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风琴·看听读读后感精选
《管风琴·看听读》是一本由马慧元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39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有干货
●相对前两本而言,得用披沙拣金这个词。
●从第117页开始,酣畅淋漓读下来的感觉真好,之前《北方人的巴赫》是一边读一边按图索骥找碟,累坏了。
●与作者在音乐偏好上的差异,以及对作者某些具体观点的不认同,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相反,它们吸引我更加仔细的阅读书中的每一句话。正如作者所言:名家之言,也只是一家之言,读者要有点“免疫力”才行。此书于我的最大价值,恐怕就在于,作者以自己对音乐的“亲密接触”式体验,传达了其对音乐更具本质性的思考,这种思考不可避免的触发了我自己对音乐的深入思考。尽管我的思考所得与作者的一些具体结论可能互异,但读者独立的思考,恐怕恰恰是书的作者所希望看到的那种“免疫力”吧。 是硬币就有两面。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细致且深刻的强调了音乐这枚“硬币”的一个侧面,对硬币的另一面言说不足。当然,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人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即使借助镜子,你的注意力在某个给定时刻,也只能落在两面中的一面上。
●她的文笔有种拙气,恰恰是动人可贵之处。越听越明白,那些汪洋恣意的文字其实基本和音乐无关,只属于写作者个人抒情的需要罢了。
●大一看的管風琴入門
●东拼西凑 而且和管风琴相关的很少
《管风琴·看听读》读后感(一):精彩
内容涉及音乐知识、演奏技术、人生思考、聆听感受。对文字的把握恰到好处,描述起来总是那么original。就算是临睡前看,也会越看越激动,欲罢不能。
读起来,有时笑,有时想掉眼泪。
《管风琴·看听读》读后感(二):一部安静的能进入你的灵魂的书
马慧元就是管风琴吗?而且是中华书局的"管风琴".
这是一本近年来少有的好书.类似的读书冲动只是在读郑老先生的那本书才有过.是一本内行人写的进入音乐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安静的能进入你的灵魂的书
《管风琴·看听读》读后感(三):马慧元的书,买就是了
如题。
一个学计算机的,能把古典音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甚至可亲,委实不易。不论内容,单是文笔,许多专业舞文弄墨的人都达不到。
当然,古典乐评这种书关键是要自己去读,当然,对古典音乐要有爱好的才行。
“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生命里的谦卑和骄傲都展示了真实的面孔,种种坚执、顺服和虚怀若谷,也在世上纷纷各就各位。”
《管风琴·看听读》读后感(四):有马慧元就像有巴赫
生日的早上没有巴赫听。
空空的办公室,上午9点,我的面前只有一本马慧元的<管风琴看听读>。
在我心里马慧元是个神奇的人,又做科学又懂音乐,科学是艰涩的计算机,音乐是艰涩的管风琴。似乎她做什么都要做得到位,抓住自己独有的点发散下去。高三大一的时候一度抓着马慧元的第一本书<北方人的巴赫>爱不释手,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生活化又专门说巴赫的书,就算为了感她所感,也要再多听一点巴赫。我十分羡慕马慧元的深度,想来任何爱好不都是像谈恋爱一样的么,如果对于所爱不能说上个十天八天点点滴滴天天相伴,又怎么算得上是资深呢?听古典也许不算孤寂,但"玩"古典就必然孤寂了,如果"玩"的是古典中也算得上冷门的管风琴、古乐、羽管键琴,那么这群人如马慧元所说,就是和蜘蛛一样孤独了。深度就是孤独,这一点放之四海皆准吧。
然而马慧元的语调又是亲切的。说起西蒙这样的钢琴大师就如同说起邻居家的大爷,说起他慢热,受过伤的手弹琴让人心中无限怜惜伤感,说起他渐入佳境,简直是成仙成精,马慧元的文字也忽然激动轻飘起来了。说起弹管风琴的经验,娓娓道来,连未入门者都能弄得明白。说起幸运地看见一个大师,有些花痴的腔调也毫不突兀。有时候简直怀疑这样充满了音乐的生活是否真的存在,被突如其来的一段旋律或是一个版本的演奏方式触动的时候我也是有的,但若如马慧元这样的感动法,应该是超越我辈敏感程度许多的吧。她是否也会偶尔担心感动的能力忽然消失不见呢?
没有巴赫的时候看马慧元也是好的。生日的早上某个瞬间也被她感动了,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就如同听到了一段震感人心的音乐一样。这样验证了她在前言中说的话,文字和音乐一样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那么好的文字描述音乐,应该也能和音乐本身一样,直抵人心吧。
《管风琴·看听读》读后感(五):仅是有些很有感触的词句的摘录
因为如今高手车载斗量,简直遍地都是把李斯特弹得天昏地暗的人。可是在Graf这种完美的音乐家面前,我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许多奇迹,你在遇见之前可能无法想象。活着是为了少错过一些奇迹,就怎么简单。
面对练琴,很多演奏者都会心怀绝望,好比在地狱里挣扎。不过大家也会有激动的快乐,比如听到别人弹琴的时候。录音里的管风琴声轻柔地波动,象饱满的露珠一样生鲜;它有时又庄严而骄傲,说服人相信,它配得上那份骄傲,并且也配得上你的谦卑的努力和奉献。
对我来说艺术从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俗事儿的一部分,所谓的高雅艺术不骄傲不高贵不冷漠,他来自生活中最艰难的坚持,最诚恳的关怀。而那些最细致的手艺,背后都是卑微的生活。
有些古老的音乐,因为太骄傲,故不肯让你轻易理解。…这听起来又非常傲慢,但我不得不这样说。
不要奢谈什么苦难是艺术的源泉之类,也不要去统计艺术家中有多少人经历超常的患难。在我眼中只有这样简单的事实:艺术家中有人得意,有人不顺,各种命运塑造了各种艺术家;艺术面对苦难无力反抗,它只是担当,在挤压中能活多久活多久,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没有谁能拯救谁。幻灭是简单的,从来都是如此。
此外,怀尔德是同性恋。我想这样的人可能经历过刻骨的孤独,在很多时候跟整个世界作对,繁华生命荣耀都不能帮忙。
此刻我爱她超过李斯特。
:不愿意加注释,很多东西是许多年以后才慢慢地如月出云般浮现在心间或者是某次弹奏中突然领悟的。妄加评论注释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只是上面的文字看到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最近在图书馆看的关于classical music的书也不少,这本随记最得我心。
管风琴 看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