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辽阔的大地》经典观后感集
《三国志:辽阔的大地》是一部由胜间田具治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1994-04-09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人给加入了很多人性化的解读,比冰冷的历史多了许多人情味,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仿佛又发现了许多新的美
●关羽败走麦城,曹操望着关羽头颅时,种种过往浮现脑海,再配上谷村新司的风姿花传,美极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东映三国志,91年出品,被誉为最忠实原著的三国卡通,荣获日本动画最高荣誉——动画金座奖。这部动画伴随了我的童年,现在不时也会重温。剧中配乐插曲也颇为经典,多次被其他电视剧集所引用,片尾那首风姿花传响起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整个三国众生相的画面
●莫名其妙给关羽加了个义女。片尾画面拍到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好厉害的一部!
不管怎么说,前面两季虽然拍的很无聊,但是仍然有故事,看有英雄可以玩而这一集呢,就是搞了两个妖怪,一个是个老头,一个是个女孩。
所以这一季可以叫做关羽的女儿。他们的设置是关于一生没有结婚,所以有一次他救了一个孤儿,这个女孩长大成人就来寻找他心目中的父亲,于是生出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故事
后面在蜀国的种种,根本就没有考虑三国演义原著施耐庵先生的意愿,而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变,绝对把施耐庵的魂都气出了七窍生烟的水准。
而且这个关公的女儿叫凤姬,他是魔术大师左慈的学生左慈因为不满于曹操的跋扈,所以专门跑到他的丞相府来戏弄他,变了各种各样的魔术,变出了日本人的感觉。
《三国志:辽阔的大地》观后感(二):东映动画《三国志》第三部《辽阔的大地》
荣获当年日本动画最高荣誉——动画金座奖的东映动画的扛鼎之作《三国志》,历时四年之久,精心打造。
如果说前两集还蛮尊崇历史原典,这对于制作动画片已属难能可贵了,其实严格来说戏说演绎的戏份还是很多,所以片名取《三国志》并不合适,《三国演义》也许更合适,那么到了第三集《辽阔的大地》就不仅仅是戏说与夸大了,左慈的和空取物等;虚拟历史人物凤姬竟被设定为“战神”关羽的养女和左慈的亲传弟子,后又成为“智圣”诸葛亮的义女,还与诸葛的爱徒兼挚友马谡成婚等等,如此神奇幻化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早已超出正史的界限,恐怕历史演义也不能包含其中了,成了《山海经》之类的神怪传奇了。
片尾依然是最大亮点,实景拍摄中有位女游客肆意骑行在石马身上,嬉笑自若,旁若无人,被来自大洋彼岸的摄影机尽收眼底。片子最后是天安门,庞大的自行车队一簇簇穿梭其中,国人衣着朴素,神情自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略显青涩美好的年代跃然眼前。
《三国志:辽阔的大地》观后感(三):風姿花伝
英雄的事迹在故事里流传,我想这是風姿花传的意义。
風姿花伝
風は叫ぶ 人の世の哀しみを
星に抱かれた 静寂の中で
胸を開けば 燃ゆる血潮の赤は
共に混ざりて 大いなる流れに
人は夢見る ゆえに儚く
人は夢見る ゆえに生きるもの
嗚呼嗚呼 誰も知らない
嗚呼嗚呼 明日散る花さえも
固い契り 爛漫の花の下
月を飲み 干す宴の杯
君は帰らず 残されて佇めば
肩にあの子の誓いの花吹雪
人は信じて そして破れて
人は信して そして生きるもの
嗚呼嗚呼 誰も知らない
嗚呼ああ 明日散る花さえも
国は破れて 城も破れて
草は枯れても 風は泣き渡る
嗚呼嗚呼 誰も知らない
嗚呼嗚呼 風のその姿を
嗚呼嗚呼 花が伝える
嗚呼嗚呼 風のその姿を
風姿花传
风呜咽诉不尽 人世间愁和哀
星静默怀抱着 这世上悲与伤
开胸怀血沸腾 三人同大潮生
人生如梦啊 所以虚无飘渺
人生如梦啊 所以源远流长
啊……啊…… 没有谁能知晓
啊……啊…… 明日花容易凋
结金兰桃花开 频举杯邀月来
君未归何时归 人独立待君回
忆往昔盟誓约 与君共花吹雪
人生有信啊 才会有背叛
人生有信啊 才会永流传
啊……啊…… 没有谁能知晓
啊……啊…… 明日花容易凋
故国破 故城摧
枯草生 风悲鸣
啊……啊…… 没有谁能知晓
啊……啊…… 风的容貌
啊……啊…… 只有花能传递
啊……啊…… 风的容貌
《三国志:辽阔的大地》观后感(四):看动画《三国志》之感,顺便说一些对原著的感想
最近看了日本拍的动画版《三国志》。《英雄的黎明》《长江的燃烧》《辽阔的大地》都看了。
动画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音乐非常有中国特色。尤其是片尾曲,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感觉很深情款款,让人联想到台湾电视剧。
我还喜欢看片尾的画面。特别有历史的沉重感。看到这些曾经叱咤风雨的人物最后也只化作一抷旧土,真的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在《长江的燃烧》里的片尾里,我看到了一座古城,结合动画的情节的图画,可能是荆州城。我就想,这座城被保留下来,多多少少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可是这历史上有多少比三国还惊心动魄的故事只因为没有人讲述就被人忽略,而它们的城池也早已经化为烟尘了呢?在第三部的片尾里看到一个人抱着孩子去骑被栅栏围起来的动物塑像,这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动画整体都非常忠实于原著,又在一些地方加入了大胆的改编,非常的出色。故事主要以刘备的发展为线索,三部的划分点非常清晰。这里就涉及到动画对原著的一个改编——主人公的变化。小说的主角是孔明,而动画的主角转移到了刘备和关羽身上。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马超归附的细节上,小说里马超归附是孔明使了计谋的原因,而动画里单纯是因为刘备的人心向背。而至于关羽,动画在描绘他和曹操、张辽的情义上可谓是做足了戏份。
可能是为了平衡一下性别比例吧,动画里添加了许多原著没有或描写较少的女性角色,例如刘备母亲(原著里没有)、王丽花(甘夫人)、黄秀兰(黄月英)、凤姬(关羽女儿),甚至这些角色占用了原著里另外一些人的故事情节。就连原著里相对描绘较多的貂蝉,动画版也专门改编了她和吕布的结局,而使这个人物显得更加大义和凄美。
动画受限于篇幅,使得许多精彩的人物和故事没有描绘出来,这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不如原著那样紧张刺激了。尤其是我一直想看的姜维更是连个面都没有露,孔明骂人的戏份也不够过瘾,看来想看全的还是得看中国拍的电视剧版啊~~但是动画对人物之间的感情刻画和渲染要比小说细腻。
有一处改编,我觉得是最成功的,那就是结局。动画的结局和原著相比,做了升华处理。故事的理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天下局势的方面,而是倡导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方面。
对比这部优秀的动画和如今的动画,不免让人想叹气。仅仅从动画内涵价值的角度出发的话,日本动画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有几个人肯长时间静下心来做一部真正的动画呢?现在的日本动画,几乎已经被商业化占领了。
最后补几句对原著的感受。之所以之前没有写,是因为我的吐槽和原著严肃的气氛太不相符了,而且准备写的时候,已经看完原著好长时间了。
1.原著里非常善用对比衬托的写法。例如用华雄衬托关羽,用刘备偶遇的孔明朋友衬托孔明的风貌,用曹操逃亡赤壁时说的话衬托孔明的睿智。(我还附近记了一句“P391甘宁百骑,凌统三千”,但现在完全不记得这是什么意思了……)
2.有些角色出场少,但却非常有魅力:祢衡、司马德操、管络、左慈。还有一些人物,本来没有特别重视,但是他们的死却给他们增加了许多个人魅力(不过这些人我到现在一个也不记得了……)。
3.其实孔明就是个大腹黑啊!特别喜欢看他骂人的桥段。有好几个人出场没几页就死了,只是为了证明曹操是奸雄:祢衡(可怜的路人甲,我发现我在文学作品里就喜欢偏激的人)、吉太医、左慈……
4.这本小说让我想到一个形容现代文学流派的词语:魔幻现实主义……
5.作为一个同人女,那些很有“基情”的桥段怎么能逃过我的眼睛呢?我总结了我喜欢的一些CP:曹操X陈宫,曹操X刘备,曹操X关羽,刘备X赵云(“执手相泣”啊),孔明X孟获(典型的腹黑攻X天然呆受,这是我最喜欢的CP,但好像是冷门)。曹操是总攻!不知道罗贯中看了我这段话会不会哭……
《三国志:辽阔的大地》观后感(五):《从日本动画片:三国志(1993)看日本人的三国》
《从日本动画片:三国志(1993)看日本人的三国》
三国,那段1800年前的中华历史,广为流传于东瀛一国,深耕于其文化,植入几代人心间。
因为,三国,那段分久必合的历史(国家的分而合之),那段合久必分的世事(人物间的合合离离),确实可以用于迄今为止的很多现实状况,无论根源理解还是未来前瞻,均具有很大意义。
《三国志》在日本流传也已数百年,回顾网络资料可见:
1、在日本的三国志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日本翻译出版已整整三百年了。一六八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京都天龙寺僧人义辙、月堂兄弟以湖南文山的笔名,用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刊行于世,先是在上层社会,随后在民众间也流传开来。近年流行的译本主要有立间祥介译《三国志演义》(据毛宗岗本;平凡社,一九七二年)、小川环树、金田纯一郎译《全译三国志》(以毛宗岗本为主,参照弘治本;岩波书店,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村上知行译《全译三国志》(据毛宗岗本,为译出原文风格,离直译较远;社会思想社,一九八○—一九八一年)等。
《三国演义》真正进入日本,是在《三国演义》的嘉靖本问世167年后。其时正是中国刚刚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遗民避居日本,带去大量中国书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战乱结束,进入江户时代,对中国文化有了浓厚兴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后40余年,《三国演义》的第一个日译本《通俗三国志》出版,译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户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和上层武士是可以直接读汉语原文的,也就是说,其实他们可以看中文的《三国演义》。但庶民阶层却不行。所以说,湖南文山的这个《通俗三国志》,很大的意义是使“三国”在日本全社会各阶层中,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及。不过,从那个时候起,日本译家们已经在搞“编译”,按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开始对原著改编。120回的小说变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说唱套话也都抹去,实现了由说唱故事到读本的转换。
2、吉川英治的三国志
一般说到在日本流行的“三国志”,并不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更不是陈寿的《三国志》,那是指吉川英治的《三国志》。
吉川英治生于一八九二年,七岁开始接触《十八史略》等汉籍,十岁就热衷给杂志投稿。因家道中落,十一岁辍学,从此干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种种营生,同时自学不怠,据说把百科事典读过五十来遍。三十四岁时,在《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鸣门秘谱》,一举成名。评论家、小说家木村毅(一八九四—一九七九)甚至认为他“超过法国的大仲马”。笔耕五十年,多数作品是“故事新编”。一九六二年去世,使数学家冈洁“觉得似乎大东京都褪色了”。生前身后,全集一再出版,最新版本是讲谈社一九八四年出齐的《吉川英治全集》,计五十八卷,责任编辑是他儿子。吉川英治的名字不曾从读者的书单上消失过,每茬人都爱读,尤其是走上社会的男子汉们。就经久不衰这一点来说,能够和他比肩的,只有大文豪夏目漱石。代表作《宫本武藏》在美、英、法、德等国翻译出版,颇为畅销,欧美人想从中窥探日本人的哲学思想。倘若把吉川英治《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对照来读,来研究,一定很有趣,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异会显现无遗;这应该是比较学水平吧。他还写有《新水浒传》,一九五八年一月开始在《日本》(讲淡社出版的月刊杂志)上连载,惜其未竟,终成绝笔。在随笔《小说的题材》中他说过:“写完《新平家物语》,有了空闲,于是这个夏天在轻井泽重读自少年时代就爱读的《西游记》,得以展开幻想的翅膀,其乐陶陶。”他也曾打算写一部“现代版西游记”来的。
3、中日国民的三国志
吉川英治“少年时熟读久保天随氏的演义三国志”(全称是《新译演义三国志》,至诚堂书店,一九一二年),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三年间,他依据《通俗三国志》等译本,用现代感觉进行再创作,把《三国志通俗演义》改造成日本人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小说,连载于《中外商业新报》,后由讲谈社出版了单行本。
打这儿起,日本人读“三国志”就大抵是“这个国民文学”了。
中国文学研究家立间祥介讲过笑话一则:
他翻译了《三国志演义》,有读者来信斥责他不忠实于原典,因为和吉川英治的完全不一样。这位张飞式的读者把吉川英治《三国志》也当成翻译作品了,但由此可见,吉川英治的是和原典《三国志通俗演义》大不相同的。吉川英治在《序》中说:“我并不做略译或摘抄,而要把它写成适合于长篇执笔的报纸连载小说。刘玄德、曹操、关羽、张飞等主要人物,都加上自己的解释和独创来写。随处可见的原本上所没有的辞句、会话等,也是我的点描。”于是,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开篇:“后汉建宁元年。距今约一千七百八十年前。有一个旅行者。除腰间佩挂一剑之外,浑身褴褛不堪,但唇红眉清,更双眸聪慧,两颊丰腴,时时隐含微笑,总之,绝无猥琐低贱之相。”这就是刘备。后面出场的还有一个叫鸿芙蓉的姑娘,还有刘老太太。这位“亲孝行”的刘备为买母亲所嗜好的茶叶,遭遇“黄巾乱贼”,多亏张飞搭救,便以家传宝剑相赠,因此引起刘母摔茶壶,教训他立志再兴汉统。有一位文学博士说:“三国志的世界是男人们的世界,但其背后还有一个女人的世界。”在吉川英治《三国志》中女人们都跑到前台来了。全书分桃园、群星、草莽、臣道、孔明、赤壁、望蜀、图南、出师、五丈原十卷,最后还有一卷《篇外余录》。吉川英治说:“孔明一死,呵笔的兴致和气力顿时都淡弱了,无可奈何。”不仅是他,几乎所有日本制“三国志”都是到“星落秋风五丈原”(土井晚翠的名诗,充满感伤,构成日本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基调)便戛然而止,这可能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中野美代子所说的“中国人喜欢张飞而日本人喜欢孔明”的缘故吧。她说,“近于妖”(鲁迅语)的孔明更符合日本人避免明确性、有点喜欢神秘气氛的特质。(加地伸行编《诸葛孔明的世界》,新人物往来社,一九八五年)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一九九○年初发表的调查结果,诸葛亮是中学生心目中的第九位英雄人物。多少年来,诸葛亮的事迹对日本人的忠孝观念、道德涵养有极大影响。
4、影响糜久的三国志
吉川英治之外,还有一些现代作家写有各种各样的“三国志”小说,如武侠小说家柴田炼三郎的《三国志》(鳟书房,一九五五年)、历史小说家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文艺春秋,一九七四—一九七七年)等,但都远不如吉川英治《三国志》普及。吉川英治《三国志》至今仍是人们的必读书,但近几年的“三国志热”却更为“现代化”了。,这股热潮兴起于一九八三年NHK电视台播放木偶剧《三国志》(此前还播放过动画片《三国志》),而后,电子游戏机软盘《三国志》上市更推波助澜,据说五年来已卖掉五十万盘。不过,“三国志”的战斗历时二百多年,人物超过三百多个,玩电子游戏机不易掌握,难以尽兴,所以,尤其是大学生,更喜欢看连环画《三国志》,不仅看起来津津有味,面且还可以收集电子游戏机攻略所需要的资料。这套连环画的作者是横山光辉,共六十卷(潮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已售出二千五百万册。一九八二年中央公论社曾翻印(陈舜臣监译)香港版《三国演义连环画》,似乎销路平平。
日本人读“三国”,自有日本人的读法,例如,有人这样说:“三国志”的最大魅力是谋士们的活跃,在今天的日本企业里,许多经理们所苦恼的就是缺少这样的谋士。决定重大方针之际,征求干部们意见,得到的往往是评论家式的答复,什么“我认为成功率约有百分之六十”之类,而“三国志”的谋士们,积极地献策、争论、劝诱,掉脑袋也不悔,这正是今天的日本所需要的。日本人把“三国志”读成了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等,尤其被经营者奉为座右之书。
毫无疑问,吉川写的《三国志》,虽然还叫“三国”,但已经是重新创作了,在他的笔下,中国的“三国”,变成了日本的“三国”。“三国”到了这一阶段,对日本人来说,已经不是外国文学,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学。
话归本题,将“魏”“蜀”“吴”三国治乱兴亡的历史写成正史的,是西晋的史官陈寿。据记载,他从二三三年一直活到二九七年,他留下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合起来共六十五卷。其中收有四百六十八人的皇帝及个人的传记,以行文简洁而著称。使这部名著进一步增加身价的,是南朝的宋人裴松之(三七二——四五一),据说他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引用了一百四十余种书给本书作注。
罗贯中是十四世纪中叶的人,他将这些史书及说书人在市井上讲的三国故事,写成了一大长篇小说,这就是《三国志演义》。所谓“演义”就“演”(敷衍)“义”(史实)之意。这部《三国志演义》共二十四卷。一般认为该书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吉川英治先生的《三国志》,是由昭和十三年①到昭和十八年写成的小说。吉川先生在序文中说:“原书有《通俗三国志》《三国志演义》等数种版本,我并未从哪种版本进行直译,而是随时择其优点,按我的想法写成的。”这就是说掺进作者本人的历史观、人物观,来加进新的解释。对此,据说曾经实际踏上过中国大地的作者本人的见闻、体验,也起了很大作用。在有名的开头的刘备刘玄德的感慨:“河水悠久地流去,(中略)他在久久地眺望着黄河水——这使他感到几千万年都是这样滔滔奔流着。”实际上,这无疑是寄托了吉川先生的感慨。(以上引文均摘自《三国志》,吉川英治著,六兴版) ①即1938年。
在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历史都是带有正负评介的。你或是名垂青史,或是遗臭万年。所以,陈寿的《三国志》,最后会变成罗贯中的扬刘贬曹的《三国演义》。中国人有一种对名垂青史的追求,即通过历史,获得永恒。于是历史就不是在单纯地记录事件了,是在用道德的框架来评价的历史,要做出判断,谁是好,谁是坏。应该说日本人是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思想、从政治概念上来接受三国故事的。
日本大手前大学校长川本皓嗣,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日本,以前常听到‘同文同种’的说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国人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为学习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到近代以后这种错觉仍然存在着。
本部动画片《三国志》是日本一部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为蓝本创作的三部动画系列电影。由Shinano企画制作、东映动画发行。
全本长达7小时,分为三大部分。
日语:三国志 第一部・英雄たちの夜明け(1)
日语:三国志 第二部・長江燃ゆ!(2)
日语:三国志 完結編・遥かなる大地(3)
上映日期:
1992年1月25日(第一部)、1993年3月20日(第二部)、1994年4月9日(完结编)
日本Shinano企画(发行为东映动画)制作出品本剧,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品。
本系列作品开始制作于1987年,历时四年有余,于1991年12月制作完成。在当时而言,是制作史上最大制作,耗资14亿日元,历时四年,且在中国大陆实地考察,精心制作而成。
公映后在日本动画领域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被誉为最忠实原著的三国卡通,荣获日本动画最高荣誉——动画金座奖。
并于1995年5月获得厚生省儿童福利文化奖。本系列电影的音乐,韵律优美,磅礴大气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更被日后的中国香港等地的古典背景电影、电视作品里被多次引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故事生动、连贯,对故事的人物都有很细微的描述,比方夏侯墩在交战中眼睛中箭并将箭连眼拔出吃下都描述到了。在影片结束的片尾曲中也加入了对中国实地考察的录象的片段。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20年之后才目睹其全本,实为憾事,但是能够全本看完,也算弥补了!
片中音乐:
《三国志·英雄たちの夜明け》(又名《英雄的黎明》)是日本著名音乐人横山菁儿之作,为长达7小时的卡通电影《三国志》的开篇曲,也是日本自己精细的合成器配合以中国民乐乐器的一次结合展现发挥。音乐中的中国民乐乐器有二胡、古筝、琵琶等等,日方为了制作精细特意从大陆请演奏员去日本全程参加录制。包括电影的所有风格都是尊重了中国风格,那配乐的主旋律一直是由二胡演奏出来,从主题曲的间奏,到各个主要配乐段落都是。而电影的第一部《英雄的黎明》,开场音乐更是古筝和合成器合作的精品。另外特别附加一首风姿花伝 (谷村新司)。
音乐作为电影开场实为引导观众情绪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是由音乐把我们带到那二千年前的战国争乱世界!首先合成器的旋律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把大家还是喧闹的情绪带到了银幕前。接着日本东京男声合声团的合声缓缓而出,配合电影画面给大家一个特定的电影环境,而古箏演奏的主旋律在画面景色变换的时候出现,怀旧、舒缓的音乐让人在前面的激昂中得到了稍歇舒缓,由历史的大气变到了社会的风情。一个旋律下来,男生合声再次强化出现,由优美变成了那段时期的政治黑暗。把观众带到了那段忧伤的历史氛围中去。作为开场音乐,把观众的情感“煽”到了汉朝那昏暗的时期。《三国志-英雄的黎明》和宗次郎的陶笛演奏曲《故乡的原风景》也曾多次被香港武侠剧如《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借用为剧情配乐。
片中场景:
三国除了斗智,当然还有斗勇。
片中古代武将马上缠斗,毫无疑问是重点,本片整体感觉是,让我回到儿时看著名画家们(徐宏达 徐正平 陈光镒等)描绘的三国演义,充满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的味道。
当然,也有不足,毕竟动画是动态的,连环画是静止的,因此片中武将战斗场面,在兵器的使用上,似乎除了砸、再砸、猛砸之外,其他动作就非常逊色了。古代,真的是以力享实惠吗?呵呵!
为对比,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日本下日本早年画家针对三国故事创作的画卷。
所谓“绘本”,即插图本。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流行事物,其绘画形式是浮世绘,最初为儿童书插图,后来逐渐成为文人玩赏的东西,其插绘内容不仅限于低幼读物。《绘本通俗三国志》,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近四百幅插图由葛饰戴斗所绘。
http://www.fotoe.com/sub/101626/1
总结:
推荐中国的三国迷,以及中国热爱三国的小朋友,观看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