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上的足迹》的读后感大全
《天花板上的足迹》是一本由克莱顿·劳森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我第一本真正读不下去的推理小说.书名的诡计在文中就是个噱头,解答也雷得可以,其他讲了什么我也没看懂写得太乱了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的原因,看下来云里雾里的,最重要的是我看着看着,居然没谜底没什么兴趣了……
●那个足迹比较扯
●最近都在看不可能犯罪的书籍,这本应该是最啰嗦的一本,人物众多、被杀的人和失火、暴风雨、船只被毁、潜水等混杂,一个小岛上发生了众多犯罪案件,谜团众多、情节复杂。 开头还不错,中间有点拖沓——人物对话和推理多了点,到最后案情大白还算推理得当,为了报复和自我保护而犯下累累罪行。 作者是位魔术师,将杂技、灵媒、魔术融入作品中,将不可能犯罪手法比拟魔术手法,强调心理欺骗、引开读者注意力或其他欺骗形式;最后的断论还是蛮精彩的。
●故弄玄虚,罗里吧嗦
●年幼无知,不知plot为何物,抽空重读吧
《天花板上的足迹》读后感(一):除了足迹的解释其他还算好~
还好故事本身还算精彩(同样长的篇幅,故事性和精彩度比《九九神咒》强多了),寻宝的元素比较赚眼球了。
再次怨念足迹的解释····
《天花板上的足迹》读后感(二):【微涉】《天花板上的足迹》——问哈特讨回8000000美元
想必来读此书的朋友都已阅毕名气更大的劳森处女作《死亡飞出大礼帽》(1938)了吧?没错,其中几个人物在本书中也出场了,而且凶手设置也是我最不希望见到的……-_-|||
下面切入正题。本书被誉为“密室大师克莱顿·劳森的密室巅峰之作”实则是有问题的,是一个惊天巨雷!相信大家在读完本书前一定没想到【不可能犯罪】在本书中并非主体吧?以至于比《死亡飞出大礼帽》中的戏份还弱。当然地,比起《死亡飞出大礼帽》中的十三点线索超豪华推理,本书中Great A.马里尼(终于在本书中发现了他的initials)大师也在作者C.劳森的友情配合下完成了对于繁杂到极致的案件的最终破解。然而,即便是马里尼(或者说劳森)将不可能犯罪与魔术相提并论作为欺骗的把戏,笔者却仍然无法忍受这般“愚弄”本猫的手段。当马里尼阴险地端着苦艾酒——当然这表情是出于我的YY——发表演讲最后那段关于【天花板上的脚印】之语时,我已经彻底无语了,故在此扣掉偶像作品1颗星。
也许,劳森先生身为魔术师,早就意识到了不可能犯罪跟魔术一样,其核心都是作弊罢了——以至于他在本书中基本无视了对于不可能犯罪诡计的解释,“天花板上的足迹”和“纽约××酒店密室藏尸”两个谜团我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懂……所以,我诚挚地向记述者罗斯·哈特先生发出要求:8000000美元还给我,这场戏无语!
《天花板上的足迹》读后感(三):可惜了:奎因来写,又是一部希腊棺材之谜;塔伯特来写,又是一部地狱之缘;卡尔来写,又是一部三口棺材;阿加莎来写,又是一部罗杰疑案
被低估的作品,看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推荐过此文。
合上书,我不禁说了句:“可惜了。”如果让奎因来写,又是一部希腊棺材之谜,真是空有多重指向性;如果让黑克•塔伯特来写,又是一部地狱之缘,空有这么多买点;如果让快卡尔来写,又是一部三口棺材,空有这么多巧合;如果让阿加莎来写,又是一部罗杰疑案,空有这么多谎话。作者似乎是个有钱人家的阔少,千金散尽也没买回来真正值钱的宝贝。故意设定一大堆人物有问题和大量的巧合,行文却一直游走于似是而非之间,似乎有多重解答的野心和计划,可是临门总是脚软——几处本应是陡峭的山峰,都磨成了圆滑的曲线。几组人物的互相博弈,也看不出波涛汹涌的气势和诡谲恢诞的态势。我感觉大家怎么都这么克制?不管怎么说,第二个杀人方法实在是神作级的创意;这么多人关系复杂地骗来骗去实在是有社会派的苗头。还有最后马里尼的推理,似乎有奎因划名字推理的影子,可惜也没完全做好,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已经不错了。
大家都说天花板上足迹的解答实在坑爹,但是为什么都不仔细想想这么简单易行的策略怎么都没往那方面想呢?
估计另一个令大家不满的地方就是凶手比较好猜。一开始(即还不知道移尸的时候)除了上校,其他人的不在场时间范围差得更大。第一次追捕,上校被敲头更让我怀疑这是演戏。后来,本来热衷于案情的上校(至少一直参与讨论)莫名其妙的从叙述主题中消失,更让我坚定了信心。
其中所谓的密室生成诡计,不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肯定是有人脱光他的衣服再走掉。结果在书中这个过程变得十分吃力,经过引经据典一番之后才得出结论。
.S.
第一章中:
博特一遍听着电话,一边微笑着瞟了一眼贴在枪伤的马里尼商店的宣传语:万事皆可能。
Adidas的宣传语来自这儿?(求原文)
《天花板上的足迹》读后感(四):大家一起来捞钱
围绕一艘船的打捞,发现什么金币之类的东西,遗产,神经病,通灵,骗子,闯空屋,马里尼又搀和进装神弄鬼的事件里,然后发现尸体,疑犯锁定在一拨人里,个个有嫌疑,人人有动机,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规律。其实兜来兜去都是钱作怪,还有稍稍的爱恨情仇。所有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都脱不出那两个字---情或钱。
看得格外慢,大约读到一半时搁置一旁一月有余,然后再读。几乎都要失去兴趣时,忽然看到这样一段:
“...他冲马里尼嚷道,“你得想办法阻止这一切。城里所有半瓶子醋的侦探都想在这案子里插一脚。...费罗.万斯一直缠着他的朋友----地方检察官,想负责这案子,说它就发生在他的后院里。艾勒里.奎因也劝说他老爸接受这案子,他好掺和进来,马洛伊还说刚才还看到阿尔奇.古拉德文开着快艇,环绕小岛,查看情况。尼洛.伍尔夫也盯上那八百万。如果你仍然瞒着我,我就----”
扑哧就笑出声了,一下子觉得小说的场景变得无比有喜感。作者半笑半讽地把当时著名的“侦探”们都罗列揶揄了一把。虽然包括了我喜欢的艾勒里,还是忍不住觉得有趣。于是三星半的评介升为四星。
故事并不算复杂,暂时与外界隔绝的小岛,若干心思各异的人,恶劣的天气,加上尸体,破旧的房子和奇怪的罪案现场,一个谜案就脱颖而出了。
我倒不是那么喜欢马里尼------变点小魔术,高深莫测地发表些莫名其妙吊人胃口的话语,然后最后的最后慢条斯理地分析下案情说出凶手,并自行想象许多细节。相比之下,那位执著的加维甘or葛卫冈探长就可爱的多了,奋力地调查来调查去,呼呼喊喊,带着手下一会扑腾这一会扑腾那的(现实的查案子大概类似于此吧)。有点智慧也执著努力,虽然最后时刻也没搞清凶手是谁,但是离终点也就差一步,要是抛开职责所在和破案的压力,也许就抽丝剥茧把案子给破了。许多小说里,侦探们之于警察往往智商高出一大截,常常让你感慨为啥警探都是简单大意直线思维,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更显的得这位探长确实要智慧许多。
末了,熟记纽约州刑法条文的探长逮捕了一大堆人,以至于,手下只能怯怯地告知带去小岛的手铐都用光了。差点连马里尼也给逮了,除非他赶紧说出凶手究竟是谁。哈哈哈
补充一句,倒数第若干章时差不多就可以猜出凶手是谁,俺不敢说是推理的,只凭当时情景的分析,多么不严谨。因而,格外怀念奎因的小说。
《天花板上的足迹》读后感(五):高达几百万光年的深渊与整个宇宙的纵深
Clayton Rawson的《the Footprints on the Ceiling》在我而言,是一本或许需要或者已经给出过一些致敬文字的书——如果已经做过的一些事算是给出了我的敬意的话(我在太多的文字中向太多的人或事致敬过了),那么这份敬意(至少在我而言)一定是远远不够的:有人(甚至大多数好这口儿的朋友,我所知的比如阿克所说的波布勒先生或者大家熟知的bobo就在群里这样说过。这些“公认的想法”足以迷惑、误导大量未读过并且有计划去读劳森的推友)会认为我将本书而非《Death from a Top Hat》看作魔术师的代表作是一桩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够主流化的见解。
我看重这本书,是因为我已经第三次读它了(是的,在不同的时代读过三种不同语言的版本,两次艰难的纸书阅读,一次轻松的清样稿体验),并且我向来不屑于听从主流的或者公认的观点,即使有时候那些被证明是对的,我也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证实:这个例子像极了最近知道的另一个关于哲学家的例子——维特根斯坦在美国时,曾固执地认为别墅安装防蚊纱窗实际上是全美民众受了广告商的欺骗,其动机仅仅是占百分之十五平面空间的纱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空气对流而已。
我引用以上的我认为是带有一些“繁琐细节”的例子并非是想证明某文在评论里的胡言放肆确实是已经到了让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都忍无可忍的地步,下面引一段译稿中的、和谜底无关的内容:
“摄影,”我模仿着他发表演说时的样子,加以说明,“是除了毒物学以外,最以毒为伍的爱好。着色剂的成分包括氰铁酸物和草酸钾,草酸,盐酸,硫酸铜,氯化金,醋酸和硝酸铅,硼砂,钾明矾,胺明矾——全是毒药。显影剂里包含连苯三酚,甲醛,多聚甲醛。高锰酸钾和硫酸是颇受推崇的还原剂。微粒显影液中含有对苯二胺,一种有毒染料。”
我稍作停顿,那一张张被我惊得目瞪口呆的脸,令我很是满意,深吸了一口无毒的氧气,我继续抛出剩下的重磅炸弹。“为了增强明暗度,传统的方法是使用二氯化汞,重铬酸钾,硝酸银,氰化钾和/或者氰化钠。我可能遗漏了一些,但是——哦,对了——还有碘化汞,硝酸,硼酸,甲醇和异丙醇。”
我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头数。我总结道:“一共27种。除了一两种以外,其他的你可以在任意一家摄影用品店里足量购买,而且不会受到任何盘问。阿诺德不会样样俱全,但是一间配套齐全的暗室,至少要有一半。再加上莨菪碱和吗啡,你现在一共有29种剧毒物质了。”
“女士服装专家兼药剂学家。”马里尼说,“你有没有给人讲过瓜基乌图印第安人的奇怪的婚礼习俗?”
“当然,”我回应道,“所有的婚礼习俗有一个共同的基本——”
“时机,”葛卫冈一本正经地打断我,“和手段!”
aki的译文是值得赞扬的,不像韩忠华(和其他一些已然成名的大师)那样会加上太多的美化装饰和句式改变,在少数读者理解文意会有困难的地方加上了注解,少数需结合英文本身理解的地方也标明了原文。选择尽量忠实地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意图,尽管有时会因小说本身过分注重情节流动及对话而显得文字苍白,但文中众人不时来上一出的轻松小段子适度、甚至恰到好处地降低了让阅读变得乏味的糟糕可能性,让这本就是以”拿起之后就非得读完才舍得放下”为目的的小说成功完成了使命: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这正是翻译最应该做、也是唯一应该去做的事情。
译文还是有一些毛病的。我没有找到我那本应该是写了些注释的原版(是的,是外公的藏书。这些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回国探亲时带来的一堆英文书中的一本:有些是法文的,现在当然也不好找了),德文版不在手边,因此只是凭着几乎是十年前的阅读印象来和中文译稿进行比较。不过还好,问题都是认真校对就能解决的、因为粗心和(或许是)懒于进行一次全面的译名对照而导致的小疏漏。整体的流畅度,正如上一段所表明的那样,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回到之前的论题,正如引用段落所表现出的一样,劳森在行文中爱玩一种故弄玄虚的把戏,经常让人觉得在宏大谜题之下,解答会是怎样的复杂和精妙才能对得起侦查之中所牵引出来的大量细节:劳森会在讨论中引用一些非民用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普通人不会涉及到的领域的见闻等(这些和我最近正在阅读的书倒是契合的:Gabriele的《寻访行家》)。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思路去阅读劳森,那么《死亡飞出大礼帽》应是一部极其失败的作品,《天花板上的足迹》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两部作品(以及劳森的其它马里尼系列作品)的密室简直就是冷笑话合集,不可能犯罪也不过是谜面唬人,到马里尼大师变着硬币或者扑克或者兔子戏法破解密室时,(注意!)如果你是直接从我这里听说了谜面,你一定会将这本书撕得粉碎,然后再一把火烧成灰!
但显然大家都没这么做,并且还不约而同地为马里尼大师献上四到五颗星的评价——这并非是我们都受到了暗示催眠或者附体驱指,而是劳森小说的布局太强大了:要是某人打算让我举出一些靠穿针引线之严密取得成功的电影及小说的例子,我会将《两杆大烟枪》和《天花板上的足迹》一同呈上——这在我看来是很恰当的类比。它也正好说明了我为何更看重本作而非《死亡飞出大礼帽》,因为劳森在本作里将所有的悬念和纷繁复杂的事件解说得天衣无缝,不可能犯罪上出现的硬伤倒可以忽略不计了。
为了不至于减少大家在阅读时的兴致,我连大略提一提文中的不可能谜题都省掉了,反正..就是在一个出现不可能出现的自杀死者的房间的天花板上出现了后来证实确实是有人行走过的天花板上的足印并且这足印的主人硬生生地从窗户走了出去(当然,可能我的叙述表现得有些夸大甚至是错误的(我多么想在前三个字上加上着重号阿..=。=)了.),一个赤裸的男人被发现死在一个高层密室里并且死因竟然是...嗯,文中还有一些很好的噱头:无人生还模式、海盗、黑帮、蓝皮人、白发魔女、降灵会、摩斯密码、完美不在场证明、弯曲的子弹、潜水钟、打字机、打火机……相信大家在读完这本书后,就能够很好地将以上的零散词儿联结起来,得到你们自己的、关于这本书的一个画面感极强的印象了。
我所取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题目实际是同书名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引述这个本是由马里尼大师针对天花板上足迹所讲的故事,以作为这篇因为发愁不知该怎么写而最终被完成得莫名其妙的评论的结尾(我承认,我太不严肃和靠谱了..),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极好地阐述了克雷顿劳森在他不多的作品中所恪守的创作理念:魔术是神奇的,但谜底往往是极端乏味的——障眼法如果不被拆穿,就会变成千古奇闻口耳相传。
“几年以前,”他沉思着,“那时候,理发店里有供客人阅读消遣的文字书本,而不是图片杂志。我看到过这样一篇千古奇闻,本应受到关注。主人公被闪电击中后,并没有毙命,而是破坏了他的的引力场,引发突变。他的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他飘走以前,把他关进屋里。但是却无法让他降下来。突然之间,他成了牛顿定律的特例。地球不吸引他,反倒排斥他。可怕的遭遇。
“他们不得不在天花板安装上桌子、椅子和床。他就那么头朝下生活着。对他来说,天花板就是地板,一切没有固定住的东西都会飞到地板上去。他只能把饭搁在桌板的下面,喝咖啡的时候也是杯子底朝上,极为不便。这个故事的结局有点儿恐怖,你猜怎么样?”
“他去了好莱坞。”我胡乱猜道。
“比这个更惨。”马里尼说,“他透过窗户向外望。你能想象他所看到的一切吗?树木都是朝下面生长的,坚硬而沉重的地面骇人地在头顶上压迫着。而下面就是一个险峻而恐怖、高达几百万光年的深渊——整个宇宙的纵深。最终他下定了决心。有天他的朋友回到家,发现他失踪了。窗户的上部敞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