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经典观后感有感
《罗莎妈妈》是一部由布里兰特·曼多萨执导,贾克琳·乔斯 / 胡里奥·迪亚兹 / 拜伦·盖斯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莎妈妈》观后感(一):妈妈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 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 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妈妈的伟大。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罗莎妈妈》观后感(二):喜欢的几个点
1.爸爸被抓后换上了警察的衣服,犯罪者亦是执法者,导演的小聪明,相当讽刺
2.两段很相似的长镜头跟拍,罗莎妈妈和警长分别从关押屋子出来的那段路,只是一个进了警局一个路过,两个人走的相似的路,结局却不同,意味深长的前后呼应;
3.结尾匆匆吃着串,眼中含泪,隐忍恰到好处,心酸顿时放大十倍;
《罗莎妈妈》观后感(三):平民窟
《罗莎妈妈》讲述的是罗莎和内斯特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马尼拉的贫民窟,表面上开香料店的他们实际上在干着贩卖冰毒的勾当 这一夜,罗莎和丈夫在进行买卖时遭到警察逮捕,他们的儿女们开始四处奔波筹钱,向腐败的警察交换父母的自由[1]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贫困区的一家人,罗莎和丈夫内斯特开着一家周围人尽皆知的杂货铺,同时夹带贩卖少量毒品。原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生活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里变得雪上加霜,所谓的警察临检在杂货铺搜出毒品,罗莎和丈夫被带走,几个孩子为了向贪得无厌的“协警”交付巨额赎金只得四处奔走……
生理上都是。4月北京的西坝河一家电影院里,喘不过气,出了一身的汗。
简陋的手持伪记录的视觉呈现,却配上细腻铺陈的配乐,对比鲜明,很特别之感。
前一个小时特别棒,搜捕戏之后就陷入缓慢,孩子们走来走去,也有些审美疲劳。
除了罗莎妈妈,其他角色都颇显苍白,尤其贪污警察们,基本就是个功能性摆设。孩子们也都长得太好看了,各种出戏。小儿子格外演得差,跟同性恋大叔的对话眼神儿完全对不上啊。
,北影节红星太平洋场,最后5分钟字幕不见了,只能听懂罗莎妈妈说出的几个数字。不剧透了,以后有机会补结尾吧。
《罗莎妈妈》观后感(五):简单粗暴的反映生活
昨天抽闲看了一部电影《罗莎妈妈》,当时让我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是在菲律宾本土拍摄,而且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提名,看完之后果不其然。
首先这部电影在马尼拉的贫民区拍摄,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贫民区的贫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演员本色出演哈,看到这些相当熟悉的街区,想到当时自己也从某些类似的街道多次经过,但是他给你的感觉就是在一片穷困潦倒的地方有一群精神食量丰裕的人。虽然物质匮乏,由于信仰的问题,他们安于贫困,乐活其中。他们可以吃一些我们无法下咽的食物,也可以利用卡拉OK、街头篮球等活动来娱乐自己贫困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也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二,电影平铺直叙,拍摄简单而粗糙,反而更加强烈的映射了警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腐败。在菲律宾,面对腐败的公职人员,如果他和你讲钱,那就是绝对的有的商量,钱是万能的在这个腐败的社会。能够这样现实的拍摄电影而没有政治审批,也就只能呵呵了…影片中贩卖冰毒被抓,被索要20万比索,折合三万人民币。不要惊讶,当地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确没有问你多要…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海外放映的菲律宾形象输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片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真TMD真实、真TMD形象、真TMD直白。
就是这么任性的简单粗暴!
《罗莎妈妈》观后感(六):短评写不下了,随便写两句感受。
看上去十分“粗糙”,新闻纪录式的摄影(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毫不讲究的失焦画面,甚至部分夜景都能看出来镜头反光了)显得十分随意,但却和菲律宾底层的生活环境融合得非常好,真实感非常强。
本来会以为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但看到后面才发现电影在叙事上非常巧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张力,而这些张力都被电影中所捕捉到的“真实环境”所消解了。换句话来说,观众会因为“真实”而忽略电影中的“设计”。
举例来说,前半部分罗莎妈妈被带走时,曾在警察的车上看到路旁边有几个孩子收拾瓶子;而在电影结尾处,罗莎妈妈在街区上又看到一家人正在整理铺子并准备回家。在这两处场景中,外部的人物和事件不仅成为了人物此刻处境的一种象征,同样也成为触发人物情绪的契机。在前一处场景,父母的存在是缺席的,也象征着罗莎和丈夫此时的处境:他们被抓走了,只剩孩子在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罗莎的表情充满不安和和忧虑的。在后一个场景中,她看到的是一家人的相互合作,这又是对此时问题已经解决,一家人终于能够团圆的象征。按理说她此时的情绪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但她表情却显得十分复杂,更像是一种解脱和释放。
在另一处情节设计上电影也显得别出心裁。开头处一个年青人来向罗莎求助,而在罗莎答应他的请求后却“得寸进尺”,请求对方再给他一些零钱作为路费。而在电影结尾处,罗莎在向朋友借钱后同样提出了给一些钱作为路费的要求。前后两个角色的处境在此时达到了一种别有意味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电影里在叙事上还有不少亮点,比如带出人物关系的方式就比较独特。但电影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电影中的配乐就明显有点多了,有些段落的情绪太满了,有点破坏电影想要营造的“真实感”。另外结局其实有点突然,总感觉还没有呈现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达,电影就一下子结束了。
《罗莎妈妈》观后感(七):当苦难降临
我对拍摄技巧不了解,但直观上感觉镜头太晃了,看得有点晕,而且有点单调。但也许这就是本片的拍摄特色吧。
最后一幕罗莎吃东西的镜头是全片中最好最感人的镜头了,先是能看到泪光,然后有泪水滑落,被迅速擦掉,生活的艰难,对幸福的渴望,都融入了这个镜头。
蒂尔德姑姑和乔表哥(还是表弟?)反应了底层人物之间的那些恩怨情仇,也反应了底层人物真心的善良。小老百姓之间的恩怨就是这样,曾经的鸡毛蒜皮能念叨一辈子,不过是为了利益和尊严,这是一回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会真就袖手旁观一动不动,谁不会遇上个三灾八难的,那种着急和绝望大家都懂。我觉得这一段的台词和人物设计最好了,蒂尔德姑姑直接拒绝了罗莎女儿的借钱,尖声抱怨当年的那些过节,后来乔表哥从楼上下来,蒂尔德姑姑跟罗莎女儿说不要跟乔借钱,也跟乔说不要借钱给罗莎女儿,听罗莎女儿说了,乔表哥心软,上楼取钱就给了罗莎女儿,还安慰她,罗莎女儿默默拿了钱,道了谢要走,蒂尔德姑姑又叫住了她,把一把钱塞到她手里,说,把这些钱塞到你妈妈嘴里。这段非常真实,细节抓得很到位。
那个城市看起来破旧,拥挤,肮脏,没有秩序。我听去菲律宾生活过的同事说,那边的当地人大多信仰天主教,人们都很平和。我也听说过那边的人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都很慢,不急不慌的。不知道是因为当地人受宗教影响,对于物质的欲望比较低,所以经济发展才慢,还是因为经济慢,物质不发达,才让人养成了慢悠悠的性子,毕竟那边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许两者会相互影响吧。
有些细节和人物还有待完善,可以表现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个电影让你觉得生活就是众生皆苦,人就是会碰到那么些苦难,需要人去忍受。你也看不到人在苦中是怎么坚强,只不过是默默地忍受,寻找出路。其实看完是很压抑的,很绝望的。主题其实可以进一步升华。比如《活着》,你会觉得人是打不到的,人是积极地在向苦难的生活迎战。
《罗莎妈妈》观后感(八):太简单太普通
故事太简单,随便看下中国日常新闻就知道这些事情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也不感人,也不出乎意料。 互联网真的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大脑思想也改变了,以前资讯不发达,只能看看电视以及新闻报纸,而这些电视新闻报纸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以前的人很单纯,除了左邻右舍,也就没啥了,黑暗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到。这电影要是二十年前还可以看看,现在看了没感觉,因为这种事情在互联网上太普遍。
所以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好莱坞美国,因为美国资讯互联网太自由发达,所以像这部电影小贪小黑根本就不会合的上观众胃口,因为太普遍普通了,只要不是小学生都知道。美国那些导演编剧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满足观众胃口。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观众见过市面,不好骗,所以导演编剧必须要绞尽脑汁,比如朝鲜导演编剧就不用绞尽脑汁,我估计我学上一年拍摄技法就能拍个轰动朝鲜的电影,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
看看那些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纸牌屋》《行尸走肉》《毒枭》《西部世界》电影《赴汤蹈火》《消失的爱人》《第九区》。编剧简直就是文学家,想象家,发明家。
一句老话: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显然这部电影只源于生活,但没有。。。。。导演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其实许多观众比他更见过世面。
很显然随着时间发展,以后的好电影越来越少,因为见过世面的观众越来越多。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比观众更懂‘世面’会越来越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菲律宾总统强力扫毒,招致欧美一些高高在上的人权卫士不满(这些人权卫士有时候是实际的,有时候就是一些空想主义者),所以这个导演拍了部反应扫毒负面影响的电影,来讨好这些人权卫士,当然这背后就是想得奖呗,电影奖都是被欧美把持。这也是电影另一大恶心的地方。导演你干嘛不拍拍贩毒让人妻离子散的恶的一面?两方面都拍一下吧,这样才显得公平。
《罗莎妈妈》观后感(九):心酸的写实,欠缺的深度
故事发生在位于马尼拉大区的城市曼达卢永。“罗莎妈妈”罗莎-雷耶斯是一个矮胖、干练的中年女人,影片的第一场戏中,他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厄文在市场上买了很多方便面。当收银员没有足够的硬币找零时,她情绪非常激动。这基本上就解释了在她和丈夫经营的杂货店里,除了出售面条,还铤而走险地兼卖少量的毒品背后的原因。 影片开始约20分钟后,警方突袭了小店,夫妻俩被带到警局,面临三个选择:蹲监狱,交20万比索的高额罚款(相当于4300美元),或者供出他们的供应商。对于这几个警察来说,这种威逼恫吓的手段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不过影片却没能深入挖掘。 《罗莎妈妈》中段的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及其附近,夫妻俩的供应商被抓来毒打一顿,但没能交出全额罚金。于是,警察逼迫罗莎的三个孩子——厄文、哥哥杰克逊和妹妹拉凯尔去马尼拉想办法凑齐剩下的钱。到了马尼拉,拉凯尔到亲戚家要钱,杰克逊试图卖掉家里的电视机,而眉清目秀的厄文则通过出卖身体,拿到了足够的钱。 编剧Espiritu的这个剧本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任何支线情节、隐喻内容或是宏观的社会背景,不过观众应该不会认为,雷耶斯一家的黑暗经历只是特殊个例。影片中唯一在推进情节向前发展的,就是这个凑罚金的事儿,伴随着更像噪音而不是音乐的配乐,时不时增添一点气氛或是紧张感。 影片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悬念,因为它并没有说明如果一家人凑不到钱,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这个家庭显然是很团结的,但是人物的内心没有得到展现的空间。让孩子承担拯救父母的任务,对此罗莎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什么促使厄文牺牲自己,为父母的错误买单?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讲清楚。片名“罗莎妈妈”其实也选得不太好,因为影片并没有全程从罗莎的角度来叙事。 所幸的是,曼多萨再次展现了让影片的背景“说话”的一技之长。《罗莎妈妈》选择在八月的台风季拍摄,这增加了室外戏的戏剧性,尤其是伴随着瓢泼大雨的那场警察突袭。导演镜头下的夏日马尼拉黑暗、潮湿,水漫金山,营造了“腐败之城”的氛围。御用摄影师Odyssey Flores碎片化的暗棕色手持镜头,始终给人压抑、紧张的感觉。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人物的特写镜头,尤其是从导演的处女作就开始与其合作的女主角贾克琳-乔斯,会带来更强的情感冲击力,也能更深入地诠释这个家庭中个体面临的困境。
《罗莎妈妈》观后感(十):马尼拉的夜与雾
片头一开始就把镜头投向马尼拉街头最常见的小卖部,导游说过菲律宾的人从来不存钱,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洗衣服一次买一小袋洗衣液,所以他们小卖部里常见那种一小袋一小袋装的东西。
回想起当时去菲律宾最值得的一段旅程,是临走的时候去岛上唯一的商超买椰子油,结果没带够比索,没办法打车回酒店,然后我一路走回酒店。又恰逢当时订自由行的时候太迟,所以住的不是海边的酒店,而是半山腰上的酒店,这段路势必要经过电影里那样的当地人家。路过当地的学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连大门围栏都没有,对过马路就是孩子们的篮球场,也是泥土地,篮框是一个枯木卷成的圈圈绑在大树上。孩子们看到有游客路过,特别自信的跟你打招呼,一点都没有穷山区里那些苦孩子的感觉。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就像电影里一样,当地人不管去哪里都不会走着去,所以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的我显得特别突兀,好像马路只是用来开车的。片头罗莎妈妈从超市出来毫不犹豫打车的行为,如果不是见识过当地人花钱如流水的样子,很难理解——中国的穷人有几个舍得打车的?超市找零没有就给糖果,二儿子出来叫车该小费的但给了糖,菲律宾街头有很多那种专门站在街头给人拦车给人指路的小孩,年纪很小都很热情,所求无非一点小费而已。不管是片头那个出卖罗莎家的小男孩讨要零钱还是片尾罗莎妈妈问当铺讨要“回家钱”,其实给的都是硬币,他们一样都好好的收着了,当时在菲律宾导游再三强调不能给硬币,说硬币是给乞丐的。不知道片中是为了表达他们没有尊严,还是这只是当地人为了索要面值大一点的纸币所说的谎言。
罗莎妈妈在夜雨蒙蒙的晚上被抓进“警察局”,导演很巧妙的只用了几个镜头就告诉你这不是真正的警察局——看门并且用木棍锁门的小孩、昏暗的后巷、所有抓捕都不是警车,居然还有个吉普小巴。然后又只用了一个短信就告诉你,其实毒的来源其实还是警察。就是这样黑暗,缴得毒又通过毒贩流通回去,赚了钱又抓小商贩来吸血,源源不尽造就多少穷人。这个地方的毛病不是毒,就是穷,如果人人都能有正当职业,可以养家糊口,不至于任人鱼肉。
菲律宾的吃也很有意思,罗莎家导演拍完一圈下来没有看到厨房,然后晚饭的时候罗莎妈妈就到街边去买饭和烧烤串。我当时在闷热的太阳下走着,路过有些黑洞洞看不清里面的铁皮屋,有人在外面也是这样烧烤东西,一串串黑乎乎血哧哧的不知道是什么,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猪血肠和鸡大肠。在路边那种推着卖的花生和鸡蛋也很多,还有他们在警局里因为赚到大钱买的锡纸包着的烤鸡,其实都没有什么好吃的,而电影里唯一有钱一点的是那个开餐馆的。在菲律宾开餐馆和开酒店的建筑对比其他任何建筑都鹤立鸡群,我路过最高档的地方全都不是个人住宅,一定是个带接驳车的酒店。
不管是手持镜头、配乐、画面配色、剧情衔接,干净俐落,这个导演讲故事的功底都可见一斑,很有意思,绝不乏味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