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X的悲剧》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X的悲剧》读后感100字

2020-09-07 20:1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X的悲剧》读后感100字

  《X的悲剧》是一本由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X的悲剧》精选点评

  ●缜密

  ●完美的推理!不愧是第三代的大人!强推哦~!

  ●神作。。。

  ●卧槽…太精彩了,果然是阅读之前没有真相啊!电车、轮渡、列车三件连续三个场景如同了一部制作精良的三集迷你剧…准备再入手几本大师作品了,后悔初就买了这一本典藏版,现在都难买到同一系列的了啊

  ●四年后重读x的悲剧,经典果然常读常新。

  ●非常华丽

  ●令我有点惊叹的是作者“从来不屑误导读者,从来不向读者提供无用的信息”= = 貌似也真是这样。故事平平设置得也算巧妙。看到雷恩先生的欧式古堡跟崇尚莎翁的各种台词,我就觉得要是有改编电影版本就好了……

  ●推理部分精彩!

  ●确实逻辑

  ●读完了,很好看

  《X的悲剧》读后感(一):如果你是基督山,却不是伯爵,你会怎么做?

  【有轻微剧透】 用侦探小说手法写《基督山恩仇记》,只是这里的基督山没有得到高人指点,更没有挖到宝藏,单单凭借着刻骨仇恨完成复仇,然而,仇恨是一个人最大的牢狱,所以基督山最后重获自由了,而这里的凶手却重回铁窗。 还有,这里的凶手塑造的很成功,相反一直是智慧化身的侦探却有点不真实

  总之,绝对是一部尚佳的侦探推理小说,最后破案的不是在现场奔波劳累搜集证据刑警,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基本演绎法。

  《X的悲剧》读后感(二):珍惜生命,远离奎因

  读(或者听)奎因老师大作实在是一种折磨。为了最后解谜的小小快感,要忍受奎老大量无用息和明明知道是误导的侦破枝节

  中国橘子就是这样,扯了200多页, trick就是一个领子,什么人物关系动机,全都是完全无用、完全可跳过的幌子

  X最后的推理还算是精彩,但中间毫无必要的枝节和误导实在太多了。媒介即信息一点没错,侦探推理小说卖的是trick,但是就算再精巧的trick,也可以用两到三页纸讲清楚,所以读者必须顺带消费大量的废话。侦探推理小说是一种病态体裁

  还是福尔摩斯比较明快,基本都是中篇,而阿加莎波罗故事里的支线都是有趣味的。但奎老就让几个傻警察去跑那些完全是noise的线索,太不厚道了。

  《X的悲剧》读后感(三):老套路在继续演绎

  警察依然是正直无助的,罪犯依然是隐藏在层层迷雾背后的,“福尔摩斯”依然是完美的。

  只是,作者用优雅的老演员雷恩扮演了咨询侦探的角色。没案件时候,老演员就在那座无法想象舒适哈姆雷特山庄养生,并关注报纸新闻中的凶案,坐等可怜的萨姆巡官上门求教。

  当案件伴随着萨姆的叙述和雷恩的询问在读者眼前展开的时候,一些读者会试图猜测真凶,但还是请耐着性子看到点石成金的谜底揭露前,并确认自己仔细读过所有的环节。即便是这样,要猜出谜底的难度仍然是很大的,否则推理小说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当然,谜底是否出乎预料,其逻辑是否严谨,环节是否层层递进,以及它们在故事中的体现等等,这些是推理小说是否精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少,《X的悲剧》的谜底精彩非常。老套路仍然能够产生出精彩的推理作品,这是让人欣喜之处。

  至少,《X的悲剧》的故事还没那么单调枯燥,疑问、铺垫、伏笔、蓄势,都在谜底揭露的时刻,让我感到异常满足。

  但一部大部头的推理小说还是让人倍感压力,就像我不喜欢长篇大论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的书评影评一样让人头皮发麻。如果作者能将故事本身做些精简,环节再紧凑些效果会更好,这会让读者在短些的篇幅中与作者进行智慧的战斗,虽精疲力竭屡战屡败也还是在精神上臣服于作者。

  我对推理小说是否精彩的判断依据是,如果读者在故事中已猜到结局,那这就是一部失败的推理小说。任何小说都有漏洞,推理小说也不例外,毕竟读者不是作者,无法存在于作者创作时的思路中,更无法以作者的思路观察整个故事,或者换一种说法,任何故事的结局并非唯一,作者只是给出了一个他认为最适合的结局,一个能让大多数读者臣服并满足的结果。

  《X的悲剧》读后感(四):辜负友邻的深情赠书了

  一般而言,没看全的书我是不作评价的,因为没有资格。

  我在看到110页左右的时候,决定去看结局。

  剧情拖沓,连环杀人,完全吸引不了我的兴致。

  我看结局的时候,庆幸忽略了过程。尼玛苦积虑这么多年啊。。。

  我自己的推测:死者(朗斯特里特)手指被扎。这必然是个化学配方药引为主线。

  作者狂费笔墨,描述死者亲吻、喝威士忌、和N个人握手、拿报纸、掏银质眼镜盒、拿信封、抽信、与人拥抱、跳舞、手放在左手口袋、被演员女友抓扶左臂、上车(拥挤),买票(右手拿钞票、被找零,此时没有交待左手何时离开左手口袋A)、被女友抓扶右臂(左到右的变换)、(此时左手已经离开左手口袋B)抓吊环、左手被扎、用手帕擦血、再掏眼镜盒、拿报纸在手中、倒地。。。

  在A与B之间,口袋被放置凶器。

  那么,重点是,凶器谁放的(可以是车上的每一个死者经过或者附近的人)。毒性发作原理,能更简单一些么?淬尼古丁。根本没有高级的化学配方设置好么,我早以及设想好了银、报纸油墨、信封、信上涂药、此前喝威士忌。。。尼玛我押题都押在化学上了好么。

  结果作者(我不知道伟大与否)让个警察(乘客)把车上最不该下车的人派下车了,我C,狗血就狗血呗,然后还补充门窗关严以挡雨云云,为的是实现封闭的车体空间。

  所有此前的描述都TM白费了好么。尼玛我就剧透,售票员!败让售票员下车啊。就他出入这封闭空间了。

  其实,你这个时候直接告诉我凶手是X,我连结尾的解释都不看了。这不是在描述杀人事件,这是刻意在编造杀人事件。而且编的很拙劣。

  看到后来的解释,易容、偷换身份、甚至船上死者都靠最最表面的迹象来鉴定。那个时候落后,没有DNA,但死尸就这么容易被警方混淆身份啊?

  哈哈,唇读,智慧的思考,古堡,装13犯。容我背着你吐一口唾沫,或者直接吐到作者嘴里,一口好象还不够分。。。

  亲,去看看卡拉马佐夫兄弟吧,剧情比这高明多了。

  如果这就是嫩们喜欢的推理剧情,谢谢,你们自己推吧。

  -----------------------------------------------------------------------------------

  再次致谢赠书的友邻。我稀烂的阅读水准辜负了你的赠书。我礼节性的打了三星。

  此外,深切问候满屏的日系推理作们,希望你们继续加油写作(虽然我一本都没看过),最好多点儿冰恋什么的,因为,消灭这个民族的责任,都靠你们了!

  《X的悲剧》读后感(五):追逐途中,你还记得你的初衷么?

  读完《X的悲剧》,首先想到的竟是前不久刚刚读过的阿婆的《三幕悲剧》。

  1、 同样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凶手制造了第一起谋杀案;

  2、查尔斯爵士通过扮演管家,在制造第二起谋杀案时成功将众人的目光集中在7人之中;X也同样嫁祸了隆催斯的朋友,并在第二起谋杀案中发生角色转变;

  3、《三幕》中首先进行调查的并不是波洛,而是凶手查尔斯爵士和萨特思韦特,而在调查的前期波洛对案件的了解是由这两人复述而来;《X》雷恩则是通过萨姆和布鲁诺了解案情。

  毫无疑问,阿婆和奎因都是推理界的大师。游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你所了解到的案情以及证词也正是波洛和雷恩所获知的,并无丝毫隐瞒之处。区别就是你是否善于思考和对细节的敏感。

  《X》第一幕凶杀案发生后,除却凶手是谁,最大的疑问在于作案工具的凭空消失。当雷恩问及是否车窗全程紧闭时,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我相信在事先提示的情况下,不笨的人通过仔细阅读都一定能获得与雷恩一样的结论。警察想不到、读者也猜不到,这正是逻辑与感情色彩在运用中的巧妙。

  换言之,假如第一幕是一道推理题,这时把隆催斯身边的朋友换成一群不相干的人,那么作案工具凭空消失的疑点几乎已经不构成疑点了。

  再到第二幕,伍德之死以及雷恩的取证。假设同样把它换算成一到推理题,再刨去之中多余的部分,只留下死亡情景以及所有证词,你也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X的悲剧》的确能称的上是推理中的经典之作,除了我不能接受的雷恩角色扮演的游戏(否则以这样高明的易容术,凶手完全有可能在作案时假扮他人从而更有效率的嫁祸)。

  书中第二幕雷恩帮助德威特胜诉后对萨姆和布鲁诺的指责(也算作对莎士比亚剧的吐槽》也颇具亮点。

  “我要说的是,这种强调明星的做法,对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莎士比亚而言,是极严重的亵渎行为......强调了重点有了偏差,目标不可能达到.....你们,萨姆和布鲁诺检察官,你们的谬误如出一辙,你们在面对这桩罪案时,修剪原有的内容,调整原有的结构,为了迁就德威特是凶手这个结论,不惜重新塑造这桩罪案,也就是不管德威特是否符合这桩罪案的真正内容......而一种假设导致出一种和事实矛盾不相容的不正确结论时,这只表示,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忘了是冯少的哪部电影,有句台词说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想泡却泡不到的妞、想死却死不了的上司。换言之,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于是,身边时常有这样的例子发生:A当初疯狂爱着B,多年来始终苦苦追寻,到最后反而忘了爱上他/她的初衷,最终爱情沦为控制欲,坚持太久一如《十字架》中发生在那个充满兽性欲望村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38540/)的悲剧。

  人类往往会在追逐美好的途中迷失,以致于忘了初衷,从而变得扭曲。

  阿婆除了擅长推理外,对揭示人性也颇有心得。再回到《三幕》,查尔斯爵士在彩排杀人时,为何会邀请名侦探波洛:彩排杀人是随机的,如果不是波洛被杀,他不怕被揭穿么?这正好反应了查尔斯当时的一种心态:自大以及对自己策划的谋杀案如艺术品般的欣赏。

  这正好说明了他在追求的,只是一场完美的、不被人觉察的谋杀案,而并非自己和蛋蛋的爱情。与其说这场谋杀案是为了清扫结婚证的障碍,倒不如说是这张结婚证给了这场谋杀一个美丽的借口。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你也在追逐,有关初衷,你是否还记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