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读后感100字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是一本由西蒙·布莱克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仁是关照人性的本源。何为道德,行为标准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们要努力寻求共同观点,而不是去蔑视。阅读用时4h
●作者写得比较随意,逻辑性不太明确。尽管在前言中将书的内容进行了分类陈述,但后面的详细论述中没有说明白,而且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
●涉及到很多问题,但也都只是一笔带过。有些地方觉得逻辑不大通顺,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吧。
●: B82/4244
●说实话,前面讲的关于伦理学的研究障碍还是很刷新我的看法的,发现经常会遇到一些道德困境,难题。毕竟伦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模糊很难评价的东西,科学,宗教,文化背景。看到后面实在是看不懂了,是通俗读本,对我来说不通俗,不太入门。
●翻译得别扭。也有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哲学令我头大),读起来略感吃力。重点并不在于介绍什么是伦理学,而在于伦理问题的思辨。作者没有任何和稀泥的作法,针对生死、幸福、自由有关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最终均无定论,一切保持怀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权利与自由”部分的结尾:坚持自己的权利可能是自私自利、刻薄的行为,有时甚至显得麻木不仁,但我们仍然需要权利意识,来记录人类的相互依赖性,来保护我们免受他人伤害,即使这种伤害戴着集体的或政治的面具。
●通本在讲那些有意无意影响我们道德生活, 行为准则的各种因素. 这种在伦理学上的思考的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之前从没达到的, 受益匪浅.
●更多的只是描述而不是讨论,文风很戏谑随性,不够严肃扎实。另外翻译很不通顺。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读后感(一):作者写的太随意了
你写的随意,我们读的却吃力。
我们一路读下来很难理清你的思路。
我是慢慢的看的,
慢慢的看也很难理清有些思路。
别再说这书是入门伦理学啦,给想入门初了解伦理学的孩子推荐这个书,是坑人家。
还有,怎样写短评啊,我没那么多话,却提醒我评论太短,我写个短评也不行啊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读后感(二):最下面的那个龟
我以为此书的要旨在于每个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准都会被找到纰漏。而往圣先哲们奋力思索所找到的绝对标准与基础也被历代智识反复推敲到过时。但仍有少部分仍在散发幽微之光。
真正站在最下面的那个龟就是我们所处时代,大多数人的共通情感体验与感受。我们的伦理标准要符合此时此地大多数人的情感认知,当然这个情感会随着时代而转移变化。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读后感(三):我们只能坚守自己的信仰
主义很多,真理很少。这世界似乎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让我们去依循,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想向别人输出自己的普世价值观,都偏见的以为自己的准则,自己法度就是最好的,但是这些都没有办法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国家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和问题。个人有个人的行为准则,抽象出来就是道德,国家有国家的理念,抽象出来就是法律,似乎哲学家有种身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挂念是超前的,他们作为俗世的先行者,在不断的探索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国家又什么,它们又究竟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宏大的命题,但又是本质的。 伦理是道德的抽象,道德又是伦理的体现。西方的伦理显然要比东方表现得更加宽泛,而中国又是东方伦理最代表性的,而今天的伦理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的,又在不断地拷问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星球要到哪里去,我们的国家要走向何方,我们都无法回答,我们只能不断地去走向自己的内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去坚守自己的信仰!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读后感(四):任何时代的伦理学
如果要说,存在一个某个时代的伦理学,不妨说是一种历史产物。但是,道德伦理,应该只有一种。也就是说,有一种任何时代都适合或者说作为一种理想目标的伦理标准。这就区分出两种态度,一种是务实的态度,一种是理想主义的态度。理想主义的态度以康德为代表,即纯粹理性而来的伦理学。但是,很多人无法像苏格拉底提及的那些轻盈的灵魂,带着翅膀飞得很高,足以瞥见Idea或说真理的面目。而且,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残缺。相对主义仅仅发现人们各执一词,于是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理。经验主义感到了人类所知有限,因而无法相信存在这样一种理性。Blackburn说,18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们以为真理是自明的,每个人都能看见。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说,这是笛卡尔和培根的乐观主义认识论,以为人类的错误只是受到了某种偏见的阻碍,只要去掉了就能看到真理。然而,真理难求。所以,Blackburn说,到了17世纪末,这种乐观主义就受到了打击,被经验主义取代。但是,今天,我认为,我们可以重拾理性,正是因为有Blackburn一直有嫌弃之一的Grand Unifying Theory的出现。
lackburn对这个大一统理论的嫌弃,源自于他对进化论的一些误解。从Blackburn这里,我第一次想到,如果一个人在他的讲述过程中或理论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或不一致之处,有时候可以表示,这个人心思敏锐,虽然他对某些对象的看法是错误的,但是脱离了这个对象他重新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这种现象我不仅在Blackburn谈论进化论这里,还在卢梭的契约论中,在密尔的很多不一致之处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从Blackburn这里我也再次注意到,很多时候,反驳别人的一个错误,意义不大。Blackburn在本书中反驳了Veblen关于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中的一个错误,可是这只是该理论的一个不重要的瑕疵;Blackburn同时反驳了Richard Dawkins的Selfish Genes中人格化手法的一个错误,但是这也并不重要。所以以后我也要避免出现此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费曼提到他参加一个研讨会,发现有些人的研究就是一个笨蛋研究了很久之后反驳了另一个笨蛋的错误。
当然,Blackburn对进化论的误解在于他看到了许多讲述进化论的人自身理论的错误。然而,实际上,进化论并不是那些进化论书籍,进化论的核心已经在2016年从一个犹太人口中昭示众生:algorithm。从这个角度可以解决所有对进化论的质疑,不仅仅是Blackburn的。也正是因此,可以给伦理学一个完整的解释,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上帝死了,是否一切都被允许了的疑问;包括自私和道德的神秘关系问题;包括determinism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包括康德的理性和现实之间问题(Blackburn谈及的关于不要撒谎的疑问);关于道德和感情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关于快乐和功利主义的问题,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Blackburn提到道德环境问题。我以为,这正是一种非常务实的,人类未来如果提到道德文明所必然才去的一种做法(除非人类采用了另外一条途径,即进行基因改造或采用生化技术来干涉人的大脑)。在一个设定良好的道德氛围中,人们就会behave出一种良好的道德感,正如人们常说,好的环境引导坏人变好,坏的环境逼迫好人变坏一样。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读后感(五):介绍一本小书:《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摘自《搜狐博客》 作者:赵宏宇
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读书了,最近开始意识这种生活状态不健康,还是应该恢复读书的习惯,于是就在购书网上搜索,逛了一圈下来,发现译林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丛书都是由国际著名学者执笔,从书目名单来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有《古典哲学的趣味》、《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大众经济学》、《历史之源》、《哲学的思与惑》等已出书目,即出的书也有二十多种,大体都是人文类的作品,且英汉对照,篇幅也短小精悍,基本在十万字以内,很便于阅读。以我目前的心境,实在对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提不起兴趣,这类浅白读物正合口味,于是便一口气买了其中的四本,分别是《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大众经济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共计57块,价格也在可接受的范围。
昨天中午当当网送书过来,下午正好无事,便拿起《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开始疯狂阅读,半天居然就读完了。读这本小册子,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把握问题的能力十分敏锐,而且善于运用例子的丰富意象来展开分析,以英国哲学家惯有的细致入微的技巧来展开论证,读来很有趣味性。下面是一个作者在说明如何判别杀死与听任死亡之间的分寸时举得例子,十分有趣,也极富哲学意蕴,引之如下,从中也可让我们领略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假设有一个行将穿越沙漠的人,他有两个仇人。晚上,第一个仇人溜进他的帐篷,在他的水袋里投了毒。后半夜,第二个仇人,全然不知前半夜发生地事,潜入帐篷,在水袋里戳了一个小洞。第二天,旅人开始向沙漠进发。他想喝水时,发现水袋没有一滴水,最终,他因缺水而死。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杀了他?
第一个嫌犯的辩护律师认为:不可否认,他的当事人的确企图毒杀受害人,但受害人并没有喝到含有剧毒的水。因此,他的当事人是杀人未遂。而第二个嫌犯的辩护律师也振振有词,尽管他企图使受害人因无水可喝而死,但他也是未遂。因为他只是让受害人没有喝到有毒的水,这其实是救了受害人,而一个人是无法以这种方式杀人的。
看完这个思想实验,我承认自己被搞糊涂了。哲学家总是善于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例子让人困惑不解,并借以此表现出似乎已接近了智慧之神。不知读者在读完这则小故事会作何感想?是不是也会觉得世界上还真有这类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烫手的山芋呢?
还好,我们只是在闲暇时才会被类似的问题烦扰,而且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运动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精力被占据,是不会理睬这些问题的。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哲学是闲暇的产品,诚哉斯言。
当然,这本小书除了可以读到不少充满智慧的例子之外,内容也相当丰富,正如何怀宏先生在序言中介绍的那样:
作者首先是面对质疑伦理学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潜在威胁,然后考虑我们对出生于死亡等重大态度的问题,考虑 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人性和幸福的认识,试图揭示良善的人类生活意味着什么。他还描述欲望、自由以及获得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机会和权力的权利。……还分析评论了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以及现代的功利主义。
这些内容对于一些只想了解伦理学基本知识的人也许就足够了。我对伦理学也一向很有兴趣,不过都是门外谈禅,只阅读一些通论类的书,如何怀宏先生的《伦理学是什么》,麦金泰尔的《伦理学简史》,对于深入的学理论证则畏于艰深,一直所知不多。不过,我始终有个想法:也许最好的伦理学也只能帮助我们澄清道德概念,以使我们不陷于无谓的争论,难道伦理学真能为我们提供确定的知识吗?当然,康德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他眼中的实践理性是能够提供绝对命令的,但我始终怀疑,说到底,道德的根源究竟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这实在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