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杀的解析读后感100字
《抹杀的解析》是一本由李孟潮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爽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奇……
●文字较糙 作者投射到男主人公身上的大男子主义及自恋让人略感不适 另有学术卖弄嫌疑
●国内难得一见的精神分析小说集,尽管和亚龙的作品比起来太过粗糙生硬,缺乏小说吸引人的基本要素,基本上就是简单粗暴直来直去的犯罪心理分析,时不时还要故作一下深沉。但是相比亚龙的作品,更为下里巴人,适于阅读。作者唯恐自己被读者忘记,时不时要跳出来以专业性自己分析自己,自己解构自己,仿佛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伎,企图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博得宠幸。实在是可笑之极。
●本来几个小故事还都挺好的,被作者在文字方面的装逼过度给毁了。
●可看性十足的犯罪心理侧写的案例集.且每篇都有紧凑的故事情节和知识点,篇篇都很精彩,尤以《纵火》《夜行》为最佳。
●: I247.56/4413-18
●边读边想,意犹未尽
●……感觉专业技术有余小说感不足,而且细节过了,高估了至少是俺这样的人的接受度……有种污浊感。我还是很喜欢作者的心理学文章的……但这个真的,啧。
《抹杀的解析》,同样也是一部运用精神分析来侦察破案的心理学小说,其主张“破案的关键在于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偶然性的事件当然是罪犯潜意识中的疏忽。在罪犯的潜意识中都会有被抓住的渴望,或者说犯罪的目的就是为了被抓住,就像通奸者往往会指引他人来抓奸一样。罪犯的道德和良心会让他们在犯罪过程中不经意留下蛛丝马迹,沿着这些道德和良心——也就是精神分析专业术语说的“超我”——留下的轨迹,我们就可以抓住罪犯。”听起来有点意思,有些道理!
不像《谋杀的解析》是个长篇,读起来有点冗长,《抹杀的解析》是一个个短篇组成的,短小精悍,扣人心弦,不错!
《抹杀的解析》读后感(二):本书后记
这集子里的文章大多数是2000-2005年写的,大多数写作目的是谋生。文章写的很“杂志化”。
比如说很多细节、对话很粗糙,很多精神分析理论也没说透,朱丹心、马知良的个性还是不够鲜明,兰坡和吴梦娟基本上没有进行人物塑造,对于犯罪刑侦过程的很多必要环节交代也不清楚,比如说法医,灵媒、易经、测谎,这些有趣的侦破手段都没有提……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修补这些硬伤,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么下去的话,我必须全职从事这小说的创作才行。
首先要系统学习文学写作,其次还要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和法医学外,最好到公安局实习一年,到FBI进修一年。据说《沉默的羔羊》的作者就是这么干的,那叫做专业。
我的专业是临床精神分析,而不是写作。
虽然临床精神分析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可以算是一种口头文学或民间戏剧,但是毕竟不是写作,不是推理小说或爱情小说的写作。
我想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回来修订一下这个集子的文章,有可能大动干戈,有可能只是修修补补。
目前,就只能这样了。
文章收到过不少评论和反馈。
有个问题是一定要回答了,那就是,“朱丹心是不是你本人,那些案例是不是真的?”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应该是,“这个问题你要问你自己,如果别人问你,你昨晚梦中梦到的那些人那些故事是真的吗,你梦中的你是你本人吗?你会如何回答?”
人类总是需要梦的,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是爱的梦,还是恨的梦。
据说,胎儿出生之时,就处于梦境状态中,这样方可通过产道挤压,进入人间。
李孟潮
2010-4-14
《抹杀的解析》读后感(三):《抹杀》之无法抹杀
恭喜李老师这本书终于正式出版,因为还没有见到实体书,不知道正式出版的会不会是删节版的。
因为是几年前写的文章,所以现在看来有些理论的运用似乎有些陈旧了,例如提及犯罪动机时使用潜意识的兽性冲动这样的词语,认为罪犯的道德和良心(超我)要阻止犯罪所以留下蛛丝马迹,这些都有很明显的佛洛依德经典理论的影响。如果现在再写,以李老师今时今日的修为,当不止于此。至少,也会玩一下客体关系理论吧。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得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立意已经超出其他号称犯罪心理小说或一些胡编乱造的所谓精神病人访谈太多了。其实,我倒觉得不应该仅仅把这本书当做犯罪小说来读,里面更有意味的是对于一些社会文化现象的解析,例如,第二篇《杀机》里面写到罪犯在几次作案时吹口哨吹的几首歌:《大海航行靠舵手》、《无地自容》、《龙拳》,李老师借小说主人公朱丹心之口分别用“对无所不能、强大有力的父亲形象的依附和认同”、“对世界和自己的全盘否定”、“一种形同自恋的自我认同”来进行评论,这也是对于时代精神的简练刻画。唔唔,不知道我这样说是不是有过度诠释的嫌疑。
从表面来看,李老师在书中的对应形象应该是朱丹心,不过看到那么多对于犯罪细节的描写,我也真忍不住猜测,这里面又有多少是李老师在自我分析时发掘到的自己的阴影面。当然,书里面其实一开始就写了:“罪犯和我们很相似的,只要我们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我们完全可能做出和罪犯一模一样的事情。”基于此,我准备查阅一下近些年昆明和武汉有没有迄今未破获的连环变态案件…唔唔。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好看,喜欢精神分析的、对犯罪心理有兴趣的,值得一读。不过我真担心销量问题,以今时今日李老师的声名,还是太小众了啊,什么时候像乐嘉一样到电视上主持个节目玩个票什么的,那这本书也就有望畅销,前提是,再狠狠地删节一下,把所有心理健康人士、自知力完整人士不宜的内容删节掉,直到最后就剩下标题“抹杀”这两个字,嗯嗯,这两个字是抹杀不了的…
《抹杀的解析》读后感(四):解析《抹杀的解析》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它的基础假说“超我会驱使罪犯留下破案的证据”相当有趣,又发人深省。我们很容易能够找到无数的犯罪案件来论证这个假说并不完全成立,甚至很容易在系列杀人案中找到反例,比如美国的《zodiac》和韩国的《杀人回忆》,二者据说都是真实案件改编。因此这个假说基于一个前提:罪犯的良知犹存,超我依然有显著的影响力。但出于对现实和人性的失望,我坚决的认为,由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封闭了灵性,有太多人的超我已经被尘封。即便是他人的死亡,也缺乏唤醒其超我的力量。书中阳明门人以不脱裤子来证明贼人的良知,但他却不知道,今天的海天盛筵已经成为一种标榜身份的荣耀了。今天的贼人不但脱裤子,而且脱得随心所欲和与有荣焉。正如书中某个地方讲到,国人的文化植根于关系之中,而非个体之上。因此被抹杀的,并非某个个体,而只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段链条而已。既然个体不存,个体的超我又能附着在哪里呢?
这样话题又转到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上:对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虽然是小说,但作者仍然不时在其中加入对社会文化的思考。这些思考涉及了歌曲、诗词、电影、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东西是失落的神话的变体,对这些东西的分析如同对神话的分析一样,不但可以完成对社会的解剖,还可以照亮这个时代灵性的匮乏。但作者在最后供述,这些故事的写作初衷是为了谋生。这使得他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剖社会身上,因为他的阅读对象是以解谜为乐的普通人,追求的是阅读侦破小说的投射性认同和欲望的满足,而非如同吴梦娟这样听得懂说得出的知己。因此作者只好简洁的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和失望,这种无奈在文中显露无疑:“马知良的死将会传达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叹息,对礼崩乐坏的悲恸和无奈。”
关于朱马吴三人的设定,读者应该看得再明白不过:这三位主角身上,带有作者强烈的自我投射。马代表的是父亲,他给朱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他是朱理论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吴这个角色在位置上与马平起平坐,代表的是母亲。但她对于朱来说,更多的是心灵相通的伙伴,和朱性能量指向的目标——对此作者数次刻意的耳提面命。于是我们可以在小说中读出一个古老的神话:作者在小说中将父亲杀死,换上一个既聪明又美貌的女人——母亲。朱对吴有强烈的性欲望,但却始终难以表达和满足。而吴对朱显然也不是简单的同僚而已。是否会有续作来满足作者弑父娶母的潜意识?看看作者不惜打破故事氛围,亲自跳进书中做的那些好事,我就觉得一定会有,即便不一定会付梓。
当最终犯罪的矛头指向分析师自身时我笑了。侦破小说的终极,自然是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罪犯,因为一个高超的分析师一定是最高明的杀手,而一个创造出这一角色的作者一定自己就是一个高明的罪犯,对书中角色的宣判正是对自身子人格的宣判。不过很遗憾作者最终还是把罪犯设定为他人。我想这可能要归结于几个原因:如果分析师成为罪犯,那这就意味着系列的终结,以后无法再借此撰文谋生;充满了性幻想和暴力意象的分析师原本就令人畏惧,如果他再将想象付诸实践,将会带来过大的恐慌;对子人格的追杀会使情节变成MPD的治疗过程,那是另一种小说的套路;作者本人并没有想要除掉自己的这个子人格,这个角色的自我终结也许会伴随着作者在现实中的自杀。
我期待着看作者怎样面对这一抹杀自我的命题。
《抹杀的解析》读后感(五):《抹杀的解析――精神分析小说集》读后感
《抹杀的解析――精神分析小说集》读后感
作者:李孟潮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12 第一版
借用书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经典精神分析术语,其实我到底是不是怀疑一种弑父式的情结来看待此书,或者说是我应该是以一种隐隐的愤怒感受,去寻找任何李孟潮先生的不足之处,用以证明我的不虚弱,用以证明我必须要比李孟潮先生要好。可悲,可怜的自己,虚弱不已的自己。
是不是任何一个事物,都经不起精神分析的诠释呢,阐释啊,受着此时此地的情感支配;阐释啊,受着彼时彼地的情感记忆控制。我似乎无法逃脱这个怪圈。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本小说集,没什么好与坏的区别,重要的是,这是李孟潮先生对于某个完成的祭奠。任何完成了的东西,都让广大的强迫症患者松了一口气。毕竟不需要在睡梦中,还在记挂着故事的结局会是如何呢?
加上,每个中短篇小说中,作者都不是十分在乎地加上一些随意的,率直的旁白。或许那个状态之下的作者的态度,已经在默默地表达着、传达着某些玩世不恭。而我们读者仍然顽固不化地强求什么,苛求什么,可能是不太那么的明智吧。
这真的仅仅是一本小说,而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某种论文般的著作。本书也没有太多的这个人,那个人写的推选序。就连目录,16篇小说的每个题目都仅仅是两个字。大概每个读者读完小说后,凭借每篇2个字的提示,似乎要记起全文的具体内容,也恐不容易吧。
F**k,这里省略几十个字。
或许我们不应如此废话连连地唠唠叨叨。“大多数写作目的是谋生,文章写得很“杂志化”。”【2】对此,我不是很相信作者写作的目的是谋生,凭经验而言,十个写书,九个穷死。李先生说自己是谋生,似乎有些牵强。相对而言,李孟潮先生在另外一本书上说过,自己的写作,更大的可能是进行一种转化。【3】我以为本书,大概也是作者的另外一种自我转化,只是作者在此不太愿意承认。作者曾经有那么一点点的羞耻、自恋情结之类的东西吧?毕竟,我个人认为作者的另外一本小说集《一生一次的初恋》似乎要比这本书,更加让人有那么一些触动感受。从后记的篇幅而言,足以说明作者对此书的不那么的在意。
后记中,作者提到一些读者的疑惑“朱丹心是不是你本人,那些案例是不是真的?”我在这里,替代作者给出一个比作者更加确切的答案,那就是,如果写作是代表了作者的一种转化,那么朱丹心肯定就是李孟潮先生的某种内心映照,至于这种映照和小说主人公朱丹心都多少距离,我以为应该乘以一个系数X。即李孟潮先生=朱丹心*X。至于这个X具体是一个什么数字,大概已经没有探究的必要,因为它代表了任何。在李孟潮先生心中有无数个具体的X,在无数的读者心中,也有无数不一样的具体数字X。
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我们一辈子都在写同一个故事,关于自己的自传故事。【4】那么李孟潮先生,无论是在写《一生一次的初恋》,还是本书《抹杀的解析》,本质上都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包含李孟潮先生生活至今的各种体验的故事。
李孟潮先生在《一生一次的初恋》引用王家卫先生的作品台词,说明李孟潮认同王家卫的某些部分。而其他人是如此评论王家卫先生的:从《旺角卡门》到《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花样年华》《阿飞正传》其实都在叙说着同一个故事,只是披上不同的外衣,用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而已。我猜其中《阿飞正传》大概是王家卫自传式故事所有的核心吧,我至今还深切地记忆着阿飞搭乘火车的途中,那一幅凄切的窗外的绿意。
同理可证,李孟潮先生反复述说的都是他自己的故事。各种故事的主角、配角,不是包含李孟潮渴望的,就是包含李孟潮憎恨。我这种说法,是不是废话呢?大概吧。
“成熟带来的副作用是,他对任何人类情感都怀着一种悲凉的怀疑主义态度。虽然表面上他是一个人本主义者。”【1】这个有那么一丝丝的悲凉feel,正是符合我对李孟潮先生的期待与想象,呵呵。
参考资料:
【1】 本书253
【2】 本书后记
【3】 见《一生一世的初恋》李孟潮 第二版序
【4】 《成为作家becoming a writer》原著:多萝西娅•布兰德(Dorothea Brande)译注: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1 第一版
Dick_Zhao
20150922
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