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中自述》读后感100字
《金大中自述》是一本由金大中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202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九败,一胜足矣。
●不错的
●还不错,历任韩国总统都摆脱不了亲属贪污的魔咒,卢武铉除外。金大中算是韩国有名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从北傻逼
●你当年为何不去三八线北边宣传民主去?对你来说那帮赤匪不也是你一家人?还是说你自己心知肚明朴大统领允许你放屁,而大胖直接把你拖出去喂狗吃了。
●没有太多假大空的话,很真实的一个总统。
●看完留下了一个虽然害怕恐惧仍然哭泣着往前奔跑的男孩子形象。。。汗。。。虽然是个政治家的自传。。。。觉得很温柔。。。
●从很多事例入手,涵盖金大中从政生涯中的诸多思考,不但对国家、社会、政治,对人生都有很好的启发。
“我从小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荷衣岛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村子叫后广里,隶属于全罗南道新安郡。那个地方地处偏远,即便现在,从陆地上坐船过去也要2个小时才能到。家乡把厕所叫做“厕间”,一般“厕间”都盖在离屋子很远的角落里。根据小时候听来的传说,鬼魅通常在夜里出没,我胆子小,害怕遇上,所以天一黑就不敢自己上厕所,常常央求母亲或者姐姐陪同。我还记得姐姐一边给我吃炒栗子,一边责备我说“哪像个男子汉!”没人陪我去的时候,我宁愿抱着剧痛的肚子蜷缩在被窝里,翻腾一整夜。”
几乎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很难想象这位韩国前总统一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波折,书中的语言也一点看不出来是在狱中所写,字里行间朴实而充满希望,平易近人的自我剖析,坦诚自己的畏惧和胆怯,却从不放弃希望。
本书归类为人物传记,但实际上是金大中的散文集,表达的他对生命的感悟,体例有点像《朝花夕拾》。
金大中是韩国当代传奇人物,因反对专制,曾多次被关押,被认为是民主斗士,正是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召下,韩国民主化运动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很大进步,以后金大中当选了韩国总统,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没读前,以为这将是一本剑拔弩张的书,充满了“斗士”的坚韧与顽强,毕竟专制曾给金大中带来太多的伤害,他有太多的理由去仇恨,即使他以胜利者的口吻来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并宣布将对手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属人之常情。
出乎意料的是,本书写作语调异常平静,充满了自我检讨与反省,金大中不肯指责任何人,而是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他选择人生道路的理由。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胆量并不大,也有世俗的关怀与畏惧,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光明的事业,那是因为这个事业是人类文明的大势所趋,没有人可以阻挡,不融入其中,则必将被它排斥在外,选择它,不过是人心爱好光明的本性所致,这是爱,而不是仇恨。
不错,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斗争,但金大中相信,斗争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达成最终的结果,只能依靠妥协。
金大中的睿智,在于他发现仇恨是没有出路的,会不自觉地步入以暴易暴的循环,对于个体而言,这也许效应最大化,但对于国家而言,这却充满危险。打破旧的制度。并不必然带来新的制度,因为我们很可能在混乱中,创造出一个更错误的东西来,从而陷入新一轮的苦难。
唯有宽容,才能走向未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旧制度的产物,不涤荡自我,则制度原罪永远也不可能剥离。金大中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种选择,即不退让不革命,他反对暴力,但绝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他宁可投身监狱,也不接受战争与死亡,但再多的折磨,也改变不了他的向往,再多诱惑,也不会让他向专制者低头。
唯有肯牺牲的国民,才能通向美好未来,唯有理性而坚持的内心,才能不堕入灾难的轮回。金大中身上凝聚着两代人的抗争,凭着宽容与高贵的精神,他们终于实现了理想。
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而丰满的金大中,值得品味。
《金大中自述》读后感(三):【精彩书摘】《金大中自述:为了民主,我不后悔》 20.民主的道路
当然,前面所举案例并不是说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已经在韩国实现,而是指出一个事实——韩民族绝非一个毫无民主渊源的民族。韩国历史中俨然蕴藏着民主的原理与因素。我们缺乏的不是民主的原理,而是对这一制度的及时发现。
路本来就有,只是没有走而已。
有路的地方,车随时都能跑。也就是说,我们早已有了一条大路,可以让民主这辆马车来奔驰。假如没有路,车开进来也无法行进。而且,即使有车,如果没有驾驶的本领,也是无法开动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实行民主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也无法一直行进到现在。把民主这辆车带给我们的是西方人,但驱车上路的是我们自己。
民主制度是有史以来人类创造的政治制度中最好的。至少到现在是这样。恐怕以后也很难产生比这更优异的制度。所以我们应当努力让民主政治在我们的土地上彻底地扎下根来来。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依靠人民的政治。无论是多好的政治,如果它依靠的不是国民的参与,那么是无法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对于君主或支配者实行的某种善意的制度,我们是不能冠以民主政治之名的。
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普遍化的世纪,但是20世纪的民主还依然是仅在各个公民国家内部实行的民主。
因此,即使所谓的民主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不惜让其他国家遭受牺牲。但是现在,这种水平的民主应当有新的发展了。所有民族、所有国家的人权与幸福都应当得到同样的保障。
而且,地球上所有的存在——树木、小草、鸟兽虫鱼、空气、土壤的存在权利都应当得到保障。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时,针对这种民主的形态,曾与剑桥大学的安东尼•齐德森及约翰•邓恩等讨论过。齐德森教授说他正在考虑将这种新的民主命名为国际民主(Cosmopolitan Demoncracy),而我认为称为全球民主(Global Democracy)也许更合适。
无论如何,现在的民主制度,应当与上帝创造的所有生物一起,在保障它们各自主权与生存权的同时,向着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一个更高维度的民主发展。
《金大中自述》读后感(四):中国的金大中哪去了?
金大中(1924—2009)是韩国的第八任总统,是一位少有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是韩国民主政治的斗士,被誉为“亚洲的曼德拉”。三十多岁时满怀推进韩国政治民主化的大志步入政坛,为了这一理想,历经磨难,在韩国独裁的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政权期间多次坐牢、曾被动判处死刑,数度死里逃生,长期流亡国外,从未放弃民主斗争。他自己说,从政四十年,闯过五次鬼门关,三次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四十年风雨沧桑,1998年,终于在73岁高龄当选韩国总统,并在2000年因促成朝韩两国首脑的首次会谈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金大中先生的《自述》,对自己一生为民主而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朴实好读,没有政治雄才大略的抽象宏论,也没有炫耀从政的丰功伟绩。书中看到的是一块“顽固不化”的民主“金刚石”,不论历史如何碾压,无论水里泡、油锅煎、火里烧、路人踩,拿起来这块“石子”依然毫发无损,依然散发着“民主”芳香。尽管他自己说,也许真的他从小就是个“胆怯者”,是个“柔弱者”,但在政治信念问题上却是如此坚韧!为民主政治而生,为政治民主而死!在韩国人心中,金大中是坚忍不拔的象征,常有人用“忍冬草”来比喻他。书中听到的是一位厚重过来人给我们谈从政理想、从政理念、从政意志、从政经验。当然,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政治是开在淤泥中的莲花”,政治家应该“国民至上”,“侍人如待天”,时刻与同民一起前行;要以“十年挖口井”、用类似勾践那种卧薪尝胆的笨精神去实现理想;抓机会要象雄狮捕食那样有耐心,“焦躁只会把事情弄糟”;干大事就得有宽厚的胸怀,“最高的美德是宽恕”,尤其要学会宽恕曾经把自己至置死地的“敌人”。┅┅书中那种智慧老者的谆谆教诲,如同涓涓甘泉,沁人心脾。
金大中先生毕竟是“三上大学”(即马上、枕上和厕上)的毕业生,《自述》虽然通俗好读,不像我们的领导人写的那些官样八股文,诘屈聱牙。书中那些为政或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对于伟人还是平凡人,无论对于在政坛上已经登上高峰的人还是准备在这道上奔波的人,甚至对于压根儿不想在政治这条道上走路的人,尤其是青年学子,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理想是人生的永动机。因为有理想,才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第二,为理想,就得十年磨一剑,时刻准备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五十岁还没机会,就等六十岁吧,后面还有七十、八十岁呢。
第三,心中装了个理想,好比心中装了个太阳,自然驱散了心中的敌人和消极情绪,心中无敌才能天下无敌。如同金大中在狱中透过铁窗细网望月亮,比咱们温总理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月亮还多得多。
第四,行动重于一切。即使在软禁期间,金大中每天仍然西装革履,早晨八点,准时系好领带,从卧室走到客厅上班,在只能呆在一套房子里且与外界毫无联系的情境中,依然快乐地发奋学习与工作,从不懈怠。这种奋斗精神,不得不敬佩呀!
中国的金大中哪去了?中国的大官们能不能为理想而当官?中国的政治家到底该有何种理想?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思考。
《金大中自述》读后感(五):为了民主,我不后悔:“路边谈话”系列:端午节与韩国华人网友交流
“路边谈话”系列:端午节与韩国华人网友交流
这次到韩国首尔参加国际媒体会议,特意带上了这本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自述《为了民主,我不后悔》,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只有200页,浅显易懂,看书快的朋友,恐怕一天就能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正如一些网友读了我的博文后在留言中的感叹:老杨头,你说出了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耶。我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也是:金大中先生,你说出了我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哦。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一些段落和句子,加一些点评与发挥。我不但赞成金大中先生的思想和观点,对他的行为更是敬佩不已,但在少数几个观点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必大家对金大中先生不陌生吧?金大中先生从政期间,六年在狱中度过,十多年过着流亡和监禁生活,被判处过死刑,生命多次受到威胁,但他说:“所有这些我都视为必经的磨难、为争取民主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好,金大中先生回答了我的问题,也同样回答了你们刚才问我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被多次问到这样的问题:你逆权势而为,在一个不允许民主的地方推广民主理念,你不害怕吗?你的勇气来自哪里?
勇气来自于信念
让我们看看金大中先生的言说。他在“一个胆怯者的勇气”这章里坦诚自己是一名胆子很小的人,他去追求民主,多次冒生命危险,并不是他天生无所畏惧,比别人勇敢,而是正好相反,他的勇气来自于他的追求。他说:“我不过有这样一个信仰:即使害怕,也要把该做的事做下去。这种信念本身并不是勇气,但是能给人勇气,正是这种信念帮我克服了与生俱来的畏惧与胆怯。”
我深深认同“信念给人勇气”的说法。我自己也是一个天生胆小怕事的人,骨子里还很自私,但当我认准了目标,并深信这个目标对国家、对大家都有好处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变得勇敢了,这种变化甚至连那些对我知根知底的亲戚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变得更加勇敢,甚至无所畏惧,这种勇敢深植于信念之中。
对于那些天生神勇的人,他们也许不需要依靠信仰与理念就可以去两肋插刀、勇往直前,可正因如此,我们也许反而搞不清:他到底是天生的“反骨”,喜欢冒险、不怕死?还是因为对信念的执着与坚守?所以,我想说,胆怯者的勇气,可能才是真正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发自人性深处的。金大中先生说:“我深信,追求民主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一入嗷嗷待哺的婴儿渴望母乳。”只有这种深信不疑的信仰,才能让他九死而不悔。
“怎样实现”和“实现什么”同样重要
在谈起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时,金大中先生说,怎样活着比实现什么更重要,“对我而言,坚守一颗良心活着最为重要,但只有将良心付诸行动时,才能拥有真实的生命。”金大中先生一直努力将“怎样实现”放在“实现什么”前面,我深有同感,对于决意要在中国推行民主的朋友们,应该把“如何实现民主”与“最终实现民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时时反省。
当我说金大中先生讲出了我的想法时,一定有读者暗笑我竟然把自己同一个总统相比。其实,这本书的文章都是金大中当选总统前,已经宣布退出政坛后写的,那时他九死一生,浑身都是创伤,大多数民众依然不理解他,没有投票给他。在一些人看来,追求民主一生而得不到“民”的支持,显然是一个悲剧,所以,他的自述的书名才会用“为了民主,我不后悔”,表明了他对追求民主的态度。
我对这位伟人的所有尊重都在于他当选总统前,在于他为韩国民主政治付出的代价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他在总统任上做出了什么突出的贡献。正如我对曼德拉的尊重,和他是否成为总统无关一样。对于你们这些年轻人,我认为,这一生你将走多远、抵达哪一个终点,远远没有坚持走正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重要!
金大中先生一生的经历也向我们展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是可以在逆境中前行,在逆境中也会有所收获的。被关在监狱时,他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广泛阅读(他最喜欢的书也是我想推荐给大家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这些阅读对他实现理想功不可没。我很理解他后来的感叹:真想再次回到监狱,因为那里可以安静地读书。当然,这是韩国,到了中国恐怕就不行了,会有“躲猫猫”等意外发生的。
要分清宗教与政治两个层面的宽容
宽容,可能是金大中先生留给我们最大的政治遗产。他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就在去执行死刑的路上,他留下了遗言:“不要进行任何政治报复。民主化一定会到来,带着希望和勇气战斗吧。但是诸位在胜利之时,请遵守我的遗言,不要进行任何政治报复。”金大中先生是基督徒,他的宽容充满宗教情怀的。
金大中先生主张妥协与宽容,曾经倍受争议,但同时也有人指责他“偏激、强硬”。实际上,在他一生中,有时是宽容,有时却是“强硬”,更多的情况下,是对他人宽容,对自己“强硬”。例如他多次拒绝当局给他的诱惑,其中包括以副总统的职务来说服他放弃对抗,但他都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不肯妥协,更说不上宽容。可当他最终被选上总统后,当他拥有可以惩罚那些反对民主的人的权力时,他却宽恕了那些多次要置自己于死地的前任总统与军政府人员,并对前任总统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的评价与肯定,就凭这一点,恐怕连西方的总统们都自叹弗如。
关于宽容,我想多说两句,因为最近又有海外人士提出要宽容,也引起了新一轮争论。我主张,做人要宽容,不可固执,更不要偏执,认清目标,坚定不移,实现目标时要坚持原则,在方式方法上不妨学会灵活与妥协。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更应该宽容,但要分清宗教里的宽容与政治上的宽容。宗教的宽容基于博爱,几乎是大爱无边的;但政治上的宽容却必须与原则、法律相连,不可偏废。大多数宗教都会无条件(或在罪人口头忏悔后)宽恕罪人,但世俗的现实社会里,对于邪门歪道与屠夫们,则一定要绳之以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也同样适合我们这里讨论的宽容。
宽容需要智慧,宽容要有限度,宽容的目的是和解与和谐,而不是屈从邪恶,更不是纵容犯罪。就拿金大中先生的经历来说,他同军政府的斗争就没有妥协过,更说不上宽容——如果他真宽容了依然掌握权力,正在践踏人权、破坏民主的军政府,他也就不用去抗争,干脆直接选择去妥协、去当副总统好了。金大中的宽容集中地表现在他掌握了权力,对手已经被迫退出政坛并逐个得到法律制裁之后。我们要避免搞混因果——有真相,有悔罪,才有妥协,才有宽容,而不是在罪人尚在犯罪时就奢谈宽容。
宽容是一种品德,而不应该当成一种政治工具,用作政治交换的筹码。我们可以宽容一位受到惩罚、有悔罪表现的强奸犯,给他从新做人的机会,但你不应该对一个试图一再强奸你的现行犯说:我宽容你,换取你不再强奸我,好吗?
我们需要中国的金大中
提到金大中先生是基督徒,一定有中国读者会激动,说我们这里没有产生金大中的土壤,也没有孕育民主的历史文化。实际上,飞机上重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金大中先生信仰上帝,但他的文化根基却深深扎根于东方的儒学文化之中。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对金大中的感情也从好奇到好感,又一步一步到崇敬,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阅读完他的自述,已感觉不到他是一位“外国”总统。在这本自述中,他引用最多的不是西方的经典,也不是圣经故事与教诲,而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思想大家的名言名句。你不妨看一下过去六十多年里任何一位中国政治领导人的自述或传记,你几乎找不到几句中国文化的精华,反而充斥了外来的意识形态与僵化的语言表达。
然而,金大中先生毕竟是韩国人,一位深得东方文化精髓的儒者,一位为了信念与理想勇往直前的斗士,一位对自己“强硬”、在原则上决不妥协的政治家,一位对他人宽容的基督徒,一位“为了民主、我不后悔”的韩国人……
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的金大中。
(此文根据杨恒均与韩国华人网友聚会时的谈话整理)
杨恒均 2012年6月23日 端午节韩国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