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奋斗》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中国式奋斗》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6-01-11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同深受
●不知道抽样的样本是否合理,但是至少是在数据支持下选择的几个标准人物来做纪录片。纪录片叙事挺流畅,也是以小人物看到大群体,并且一直给予数据支持。旁白声音与语音都很不错。整体非常好,不过一直把1%抽样调查挂在嘴边有点烦人。
●嘻嘻
●5年前读“蚁族”,我看到的是对前路的绝望和迷茫,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不知道要往何处去!如今看“奋斗”,看到同龄人不畏生活的艰辛,依然为理想拼命奔跑,从追逐到困惑,再从坚持到绽放。生生不息,前行不止,我知道自己不会一直孤单,相信未来的一切都将是美好的。
●了解下同龄人的状况,传播些正能量。基本上每个青年的故事都提到了在京住房的问题,这也是在呼吁一种改变,这些有着崇高理想的青年不应该总在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艰难选择。
●给人启示,能在其中找到大多数人的影子,看到中国城市的缩影。一份职业,因为挚爱,便可以坚守一生。
初期看到介绍,差不里,知道是宣传正能量。不过,没必要带着一种敌视去看待。结合自身还学的还是能好感知到。
总体,
责任感使命感,对自己的,对社会的。这也包含了坚持。单纯说坚持,没劲儿。
有担当,有个人的,有对社会的。这也是当时看《无问东西》给我的感觉。虽说时代不同,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也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过多的看重个人方面,又或者单纯提倡对社会的使命感忽略自我也不行。要中和。
《中国式奋斗》观后感(二):官样文章
很难想象,在刁总都会蛮拼的时代,一系列青年字样打头的主流宣传掺杂平权意识的混合体机构会奉献出这么一篇官样文章。如果用此手法做个中老年系列,那一定是没有违和感的。没有技术性的问题,都是理念的差异,套路的区别,在老态龙钟的笔法里,这还是省劲儿的那种。解说词无甚分量,串词而已,对群体的描摹没有更走远一步。现在是闭着眼说大实话的时代,大家都会纪录的手段,却不一定有纪录的意识,起码对片子对人物的控制都隐蔽些,不是拍点桥段凑些人数就好的呀。其因其果都说明逼体位仍然是权威的盘踞,一时表面的繁荣。
刚看了第三集,记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吧。
1、44.2%的北京公务员并不出生在北京,是求学、就业才过来的。
2、做法医的那个姐姐谈她工作的三个五年的不同变化,做法官的小哥哥谈自己从兴趣到职业责任感的转变。
3、广电工作的小姐姐下班后会上好几个学习班充实自己的生活。
4、交通部门的小哥哥和妻子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5、在街道工作的小姐姐希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平凡,真实,琐碎,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工作本来就是这样,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这样。
《中国式奋斗》观后感(四):还能更假一点吗?
一位在中院的法官,月薪5000多,所以只好与父母租住在62平米的楼房内,月租2500元。北京有这样的房子?告诉我,我出4500!还是这位在中院上班的法官住在燕郊?而且这位仁兄31岁,已经工作9年了,那么就是本科毕业就近法院了,然而他学的是计算机,在法院实习的时候,对法律感兴趣,辅修了法律。按照他毕业的时间,那个时候人大的土著法学硕士都很难进基层法院了,这样只是辅修了法律的就可以进中院?
一位文化系统的公务员,月薪5000多,每个月贷款就要还3000多,工资所剩无几。公务员没有公积金的吗?而且贷款3000,已经比租金都便宜很多了。
还有一位企业愿意出三十万年薪聘请,但是仍然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愿意留在月薪4000多的岗位上,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