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美中之美》是一本由[德] 尤塔·鲍尔 / [德] 卡提雅·史匹哲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眼中的世界不是完整的世界,越多人看到的世界拼凑出来才越接近真实的世界。看看这本书吧,60位插画师画同一个主题,能看到无数与自己的视野迥异的世界,创意、幽默、纯真又美好。这才是世界的样子。最赞的是书最后的插画师简介,还附上了插画师个人网站的网址。
●非常耐看的一本书,和孩子一起看了一晚上。60位插画师不同风格的插画,各有各的精彩,尤其喜欢里面一个叫奥利维亚的6岁女孩的画。准备一有时间就翻开临摹练习。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本作正是此观念一在地尝试,多元化与想象力颉颃交错,将现代德国插画师之风格作品集中展示。最后自画像式Index,可谓神来之笔也。
●打折买了,虽然页数不多,但看看心情很好,世界很丰富,很多元,希望自己也能就一个主题画很多不同的东西出来。
●同一个主题,二十位或三十位插画师一起交稿,摆在一起会是怎样?每位插画师们擅长的用笔不同,绘画风格也不同,所以作品是千差万别,或美丽或萌系或搞笑~除了蜡笔彩笔还出现了拼贴,编织,版画等形式,小朋友总是对着白纸发愁不知道该怎么画,完全可以打开索引一下,寻找一下思路。因为在绘画学里,任何可能都有 ,就是没有唯一正确这种事。这本书展现的,正是这种多向可能性的创造力。适用于学龄前,四星以上
●我也是蛮佩服我女儿的,这一本全是小插画完全没有文字的图书也能讲出一个故事
●对插画师来说也是很有趣有爱的一本书,算是多位插画师共同创作的“图鉴”,特别喜欢里面“奥利维亚”的画,看到最后插画师目录发现是插画师比蒂·米勒的6岁女儿:)小朋友的天真大人无论如何也学不来~
●60位当代知名插画师共同绘制的视觉盛宴,54个古灵精怪的主题 900多幅独具个性的插图,一本为了孩子们的爱好而生的画集
●每一页都有惊喜~我在想要是小时候有这样一本绘本陪伴成长是多幸福的事。小小年纪就能从书里明白同一种物体能有无数的展现方式真是太宝贵了!必须送给小侄女,她一定会喜欢~
《美中之美》读后感(一):无良傻哔别再瞎吹这本是童书了,眼睛没用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
麻烦书评里把这本书吹成儿童启蒙绘画绘本的炸总们睁大狗眼看清楚,这玩意能出现在儿童读物里吗?孩子问起来怎么解释?面目狰狞的会震动的粉红色仙人掌?而且还是有线的?并没有觉得这书不行,咱也不懂艺术也不敢乱说,但你特么硬要说是儿童读物老子就不高兴了。建议硬要买来给孩子当绘本看的家长把第21页撕了,要不你就像好怎么跟孩子解释这根粉红色的棒子把
第21页20图《美中之美》读后感(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看见《美中之美》这个书名首先想到老子的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世人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不美的存在。难易相生,有无相承。但是,究竟什么是美呢?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之蜜糖,可能是我之砒霜。有人欣赏莫奈的印象,有人欣赏毕加索的抽象,有人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写实敢,也有人欣赏新艺术时期塞尚的体积感。
对于小孩子,美更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美中之美》收录了60多位艺术家的900多幅画。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画同一个物体,每个人的作品也都各有特色。这便是美中之美。
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保护和培养,艺术家更需要寻找灵感。《美中之美》正是能帮助我们收集美、创造美、保护美、激发美的一本好书。
另附一些照片
《美中之美》读后感(三):在咖啡馆里诞生的画集
几乎每个从事需要创造力工作的人,都对咖啡充满了热情。对他们来说,咖啡香气似乎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但对尤塔·鲍尔来说,真正具有意义的,却是她在咖啡馆里,与朋友们围坐在一起闲聊和涂鸦的时光。
《美中之美》里的插画 by纳蒂雅·布德咖啡馆里的灵感碰撞
2014年,在一个围坐在咖啡馆闲聊的春日下午,已经59岁的尤塔鲍尔,和插画师朋友们聊起童年时代的爱好: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曾为画集着迷。我们可以窝在沙发里整整一下午,把厚厚的商品目录摆在腿上,从中挑选最可爱的衣服、厨房用具、家具、窗帘、玩具,甚至吸尘器。长大以后,我们再也用不着把一本沉重的商品目录摊在腿上,只需在电脑里输入“泳衣”两个字,市面上所有的泳衣款式就会立马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但几乎所有的泳衣图片都是照片,而非图画。童年时代的尤塔·鲍尔这种感受并非个例,科技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快速、大量地就从网络上获得照片,却没有时间停下来,拿起书或纸笔进行创作。而对于尤塔·鲍尔和她的朋友们来说,对画画件事情产生巨大的热情的契机,仍然是童年时代,那些花费在画集上的迷人时光。于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构想诞生了:
我们希望展示插画艺术的丰富性——让人们从插画艺术的多样类型、内在幽默和美感中获得享受。《美中之美》里的插画 by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
并不止于闲聊,尤塔·鲍尔开始着手这个项目,不久,一位年轻的插画师卡提雅·史匹哲加入工作。随后,她们得到了德国插画师基金会(Stiftung Illustration) 的支持,从确定内容框架,到面向插画师的征集和宣传,再到挑选其中最具魅力的作品,尤塔·鲍尔和卡提雅·史匹哲齐心协力。
之后,越来越多的当代知名插画师参与其中,包括:尤塔·鲍尔(作品《大嗓门妈妈》)、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作品《会飞的帽子》)、布丽塔·泰肯特鲁普(作品《与众不同的站出来》)、若埃尔·若利韦(作品《人类的衣服》《365只企鹅》)、菲利普·韦希特(作品《我》)、弗朗齐斯卡·比尔曼(作品《吃书的狐狸》)、阿克塞尔·舍夫勒(作品《咕噜牛》)……从家喻户晓的插画师到初出茅庐的新人,每个人都热情参与创作,最后集成了这一本收录了许许多多美好事物的画集——《美中之美》。
书中收录了60位插画师和4个孩子的画作,将54个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关心的主题,用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进行表达。这60位葆有童心的插画师们,以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向儿童和成人读者展示了插画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中之美》内页无论是绘画还是拼贴,每一幅图都显示出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狮子和老虎的跨页上,您可以找到其中最狂野和最温驯的动物,还可以计算牙齿和条纹,比较鬃毛或对颜色进行排序。
《美中之美》内页书中一幅大跨页上铺满的23条鱼,是由16位插画师用16种不同的方式创造出来:画、涂、编织、拼贴……同样,你也能在书里头发现各式各样的恐龙、极地动物、仙女、怪兽、爸爸妈妈、机器人、冰淇淋、童话人物、可爱的玩具、交通工具……对于小小的阅读探险者来说,这是“看见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时刻,也是激发创造力的第一步。
创造力远比正确重要
译者子葭在推荐里写:
长大以后,我去农村幼儿园支教,给孩子们上绘本课, 做绘画延展活动。我告诉孩子们画什么都行,但大家却迟迟不动笔。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棒棒糖做示范,结果,课堂上就多了30个一模一样的棒棒糖。那个瞬间,我好像看到了 30个小时候的自己。其实,不是孩子们没有创造力,而是他 们的创造力还没有被发掘。而引导孩子们的方法无他——让他们多看,多感受。这本书的编著者尤塔·鲍尔和卡提雅·史匹哲在谈到《美中之美》的出版时说:
我们认为这本书可以愉悦儿童与成人读者,给予他们灵感并鼓励他们再次拿起自己的画笔。《美中之美》内页 插画师中还包括孩子尤塔·鲍尔和她的插画师朋友们,以及朋友的孩子们(约翰、奥利维亚、弗丽达、朱莉),热情参与了此书的创作。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喜欢的主题,并发挥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表达他们对绘画这件事情本身的热爱和享受。而这,也是这本诞生于咖啡馆里,集合了众多插画师的灵感,并取名为《美中之美》的画集的出版意义。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受拘束地享受绘画创作的快乐,也期待曾经有过绘画梦想的成人再度拾起画笔,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热爱。
《美中之美》读后感(四):看插画师的灵感大集合,发现美,感受美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著名书法家,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曾说过:“美,有美的标准。关于美的标准,我们应当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美是人类的美,美是人类共同的约定……大家要说美,那就真美了。个人说美,有时候行,有时候不行。”最初看到《美中之美:插画师的灵感大集合》这个书名的时候,是困惑的,什么样的内容才称得上美中之美呢?
正如《美中之美》副标题提示的那样,这是一本收录了许许多多美好事物的画集,在“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德国国宝级插画家尤塔·鲍尔与新晋插画师卡提雅·史匹哲的发起下,60位知名插画师,共同创作了54个主题近900幅创意十足的插画作品。
全书除了前言、译者推荐、目录标题与作者姓名介绍,无其他文字内容,读者通过全书900幅画作去感受美,发现美。
看了目录,你能画出那些形象呢?
从特征鲜明的作品中识别角色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中之美》是由60位知名的插画家绘画的作品组合而成,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画同一个内容,每个插画师笔下的作品当然会不一样。
但是,在某些方面,这些命题作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比如仙女这一主题。有谁见过仙女呢?估计是没有!但是,十位入选的插画家笔下的仙女,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翅膀。是的,一对羽毛翅膀。
无论仙女是年轻的,年老的;瘦的,胖的;高的,矮的;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人类,还是动物,
他们都有一对翅膀。
无论翅膀是大的,小的;彩色的,花纹的,或者是透明的,
仙女都有一对翅膀。
看来,翅膀是仙女的必备条件,这一点,地球人都同意。
因此,无论插画师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对于《美中之美》这本书来说,无论插画师在德国的哪个角落,他们心目中的仙女翅膀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就不是仙女。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来说,也认可仙女的这一特点,看到翅膀,就认定是仙女,如果有魔法棒就更加确定了。10个仙女只有2个没有魔法棒。
其他的,比如牛仔和印第安人,所有的牛仔都佩戴了有个性的牛仔帽,而所有的印第安人都佩戴了发带,并且大部分人都插了一根羽毛。
说到极地动物,你最先想到的是哪种生物呢?三分之二的插画师都画了企鹅,当之无愧的极地动物之王。
从风格统一的作品中识别作者
同一个作者的作品,风格统一,更容易识别。看到69页中的图15蓝红色形象时,想起前面好像看到类似图案,往回查找,在57页中看到了同样风格的作品——图17。
猜测是一个人的作品,仔细一看,果然是同一个作者:伊莎贝拉•宾。在后续看图的过程中,就更仔细留意,61页又看到了同样风格的蓝红色图案——图11。
爸爸主题中的图6,看着是那么的熟悉,再看作者——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美中之美》书中的60位插画师,可能就认识苏珊娜一人,家里之前买过一套苏珊娜的《春夏秋冬儿童认知绘本》。
帽子主题中的图16,也是苏珊娜的作品,风趣幽默,活泼生动。
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我们在各平台写文章时,都会选择某个类别,即文章的垂直度,育儿类就写育儿文章,历史类就写历史文章,尽量保持统一。如果一会育儿、一会历史、一会又改为财经,风格不统一,作品的垂直度不高,不利于个体识别。
风格统一很重要,更容易让人识别并记住。对自己在同一领域内的深耕、持续发展,也有好处。
美的创意作品让人过目不忘
对绘画作品来说,创意就是生命,创意就是让人过目不忘。
41页中的图1外星人和图7大白鲨,入选“明星和英雄”系列,有点出乎意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明星没入选,居然让外星人和大白鲨入选了。可见外星人和大白鲨的影响力。
这是“主题选择”上的创意,突破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也许,外星人和大白鲨,在它们各自的系列里,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与人类放在一起,是那么的耀眼,甚至比迈克尔杰克逊还突出。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插画师在下笔绘画之前的构思,已经决定了作品的未来。
比如树主题,每幅画都各具特色。尤其图1和图9,根本想不到可以这样画,但是,它们确实也属于树的范畴。
比如鞋子主题,图14跳舞的鞋子,小Y在所有的作品中,选中了这副。太好笑了。原来,鞋子也可以跳舞啊。我和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作品,看着就让人愉快,心情舒畅。
昆虫主题,图20——闭着眼睛的男子脸昆虫,真的佩服插画师的想象力。
但是,如果让我在所有的22幅作品中,选择最喜欢的作品,我选图10,看着就像孩子的作品,确实是6岁孩子的作品,质朴,生动。
这一刻,我才理解了之前看到的那句话:
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毕加索《美中之美》这本书中有4位孩子的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找。
最后,奉上4岁孩子的作品(俺画的实在是拿不出手啊)。
大家可以猜猜看,小Y画的是什么?
@擦亮星星,爱读书爱旅行爱生活。
《美中之美》读后感(五):考眼力、玩创作,《美中之美》使用说明书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艺术启蒙的时候,容易犯一种错误。
就是会买些一笔一画教孩子画出一朵花、一只动物之类的绘本来,让孩子跟着画。
这样做并非一点没有好处,也许能让孩子在同龄孩子之间看上去画得更逼真更符合大人的审美而获得更多称赞,但这么做毫无疑问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启蒙,恰恰是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试图让孩子走上艺术之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人的优势和软实力,他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给儿子选择了一本绘本《美中之美》,我认为这就是一本很适合用来做艺术启蒙的绘本。
《美中之美》是一本插图设计大合集,没有任何故事性,除非你能从单个的插图本身去解读故事。它也没有什么文字,除了每幅图下面的署名。整本书就是以55个主题展开的袖珍画展——来自64位“插画师”的作品合集。
为什么要在“插画师”上面打引号?因为其中4位还是不满10岁的小朋友。
他们在每个主题下面,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作品。所以,当我们翻开书本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同样一个鸟,人们会画出这么多种“鸟”来。
不得不说,《美中之美》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精巧的创意。这让我不禁好奇编著者的身份,原来他们是来自德国的尤塔·鲍尔和卡提雅·史匹哲。当然,我完全不认识她们。看过介绍后才知道,尤塔·鲍尔是德国的知名插画家和作家,卡提雅·史匹哲是自由插画家。她们发动了这么多人参与这本书的创作,为的是启发千千万万的小读者。
实际上,从《美中之美》的目录来看,全书只有54个主题,但我为什么要说55个呢?因为最后一个主题是插画家的自画像,这更是所有插画家都参与的一个主题,我们不能把它忽略。
这就跟命题作文一样,几十位插画师在编著者的组织下,在很多主题下画出了自己的创意。
那么,作为小读者来说,怎么才能更有效地使用这本《美中之美》呢?
我个人认为画画创作主要考验三个能力。一是观察能力,二是画面想象能力,三是手部精细动作控制能力。而《美中之美》完全可以对应着来使用。
一、画面想象能力
我想先说画面想象能力。我小时候上过几节学校里的绘画兴趣班,其中有两堂课让我印象深刻。那两堂课第一节是让我们照着一幅画临摹,第二节课是在一周后,让我们把上一堂课画过的画默写出来。
于是,我才知道,原来画画也有这默写一说。
那么默写是干嘛呢?就是考验这个画面想象能力。比如说,我们肯定见过有的画家能够追忆自己的亲人,把亲人的画像给画出来,这就是有着强大的画面想象能力。
你在脑海中把一副画面想象得越清晰,你就越明确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再配上手部精细控制能力,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我认为这一点对普通人来讲并不太重要,但越是高超的大师,就越需要这个本事。
至于培养这一点的方法,就是默写,多看多画多默写。很多插画家就是因为积累了足够多的的素材,才会有既多又特别的创意。
《美中之美》就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即便对人的画面想象能力提供不了太多帮助(毕竟既要看天分也要看锻炼),但也提供了练习的范本,并且给人一个想象力的启发,让孩子打开思维,不局限于原有的一些框架。
我真正觉得儿子有画画天分也是从这一点来判断的。有一次他看了一部动画片,然后第二天,他就凭空在纸上画了出来(没开电视的时候),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把握住了人物特点,让人一眼就分辨出来画了电视里的什么角色。
这说明他看过的那些画面,在他脑海中留下了印象,且细节丰富,足够使他画出来。
因为我小时候做过画面默写,很难在脑海中回放那副画,并把它画出来,所以,我就觉得他比我强。
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艺术的核心。
一方面,只有认真观察事物,才更容易抓住事物特征,也才能更容易形成细节生动的想象画面;另一方面,只有较好的观察能力,才容易发现画面的问题,才会不断修整自己的画、不断提高技艺,以求精益求精、达到自己最理想的画面状态。
围绕观察能力,《美中之美》可以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1、和孩子一起去寻找孩子们画的画其实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画有什么区别,直到翻到最后才发现插画师中隐藏着4个小朋友,所以,再回过头去找这些孩子的画,就很好玩了。
2、去看看哪些画有共同的风格,来自同一位插画师有些插画师的风格是很明显很统一的,你如果仔细看,准保能找出来。
3、在每一面上找出你最喜欢、最特别、最讨厌、最……的画,并说说为什么?……
我保证,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做以上这些事情,那就半天都看不完此书。当然,谁希望一本书一次看半小时,看完就不用再翻了呢?所以《美中之美》,在这方面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真的可以用来玩好多好多次。
并且,如果你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任何创意都还是跟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下面这一页:龙。我们就知道即便这些龙长得都不一样,但它们还是外国的龙,而我们中国人说到龙,恐怕第一个冒出脑海的印象一定是那条长长的腾云驾雾的中国龙吧。
三、手部精细动作控制能力
说到底,画画的人不断地练习画画,就是在锻炼手感,也就是手部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心目中想要的标准。
这既看天赋,也需锻炼。天赋好的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手巧。但再手巧的人,也需要不停地锻炼才能把一条直线、一条曲线,画到优秀得不可思议。
当然,这一点不能单独强调。这三个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点同时都提升,才可能获得最佳表现。
那么,《美中之美》这本“命题作文(文→画)”书,拿来练手,不是再合适不过吗?
看看我和儿子画的这两幅。我先画了一个,然后儿子强烈要求跟我用一样的颜色画了一幅。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我说要选个主题画的时候,儿子就让我合上书,再闭上眼睛摊开任意一页去画。前两次翻到的主题我都嫌难,不会画,第三次就翻到了这页,而当我画好后,给它编号,才惊讶地发现,这一整页上,正好漏编了一个号,我的画顺着编个号就刚巧可以补上——真的太巧了(难道说这是编著者故意留下的小心机?不会吧?)!
这一巧合,让我和儿子乐了半天,真的觉得玩这本书其乐无穷啊。
不过,遗憾的是,我和儿子的画画能力都不到位,所以也画不出什么惊艳的画来。而作为一名画画业余爱好者,我对于画画的这些不成熟的想法,也仅限于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并没有得到什么专业的教导,因而如果有把人带歪的可能,还望路过的专家指正。
但套用《美中之美》译者推荐的话来说:“创造力远比正确重要”,所以,我觉得大家就放心大胆地去画吧,去好好玩一玩这本书吧!我相信,你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