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请你滚出中国,中国人民不欢迎你
在这场新冠病毒爆发期间,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被新冠肺炎剥夺而去。一个个悲痛的事件,让我看了难受。
写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
我们希望所有奋战在中国一线的科研和医务卫生工作者们知道,在此次与病毒的斗争中,我们同您们站在一起。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小编某虽不才,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病毒及非典的专业文献。书写时,似感全身血液在奔腾、每块肌肉在用力;深信读者在阅读本文时也将会产生同样的感觉。
新冠病毒给我国带来沉重灾难之新冠肺炎(传染性病毒型肺炎)为何其来无影、去无踪的问题始终未解。然而,不揭示其真实起源,如何能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卷土重来发生呢?这原是个十分浅显稍有头脑者一想即明白之道理,但关注的人却不多。我的回答:否,否,否也!解开新冠病毒真实起源之迷,是关系到防控类似传染病、我国和全球安全甚至人类未来生存之万分重要的科学命题!人类传染病史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的传染病,都不会在一次发作后就销声匿迹――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8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404-405.
我们首先要了解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发生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但人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的严密性视之,在人群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需具有致病的病原体,但绝大部分病源体不能在外环境中长时间生存,仅在宿主(人或动物)体内生长繁殖。为达到传播的目的,病原体必须从原宿主(传染源)体内排出、(少数)直接或(多数)在外环境停留一段时间、经合适的门户(传播途径)侵入容易感受的新宿主(易感者),引起新的感染,如此周而复始,造成流行。在此,“易感者”指未受该传染病感染或未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疫苗而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见下)的个体。若易感者接触传染源及其污染物则易受感染发病;此个体虽然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疾病,但在流行中相对于传染源,仍称其为健康的易感者;为方便公众阅读,本章前几段将“易感者”写作“易感(健康)者”。易感(健康)者指个体,若对普遍易感的群体,称为“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3个基本条件,即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此和日常生中的电器使用相似:电灯亮,必须具3环节:①电灯:灯丝和输入电极均好,可接受电流输入并发亮;故易感(健康)者犹如上述电灯,受传染后即发病;②传输线路(主要为电线);应完好无损,能将供电器如发电厂的电流安全有效地送至电灯;故电线犹如上述的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由此,电器能用,三者不可缺一;若一个环节破坏,用电器即失效。相反将上述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打掉或控制其中一个,该流行即被控制;这是防控传染病流行的策略;打破3个环节。然而,善于思考者将发现,传染病在人群中具三环节后,若其各自孤立存在,疾病仍不能发生;尚需外力将其相互联系,才能引起流行;此外力两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即人类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因此,三环节在两因素之影响下相互联系,传染病即流行。流行后在人群表现四个流行过程特征(流行特征):强度、地区、时间和人群。流行过程包含 三方面内容:三环节,两因素和四特征。
那么不同发病阶段,患者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同,它由(1)潜伏期:短至几个小时,长至十多天、几十天,甚至几年、几十年;不同病种潜伏期不同。(2)症状期:大多数传染病在此期间传染性最强。如非典“超级传播者”即出现在此期有限的人传人可能也为此时。(3) 恢复期:多数传染病在恢复期的传染性减少。如非典患者分泌物排毒可达病后20多天;但初步流行病学研究,未见出院患者引起继发病例。(4)慢性期或慢性患者:如乙型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血吸中病、布鲁菌病(布病),常为该病的主要或重要传染源。(5)患者免疫状态此也为个体特征,但对于传染病流行病十分重要,个体即每个人体的免疫力,分为两类: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指受感染或接受免疫该病疫苗免疫后所产生、专门抗该种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力,包括体液免疫力和细胞免疫力。体液免疫力,通常称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蛋白质内,易测量;细胞免疫力比较复杂,主要存在于血液细胞、淋巴结、胸腺、脾脏和骨髓等免疫组织细胞内,不易测量。因此,患者免疫状态对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大。非特异免疫力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民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性肝炎患者,器官移植者、肾透析者和使用激素与免疫抑制药者等,若受感染非典病毒后,由于其非特异性免疫力低下,易成为超级传播者;且病情重、易患并发症。特异性免疫力高者:不仅个体在接
触传染源后不受染,将为人群抵御传播起一定的屏障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造成流行的主要特点和流行病学的意义给大家再阐述科谱一下,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病毒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传染源排出体外后至侵入易感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水平传播主要分为如下几种。(1)密切接触传播:即狭义的密切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引起,主要由污染的日常用品和手实现。
疫情之下,预防病毒,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收到快递包裹时快递到后可以礼貌地让快递小哥把包裹放在门口。用含氯消毒剂对包裹的表面进行喷洒消毒。30分钟以后再拿进门。如果是外卖送餐。也可以用酒精或者是酒精棉片对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在打开包装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自己受伤。用完以后的废弃纸盒、废弃物要尽快清理干净。不要让孩子和宠物接触玩耍。那么,下面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新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如何在家消毒防护呢?1、勤洗手。打喷嚏用手捂住嘴巴,或者手接触外界,很容易造成病毒传播,勤洗手,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播病毒因接触而带来的传播风险。2、室内消毒。家里家具,地板等可以用75%的酒精或者过氧乙酸擦拭或者喷雾消毒,定期消毒。家里卫生间,马桶,墙壁等可以用稀释的巴氏消毒液消毒,清洁卫生死角。3、空气消毒。常开窗通风,定期开窗更换新鲜空气,不能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推荐2%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4、衣物消毒。衣物在阳光下晾晒,紫外消毒。或者棉麻材料衣物用60摄氏度水烫洗,还可以用衣物消毒剂进行消毒。5、碗筷消毒。沸水煮15-30分钟,也可以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清水洗净。6、瓜果消毒。蔬菜水果可以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再清水冲洗干净。7、肉类消毒。在烹饪时候,彻底煮熟鸡鸭肉,禽类制品,猪肉都等,对菜板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8、社区公共环境消毒。社区公共环境及体育锻炼设施,使用含氯消毒剂,浓度为500毫克/升,喷洒消毒。9、注意咳嗽礼仪和手卫生。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或采用肘护,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餐前便后、擦眼睛前后、接触宠物或家禽后、接触病人前后等应及时洗手。
接下来编者继续给读者普及流行病学科谱。
谈到传播途径还有一个就是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经含病原体的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前者称为飞沫传播,后二者称为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患者或携带(传染源)讲话、咳嗽、打喷嚏等行为产生飞沫的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均能经此途径传播。由于飞沫较大,仅能扩散至传染源周围1.5-2.0即很快降落地面。
飞沫核传播:经飞沫核引起的传播。飞沫的外周,经蒸发,仅留下含病原体的飞沫核。其可在空气中飘浮约30小时,易感者吸入可受染。这个时候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接着我们再说产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那么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口罩使用知识,你学到了吗?这次疫情告诉了人们勤洗手、戴口罩的重要性。“出门一定会戴口罩,以前洗手就简单冲洗两三秒,现在按照专家的建议,用洗手液、搓洗不少于20秒。除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意识也深入人心。一个好的身体是对抗疾病最大的防线,不能外出锻炼时,很多大众也养成了在家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家跟着网络视频健身“。我还买了网上有氧健身的课程。另外,大家也都深刻认识到,不管是面对已知的疾病,还是未知的病毒,一个人本身的好身体,或者某种程度说的抵抗力强,就是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防线啦!面对疫情,我们会本能地产生恐慌和焦虑,给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心理自助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心理和情绪上的不适,以一种健康乐观的心态,来度过此次难关。1.既不能不在乎,也不要过度恐慌,主动关注由权威机构发布的防控信息,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对虚假和错误信息的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防止引起恐慌。
2.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如看电视、阅读、听音乐、运动、玩游戏,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
3.当不良情绪影响到正常生活时,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
4.如果你属于“恐慌”易感人群,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学会保护好自己,主动隔离过多的不当信息。
我们还可以试着合理地宣泄情绪,如做一些室内运动、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然后把这张纸撕掉。寻求同事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在累了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恢复,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集中隔离和居家医学观察人群可能会出现疑病、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被隔离者应自我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被隔离者”。就像新生入学一样,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权利和义务。当你完全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同时也不必过于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
(1)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可以通过打电话等方式跟朋友倾诉,可以找到有同样际遇的朋友,相互鼓励、倾诉、增强信心。这样能缓解可能出现的抱怨、愤怒、沮丧、孤独、被抛弃的情绪。
(2)转移注意力。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阅读、听音乐等帮助焦虑消退。
(3)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即使在隔离的空间内,你也依然可能成为一个助人者,能够找到帮助其他人的办法。
(4)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资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
疫情面前,出现一些不同于平常的心理、生理、行为反应,是任何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要正确看待。这些反应主要涉及情绪、躯体、认知、行为等几个方面。
情绪方面:出现紧张、担心、恐惧等情绪,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展为愤怒、抱怨、激惹、没有耐心;无助、失望;孤独、被抛弃感、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躯体方面:出现无法控制的心慌、胸闷、气促、出汗、腹泻;过于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头痛、精神性易疲劳;食欲减退;睡眠觉醒障碍;内分泌系统失调;血压不稳定、月经周期紊乱等。
认知方面:出现负性思维;不信任、怀疑;容易将个人的不顺心与应激事件(疫情)联系起来;压力增大;心态不稳定、脆弱、悲伤、患得患失等。
行为方面:出现回避、逃避行为;不愿与人交流,喜欢独处;发呆、麻木;反复查看与疫情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洗涤、洗手、消毒等强迫行为;开始吸烟、酗酒;冲动易怒,常发脾气等。公众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适情绪,主要来自于对“被感染”的担忧。要调适自己的心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过滤信息,注意防范。自媒体时代,各种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网帖等传播的所谓“内部消息”层出不穷,要学会甄别,选择阅读有事实依据或官方公布的权威资讯,运用科学的防护方式,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居家消毒等。同时,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远离负性情绪。居家适量运动,减少精神上的紧张。通常缓解焦虑的最有效方式是转移注意力。因此,如果把注意力分散到运动、放松、健身、亲子游戏等上面,对于焦虑、恐惧的体验就会变弱。从事这些活动,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提高自信心,促进脑部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请!注!意!
保持正念,相信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关注事实数据,保持正确的认知思维习惯,根据事实判断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例如,每日的发病率、治愈率、生物制剂的新进展等。只要我们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就是在为防治疫情做贡献。
最后,谈一点我对疫情未来发展的看法。随着时间和大家的努力,疫情会被控制住。但不会消失!会变得和流感一样,变得常态化。其对于传染病流行之影响,不言而喻。但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疫苗的研制成功,未来刚刚出现时将会被重视,被扼杀在摇篮里。
作者:金戈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