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理之戒》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真理之戒》读后感1000字

2020-09-04 19:0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理之戒》读后感1000字

  《真理之戒》是一本由[英]罗杰·斯克鲁顿著作中国画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真理之戒》读后感(一):序

  

本书是批判作品,也是哲学作品。我试图阐述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并将这部戏剧作为哲学反思载体。我自始至终都在强调音乐对于理解该作品的重要性,即便如此,我已尽可能减少技巧分析控制了其中一章(第四章)对音乐的详尽描述,并在附录里列举了包括主导动机在内的所有音乐范例

2005年,在人文学科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humanities)的支持下,我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了三场系列讲座,本书就于彼时开始撰写。萨拉–简·莱斯利亲临现场,激烈地质疑了我的阐述。我很感激她这些年来斗志旺盛鼓励,以及劝导我更严肃思考布伦希尔德的人物形象。我也要感谢保罗·海泽,他为瓦格纳的杰作所写的非凡献词给我提供了灵感,对该作前一版本评论更是澄清了某些争议。我还要感谢安德烈亚斯·多舍尔,他从学术与哲学两方面纠正了我的许多错误观点

菲利普·凯切尔(Philip Kitcher)和罗宾·霍洛韦对本书做出了敏锐而又具建设性批评,我从中受益良多。此外,我还离不开乔纳森·盖斯曼和罗伯特·格朗两位朋友慷慨鼓励。他们在我撰写本书之初便向我提供新的见解,若不是他们渊博学识及对音乐文化深入了解,我或许早已偏离主题。最后特别感谢出版人斯图尔特·普罗菲特,他对本书初稿做出了细致的批评,几经修改,本书最终与读者见面。

2015年写于斯克鲁托皮亚

  《真理之戒》读后感(二):走近作品,品读智慧

  

如果你喜欢歌剧,不妨来看看这本书;如果你喜欢哲学,也不妨来看这本书;如果你喜欢透过表面剖析内在,那也不妨来看看这本书。那就是这本《真理之戒》。

《真理之戒》的作者罗杰斯克鲁顿,一位英国作家哲学家。他的作品涉及很多领域,这与他同是英国国家学校院的研究员可能有关系。比如作品有《现代哲学简史》《音乐美学》等等。很想以想象一个喜欢研究音乐,美学的人,他还喜欢研究哲学。

而这本《真理之戒》则是一本关于歌剧里的哲学。这个歌剧是《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当代剧中佳品,也是难以超越巅峰作品之一,由此也让这个歌剧拥有了诸多粉丝

在第一章里,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作者理查德瓦格纳。这是一个性强势雄心勃勃的人;私生活有些混乱的人;据说对资助过他的人,并不友好,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是一个反犹太主义的人,由此他笔下故事和人物带有纳粹主义色彩。

既然理查德瓦格纳有许多粉丝,我们可以理解为,有真粉丝,也有黑粉丝。诚然这些敌意,使人们不能按作者理查德瓦格纳创作的意图去理解作品,那么作者罗杰斯克鲁顿由带我们走进这个伟大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从中细品。

1848年瓦格纳开始创作《指环》,那一年,革命运动来到欧洲。十八世纪后期,因为地方主权的竞争与启蒙思想推动了文化发展。瓦格纳进入大学时,正值黑格尔哲学占主流,于是《指环》最初构想为英雄故事。于是齐格弗里德就这样诞生了,他是一个英雄。

黑格尔的观点有个性,有自由,也有自我意识,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而这些,也在齐格弗里德身上进行了展现。比如他追寻自由,反抗阿尔贝里希等,比如他的个性。

通过作者罗杰斯克鲁顿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指环》构建的出来的,宏大的哲学世界。

瓦格纳认为,神话不仅仅是童话故事,而是某种秘密的阐述。这里提到《创世纪》中的故事。他的这种想法,让人想到与《地球编年体》的作者想法相吻合。

于是《指环》中也有神话特征,那便是有日耳曼民族前基督诗人用的押头韵形式,这便是《指环》诗文中的一大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出瓦格纳被格林兄弟等引发的思想洪流给带出来的新的想法,那便是幻想,幻想最初人类的世界。

可以说瓦格纳的思想,非常有趣,不同于普通人,他对于诗,对于哲学,对于童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也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富革新性和争议性的作曲

与其说这是解读作品,不如说是解读瓦格纳,更不如说是解读了历史。正是因为历史的推进,某些思想才得以诞生,才恰好被瓦格纳所吸收,刚刚被这个不安于现状的作曲家改进,创新,突破,得以将其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作品之中。

  《真理之戒》读后感(三):解读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一部被作者耽误了的作品

  

相比于纯音乐我更喜欢歌剧,因为古典音乐配上故事情节和歌剧演员们情感丰富的演绎会让一部歌剧作品更好的展现给观众,一部好的歌剧总是不断受争议,除了音乐部分,故事情节和作者本身以及深层意义的解读是评论家们的关注点,比如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史诗级的歌剧作品从制作到完成甚至时至今日仍然颇受争议。

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瓦格纳的政治倾向和自身个性上的不足影响了大家对其作品的判断,瓦格纳的作品带有纳粹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色彩,不仅如此,他在作品中歌颂禁欲,描写关系。他自己甚至与多个有妇之夫纠缠不清,他还苛待曾资助他的人,种种原因导致他个人名声臭名昭著。但他却是希特勒最爱的歌剧作曲家。

《真理之戒》这本书更像是为《尼伯龙根的指环》正名的解读之作,在一片褒贬不一的评论声音中,英国著名的保守主义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的解读像是众多声音中的一股清流。罗杰·斯克鲁顿,是欧洲大陆保守派思想家的领军人物,他曾论述保守主义的意义的作品影响深远,他教导人们应该从艺术和教育自身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内容。他的观点正如本书《真理之戒》如出一辙,提倡大家从作品本书挖掘艺术真理。

作者认为:“瓦格纳是伟大的伦理学家,他的作品高于他个人,他的性格是阻碍人们理解其艺术的绊脚石,这种敌意使人们不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来理解他的作品。”

鲁克斯顿从不同角度客观的阐述《指环》这部巨作中蕴含的智慧以及哲学思想。作者从瓦格纳的性格、时代历史文化背景、剧情、人物分析以及音乐赏析等角度让读者深入了解这部歌剧中的艺术价值,体验瓦格纳想要展现的世界和艺术真理。

罗杰·斯克鲁顿

在谈及作品中悲剧的色彩部分,尼采抱怨瓦格纳塑造的人物缺少悲壮色彩,他认为这是一种对艺术性的漠视。然而,作者则认为“瓦格纳是第一个认识到悲剧体验类似于并且来自宗教仪式感的哲学家。”悲剧是选取人生的转折点并将其定格为宗教牺牲,故事的寓意不在于牺牲,而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人知晓其寓意。宗教向我们隐藏了深藏的真理,而艺术将其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本书中,作者对很多评论家片面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唯一目的是想向读者阐述瓦格纳在《指环》中所要表达的愿景,他认为这愿景不仅对瓦格纳时代以及对今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真理之戒》读后感(四):如何欣赏一部歌剧?

  

目前,美国正经历经济阵痛期,迎来了史诗级破产潮。

为什么会用“史诗”来形容?这也算是西方的传统了,比如最早的《荷马史诗》。

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中世纪四大史诗之一的《尼伯龙根之歌》,给大家推荐阅读《真理之戒》。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杰·斯克鲁顿。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通过《真理之戒》构建了一个《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哲学世界。

01 从史诗到歌剧

也许很多人都读过《魔戒》,或者看过《指环王》的电影,殊不知《指环王》(即《魔戒》)的创作者托尔金是史诗研究者之一。《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牛津大学教授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托尔金正是受到《尼伯龙根之歌》的影响,创作了《指环王》。

罗杰·斯克鲁顿的《真理之戒》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

《尼伯龙根之歌》大约作于1200年,作者为某不知名的奥地利骑士。瓦格纳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

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生平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从最初的构思到完成历时25年。这部根据史诗改编的歌剧是集瓦格纳艺术创作与哲学思想之大成的作品,被认为是歌剧中的王者。

罗杰·斯克鲁顿说:“我试图阐述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并将这部戏剧作为哲学反思之载体。”

02 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尼伯龙根之歌》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

克瑞姆希尔特(Kriemhild)是勃艮第王国的公主。一天夜里她梦到,她的山鹰被两只山雕撕咬成了碎片。母亲乌特认为此梦乃大凶之兆,山鹰之死预示着齐格飞将遭逢谋杀。齐格飞成长于克桑腾地区的下莱茵一带,以力大无穷和勇猛果敢著称。青年时代他便周游列国四处历险,从而征服和占有了大量的财富,尼伯龙根宝藏、魔剑格拉墨和一顶神秘莫测的隐身盔。他斩巨龙、通鸟语、浴龙血,几成刀枪不入金刚之躯。可惜由于沐浴时一片菩提叶飘落肩胛,因此这一龙血未及之处便成为他全身唯一的致命要害。

以上是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部分剧情,那么歌剧对原著进行了哪些改编呢?

瓦格纳根据《尼伯龙根之歌》改编的叙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精糅了英雄史诗与神话,展现了北欧神话应有的壮丽与华美。

歌剧中加入了神话与奇幻的元素,使史诗变得更具宿命与悲剧感。

萧伯纳写过许多音乐评论,我最喜欢的就是《瓦格纳寓言》。看来,萧伯纳认为瓦格纳的歌剧是寓言。

然而,《尼伯龙根之歌》并不是寓言作品,而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

它讲述的是人类自己的故事——新世界的故事及原罪的由来。

03 独立意识是人类的原罪

原罪本来是一个宗教术语。当年的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因而犯了罪。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和独立意识。为什么说独立意识就是原罪呢?因为人类不想受到自然秩序的束缚。

别看这本书很贵,里面的图片真的很精美哦!值得我们买回家珍藏。

  《真理之戒》读后感(五):《真理之戒》:真正的艺术家站在作品背后与观众直接交流

  

有人说,瓦格纳的作品是古典音乐当中的摇滚重金属。

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一生创作了多部音乐剧、钢琴曲、声乐曲等众多音乐作品。总体来讲,瓦格纳的作品比较重口味,他本人非常喜欢用管乐,因此作品声音宏大,气势磅礴。这也是瓦格纳被冠以“古典音乐当中的摇滚重金属”的原因所在。

1874年瓦格纳61岁的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历时26年的创作过程终于完满地划上了句号。

自1848年瓦格纳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散文草稿之后,这部作品几度被搁置,甚至于瓦格纳曾想要放弃。

1950年瓦格纳流亡期间,在作曲家李斯特的帮助和鼓励之下,瓦格纳重拾信,继续写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文字脚本 。后经多年续写及反复推敲,这部作品终于得以问世。

路德维希二世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国王)是瓦格纳的忠实崇拜者和资助人。1871年至1876年间,路德维希二世专门为《尼伯龙根的指环》建造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剧在建造之初,就处处以瓦格纳歌剧(特别是《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需要为出发点,所有的设计和建造都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的。

一个剧院只演一个音乐家的作品,这在世界上所有的剧院中都是极为罕见的,由此足见瓦格纳及其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

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另一个名字叫《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夜》,这是因为,按照瓦格纳的安排,完整演奏这部《尼伯龙根的指环》需要连续演出三天时间。

《尼伯龙根的指环》整部剧作长近16小时,包括有:前夕《莱茵的黄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齐格弗里德》、第三日《诸神的黄昏》。

据说,瓦格纳在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时故事是倒着写的。也就是说《诸神的黄昏》最先完成,《莱茵的黄金》最后完成。然而,整部剧的乐曲却瓦格纳按照正序顺序谱写的。

最夸张的是,第二日《齐格弗里德》的曲子谱写了16年(其中3年同时在为第四部《众神的黄昏》谱曲)之久。

《尼伯龙根的指环》被誉为近代伟大的艺术作品。英国国家学术院研究员、作家、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在《真理之戒——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一书中,对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不惜溢美之词,大加赞美。

罗杰·斯克鲁顿称赞《尼伯龙根的指环》为13世纪初期的一部史诗。在这部音乐剧中,瓦格纳试图借助戏剧彰显音乐力量,文字不再高于音乐,甚至音乐比文字的地位还高,因为文字借助音乐表达。

《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世界是人类情感的产物,这些情感被拟人化为众神、精灵、巨人、半神,还有原始的力量。

有人将《尼伯龙根的指环》与托尔金的《魔戒》相比较,因为两部作品都是依托于欧洲神话故事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样恢弘、同样震撼,最重要的是都有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故事开篇——莱茵河底,三位看护莱茵河黄金的少女挑逗着代表邪恶的尼伯龙根家族的侏儒。当侏儒知道只要发誓永远抛弃爱情就可得到黄金,戴上用黄金打造成的指环就可统治世界后,侏儒便发出毒誓偷走黄金。

而《魔戒》中的“魔戒”同样具体控制人心、控制灵魂的作用。于是,有人说《魔戒》是对《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变相抄袭。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用罗杰·斯克鲁顿在《真理之戒》的解读比较恰当。

罗杰·斯克鲁顿说:真正的艺术家站在作品背后与观众直接交流。作品呈现出一个完完全全的想象中的世界。如果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在每一个关键的问题上真实地反映生活,因为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取决于所展示的人类的共性。

从这一点上来说,《尼伯龙根的指环》和《魔戒》无疑都是成功的。

如果你没有机会欣赏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可以看看电影版《尼伯龙根的指环》(2004年上映,乌利·艾德执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