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义:遇见长安
王锡义
“遇见长安”是一个饭馆,在这里用了一回餐,有些感受,笔以记之。
周日休息,跟孩子们去逛街,来到唐延路的万达购物中心,这儿国际潮流、时尚精品、家庭乐享,琳琅满目。我这般年龄的人,已经远离时尚了,对此没有多大兴趣,路上她们就说给我寻一书店,各得其所,我望住街边的公园笑着:哪怕坐在树丛中也是自在的。
城市的大商城一应俱全,有买的,有乐的,还有吃的,就是一整天泡在里边也不用着急,尽可以转悠、倘佯。临近中午的时候,便坐电梯上到第四层,这里是美食荟萃,有异国特色,也有传统中餐。孩子们选了地方特色,来的便是“遇见长安”。多么温馨的名字,似邂逅惊喜,恰故友重逢,油然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见石框门楣,抱鼓石门墩,两边檐角处吊着长型的华灯,中间悬一牌匾,上边一行小字:西安名菜名小吃,下面四颗遒劲有力的大字:遇见长安。门两旁还挂有大理石做的石联,联语无特别之处,但敦厚朴拙,古色生香,和门脸组合在一起,沧桑岁月的韵味便出来了。
我在西安吃过多处小馆:亭院小厨、澄城会馆、西贝莜面村、大悦城绿茶、西府歧山面,环境不尽相同,味道各有特色,在这些地方用餐,不仅口齿留香,也感觉身心愉悦。“遇见长安”有不同于别处的地方,进得门来,玲珑剔透的仿太湖石立在脚边,上面爬满了青藤,还坠着两只硕大的绿皮葫芦。石头上映着字幕:静心之路;方砖地板上同样显示出字幕来:青青子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下句为悠悠我心,大概要营造一种恬静的环境吧!馆内偌大空间被隔成可容纳二三人、三五人不等的小屋,格局不一而足,上书“别有洞天”,还真是自成意趣。进得里面,壁间悬挂着古意盎然的画卷,地面上摆放明式桌椅,桌面上是疑似的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酒肆茶坊,一派市井文化气息。但见画图的右上角赫然写着“遇见长安”字样,莫不是餐馆的创意便是从这幅画图中来的?!
我们就餐的小屋在门口旁边,名曰嘉宝亭,上有飞檐伸向屋外,灵秀之姿飘逸而出。这是一座可容纳四至五人的“亭子”,真椽真瓦,精雕细琢,俨然立于泉上或崖畔。既然曰亭,自有亭的样子,四根木柱立在其间,两面轩窗,一面为门,临窗木栏杆,墙角植一丛竹,屋顶吊着华灯,两边的布幔高高挽起,既有室内的氛围,又有亭外的景致。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体验一把古人的悠闲生活,岂不快哉!
孩子们点了九个菜,荤素搭配,凉热齐备,外加一份锅盔辣子。可能是地缘关系,山西、陕西一河之隔,我喜欢吃西安的美食,那怕街头的摊点,一碗羊肉泡、葫芦头,或者菠菜面、浆水面、凉皮面筋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西安的饭有特点,碗大,汤宽,味道鲜美,再普通的家常饭,诸如搅团、粉鱼、臊子面,精工细作后堂而皇之便上了席面。也有精致的碗盏,一口香臊子面一份六小碗,面条细长筋道,臊子以大肉、鸡蛋、韭菜、木耳、红萝卜为食材,奥妙全在汤里。一口香,顾名思义,一碗只有一筷子面,放进嘴里,细嚼有味,回味悠长,如同吃云南的过桥米线。还有色泽鲜艳的红油辣椒,只香不辣,夹在热饼子里头,看着便有食欲。今天点的菜中有爽口萝卜、酸辣白菜、长安酿皮子,很爽口,也很酸辣,和别的地方不是一个味道。这些家常菜家里也常做,总觉得味薄,吃不出丰厚的美味,其中的奥妙大概和“ 食盐少许”、独家秘制有关,只有神而明之了。
“遇见长安”的菜品主打地域特色,“您的一顿饭,遇见长安两千年”;有“小时候妈妈做饭的味道”。从广告词中便知其主旨了。在这里吃饭,可以遇见凉菜、热菜,可以遇见小吃、汤羮,还可以遇见蒸碗、烧烤,总之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今天就见识了几道特别的菜。
“毛笔酥”位于“长安必点菜”之首,属于火爆的系列。端上来的是文房四宝,用精致木盘托着,青花瓷的笔筒中倒插六支“毛笔”,旁边静卧笔山和笔冼,石质的砚池中汪着一潭“墨汁”,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我开始还以为要写什么字,后来才明白是一道菜,奥妙全在笔头和墨汁中。煞有介事地手握笔身,直奔砚边濡笔吸汁,送入口中时,笔头自然脱落,嚼之酥碎,是一种脆脆、甜甜的感觉,“真可谓声动十里”(汪曾祺语)。这道菜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趣。因为有个笔字,便记起多年前去四川广元县路过的筹笔驿,相传诸葛亮率蜀军伐魏时,在此地筹划军事,他的《后出师表》也是在这里写就的。筹笔驿是蜀道上的水陆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像中晚唐诗人李商隐、薛逢、罗隐等都留下了不朽诗篇。其中罗隐的《筹笔驿怀古》里,有两句诗最为有名“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对机不可失,顺势而为可谓一语中的。
“红尘妃子笑”是全新推出的口福菜,创意来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那是一首讽喻诗,这里只取其荔枝的意象而已。荔枝有多好吃,读一读苏大学士《惠州一绝 / 食荔枝》便知道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看,只要每天有荔枝吃,苏轼愿意永远做岭南的人。饭店服务员端上来的是一树荔枝,根部的鹅卵石里氤氲着云气,如仙境一般,树上叶绿果红,娇艳欲滴,可远观不可亵玩耳,都不忍心食之啖之了。如今的人们变着法儿吃,还付之以诗词想象,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文化。长安是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唐朝最为昌盛,如今唱响中国梦,和大唐气象是吻合的,坐在这里诗意地用餐,真的是一种享受。去年还在雁塔南广场那儿吃过一次饭,当时正值傍晚,华灯初放,富丽堂皇,远处的建筑群层叠有致,一幢高过一幢,宛如一堆锦绣,蓦然就想起了杜牧的这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的本意是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侈的生活,但我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前两句便是眼前的样子。
这儿的菜品地域特色明显,且形象生动。还点了一道菜叫“珍菌肉丸老鸹撒(二声sa音,头的意思)”,其实就是面疙瘩。我的家乡经常做类似的面食,称作鳖跳崖、猴儿子、水疙瘩,名字富于想象,也颇有形象感。这种面食不伤胃,嚼着筋道,当然好吃,只是过去缺吃少穿,吃着太浪费,不经常去做。正因为如此,我一直都对水疙瘩情有独钟,尤其水疙瘩蘸蒜吃,从来都没有吃腻烦过。这道“老鸹撒”中,有肉丸、香菇、木耳、青菜叶、西红柿,泛着美味的红汤中煮着面疙瘩,满满的一大锅,酸中带辣,香而不腻,适合中老年人的口味,我一连吃了几小碗。
“遇见长安”是一个不错的饭店,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在西安除了吃,还可以遇见许多,比如珍宝文物,比如山水佳景,都是可遇可求的事儿。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处都能拎出一串串的故事。市区距离终南山不足二十公里,那一带的名胜古迹居多,前些天路过香积寺,去看了一下,感想多多。由此可见,“遇见长安”是一篇大文章,用心去做,会有许多的益处。
责任编辑:阳光
作者简介:王锡义,男,1956年7月生,汉族,大学学历,万荣县青谷村人。1982年2月工作,1983年3月入党,先后在万荣县乡镇、运城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2016年从河津政协退休。
关于我们:《我在河之东》,致力于打造网络时代的新河东,精致而高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有您的参与和陪伴,未来的日子会更精彩。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收藏,分享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与大众群。
投稿
我在河之东
我在河之东 您又在哪里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