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证券分析(上)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摘抄

2020-09-06 19: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摘抄

  《证券分析(上)》是一本由格雷厄姆 / 多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证券分析(上)》精选点评

  ●学生出品,翻译太烂。

  ●#沐斋书影音#书大赞。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小心再小!顺便培养投资基础能力

  ●我知道永远也读不完这本投资者圣经

  ●CFA就是源于这本书

  ●没读过!

  ●非常适合一级市场的人阅读,尽管所有的案例都以美国公司为主,但是在债券上,也结合了cfa的fix income来详尽解答,从未专业的涉入过一级市场,但的确一定要读的圣经。

  ●才翻了30页就找到5处拼写错误常识错误和语法错误,这是态度问题!群大出版社+湛卢文化=毁灭经典

  ●我长进

  ●吃力不讨好的上册 主要论述券与优先股 及 衍生产品 的选取及交易套路筛选模型构建 富含19世纪 2~30 年代的 老案例标本 85%急功近利的读者 读不完 或者 翻不下去 死在这本上 ,极其枯燥 甚至有过时嫌疑 ,但你不读 又对 全书 灌输安全边际 理解透彻 ,想 快速切入正题可以直接跳过上册 读下册 这种排版设定 有点脏 顺带一提 翻译一般 另有几处 概念及案例 与原书 估计出入 还是少一星 有出错的地方

  ●这个不用介绍价值分析的开山之作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一):人大翻译版实在太烂,别浪费时间了

  在海图借的人大翻译版,实在太烂,让我都怀疑译者会不会讲中国话,基本语法都过不去,完全不知所云,用google自动翻译都不至于翻成这样吧

  那些评4分5分的,你们真看过这本书吗?

  那些评4分5分的,你们真看过这本书吗?

  那些评4分5分的,你们真看过这本书吗?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二):书许是好书,但被翻译毁了

  上册主要是一些投资理念东西,勉强忍着看完了;下册着眼于具体的案例分析,举了很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问题作为例子,这时我终于忍不下去了 —— 拜托出版社,能找个学过会计靠谱翻译吗?

  “固定资本”是个什么东西?

  “费用盈亏”又是个什么东西?

  果断弃书,找原版去好好研读。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三):书是好书,就是翻译烂到有点离谱

  开始还怀疑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找了原版的英文书做了下对比,原版书都比翻译后的好懂。尤其是翻译里面出现的对于金融知识缺乏现象比比皆是。更烂的还有把1947年翻译成1947美元这样的错误(具体数字可能有记错)。后来换了海南出版社的十年前的那个版本,才又让人有能读下去的感觉了。及其不推荐这个版本的该书。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四):枯燥的经典

  证券分析是投资大师、巴菲特导师格雷厄姆的一部著作,集中了格雷厄姆证券投资的思想和理念。然而这本书发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虽然干活满满,但就其内容而言,可能与今天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理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中的普世价值还是值得借鉴和回味的,尤其是被格雷厄姆尤其重视的安全边际的寻找和确定,还是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这本书的上半部有了90%的篇幅在分析债券和优先股部分,只有不到10%的部分涉及了普通股。可见,在格雷厄姆看来,当时的普通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债券和优先股这两种投资工具上来。当然,没有投资是百分百安全的,包括企业债券。有很多发债的企业,多年以后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导致债券投资者不能按期收回本金。也有很多企业,因为收益连年下降的原因,导致债券利息被延期支付。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上也是马不停蹄,比如后来出现的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格雷厄姆也做了详细分析。格雷厄姆对有些公司计算利息覆盖率和股息覆盖率时采用优先扣除法进行了深刻批判。优先扣除法即通过每项扣除逐次计算利息覆盖率、股息覆盖率等,这样计算覆盖率的话,或导致可能优先股股息覆盖率大于债券利息覆盖率,从而给人一种优先股安全性高于债券的错觉。对此,格雷厄姆建议采用完全扣除法,即优先股股息覆盖率计算时要将债券利息和优先股股息合计考虑。格雷厄姆在区分投资和投机方面着墨较多,总的来说,投资主要依据的是过去的数据,投机主要依靠的是未来的预测,但是两者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普通股部分,个人投资者甚至是大型投资者逐渐放弃了过去严格遵守的投资原则,即对投资对象过去经营状况和盈利情况的严苛要求,逐渐转向对投资对象未来盈利趋势的判断,借以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使股市投资越来越具有投机性。格雷厄姆严厉批评所谓的股票评论及股市预言家,他也反对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对股票价值的计算。

  总而言之,该书上半部分对于当今投资者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在投资领域帮助也有限。一是因为当前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可供投资的对象以及投资参与者与上世纪初不可同日而语,寻找市盈率低,价值超过价格的债券或股票几乎不存在;二是目前财务报告准则比上世纪更为完善,当然财务作弊的手段也更为高明。但是有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比如人们贪婪的欲望,股东和管理层的博弈,试图粉饰业绩的努力等等。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躲猫猫游戏永远不会终止。

  《证券分析(上)》读后感(五):翻译基本毁掉了本书(人大版)

  观点非常有价值,但是翻译毁掉了阅读体验。看了前60页,有点读不下去。找了英文版来看,发现原版的文字简洁优美,流畅地道,而翻译啰里八嗦,词不达意,甚至不知所云,完全无法卒读。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巴菲特的序言最后一句是:

No gift has meant more to me.

  被翻译成了

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其他礼物能包含如此的深意了。

  高中学过英语的都知道 mean 在这里的意思是说“(这件礼物对我)很重要、很珍贵”,被翻译成“如此的深意”简直莫名其妙,表达十分别扭。

  第二个例子,Seth A.Klarman 序言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After all, it is easy to confuse genius with a bull martket.

  被翻译成了

毕竟,就连天才遇到牛市都会犯糊涂。

  这句的翻译完全错误。原意是牛市中人人都能赚钱(猪都能飞上天),所以在牛市中赚钱的人不一定天才。原文根本没有说天才会犯糊涂,而是说人们很难辨别在牛市中赚钱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本身是个天才,还是因为牛市本身。

  第三个例子,Seth A.Klarman 序言第五段第三句话:

the incremental benefit of gaining more is typically eclipsed by the pain of having loss.

  被翻译成了

获取更多收益所增加的利益,常常伴随着些许的痛苦。

  译文把“eclipsed by the pain of having loss” 翻译成了“伴随着些许的痛苦”实在是不负责任。首先,“having loss”(损失)没有被翻译出来。然后,“eclipse”(为...所笼罩,这里指损失的风险远大于收益的可能)也没有被翻译出来。

  第四个例子,“一系列价值观”的最后一句话中:

...due to broader-based interest in the stock market ...

  被翻译成了

...由于股市的利息基础扩大了...

  interest 在本句的意思应为“兴趣”。原文意思是由于人们对股市的兴趣越来越大(更多人开始在股市寻找优良资产),低价的优良资产越来越稀缺了。译文的翻译很像是先把interest翻译成“利息”,然后生拼硬凑出“利息基础”这么一个词来。感觉作者对原文完全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把握原文内涵就开始强行翻译。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场灾难。

  这么简单的句子都翻译不好,可见本书的翻译质量实在堪忧。而那些更具思辨性的段落,翻译后就更是诘屈聱牙,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我才把原书对照读了几页就能发现这么多错误,后面应该是更加惨不忍睹。希望阅读本书的人最好还是去读原文,可以将翻译版当作参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