东西?在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段名言:“制度是这样的东西,一开始你抗拒它,再后来适应它,到最后离不开它。”

  在嘎达梅林生活的那片科尔沁草原,原本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而美好。牧人,羊群,歌舞,摔跤,奶茶……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愚昧、荒蛮,但是那里的人们乐在其中。

  是什么改变了人们原本美好的生活呢?是体制,是一种文明的体制,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体制,是一种进步的体制,是一种我们长期生活其中觉得窒息的体制。

  在这样的体制下,达王纵然有点不舍,但是还是一步步地背叛了草原,他原本不太习惯留声机发出的音乐,后来他不但习惯了,而且还陶醉于其中。

  在这样的体制下,包仁钦纵然聪明,却也还是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外孙死于非命,将自己的女儿女婿一步步推向死亡,他不愿意挣扎了,他觉得体制的力量是如此地强大,以至于所有的人,都只能服从。

  我们一定要进步吗?我们可不可以不进步?当远离工业文明,回归原始愉悦的选择权力被剥夺了,我们所标榜的幸福生活又在哪里呢?

  体制的罪恶来自权力行使者的欲望。在历史上,真正下令镇压嘎达梅林义军的其实是张学良。他要求放荒、屯垦的目的是备边,是发展经济。他有他的考虑,我们很难说在历史长河里,谁的考虑更加正确一些。(比如说嘎达梅林死的那条河边,据说现在因为环境破坏得太严重,已经成为了一条沙河)

  但是,生命,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值得而且必须被尊重。

  浙江某村长的行为很多人不能理解,政府花大价钱建电站,不唱赞歌也就罢了,反倒竭尽全力去阻挠这件事情。可是钱村长的背后是许多依靠滩涂生活的穷苦人,电站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电站会夺取他们生活的所有希望。

  嘎达梅林似乎也有一些某村长的影子,那些带着日本仪器来测绘的人,到底会给草原带来怎样的未来,他其实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但是他看到无助的牧民被赶离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牧场,他们哭陵、他们上吊、他们迁徙、他们反抗、他们哭泣……

  文明的体制让他们无路可走,这个时候,唯有反抗,才能改变这些现实,即使反抗要流血,即使反抗要妻离子散,即使反抗要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

  文明的体制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我们恐惧于文明,恐惧于文明背后那莫测的翻云覆雨手;我们恐惧于权力,恐惧于权力背后生杀予夺的暴力。

  我们亲手制造出了这个利维坦,它吞噬了我们所有的幸福。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凡是能拿银子买来的东西,都是便宜的。”我们在为了银子可以牺牲一切的体制中生活得太久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生活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是幸福,对,是幸福,而不是银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嘎达梅林反抗的不是达王,不是王制,而是体制,一种让我们远离幸福的体制。

  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需要嘎达梅林的时代。

  Y ZJMR

  2011.3.27

  《嘎达梅林》读后感(四):嘎达梅林:最后一个草原武士

  幼年时听《嘎达梅林》,很爱那悠长的旋律,并不懂故事里的沉痛和热烈。

  少年时看《嘎达梅林》,绚目于长诗里丰富的情节和意象,为其写作手法所吸引。

  青年时看《嘎达梅林》,喜欢电影里空旷的原野、奔腾的情爱和激烈的对抗,那些被风吹拂的人们,做什么都怀着一颗灼热的心。但那是久远的历史,只适于遥远地观望。

  听说这次有一本书讲述《嘎达梅林》,非常想看看都有什么内幕和新鲜内容,而且作者朱苏进也是一位有分量的写作人。

  很快,拿到了厚厚的这本书,才知道,这原来是同名电视连续剧改写的小说;而朱苏进就是电视剧的编剧。

  我就在奇怪,朱苏进最近操刀的电影电视剧一部比一部红,他怎么还有时间写长篇小说,现在这个疑问解决了。但是下一个疑问更头疼——既然这样,这影视改写小说好看吗?有意思吗?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书,很快就被故事吸引住了。故事以嘎达梅林和达尔罕王爷父子的斗争为主线展开,描写了他们欣赏、合作、矛盾、对立的整个过程。虽然是我们熟悉的情节、人物,小说却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视角。主角嘎达梅林也不再是高大全,对女人对爱情也不是一味表现得英雄气十足,他也有犹豫,有内心的动摇和恐惧。这和当前“解构经典”的习气有关,但是也和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挖掘有关。

  这段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并不多见于正史经传,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也没有专门的人去记录和保存。更多的是依靠当地老百姓的口口相传,特别是说书人对故事的加工和提炼,所以在看嘎达梅林的故事时,必然遗留有一些不真实、有水分的部分。作者对此进行了去伪存真和查缺补漏。对一些过于富有传奇性的情节,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再创造,引入需要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这样得到的作品,更有可读性,也更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避免了假大空的英雄形象。其他正面配角呼德尔,反面人物达王、福晋、王子,中间角色包仁钦、卓王都各有其心理动机和行为准则,看得出是一部完整的情节剧。

  不过在这一版的故事里,传说中的草原奇女子牡丹戏份很少。不只出场不多,而且描写简单面目模糊。还不如电影版里面的娜仁其木格饰演的角色,骨肉丰满、性格鲜明;更不如长诗里着重刻画的牡丹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是嘎达梅林被捕、出狱、起义、牺牲,都有他们夫妻的大量互动,有抒情、有争执、有鼓励、也有痛惜。充分表达了两人的感情和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不知道为什么新版小说里,牡丹沦为了一个龙套,感觉只是剧情需要这么一个人而已。可能这和作者的风格有关。从文学写作《射天狼》《孤独的炮手》,到影视编剧《鸦片战争》《康熙王朝》》《三国》,朱苏进创作的都是男人戏,习惯写风云人物、宏大历史,爱情总是让位于男人们的斗争和较量,所以很少兼顾儿女情长。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很少得到他的关照。这本《嘎达梅林》也不例外。

  此外,故事非常流畅,很适合作为剧本来改编。但是另一方面,过于明显的影视化倾向,使本书偏于通俗,缺少更厚重的历史感和命运感。而这对于读者可能更有吸引力。

  看完厚厚的一本书,故事让人感觉挺满足的,可是却好象没什么再次翻开的欲望。这一点上,和其它一些优秀作品有一定差距了……

  …………………………

  《嘎达梅林》叙事诗

  在辽阔的科尔沁旗草原,在奔腾的西拉木伦河畔

  一支悲壮的歌响遏流云啊,唱的是英雄嘎达梅林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穷苦牧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讲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穷苦牧民的利益

  鸿雁飞往遥远的地北,忘不掉西拉木伦河流水

  嘎达虽是王府中领兵的梅林,他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

  鸿雁飞往遥远的天南,忘不掉西拉木伦河畔

  嘎达虽是王府的梅林,热爱家乡的无边草原

  活动帖:http://www.douban.com/online/10359980/discussion/39547519/

  《嘎达梅林》读后感(五):朱苏进和嘎达梅林的故事

  朱苏进其人

  这两年,经常有消息关注中国编剧界的“十万元俱乐部”,消息称“中国已有6位编剧的单集稿酬达10万到15万”,朱苏进是其中的一员。据影视圈的朋友透露,自从《让子弹飞》的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之后,作为主要编剧的朱苏进的稿酬也水涨船高。有制片人称,朱苏进的本子意味着收视的保证,也意味着投资回报的保证。

  只是,朱苏进感兴趣的题材基本上是宏大的历史题材,他不写时下热门的谍战剧,也不愿意写家庭伦理剧。从最早与谢晋合作的电影剧本《鸦片战争》,到后来的电视剧剧本《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郑和下西洋》、《朱元璋》、《三国》,再到最近热播的《嘎达梅林》,朱苏进基本上都沉浸在宏大的历史和声名赫赫的帝王将相之中。而他早年所擅长的军旅题材,目前只有一部《我的兄弟叫顺溜》。

  朱苏进1953年出身军人之家,16岁入伍,在当时台海战争的前线厦门做一名“大火炮瞄准手”。而实际上他是高度近视,“20米外,敌我不分;30米外,男女莫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炮手。他的文学之路,开始的也颇有荒诞色彩。当时,怀揣文学梦想的他向一位发表了多篇文章的老大哥请教,发现他的新闻报道竟然都是编的!他想既然“编造”,为什么不更彻底些呢?于是就写了第一篇小说。

  之后,他凭着一系列不同凡响的军旅小说,扬名文坛,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与莫言、周涛,并称新军旅作家“三剑客”。他的成名作《射天狼》第一次写军人的悲伤,他的《醉太平》,堪称“官场小说”的军队版,其中的现实细节和批判锋芒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

  无论在小说界还是在影视圈,朱苏进都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从1996年后朱苏进就没再写过小说,但很多读者依然记得他。他从不讳言拿编剧稿酬的时候“很爽”。他更愿意隐身幕后,即使被迫走到台前接受采访,说话也都是直来直去,是一个不大“配合”的人。

  早年写小说的时候,朱苏进总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军人和英雄之间不能划等号,普通人遇到的困惑在军人那里一个都不少;后来写电视剧的时候,朱苏进倒过来了:任何一个人,尤其是男人,身上都有英雄气质和英雄情结。出身行伍的朱苏进似乎注定了要和“英雄”这个词纠结在一起。只是,他似乎总是在和社会氛围对着干:整个社会高扬理想主义旗帜的时候他说“英雄也是普通人”,在社会氛围变得温软颓废的时候,他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也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功和商业成功。

  朱苏进坦言自己有比较顽固的英雄崇拜,“我认为英雄是老百姓们共同创造的,而且英雄代表了老百姓的意志。人民是大地,英雄像抓着一片大地一样往天空蹿。”但是他又不喜欢世俗的英雄,而更中意于一种英雄的潜在基因。“这种基因不在乎你是少将,还是上将,也许是在马夫的身上,也许在俘虏的身上,这是没有区别的。”

  嘎达梅林的故事

  清朝末年,为防止沙俄入侵而进行的放垦戍边就开始了。日俄战争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科尔沁的那木济勒色楞王爷商定,开始大范围的放垦戍边。1929年,“东北易帜”后不久,张学良继续放垦。越来越多的牧场变成耕地,草原牧民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被迫离乡背井。一时间民怨沸腾。

  嘎达梅林就是在这样的“时势”下出现的传奇英雄。“噶达”是蒙语,指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梅林”是官职,是王爷的护卫军统领。看到牧民流离失所,嘎达梅林到垦务局反对放垦,被免职,之后又带领牧民去奉天请愿,被捕入狱,被第二个妻子牡丹营救出狱后,开始组织起义,在与张学良派来的军队对抗中战死,年仅39岁。

  嘎达梅林死后,有一种说法是,官军为了抓住他的妻子牡丹而杀害无辜的百姓,牡丹只能挺身就捕。被捕之后,被李守信部下一名连长强娶成妻。这个连长后来成了伪团长,1944年被日本人秘密杀害。牡丹与这个连长婚后生有一子。1948年,牡丹送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随子定居长春。牡丹在上世纪60年代还曾是长春市的政协委员,1975年在长春病逝。而嘎达梅林和牡丹也曾留有一子,但孩子的下落,有人说死了,有人说没死,送给了一户温姓的人家,但是都没有考证。

  而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当事人的回忆,内蒙古的文史资料《李守信自述》中有一段“我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经过”,里面曾详细记载了嘎达梅林的起义军被打败的经过。而对于牡丹的结局,文中说“嘎达梅林只带了四五十人,朝南面败退,连那个叫牡丹的二太太,也被扔到一个牧民家里。胡宝山走进去见她的脸和我们一样冻得铁青。经过恐吓,她说了实话,便被胡宝山带上做了老婆。后来我投降日本担任了伪蒙古军总司令,胡宝山跟着我升了团长,牡丹给胡宝山在呼和浩特生了一个男孩。胡宝山在宝昌死后,她下落不明。”

  无论如何,嘎达梅林从此永远活在了科尔沁草原。普通蒙古人用世代传唱的叙事民歌纪念他,艺术家用交响诗、歌曲、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各种方式纪念他。其中2002年冯小宁的电影《嘎达梅林》和三宝的音乐应该是反响最大的。电影选取的主线是嘎达梅林和牡丹的爱情,而悠扬的马头琴声演绎的音乐更是经典,它的声名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

  如今,嘎达梅林又变成了蒙古文化的一张名片,2008年,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已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而随着科尔沁草原因当年放垦而的沙化,至今仍治理艰难,嘎达梅林的抗争似乎又有了环保的意义和价值。

  朱苏进版的《嘎达梅林》

  据电视剧《嘎达梅林》的制片人、蒙古人呼和巴特尔介绍,他最初选择编剧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先后跟几位编剧谈过剧本大纲,还付过不少的预付金,但最后的结果都不满意。找到朱苏进的时候,他寥寥数语就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精髓和整个电视剧的脉络。导演随后迅速敲定了跟朱苏进合作过《康熙王朝》的陈家林。之后的运作变得顺利起来。在电影《让子弹飞》正热得发烫的时候,《嘎达梅林》也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几乎同时,同名小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嘎达梅林》没有脱离基本史实,只是在人物关系和故事展开上体现了典型的朱苏进风格。在朱苏进的创作中,爱情总要让位于男人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故事以嘎达梅林和王爷父子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尤其是嘎达梅林与王爷的关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亮点。

  朱苏进相信,绝境出英雄,总是要“棋逢对手”才能显出英雄本色,于是男二号达尔罕王被塑造成了老练、沉稳、诡诈的形象。斗争双方原是“伯乐与千里马”,从惺惺相惜到暗生嫌隙,最后发展成为刀兵相见,中间不仅有武力冲击,更有智力对抗。朱苏进突破了传统历史观的路数,他没有把两个人简单处理成两个政治阵营的代表,而是写出了各自的合理性。有读者说,看了达尔罕王和噶达的斗争,很容易让人想到不久前硝烟四起的国美争夺战,想到商战中的黄光裕和陈晓。

  除了主要人物和主要关系,朱苏进版《嘎达梅林》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把达尔罕王的福晋、大学毕业生朱博儒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饱满鲜活。她是张作霖做媒嫁给王爷的,她有知识有心机,她屡次在奉天的民国政府官员中周旋,把科尔沁草原高价卖掉。

  历史上朱博儒是曾任清廷要职的朱思古之女,毕业于北京高等学堂,她成为达尔罕王的福晋之后,达尔罕王对她极为尊重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朱博儒不仅为达尔罕王对外联系应酬,甚至插手旗内要政。

  朱苏进说,电视剧版《嘎达梅林》与同名电影区别很大,“我们将着重塑造一个民族传奇英雄,打造‘最后一个草原武士’的形象,其中渗透一些坚强、宽广、风情的东西。”

  他介绍说,为了这个剧他准备了几年,两次到草原去体验生活,去和蒙古牧民聊天,感受他们心中的嘎达梅林,感受他们心中的草原。素材都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嘎达梅林的故事很动人,一个人物必须要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光看史料、听故事了解不到他的真正内涵。人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土壤中才会有更大的力量。”

  而在创作谈《英雄成就传奇》中他说,“我过去熟悉的帝王豪杰们个个充满心机,他们的目的性常常玷污了他们的心灵与性灵。”“嘎达梅林的伟大并非来自他的功业,而是他干干净净的精神。那或许已经永远成为人类记忆的一种精神。”

  朱苏进说,剧本跟小说相比,更商品化。但是在一个商业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他似乎还坚持着某种属于小说的东西。很多观众从《让子弹飞》中看到了现实批判的锋芒,而《嘎达梅林》的卖草场、牧民被迫搬迁、王爷与民国政府的勾结等等,相信也会让很多观众和读者会心。

  搞电视剧的人都说,中国现有的编剧力量、审查制度,运作机制,注定了电视剧出精品的难度越来越大。那么写过小说的朱苏进,而且总是独立思考,显得不那么“合作”的朱苏进,是不是可以在这二者当中,找到平衡点呢?

  《嘎达梅林》读后感(六):仰望英雄的角度

  本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嫌其太过主旋律,跟看央视大剧似的,可等我找来长诗《嘎达梅林》一读,才发现跟这首浸透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诗歌比起来,小说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故事虽仍然发生在一个正邪对立的大框架下,正面人物也几乎是完美的,反面人物当然是阴险狡诈恶毒的,但至少丰富立体了很多,还增加了一些不好不坏狡猾且憋屈的中间人物,但进步是针对长诗的某些方面而言的,归根到底小说仍是一部充满了俗烂模式的媚俗小说,风格很电视剧,所以它也确实被拍成了电视剧。

  关于长诗我想在这里引上几段,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草原上的鲜花啊,

  离不开明亮的太阳;

  推翻军阀和王爷,

  带路人就是共产党

  (153)

  严冬过去是明媚的春天,

  共产党送来了温暖;

  穷苦人民翻了身,

  金色的阳光洒满草原……

  (154)

  口传心记的歌儿,

  伴着深沉的马头琴;

  歌唱民族大团结啊,

  歌唱英雄嘎达梅林……(完)

  我相信关于嘎达梅林的诗歌应当有很多版本,而如今流传最广的这个版本应成型于五十年代或之后。在那个时代“共名”的状态,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形式的入侵是很普遍的,当时搜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文学都经历了“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的过程,而其所谓的“真”与“精”最突出的便是对阶级斗争的强调。如此便少不了将原本复杂暧昧的反抗故事加以改造简化,以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于是我们看到《嘎达梅林》到最后所突出的重点,是在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团结的歌颂的同时,顺便歌颂了英雄嘎达梅林。

  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然进入时代“无名”状态的今天,同样取材嘎达梅林故事的小说,所采取的视角从“媚国”转向了“媚俗”。英雄传奇加政治权术再加上凄美爱情,的确很吸引眼球,不过对爱情部分抱有期望的读者可能要失望了,作为《我的兄弟叫顺溜》《让子弹飞》新版《三国》等几部男人大戏的编剧,朱苏进显然不善写女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爱情,传说中的草原奇女子牡丹出场极少且面容模糊,她极像一个跑龙套的,她的出场并非是为了亮相,而仅仅是剧情需要。而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人物都是为了故事服务的,所以故事很精彩,人物嘛,都是跑龙套的。当然故事讲得好是不能称为缺点的,只是有点对不住用其名字为小说命名的嘎达梅林,毕竟感觉上他才是主角嘛。

  虽然小说人物都有些脸谱化的倾向,但反面人物确实比正面人物写得更精彩。或许这是由于但凡理想跟现实比起来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一点,坏人反而时常比好人更让人感觉真实且更富有生气,比如曹操之于刘备、罗果静之于梅什金、伊凡之于阿辽沙。一个人太坏我们总能为其找出点缘由来,一个人太好,我们只能感叹,此乃圣人也,有点遥不可及不可想象的感觉。所以嘎达梅林受好人身份所限,从忠于达王到对其失望愤怒最后终于揭竿而起,每一步都符合道德标准,每一次都做到仁至义尽,每一次都占领了道德高地,反而令这个人的面容与万千好人的脸模糊在一起,无法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如果嘎达梅林成功了这便是一个活生生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例子啊。所以达王感叹,起义军是比马匪更恐怖,这种人就是死了,留下的名声都足以乱世。但这是一个悲剧,嘎达梅林悲壮死去,或许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凭着一股子傲气和对大草原对牧民的深厚感情发起了起义,也许不过是被后人过度阐释了,有时候要过度拔高到一种什么境界,反而失去了其本身该有的魅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