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移动图书馆》的读后感大全
《骆驼移动图书馆》是一本由[美]玛莎·汉密尔顿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人失落的尾局…
●理解死“只是,在画画一事上,他欲罢不能。于是,他就画了”的心情了。结局才是高潮,但前面铺垫太败笔了!!!
●在给两星和三星只见我犹豫了数次。我承认我在追求神经病的粮食时还会时常地冒出低级趣味,比如说迷恋一些亮丽的鲜艳的封面。排除掉封面,这本书就是一本语句啰嗦,内容贫乏的书。后来捐掉了。
《骆驼移动图书馆》读后感(一):传统思想与外面鲜活生活的碰撞
菲儿是个坚定的姑娘,她陪同骆驼图书馆走进小部落,带给当地人了解外面鲜活生活的可能。同时这一新鲜事物——图书的进入,不断冲击传统观念。在这种冲击下,有着不同经历的书中人或争取留下图书馆,或想办法驱赶它。他们的行为形成书中的冲突,带领读者步步深入。
女性的骨子里都有一股逆劲儿,和电影《蛹》一样,文字的色泽让你感到踏实和纯粹,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但足以然你茫然不知所归的疲倦和麻木得以释放然后溜走,给你一片有关理想的净土,在这里你可以倾听不多言且不动声色,你坐定就好。你觉得非洲离你很近又很远,忽明忽暗的光线以及高温中奔走的大漠骆驼队,饥渴又充满勇气和执着。高二的暑假,我坐在这么一个苍茫有炙烤的下午,我喝茶,把厚厚的暑假作业放在一边,自顾各的翻着小说。获得这种心底的温度以及这片沙漠的温度。
美国白人女人带着满载善意的移动图书馆到蛮荒的沙漠中传播文明,但在有着自身深厚根基的游牧民族部落中得到的除了感激也有抗拒与敌视。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旅途遭遇故事,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对于文明碰撞的思考。
求知若渴的孩子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教师从图书中看到的是光辉的未来,坚守传统的部落长从图书中看到的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消逝。
《骆驼移动图书馆》读后感(四):现实的冲突
一个落后的非洲部落,固执,迷信,守旧,愚昧。
一个充满理想的图书馆员,抱着书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
两个有天分的部落孩子,向往美好的生活,和现实的冲突。
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之花。
构成了一部看完后,震荡于胸的小说。
有些梦想只能实践,却不会实现圆满,是一场徒劳的梦。
没有结果的爱情,可以在回到现实后,刻骨铭心的缱绻。
少数人的善念,不可能改变千百年的风俗。
无奈的努力,揪心的旅程。
一本很好看的书。
《骆驼移动图书馆》读后感(五):非洲归来
想去看看那个有米帝帝玛和Mbu的黄沙大地究竟是什么样。
人人都在说慈善,爱心,文明,感化。然而,表面和蔼的慈善却只是场娱乐大众的政治秀,轰轰烈烈的爱心奉献也许根本不为人需要,一种文明的入侵有可能杀死另外一种文明,感化的到底是别人还是你自己。
“这些思想单纯的人过的是与世无争的生活,安贫乐道不也是一种智慧么?一阵雨,一碗米,都能叫他们称心如意。”
骆驼背上走来的大千世界,诱惑着部落的年轻人蠢蠢欲动,插翅飞走。这不是大饥谨,不是大灾难,但会使米帝帝码水源干涸,树枝枯黄,祈灵所变成博物馆,同龄组消失在天涯。
我深深赞赏白人女小姐的勇敢善良,放弃资本主义的享乐生活,奔赴遥远非洲,只是为了“我知道我生存的世界以外还有别的重要的事物,我必须见识一下那些重要的事物,才算不需此生。”
见识见识就够了。如果有人说再见,记得要为曾经的一眼万年轻轻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