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而已3》影评摘抄
《生活而已3》是一部由魏晓波执导,魏晓波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而已3》影评(一):跟2的比较
从戏剧冲突和娱乐性方面来说没有2好,不过考虑到也可能是导演在剪辑时的刻意为之。全片充斥着挥之不去的枯燥和沉闷,偶有的几次冲突也伴随着主人公的戏谑和讪笑而投射出意味深长的情感。在更高的高潮到来之前,影片戛然而止,当然,也许根本就没有更高的高潮。
在作为可能是第一个的观众看完2之后,我曾跟导演开玩笑说,3应该是离婚了吧。现在看来,生活这出戏,还远远尚未开始。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自己年少时喜欢牯岭街远远胜过一一,很多年以后回头再看的时候,却发现一一要比牯岭街厚重得多,可能若干年后再看,我会在2与3之间更喜欢3。
《生活而已3》影评(二):拿着镜头生活
从一到三,相恋,结婚到生孩子,延续了魏晓波很男性的视角。略有不同的是,在三中,谢对镜头的戳穿变得频繁,恰恰展示了她的视角。而导演愿意把那些镜头放进去(如果不是无意的话),似乎提供了前两部没有的反思。
然而比前两部更严重的是,为拍而拍的镜头多了,更像是在拿着镜头生活。不是因为拍摄生活没有意义,而是在镜头拍摄和自我生活之间充满矛盾和刻意。这样的记录,以影像为工具,在我看来,偷懒而缺乏自我反思。
三部纪录片下来,两位年轻人从激情到烦恼到务实,变成了为人父母。然而这样的家庭影像史,像导演在访问中说的,两人看了都很崩溃,生活而已。
《生活而已3》影评(三):从两个人到三个人
平铺直叙,显得平淡但并没有忽视生活中的矛盾,可能会有观众觉得闷。
主题更明确,不缺乏生活细节的同时更有叙事性,导演出镜少了很多。女儿出生的仪式感很强,两人积攒的生育压力得以释放,生活有序但无章法,这一段像是影片的一个高潮。导演说了关于女儿出生的故事,从死神手里夺回女儿性命,这些都要远比影片中更戏剧化更有冲突,在影片前面夫妻二人对孩子的期待下来看也更有仪式感。
从1到3,两人都在改变,以后若有对三人生活的记录,更会让人羡慕。
《生活而已3》影评(四):喜欢谢芳女士
《后窗》放映,三部看完,即使慢慢适应了这种完全未经美化暴露生活的影像风格,仍然震惊于人体的丑陋,比如妻子怀孕初乳导演说恶心,被很多人喷直男癌,但我也不觉得好看啊,肚皮夸张怪异的隆起,可怕的妊娠纹,色素沉淀的乳头,我当然知道母亲的辛苦,但这也不能否认怀孕对母亲身体造成伤害和改变,再伟大的母爱也美化不了。恶心说出口也是本能的真实。 因此在这种画面的冲击下,谢芳女士仍然很有魅力, 她不是好看的长相,整个人却非常有力量感,勇敢直接,并且有不受某些规训约束的洒脱气质,让我羡慕不及。片子可能饱受争议,但人物也是真的打动我。 在现场忘记问了,导演说片子在创作阶段就知道是给观众观看的,那导演自己一定做好了被评价、被谴责的准备,有承担负面声音的心理素质。但是家人们并没有,即使他们和朋友都不会看到这个片子,他们本人不知道成片存在,但他们的形象和身体确实无可避免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随意评价,承受了各种负面的情绪和投射,导演内心会不会愧疚?创作时有没有这层顾虑,在剪辑时会因此做出取舍吗?还是基本不考虑这种伦理问题?
《生活而已3》影评(五):这就是生活
终于在北京等来了《生活而已3》。感谢林象放映。
很遗憾跳过了《生活而已1》和《生活而已2》。看完更想看前两部了。
生活而已,多好的名字,跟诗意无关,都是生活的粗粝和琐碎。是魏晓波和谢芳的经历和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经历和生活。
就像魏晓波导演自己阐释的那样: 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新闻成为了故事,社会成为了政治,生活成为了交易,人成为了符号,投机成为了日常。在这些背后,是无数被忽略的大多数小人物,他们没有故事,没有特色,没有大灾大难,每天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希望和失望。 或许有一天,群魔会散去。我希望将来的人能通过这个纪录片看到这个时代的两个小平民的真实生活,就像每个时代被忽略的人的生活。
敢于直面自己、直面镜头,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和遭遇,真好。我也想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关于现实和理想,不安于现状,却又常常耽于现状,习惯随遇而安,但骨子里又不安分。我知道我的生活无足轻重,但却兼具唯一性与普遍性。感谢导演,让我也有了创作或者说记录自己生活的欲望和勇气。
关于影片本身,琐碎的日常也或有意或无意地启发了我思考。比如婚姻之后,到底还存在爱情吗?性也真的有厌烦到成为沉重负担和压力的一天吗?生小孩儿也许并不是个人的选择而只是盲目又无法避免地随大流而已?我还没有经历这些,不懂以后的我又会遭遇什么,如何面对。
《生活而已3》影评(六):和生活的关系——斐洛公社放映后记
《生活而已3》的故事很简单:两个人结婚几年,到了该生小孩的时候,从决定要生小孩,意外流产,再次备孕到生下孩子的全过程。简单到像一个朴素的怀孕生子过程的“科普”影片,但是由于他的纪录而产生了其他的意义。一般的纪录片,在长时间纪录中是很难找到开端和结束,而魏晓波找到了自己的开端和结束,让这部影片比较完整和独立。
在这部影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魏晓波本人拥有几重身份,很多时候他和摄像机是融合在一起的,他在相机背后拍摄自己的妻子,与她互动,此时的相机不像是介入者,而是融入进了二人关系的这个状态。但是有的时候他又会出现在镜头中,成为被拍摄者,当一年时间跨度下的所有素材堆砌之后,作为创作者剪辑出这部影片的他,又是不同的一重身份。创作者和表演者之间的关系和平时看的不一样,在这里两者合一了,不同的身份值得让我们去考虑他的想法的转变。
在三重身份的交织中,他和妻子的关系也变得复杂。由于没有看过此前的两部影片,单看《生活而已3》会让我们感觉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很稀里糊涂的,沟通不畅,长时间的沉默与无回应,直至片尾妻子的低声哭诉都让人寻思:结婚生子是人所必经的事情,但是片中两个人的关系让人忍不住想结婚后的两人关系真是这样吗?都这么紧张了为啥不离婚呢?
映后谈时就有朋友认为这部影片有作为人文社科研究对象的价值——它反应了大多数中产以下阶层原生家庭的现状。尤其是世俗所谓的“七年之痒”状态,生活中的二人已无激情,却要完成某种任务一样选择生小孩。两人在情感成分降低之后仍然选择生小孩,不知道是在未经反思情况下的选择,抑或为了一个“家庭”的责任,还是经过反思却把外部压力当成理所当然的状态我们不得所知。如果是在集体思维的裹挟中做出的相应行为,大而化之就是现时中产下层原生家庭的普遍现象。
简而言之,即我们可以从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系、二人与相机的关系思考到很多,在相机的注视下又能够得到一次人与自我的生活之间关系的反思,同时还能在二人的实相与阶层共相之间想到很多。这部影片似乎把二人抽离了出来,他们身边的其他人都消失了,环境就局限在封闭的二人世界里。这种过程是不属于外人的,所以可能给更多看到片子的人一种借鉴或反思。这部影片故事暂时讲完了,但就生活而言,他的生活还在继续。
当然也有反对者,从片中看出了夫妻二人小日子过得火辣。魏晓波的影像表面看起来只是拍摄家庭生活,然而他实际上是通过拍摄而将他的时间延长了,抽象出了另外一个时间。顺着一条脉络创造出另外的话题。他围绕家里的床拍摄的很多镜头都值得玩味,对妻子怀孕过程的记录就是对她的苦难的认可,更何况很多镜头里他还把老婆拍得很端庄。很多重要的时刻是体现了他的心机的。八年时间三部影片,对两个人的关系很重要,可以说是他们家庭的文献。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曾经用几部影片探讨亲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血缘还是一起度过的时光?虽然表面上看来魏晓波有点大男子主义,和妻子的关系有很多让人看起来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在他用时光建立起来的这部影片中,他们二人有了新的生活空间。
生活而已,什么是生活呢?
《生活而已3》影评(七):对刘小黛老师短评的短评
刘小黛老师对《生活而已Ⅲ》的评论一句一句说。
如果把生活里的视频集锦都能作为电影,那要导演干嘛呢?如果把刘老师的第一句话里的“都能”二字理解为一种轻视的话,那刘老师可能是在轻视生活,也可能在轻视她所谓的“视频集锦”形式。“轻视生活”不是好词,排除可能。“视频集锦”,好像任何一部有两个镜头以上的电影都可以用“视频集锦”形容,排除可能。
所以,刘老师可能只是想问“要导演干嘛”这个问题。我的拙见是,对于自己制作的影片,导演“干”这些事:选择拍摄,选择拍摄生活,选择拍摄自己的生活,选择使用“视频集锦”的形式拍摄自己的生活,选择“视频”和音频的长短和组合方式,最后选择导出格式、存储位置、发行方式。
拍自己还全程露脸挺尬的。刘老师生平如果有自拍经历的话,有露脸的时候吗?觉得尬吗?
直男癌审美,怀孕时候说自己老婆肚子恶心,擦地板说强迫症,拍自己总是45度特艺术。如果这一句的逻辑是:“说自己老婆肚子恶心”+“擦地板说强迫症”+“拍自己总是45度特艺术”=“直男癌审美”的话,就实在不敢苟同。可能我对汉语使用的理解和刘老师不太一样,我认为诸如“恶心”这样的贬义词不只表示贬义,比如我妈说我是“傻孩子”,可能不代表父母认为我智商有缺陷;女友说我“坏”,可能也不代表她认为我品质恶劣。《生活而已Ⅲ》几乎全篇都在讲谢芳怀孕,流产事件、怀胎期间的诸多细节(谢芳喝水、产前呕吐等)的呈现、对谢芳或谢芳怀孕肚子的凝视都是魏晓波对妻子“受苦”的肯定,尤其是片尾落在了妻子平静的控诉上,我对结尾的理解是这是魏晓波对自己深刻的反思或者忏悔,所以“恶心”一词在片中语境下可能只是一个玩笑,至少不能肯定魏晓波真觉得自己老婆肚子恶心。“强迫症”在我的理解里也没有任何贬义或侮辱的意思。刘老师看电影带测角仪并精确测量出魏晓波在45度拍自己的专业精神让人钦佩,但刘老师这个名词转形容词的“特艺术”让人费解,特别想请教刘老师,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特艺术”?
片中魏晓波导演“呈现”的形象在我看来是一个幽默、双手灵巧、热爱动植物的男人的形象,没有什么“孤傲”的嫌疑,可能是刘老师与魏晓波导演有私交,才得出和谢芳岳母相似的“以孤傲自居”的结论。
“隐私”的定义是“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的个人信息。魏晓波导演选择拍摄自己的生活,明显不是“不愿他人知道”的人。谢芳在片中明显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且目前暂未传出谢芳对影片公开播放的反对意见,所以也不能确定谢芳“不愿被他人知道”。这么说来,影片“曝光”的只有魏晓波导演新生小孩的隐私了,这一点,令人发指,必须狠批。
希望刘小黛老师继续创作优质的电影评论。
希望魏晓波导演不要随便呵斥谢芳了。
希望魏晓波导演一家生活幸福。
希望我早点看到《生活而已Ⅰ》。
《生活而已3》影评(八):粗糙,急迫和不安的日常
一
籍由giloo,我得以完整地看完了魏晓波的个人纪录片《生活而已》三部曲。同时也追完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Before)三部曲。只有当我结束两个三部曲时,才发现它们的发展脉络的相似性,两对情侣都是从相恋开始,到结婚生子结束。
《爱在》以文艺浪漫闻名,而《生活而已》以私密真实的私影像流传。但是这样强调又似乎对彼此都不够公平。在漫长的对话中,《爱在》毫不避讳浪漫背后不得不离别的现实;而对于《生活而已》,人们也不忘从当初魏晓波赚来两百块便都用来给谢芳买零食中提取爱情。
令我失望的是,《爱在》三部曲的爱情建构在两位主演最初在火车上的相遇之上,所谓浪漫的爱情,在持续与过去的相遇的互文中形成。两人不断翻滚着陈年烂皮,试图延续两人之间美好回忆的幻象。
相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话唠,魏晓波的作品更贴近我们观者的生活——粗糙,急迫和不安的日常。而魏晓波与伴侣谢芳的相处凸显的冷漠和世俗,充满谩骂和互相嘲笑的片段也是《爱在》不可虚构的或者避免讲述的。
就像顾城说的:“我们都是夏天的恋人,冬天只是一个童话。” 不同于《爱在》痴迷于在‘夏天’乐此不疲地谈论‘冬天’,《生活而已》带有某种自觉性。
二
即使魏晓波强调每一部都有独立可看的主题,按顺序完整地看完一二三,观者能对魏谢两人的感情发展有更有条理的了解。透过288分钟的影像,我们知晓,魏是一位教书,喜欢DIY家居,剪视频的’中国八大纪录片导演’。而谢是赖着不走,看不起农村人,喜欢对着魏傻笑,工资不高频繁找魏要钱的’傻白甜’。
两位年轻人从激情到烦恼到务实,侧面展示了一个发家史。从第一部的同居,第二部的结婚,到第三部的生孩,《生活而已》这一系列吻合了每一代男女相伴终生的关键结点。虽然回望过去本是可以带有’过来人’的姿态,而在生活日常被影像捕捉后,对过去的回望等同于将模糊的回忆加以真实的影像重构,就像魏晓波在采访中坦白的,其实两人看了都很崩溃。
总体来说,《生活而已I》玩票式的作品更引人入胜。相互依赖的同居促成后来的结婚生子,从这种角度看,他们的浪漫性不输《爱在》。到了第二部时,婚事被提上议程,’强势’的魏在父母面前显得矮小顺从,故事在婚礼筹备中双方父母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到高潮。直到第三部,在生孩前后生活开始妥协趋于平静相处,彻底被社会古老的生儿育女规则所归化。经过十年的奋斗,两人的居住环境从简陋的出租屋,搬到自己的房子中,开始讨论黑色的床单合不合适。当代中国情侣的爱情观和社会背景便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于是荷尔蒙的激情短暂存在后,被买房和生存排斥着,随着孩子的出生,爱情的终点似乎来临——养老生子的社会责任和不再冲动的躯体占据上风(特别是魏晓波)。因此(第一部中所呈现的)短暂的性热情,逐渐蜕变成只有繁衍的功能,同时伴随着造人的不安和喝酒时对晚辈的’年轻多打点手枪’的调侃。
三
无论生活是否真实,魏晓波整理素材的挣扎中无法提供更多的思考。第一部的意外美誉,却让二三部中的刻意拍摄和匆忙剪辑变得频繁,到了第三部,拿着相机生活的基调像是在服务于即将到来的结婚生子的主题,生活被抛弃在镜头中两人的一边。与此同时,被魏晓波津津乐道的观众意识其实让拍摄变得技术性而抹去部分的真实和自然。
而持相机的人总是拥有某种影像的霸权(hegemony)。作为观者,我们也一定程度上享受窥视他人的偷窥欲。
在《生活而已》中,这样的霸权体现在魏对谢的注视,譬如以男性视角的注视。魏晓波对谢芳的拍摄,就像谢说的一样,’总是拍我阴暗的一面’。而这样的记录,更体现出男权社会的凌驾和主流。这样的视角,有魏对谢赖着不走的自我解答,有对女方家人处理婚事的不解,有对谢揉乳房催乳的疑惑,以至于’滚’和’操’频繁出现。
略有不同的是,在三中,谢芳对镜头的戳穿变得频繁,好几次打破了观众与摄像机的默认关系,借以展示了她的视角。而导演愿意把那些镜头放进去(如果不是无意的话),提供了前两部没有的反思性。
但是比前两部更严重的是,为拍而拍的镜头变多了,更像是在拿着镜头生活。不是因为拍摄生活没有意义,而是在镜头拍摄和自我生活之间充满矛盾和刻意。这样的记录,以生活为蓝本,又未在剪辑上呈现某种思考,偷懒而缺乏自我反思。
四
然而悲哀的是,《生活》和《爱在》都在讲述同样的道理。爱情总是被单一地理解,片刻的幻象往往给予人类美好的感受。人们甚至把它记下来,拍出来,不肯忘记。而生活的无常总是尝试将爱情裹挟进去,把它与其他因素搅乱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常常无法作出选择。
可以预想到生活而已4或5——孩子匍匐登场,抚养和教育的话题将被拍摄,在既定的轨道上,生活还将继续。
首发于凹凸镜DOC
《生活而已3》影评(九):“网红鼻祖” 开直播吧!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说怪不怪。两个从未谋面,从未在这次线下观影活动前有过任何交集的人;年龄,教育背景,生活成长环境,接触的事物喜欢的东西都全然不一样;在一种甚至连喜欢的女人,和‘弄事’时喜欢的体位类型都不一样的情况下;以一个观者的角度去观看了,‘阿拉法波’的‘影像马拉松’三部曲后,竟觉得有种三观相合,一见如故的感觉!
导演肯定在拍1的时候,把拍这种片子作为两人感情维系这段时间的一个证据之用(因为其在当时,本身也并不那么确信就能和眼前这个女人,这个‘死逼’走到最后,这段感情本身也就带着些许各取所需,属于是走到哪算哪,干一炮,赚一次的想法);甚至那些被剪辑掉没在影片中的录像带片段,说不定在那个‘把控’没那么严的时代,早就上传在91之类的‘专业’网站了,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说1,刚拍的时候是为了好玩,没打算剪辑成这种形式的‘纪录片’公之于众来做巡回放映,是实话。
初看,我觉得,我操!终于有人能理解我说的话了,我的思想!你看我并不是异类;终于有人,而且是个在普世价值观里,在社会上被称作‘正常’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家伙,在关于婚姻观,家庭观上有和我差不多的想法了!因为之前我也觉得,婚礼是办给别人看的,没必要在车队,司仪啥他妈不相干的人身上花那么多,甚至觉得酒席用自助冷餐的形式也不错(不就是办给大家看,然后把之前的份子钱赚回来,零存整取的一个过程嘛);但,我这种想法跟别的日常里相熟的,甚至二十多年的朋友交流时,大多是不被理解和被视为异类的,给出的理由竟是‘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不好吧。’‘你现在连个稳定女友都没,你说了能算?’这种完全否定的观点;最多最多,给一句‘不认同但充分尊重你的想法和说话的权力’这种看似中肯,实则臭傻逼,‘卫道士’的二逼说法。
而且,映后和‘法波’交流之后,我更有这种感觉!就是啊,说的太鸡巴对了!过去封建农耕社会,妇女嫁入一家,就是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这家人,连故去后的姓氏都是夫家的,自己只能跟在夫姓后添个本家姓,连名都没!所以那个时代的女性是的的确确弱势的!被压迫的!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娶个三妻四妾;而女人一旦被发现,就要被火烧,浸猪笼,是真的惨!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作为一种合法‘人口交易’的补偿,彩礼这种在那种封建农耕社会里,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应运而生,合情又合理!但,自从‘人民’的救星后,姑娘们早就被,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解放了啊!这是不争的事实吧?!
但,问题是,现在日***是21世纪啊!是个可以两个情侣之间,就算远隔万水千山,也能直接开视频,连麦,用VR‘弄事’的时代啊!是个女性地位远远高于男性的全新时代啊!是个,女孩一出轨,一离婚,朋友圈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近的远的各种‘朋友们’全部政治正确,选边站女生队的时代啊!‘是的,那男的对你真不好,一个月就给你几千块,离开他吧!’甚至在面对,女方出轨约汉被实锤的情况下,也会蹦出,’哎,这样也好,是他太冷淡你了,只给你钱花,从不关心你真正想要的是啥‘的评论就会迅速占领线上线下,让你本想公平公正说几句的想法被吓的只敢在那个朋友圈下,发一个微笑和抱抱的表情............
而且,日你妈呦!现在女方嫁入男方,不改姓,回娘家需要夫家批准这种封建陋习早都被’救星‘废除了,在那个年代’彩礼‘也是被一并废除了的!这是’救星‘的伟大之处,也的的确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好事!
但,什么时候,’彩礼‘这种封建’人口交易补偿‘又抬头了?!那行!给也行,别鸡巴强要行不行?真要强要也可以,有个度中不中?没有度也行,操***,那现在是法制时代,那咱就“同责同权”!让’妇随夫姓‘,女方嫁入男方家,一年最多回一次娘家这种事,一并死灰复燃!不能光吃肉不挨打吧?不能日你妈,嫁进来,我天天好吃好喝给你伺候着,孩子姓你的姓都有可能的情况下,还TM必须男方买房,男方给彩礼吧?在床上大家都享受了,而且’地是越耕越肥,锄是越用越旧‘的情况下,想稍微表达些为弱势男方发声就被扣上‘男子主义’这种帽子?!
这种想法,以前只积存在我的脑海里,并不会也没啥机会透露!所以我在看完三部曲及映后交流后,我当时真是想冲上去给‘法波’一个热泪盈眶,相见恨晚的拥抱,说一句,‘操!上辈子咱俩一定是亲兄弟!之类的话。’
好,写到这,说说这几部所谓‘记录片’本身的看法,技法啊,剪辑啊,镜头语言啊啥的,没啥可说的,我估计就是拿最简单的WINDOWS自带影音软件剪辑的;给我的感觉是,这片子可像现在大行其道的直播啊!‘法波’不是还是淘宝先驱?!一样是将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公之于众,属于是拿自己的生活和隐私换钱花的事。我看了,在‘法波’在黑暗的悄悄潜入放映厅,在影片上夫妻二人吵架吵的好玩,众人哄笑故障的时候,‘法波’在黑暗里,表情凝重,面沉似水。
那既然是这,‘法波’,在这篇长文的最后,作为一个‘三观相合 相见恨晚’的兄弟,我给你个建议;‘都是拿自己的生活和隐私公之于众供人消遣,还拍啥纪录私影像?当啥‘私影教父’?!直接开直播呗!利用这次‘马拉松’巡展的热度,选个受众多,尺度大的平台,起个类似‘先锋影像教父直播论世界影视发展’一类充满‘高大上’又爆炸字眼的直播题目,直接在上面赚钱多好?!还不用像现在这么累B呵呵的搞巡展,赚的还没直播多。反正,你拍这三部曲也不是为了啥追求艺术性、思想性。(就像你说的,起初是为了好玩和凑数参加电影节)。现在也更多是为了赚钱吧,毕竟也是个印过RMB,门上贴过百元钞的‘生活家’对吧?!
这一切,都是‘生活而已’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