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读后感大全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一本由[意] 皮兰德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用meta-fiction的概念的話,這就很像是部元戲劇。不過嘛,類似的手法猩猩早就玩壞了……
●无法成为的真相: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戏剧,通过一场明显虚构的真实,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既有作为艺术角色的亘古不变的悲哀与优越,也有因艺术与现实永远无法抹消的距离产生的悲伤。“一个普通的人,却可能‘谁都不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你们来说,是编造出来的虚构的东西,而对于我们,却是唯一的生存所在”;另,91~92页,“父亲”说角色诞生后就不受剧作家的约束,这算是下启新批评里的intentional fallacy么
●太精彩了,里维特改编的电影版本差太多。查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改编剧本似乎更贴切的转达了皮兰德娄的思绪。诺贝尔奖当之无愧的。
●译文也不换个本子...快30年了
●两部戏,喜欢的就只有一句话:“你可以用这种假身份吃饭,睡觉;如果你觉得背上发痒,也可以搔一下”(P207)
●看过这样的书造成的尴尬无非是:为什么还要创造新的东西?写下些新的废话?
●1.人的“自我”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幻无定的。而每个人看别人时却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片面的他,或者在某一时刻静止的他,错把这当做其整个人,因此人们互不理解,互相责难。2.用一种汗水不会浸湿的材料制成分量很轻的面具,并使演员的眼睛、鼻孔和嘴巴能够活动。3.母亲的面具可在青灰色的眼眶和两颊挂上蜡制的泪珠,就像教堂里表情悲痛的圣母的塑像或画像那样。4.当你的某一行动使你陷入一种不幸的困境,突然遭到人们的冷嘲热讽时,你就会发现,人们用这唯一的准则以这一次行为来判断你的一生,仿佛你的一辈子都断送在这件事情上了。5.一幅画像总是停留在被凝结其中的永久不变的那一瞬间。6.你们有你们自己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内心世界,而别人有着他自己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内心世界。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一):皮兰德娄
人类的思想重复又重复,真理刚被岸间的渔夫收割,又掉进剧作家的脑袋里。
作品具有一种实验性,一种游戏的特性。这是一种好的作品。当一个人感到无聊时就会玩这种把戏,就像一只猫在挑逗一片羽毛。不过,还有另外一种作品,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它是一种体验式的,生长的作品,就像一棵植物,一片荡漾的水草,生长在生命中。它撩拨着你的生命,输运着晚霞的热力,和清晨的薄雾。我称之为作家的眼泪或者作家的上颚。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二):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本书包含《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亨利四世》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便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作者借由六个虚构的人物,希望找一个剧作家把他们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亨利四世》中的疯还是不疯,真是个问题。想不疯也不行,真是人生荒诞,生活是戏呀! 作者是意大利现代伟大的戏剧家。而作品相当有后现代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虚构与现实交织,演员与观众相结合。《亨利四世》中行为和心理活动穿插表现。委实相当惊人,很新颖别扭。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三):《寻找剧作家的六个角色》一点感悟。
剧中的六个角色因互相不理解而彼此责难。就我主观而言,我不喜欢歇斯底里的大女儿。她的失足固然可怜,但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愚蠢固执导致的,将自己的悲剧归因于他人是可耻而懦弱的,将自己的愤恨不平发泄为对所有人的嘲讽傲慢是令人憎恶的。我同情剧中的大儿子,因为父亲“伟大的成全”而从小丧失母爱,也从未享受过父爱。在重遇母亲之后,尚未转换情绪,还要承受大女儿的冷嘲热讽,又因为剧中人的设置,无法抽身,要一遍遍陪着其他五个角色循环痛苦。从这未免太过残忍。 除此之外,剧中角色与演员的斗争也值得深思。角色因为“永恒的人格”而总是拥有一种比演员“高明”的优越感。但正如经理所说,“角色不在这里(舞台)表演,演员才在这里表演,角色是在剧本里面的”。在舞台上的永远只有演员而不是角色。我想将这句话送给所有“高贵淑芬”,请把你的高明见解留给书中角色。如果想要对某部剧发表意见,那么,请记住,书剧分离,你的身份此刻是剧粉,别拿着鸡毛当令箭,用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淑芬”身份去攻击演员和创作团队。我不认为一个“淑芬”花几块钱看了书,就能要求一切遵从原著。如果不满影视化,可以选择不看剧,但请不要随意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别人的观影体验。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四):《亨利四世》:暴烈的孤独,绝望的浪漫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1.与布莱希特“间离化”的关系,不断提醒观众与戏剧保持距离 2.作为戏剧演出的落幕,中场休息等元素成为了戏剧内容的一部分 3.剧作家的缺位暗示了“作者已死”,剧本内容成为了需要重新被理解、解构与建构的对象 4.剧中的所有角色其实都是虚构的,但是六位剧中人相比剧场经理、演员而言却明白自己虚构的身份,因而他们是更痛苦的 5.在舞台上儿子所表演出来的死亡与作为这个故事逻辑发展的死亡重合,随后儿子的身影又出现在台上——整部剧在真假莫辨中,也在剧场经理和演员面对真实与虚假的混乱而产生的恐惧与迷狂中落幕。 《亨利四世》
虽然我不确定皮兰德娄在创作《亨利四世》时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是否已经产生,但是我觉得这部剧和我可以说是最爱的一部剧——加缪的《卡里古拉》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亨利四世”第一次的疯狂来源于一次意外,而正是这二十多年来的孤寂让他看清了世界和周围人群的真相,因而在他清醒以后,即第二幕的后半场中,他用着近乎暴烈的口吻向手下的四个随从诉说着这一切的荒谬——如同《卡里古拉》里卡里古拉在意识到存在的荒谬性之后用残暴的手段迫使民众认识到“你们的生活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获得自由”;而“亨利四世”的第二次“疯狂”,即清醒之后的“疯狂”更向是一种绝望的报复: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人生无可挽回,而周围的人依然愚昧不堪,无法理解,也许只有回归“疯狂”才能得以继续存在。最后的场景里,“亨利四世”绝望地留在舞台上对着惊恐的随从自说自话,像极了《卡里古拉》里卡里古拉在寝宫里默默地等待自己的死亡的场景。这是一种暴烈的孤独,绝望的浪漫。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五):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皮兰德娄
皮兰德娄的代表作,六个角色为了寻找剧作家来到了剧院,在经理和演员们面前演出了故事。是典型的戏中戏,就其内容而言,让角色跳出剧本而存在于真实的世界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在故事中的,在剧作家笔下的剧本是展现了部分的角色生活,而更多的是未知的。而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本身的叙事结构也相当有特点,双重的结构,彼此又有重叠,故事穿入故事,形成交错之感。
而剧本更是借角色之口说出了作家的困惑,比如父亲说过: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特殊的内心世界,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而听话的人照例又会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加以理解,我们怎么还能够互相了解呢,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其实根本即不了解。言语即符号,而每个人对于这些符号的理解又有不同,以为了解了彼此的意义,实际上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这或许是人类最无奈的地方,即使是说着相同的语言,受着一样的教育,但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终有偏差。
亨利四世 皮兰德娄
初次看到剧本的名字会想起莎翁笔下的亨利四世,然而皮兰德娄笔下的完全是相异的故事。三个世界的交会,三个时间点的交错。我想800年前的亨利四世,二十年前的化装舞会,现在的舞台上的都是同一个亨利四世。引用剧中人的一句话:我们只是把他在自己的幻觉中臆造的双重幻象摆在面前。那个被认为是疯子的人却比所有人清醒,这里是否也暗含了波西米亚对布尔乔亚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