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宪法》影评100字
《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由拉伊科·格尔利奇执导,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德扬·阿西莫维奇 / 瑟妮佳·马林克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一):还有一点想法
还有想说的是影片对人性刻画的非常到位,其中有个情节是,教授去上班了,玛雅拿着教授给她的钥匙和安迪一起去教授的房子,看着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幻想着如果教授去世,这个房子是她们的,每个房间布置成什么样。而最后教授要自杀的时候,她们两个像疯了一样去找他,去救他,让他当孩子的教父。在真正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善良最终占据了上风。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二):超級好看的小品作品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三):宗教,政治,民族那些国人永远没胆碰的话题
宗教,政治,民族那些国人永远没胆碰的话题,有时候即使创作者鼓起五万分的勇气有所涉及,马上就被打上了消费宗教、消费政治话语等等之类的标签。
宗教、民族、政治这哪点不是我们该讨论的?哪个问题有被好好的探讨过,关注过?但是大量的公共议题,大众舆论都被导向了即为私人的情感和情绪以及消费上了。那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们,永远沉浸在他们那种缺失中或者是知青的伤痛中出不来,永远是“伤痕”的老一套……但是更多的问题呢,那被忽视的更多边缘呢?那被压抑的更多少数呢?
很高兴的是这个电影不再以一种猎奇的恶趣味来讨论恐同问题,没有把大量的镜头放在对性少数者关系这个问题上……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四):摇摆人弗耶科的情绪//
实在让人感叹啊
表现至阴至阳的男主弗耶科在镜头捕捉间所表现的气质让人感觉恍若两人
作为传授政治学的高校教授以及极其硬派的面部轮廓
都很难让人联想到其身穿古典裙式与丝袜的场景
最为印象的镜头或许在弗耶科发现其父在病床死后
弯腰头抵着头发出 "Papa"的啜泣声
当发现幼年的弗耶科身穿母亲内衣时
虽然父亲的默不作声
但也暗示着默认的态度
这部围绕”政治 宗教 性向”充斥的矛盾与复杂到最后克族与塞尔维亚族、东正与天主教人的矛盾和解
引用片中的话说 "古希腊的帝里斯有一对由同性恋组成的精英部队,当他们上场杀敌的时候,他们清楚,他们不仅为国家而战,也是为爱人而战“。
他们理当想清楚了,当信仰天主的弗耶科答应为信仰东正的邻居孩子做教父的时候,无论信仰如何,他们奋战且生活在同一个国土,而任何一个人,也都不能因为性向失去爱和失去爱人的能力。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五):在薄情的世界里依旧深情地活着
全片融合了克罗地亚的政治、居民出身背景、民族、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等各种有形、隐形的社会及个体冲突,宪法所叙述的人人平等的条例仅仅是生冷的印刷文字,而宪法的实施与否则由人性决定。
痴情的同性恋男教授痛失爱人近一年,白天是学校里一本正经的知识分子,也耐心照顾着残疾瘫痪的老父亲,夜晚则将自己精心打扮为美丽妖娆的贵妇,听着生前担任乐团首席提琴家爱人录制的音乐黑胶片,用酒精麻痹自己失去他的现实。若不是被街上激进的反同性恋分子打伤至医院,他与楼下地下室的邻居夫妇便不能由陌生人般地礼貌招呼变为前期冲突不断、后期互帮互助的友善邻居,最后成为彼此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挚友。
邻居妻子与丈夫相亲相爱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对话的细节里,教授将自己母亲的遗留的漂亮裙子和自己的口红赠送给邻居妻子,并教她如何提高化妆和服饰搭配技巧;邻居丈夫时刻惦记犯案致伤教授的嫌疑分子,最终缉拿归案;教授在老父亲去世后对生活完全失去念想准备轻生之夜,邻居夫妻即时找到了他,鼓励他继续好好一起活下去,因为无论生活多么破碎不堪,但依然有美和爱在其中。
基调悲伤的电影里源源不断地涌出人性之真善美,最是令人感动落泪。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六):我不赞同,但我尊重你的选择
在RYB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看到这部电影,想起某大v号下面有人留言: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可耻。在亵童这样的肮脏罪行面前,竟然有人把同性恋与其相提并论,而且那条留言,竟然还有不少人点赞。作者狠狠回击:你不是蠢就是坏!
看到这片里面,男主人公病榻上的父亲、自视甚高的大学生、路边的小青年…他们都在以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身边的人。在他们眼中他们认定的错就是错,他们主张的对才是对。他们不认可的、看不惯的,就要坚决打击,却从来不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说回这部电影本身,感谢前面豆友的评分,才让我对这片有了观看的兴趣,看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佳片。小语种,平凡的卡司,讲述着一点都不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平淡细致,才最打动人心。
片中那位光头大个子塞族警察,看起来不是很友善的面孔,但却有一颗平等、包容、善良的心。是全片最闪闪发亮的角色。
这个世界上,有普世价值、也有各种偏见。人生而平等却又生而不同。有一些恶,是真正的恶,作恶的人对别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这是一个健全的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分辨的!而有一些,仅仅因为你没见过、看不惯、无法接受就对抗、排挤甚至不齿、诋毁、加害,这就是偏见。你可以不赞同这样的生活方式,但请你尊重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们。
生而为人,应该如此吧。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七):所谓宪法,恶乎在?
《克罗地亚宪法》区区90分钟的片长,探讨的却是些多少本书也写不尽的话题:人性、宗教、民族主义、LGBT……我很佩服它的野心。但,既然片名叫做宪法,我便想从宪法的角度谈谈本片。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法学家讲,不妨把“道”替换成“宪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宪法。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又与每个人的生活难舍难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歧视少数群体,而宪法就是为了预防多数人的暴政而诞生的;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也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在我们自觉地把人视作平等的个体之时——宪法的目的达到了,我们便不再需要宪法文本本身(我把片中的“丈夫通过宪法考试”做了一点可能过分也可能不过分的解读);
那么宪法是不是万能的呢?本片通过虐狗狂给出了一个思考角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不错的宪法宣传片。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中国宪法》,希望我们都能像片中的丈夫一样,通过宪法考试。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八):人类,一切矛盾的综合体
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感叹人类个体是多么矛盾复杂而又微妙平衡:
教授是一个执着的种族主义者,认为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塞尔维亚族,野蛮愚昧,同时本人却又属于小众的LGBT群体受到主流群体的排挤;他感激邻居带给他的生活温情,但依然打心底里不认同他们的宗教食物和文化习俗;他想自杀去天堂与已逝的爱人和母亲团聚,却依然自责贪生怕死无法下手;常年尽心尽力照顾父亲,恨父亲给自己幼年时带来伤害,而在父亲死后也失声痛哭,失去与世界最后的牵绊。
男邻居是一个塞尔维亚族莽夫,暴力,酗酒同时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自己的宠物小狗;他也许与所有警员一样暴力执法,动辄对嫌疑犯拳打脚踢,可是却保持着朴素的正义感,虽然自大骄傲的种族主义邻居瞧不上自己,他仍然要尽己所能为他讨回公道,捉拿罪犯;他同情弱小动物,嫉恶如仇,立志要逮捕虐狗变态。
女邻居是一个温和友善能干热心的女性,同时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精明,梦想在邻居死后能获得他的大房子,甚至趁邻居不在带丈夫游览教授的房子畅想获得房子之后的安排,令人可笑可叹;她虽然在医院干着脏活累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爱美之心,能欣赏教授的优雅和美丽,愿意倾听他的故事;在危机关头带着丈夫夺命狂阻止教授自杀。
教授的父亲是一个纳粹老兵,早年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却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退役后帮教会记账;受人敬仰,却又好色地拼着病体也要吃女护工豆腐;他偏执可笑地认定女护工是特务,但还是吵闹着期待女护工的照顾。
人人都是一个脆弱的矛盾综合体,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秩序也需要一百二十分的小心翼翼,更何况一对邻里,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呢?最后镜头中摆放玻璃碎片香肠的虐狗变态是否预示着,不知情的教授可能疏忽大意不小心让邻居寄养的狗受到伤害?而这对邻里机缘巧合共同经历若干事件后才获得的来之不易的信任是否会因此瓦解?或者是否暗示着一个看似处处平等的社会也会因为一些人微小的破坏而将微妙平衡的天平轻易打破?这就是最后一个镜头以及该影片留给我的思考。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九):《克罗地亚宪法》不是一堂刻板的法律课,而是关于歧视与爱的温暖故事
《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无法从片名一望而知的电影(看完之后又会觉得片名非常意思)。但它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它串联起不同的人物关注于一个共通的主题,既晓以“大义”,又关怀个体,既温暖幽默又不失表达的严肃与完整。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同性恋教授和他的邻居夫妇。教授被人打伤,本身是护士的女邻居来帮忙照顾他,作为回馈,教授要帮助她有阅读障碍的警察丈夫准备宪法考试。
教授和警察之间,不止是知识分子与大老粗的差异。
教授是典型的克罗地亚人,因为历史以及家庭的原因,极端痛恨塞尔维亚人。他的父亲,如今已垂垂老矣、风烛残年,却是一位“民族英雄”(当然,从不同角度看,他可能也是一位法西斯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他曾救过克罗地亚的重要人物,而在南斯拉夫时代则经历苦难。影片通过教授提到小时候和母亲去监狱看望父亲以及父亲现在残疾的双腿,隐晦地来表现这一点。
警察却是个塞族人,当年喝醉酒误入克族人的队伍,才让他能够在克罗地亚生存下来并当上了警察。面对教授的敌意与羞辱,他针对其同性恋身份进行反击。但其实,警察先生本身并不歧视同性恋,在看到有人骚扰、欺负教授时,还表现出相当的正义感。
社会状态、历史遗恨和个人情感等,给人与人的相处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自己只知道抱怨,显然不助于问题的解决。歧视与憎恨,只能带来更多的歧视与憎恨。教授与警察之间本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但先入为主、针锋相对,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相处和互助,而且让他们彼此都更加痛苦。
教授与警察的宪法课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一状况也有着另一层的象征意义:法律条文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距离。法律的基础就是“平等”,而现实中处处都是歧视,法律无法被保障,那就是一纸空文而已。法律要有真正的意义,需要人在内心在思想上的认同。
教授与警察之间的紧张,还是可以被缓和的。护士作为中间人,有着重要作用。在警察这边,夫妻之间是满满的爱,她能够勇敢地跟异族的他结婚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俩也有着良好的互动。而在教授这边,除了帮忙照顾他和他父亲之外,她也非常同情教授的遭遇,并倾听之鼓励之。
能消除恨与歧视的便是爱,人最本质的爱,形式不同但都同样温暖的爱。但不光只有爱,爱也需要一个自我认知的前提。双方的错误都必须及时明确地指正出来(不仅是自己也包括其他人),不能因为顾忌而有所保留。认识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真正意识到了错误才能在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授这个人物还值得特别来说一下。教授与警察之间算不上大问题,他的痛苦还是来自于自身。一般人对他的歧视甚至打骂,他已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爱的人。他无法压抑自己的爱,却也不忍辜负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勇敢去追寻自己的爱,但心里也有愧疚的一面,虽然与父母产生冲突,但他们之间的爱却也是无法割舍的。这种折磨将与他终生相伴。
有爱才会痛苦。教授最亲的人就是父母和爱人了。母亲和爱人已经都离开了,剩下病床上的父亲,是他在这世界最后的牵挂。
现在,他的邻居,一对善良的普通人进入了他的生活,为他孤独而且还有些偏执的心带来一些温暖与光亮。
影片并没有过于理想化地来表现双方的互动,而是赋予人物可操作的动机,从彼此实际需求出发,慢慢消除了各种偏见与障碍,达成一种互助友爱的状态。这一堂“宪法课”终于是没有白上。
小楼中升起的一点光亮,未必能照亮整个世界。打教授的极端主义青年依旧不知悔改。电影中有很有趣的一幕,教授在警局遇到被抓的青年,青年不停地咒骂,他把他所反对憎恶的人都骂了一遍(不止同性恋,还有塞尔维亚人、共产主义者、吉普赛人、犹太人等)。这一幕不仅表现了极端主义者的恶意和愚蠢,也间接交代了当下在克罗地亚容易被歧视的少数族群有哪些。
电影还有一个不断出现的在路上放置藏有玻璃渣的香肠的杀狗怪人。在他母亲误食他的香肠身亡、他自己也被狗咬伤的情况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他的行为。这世界可能比人想象的更加复杂,公共问题不是只靠一些人努力就能解决的。
《克罗地亚宪法》以宪法作引子,表现了克罗地亚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并感叹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故事生动,细节丰富。尤其对重点的同性恋议题的处理颇为不俗,不只是一个温馨的故事,而且涉及到多个面向,有大有小,有主有客,非常动人。影片整体非常成熟,有的放矢,又很具观赏性。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克罗地亚宪法》影评(十):人人生而平等
光鲜体面的同性恋异装教授,住着大大的房子,领着不菲的薪水,有涵养,有学识,认识各种上层人物;邻居低薪阶层的异性恋夫妇,没钱,没房,受同行歧视,不被人待见,这样不同的两种人,似乎一辈子都不可能会有任何交集,却因为一次教授被打,将两个世界的人拉到一起,我们这才看到,哦,原来不管他们是同性恋、异性恋,不管他们有钱、没钱,其实他们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偏见喜好,都追求着幸福,都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地活着,人人生而平等,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偏见
教授因为邻居丈夫是塞族人,内心对他一直很抵触,那是因为他和他母亲以前曾被塞族人所伤害过;而邻居丈夫在被教授指责之后,也脱口而出,基佬就是摸小男孩的鸡鸡,基佬不应该收养小孩;大街上那些殴打教授的混混,更是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教授穿女装,喜欢同性男人,就对他大打出手……教授不喜欢塞族人,邻居丈夫觉得基佬是摸小男孩鸡巴,混混们觉得基佬就像妖魔一样应该被人唾弃,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偏见活着,喜欢某一类人事物,又讨厌另外一种人事物,大家都一样。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活着,我觉得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没救了;你觉得基佬就是到处吃鸡巴;他觉得女秘书就是出卖身体;我觉得男人不赚钱就没脸活着;你觉得藏族人就天性残暴;他觉得不生孩子的丁克就是奇葩……职业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各种偏见与歧视,到处充斥着这个社会,在我们眼里,我们不喜欢的那类人,仿佛就不是人了,他们是妖魔,恨不得离他们远一点,见他们就揍,可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鄙视他们,却不知他们也鄙视着另外一类人。
幸福
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赚很多钱、买大房子、娶漂亮的妻子、生一堆可爱的孩子……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这一生追求的,都不过是“幸福”这两个字,谁都不能免俗。不管你干什么职业,高大上的教授,还是卑微的护工,也不管你多有钱,家里拆迁几套房子,或者每月领着只够糊口的工资,更不管你是男是女,是同性恋或异性恋,大家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样的。
教授那么有钱,住着那么大的房子,可还是不是只为了父亲活着,父亲一死,他立马想要自杀,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最爱的母亲死了,最爱的男人也死了,他孤独而又痛苦,甚至没有力气再去重新爱另外一个男人;而邻居的夫妻俩,一辈子不能有孩子,住在租来的狭小的房子里,不受其他邻居待见,丈夫还因为是塞族人在工作中不断被鄙视,身体还不怎么好,生活理应艰难又辛苦,可是他们却十分幸福。你能说人有钱就幸福了吗?在幸福面前,同样人人生而平等。
同性
片中还展现了在那个年代里,同志生存的辛苦。教授被人打成那样,还是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被别人耻笑,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选择隐忍,不肯报案,他做错了什么吗?仅仅是因为勇敢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穿女人衣服,喜欢男人,他有妨碍到任何人吗?教授平时寡言慎行,表现的十分冷淡,也不过是因为社会不够宽容,人们不够开明,无法接受他这样的身份。即使是在现在,这个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家在网上都说着同性也是爱,也需要被尊重,可是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遭人非议呢?
除了社会带来的外界压力,同性恋还要每天面对自我的否定与怨恨,那个男学生对教授说,他有个朋友也是同志(其实应该就是他自己),要怎么避免向父母出柜带来的痛苦,教授说,无法避免,只能忍受,你生而为同性恋,一辈子都是同性恋,这一生都要在不断痛恨自己与否定自己种度过,每一天都要承受内心的煎熬,直到死去的那天!就算如今社会已经足够进步,又有哪个同性恋能十分大胆自信地觉得,自己真的不比别人差呢?嘴上说说,也不过是为了给懦弱的自己打气。
以貌取人
教授整天板着脸,一副不近人情的样子,但其实啊,他的心比谁都柔软,他比谁都善良热情;他穿着女装,化着浓艳的妆,走在大街上,你会觉得他好变态,但是你看到了他的心吗?他的心比谁都纯粹!邻居的夫妇两个,看上去都肥肥的,长得也不好看,而且也像教授那样,整天绷着脸,恨不得告诉别人,没事少来惹我,如果你遇见他,绝对不会想和他们说一句话,但他们却也如此善良,一次次帮教授换药、整理家务、给父亲喂食。
他们两个真的是为了教授的房子吗?我相信并不是,一开始妻子说起来的时候,我相信她是真的很喜欢教授,所以故意用一个看上去对他们很有利的理由,骗她丈夫说,她对教授那么好,是有所图的!但其实后面他们都发现,他们是真的喜欢教授,虽然教授会给他们护理费,但一般的护理需要倾注感情吗?那么细心的护理与整理家务,如果不是带着喜欢的感情,谁信啊?而且最后教授自杀,如果他们是为了房子,何必去劝他别自杀呢?
当然了,如果教授真的走了以后,把房子留给他们,或者说,他们跟教授商量一下,可以和教授合住,象征性地给教授点钱,教授估计也都会欣然接受的。就算教授不喜欢被人窥探隐私,不愿他们搬进来和他一起住,那也没什么,他们夫妻俩难道真的会介意吗?这个世界啊,真的不用以貌取人,教授和邻居的夫妻俩,虽然形象不怎么好看,内心却比谁都善良,而那些混混,看上去挺帅的,灵魂却那么肮脏不堪!
我们现在啊,到了以貌取人的巅峰时代,长得好看颜值高,立马就能火,哪怕柯震东吸毒,依然很帅啊,哪怕陈思诚出轨,依然风生水起啊,更别提那些吴亦凡、鹿晗、李易峰那些小鲜肉了,演技是什么东西,他们只需要帅就够了,可是这些好看的皮囊下,装着的到底是怎样污秽的灵魂,你们知道吗?我们只在乎皮囊的精美,对灵魂的纯粹可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在意?
但愿社会足够宽容,人们足够开明,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偏见,但却能对自己有偏见的人事物报以足够的尊重;同性恋不用再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躲在柜子里,教授也不用在白天做教授,到了夜晚才穿上女装,白天也可以,没有人会伤害他;我们不再以貌取人,毕竟灵魂的纯粹才是更重要的,皮囊的好看与否,都无关紧要;真正的变态,是毫无理由往香肠里塞玻璃害人害己的人,而不是同性恋、其他族人;我们认识到,不管哪个民族、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同性恋异性恋……任何群体里都有好人有坏人,而不是一竿子否定所有;我们都在这个世界努力活着,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人人生而平等。在宪法的面前,我们更加公平。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