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到底在想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坏人到底在想什么》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费兹 (Michel Fize)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下去 真的看不下去
●Do not covered up by the words.
●看看
●啊哈哈哈
●坏是什么? 最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书中举例全部来源于童话故事和小说 这本身就是虚构缺乏说服力的 书中条理不清晰 没有令人太深刻的观念 从涣散的句子中挑选一下就是 1.坏来自爱和恨 2.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 坏是相对的 3.没有人愿意被看作是坏 每个人都在伪装自己的坏 只有在利益攸关时才撕掉伪装 4.蓄意的坏才算坏 5.坏人缺乏同理心 6.坏与童年经历有关 7.坏人没有明显特征 做了坏事也不一定坏 最重要的是 我认为 坏人 只有在行动的时候 才知道 他们都是说一套 做一套的 不留余地 一路坏到底
●乱七八糟
《坏人到底在想什么》读后感(一):有一句很赞同
有些观点不同意,不过有一句话还是很赞同的。一个群体只会把它的成员往下拉。配合一下前不久看过的《蝇王》,再配合一下米尔格拉姆实验…….。人类真是邪恶且没有自治力啊。
不过我觉得,坏人和天才,都是比较极端的方面。也许坏人是人类出现天才所必须承担的代价?
《坏人到底在想什么》读后感(二):切入点很好 但是内容不知所云
切入点很好 但是内容不知所云 观点涣散 举例竟然用了很多小说。
实在是·····哎·······
(完)
为了充字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为了充字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为了充字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坏人到底在想什么》读后感(三):即使藏起了坏,也不会因为假装是好人而感到快乐
坏,前提是意图——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会去做坏事,那是因为心中有恶意。
无聊,也会让人堕落;
“会做坏事的人,常常是因为他们很不快乐。他们想要把心里的悲伤发泄出来。”
“我们通常见不得别人功成名就,会想拥有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因为那样幸福和美貌的可望不可及,所以令人向往。”
其实,坏人也让人羡慕:“坏人因着坏,可以尽情发泄,可以放空心中恐惧,不再害怕未知和未来。”看来,除了无知者,坏人也是大无畏的。
我想,最高明的坏,该是“让无耻小人感到惶恐的天使翅膀的人”。它是罪恶的鬼魂,又是正直的幽灵。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表示佩服,毕竟,能一直维持这种平衡的人,往往是感受不到真正快乐的人。
说实话,这真是一本很无聊的书。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如此深入挖掘坏的这么多信息,普及对坏人的认识。说实话,这本书仿佛在论证,无论先天还是后人,人都是坏的……只是,可能是绝对的坏,也可能是相对的坏。
所以,我决定以后正视自己的坏,坏的时候就坏的彻底,坏的无畏;而对待坏人的时候,就坚决无视,(*^__^*) 嘻嘻
《坏人到底在想什么》读后感(四):什么是坏人?
什么是坏人?
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我认为的好跟坏。坏蛋于是就是那些我认为、觉得不好的人;
对于迪斯尼动画片《小飞侠》中的虎克船长而言,坏人不是他,而是彼得潘。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根据他的经验和感受定义坏。
人生中什么样的状况下形成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呢?尼采强调,当权者都会把自己界定为好的,因为他们是好人,所有有用。
佛洛依德《文明的苦恼》解释种族主义和非我族类的恨意思如何运作的。
谎言只有在企图对他人造成损害时,才算得上坏。
人有时候也会伤害自己,只不过在对别人相对自己的坏之间,那条界线并非总是如此壁垒分明。事实上,对自己坏有可能是为了伤害他人。譬如,有人会借由自杀的手段让那个误解自己的亲人愧疚一辈子,自己不想活,也害别人活不好,而且还会沾沾自喜。相反地,他人行凶也许是一种自残的表现。
一个人对自己是怎么想怎么说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的行为。
孩子们,在那种小小年纪,总是母亲的翻版。只是版本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恶母无善儿,虎父无犬自。
所有的坏人都有的特征:
1.坏人不知公平为何物
2.坏人是煽动家
3.坏人会挑拨离间
4.坏人喜欢支配他人。
5.坏人对他人的痛苦没有同理心。
6.坏人喜欢坏事。
7。坏人不好有罪恶感
8.坏人没有一点要害谁
蓄意和对动机的完全意识是坏人形成的最重要元素。
做坏事机制
1.刺激,某种哦你令人不悦的情境。
2.情感,愤怒、嫉妒、恨意、寻求报复
3,回应,升华:另外寻觅爱的对象。
或自坏:对自己做言语或舌体上的攻击,如自杀。
或坏他:对他人做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
刺激会产生情感,继而引发坏的机制,它可以说一种真实或假设中的,影响到某特定群体及其信仰价值的威胁,整个社会或其中的一部分人,一年吃顿时觉得身陷危险境。然后,就会有一个公敌被指出来,通常是一个“不一样”——犹太人、阿拉伯人、黑人。这个因为与众不同而招致厌恨的公敌,就成了大家回应的目标,或是恶言相向,譬如发出种族偏见和恐外排外的言论,或化为具体的暴力行为,从攻击个人直到种族大屠杀都有可能。
坏的形式:嘲笑、谣言、激情、病痛
坏的原因:无聊、怨恨、焦虑、愤怒、仇恨、被剥夺
无聊时一切淫乱遂行之母
性压抑是做坏事的另一种理由
外在世界愈是残暴和忧嚷不安,我们就越容易感到焦虑,越可能对别人做出一些能暂时减缓焦虑的坏事,而焦虑是机体面对危险时的正常反应。
拥挤也可能引起凶恶的行为。
得不到爱或缺乏关心的后果也相对严重。
情感失调也可能导致坏的行为。
坏人坏事的动力和资源在哪里呢?
1.为了自己的利益
2.为了扩张自己的权能
3,增加自己的快感
坏人不光指蓄意在言语或行动上做恶者,还包括那些喜欢制造痛苦,从身或心方面伤害他人的人
做坏事也是一种觉得自己很有能力的感受
结论:
1.坏事人类的专利
2.坏和善一样,都是我们从人类老祖宗那边接收来的遗传,是人性的一部分。
3。我们还确认了只有在蓄意的状况下,才有坏可言。
4.我们还发现了原来没有绝对的坏,一切的坏都是相对的。
想写一篇书评。本书还可以复读一次
一直在想,以后有了孩子,怎么教辨别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坏人到底在想什么》读后感(五):坏人
“坏人”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宽泛,但是实际上能让人们严肃起来的只有一种,就是说那类在追求利益上会不择手段,而在感情上缺乏empathy的人。不择手段,就可能采用任何损害别人的手段,比如背叛、告密、欺骗、蒙蔽、愚弄、威胁、剥削别人;缺乏empathy,对于别人的损失、受伤、痛苦甚至死亡,没有任何心理上的不安。
荣格说:“凡人内心皆有一处黑暗地带,藏着一个危险的、好比政治斗争中那些隐形共犯般的同伴。”这就是我瞧不起荣格的地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历史上那些心底纯洁、道德高尚的人,难道被荣格吃了?南丁格尔、苏格拉底、斯宾诺莎这些人,内心有什么黑暗地带、危险同伴?这种区别只是在于,普通人只有普通的智慧,普通的智慧多半是生存繁殖的进化来的自动智能。肯里克在《理性动物》中列出了七大模块的智能,比如安全模块、求偶模块、合作与竞争模块,把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做归结为进化而来的“理性”。斯坦诺维奇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分,把人的智能分为来自system1的自动反应系统和system2的分析式系统(我在Kahneman的定义下使用),但是可惜他仅仅把这种区分用于狭隘地分离基因和载体的利益。基因不过是复制机制的桥梁,而人的存在,就是借助这种机制实现的。因此,并不存在基因的利益,只存在一种复制的机制。这种机制塑造了一系列的功能,不过是为复制成功服务,因为只有复制成功的现象才能不灭绝而延续。因此人不是要反抗基因,而是驯服和改进这些功能,使之不仅仅是为了复制,而且还可以为了更高的目标和价值。毕竟,人们为了自身的快乐吸毒,可不是为了基因的目标啊,基因并不希望载体去吸毒。
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是一种粗略得适合小孩子的分法,我小时候看成人电视剧,也通常简单把剧中角色分为好人和坏人。再复杂一些的概念,小孩子也弄不懂。所以严格来说,“坏人”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情形。但正如我说的,能够真正算得上坏人的,是那些缺乏感情、不择手段的人。还有一部分,虽然做了坏事,但还称不上坏人。他们一部分是有感情的自私者,一部分是有感情的无知者。有感情的自私者,属于自私本能发作,看到便宜就喜欢占,但是能够考虑到法律的后果而避开犯罪,甚至还有道德感并且在乎自己的形象;有感情的无知者,则出于无意甚至出于好意,做错了事。这些人的“坏”,往往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有些人看到地上都是垃圾,就也往地上扔垃圾,看到有很多人刻了到此一游,也产生了刻一个到此一游的冲动,大卡车翻了,有些人去捡车上掉下来的东西,其他人看了也跟着去捡,这是环境引发人放松对自己的束缚。在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做了一些不良行为或不让人满意的行为,对孩子进行心理折磨,比如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这些更多是父母出于无知而犯的错误。
但是,一旦在获得自己利益上不惜损害别人,而在损害别人上又毫无感情,这种人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坏人。白银案的高承勇,在杀人之后他的反应是什么?带走了别人的影集,在被窝里偷偷浏览这些影集来回忆杀害这个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这是非常可怕的。这类人是人类中最为危险的一类存在,他们没有抑制伤害其他人的心理抑制机制,即使忌惮法律,但出于冲动,依然会作出伤害他人的行为。高承勇这类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快感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基础上。因此,出于对快感的追求,就如那些吸毒的人对毒品的渴求,吸烟的人对烟的向往,色狼对女性的垂涎,他们会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去伤害他人。
如果仅仅是建立在报复心理上,这类人可能只是对跟他产生纠纷的人下手。药家鑫的残忍行为,只是针对在他看来对他产生了威胁的可怜的被撞翻的女人。马加爵也只是报复讥笑他的人。这些人不能说没有理性,甚至还有很强的理性。但是人的理性束缚常常抵不过现场的情感冲动。马加爵一定知道杀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情感上的复仇攻击冲动可以大过这种意识上明知的后果。朱令案的perpetrator也不一定不知道重金属中毒对人来说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复旦林森浩估计很清楚他下毒的后果,但是二案貌似都是因为生活琐事导致,可见如此受到良好教育,有过系统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依然有人无法克服自己的冲动,依然会残忍损害他人。
这些人平时也没有什么两样。会杀人的人,脸上并没有写字。人们对高承勇的印象还是木纳的老实人,马加爵可能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林森浩还很有上进心,Brendt Christensen在章莹颖案件之前,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会杀人。但是敏感的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不同(参看关于高承勇和Christensen的周围人的采访报道)。我相信,在这些人身上,不会有那种从心底生出的善良友好富有感情的特点。但是我相信这种感情存在。我小时候有次无意害死了一只小燕子,那种深入内心的懊悔和难过,让我现在一样刻骨铭心。我也相信,同样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他们对别人的生命一样爱惜,对别人的损失感到同情,看到别人悲伤也会悲伤,看到别人的痛苦也会痛苦。有些人在生活中遇人不淑,比如谈恋爱遇到那些分手威胁要么自杀,要么杀对方全家的,我以为都是没有注意对方自身的人格问题,只是注意对方对自己的好坏。我认为我们应该选择跟那些充满友善的似水柔情的人交往,而远离那些感情粗糙甚至匮乏、扭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