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牛市灼伤》读后感摘抄
《被牛市灼伤》是一本由陈毅聪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过当年还真挺喜欢这个作者的,呵呵。文章很有想象力,有几篇写的很大气。
希望他的书能卖的好。
有的东西不需要理论,但不能忽视规律;有的东西看似复杂,但却十分简单。没有详看内容,书的标题已经为这轮“牛”“熊”转换给出了答案,真正让我们“受伤”的“因”不是目前这头肆虐的“熊”
《被牛市灼伤》读后感(三):评论被牛市灼伤
现在看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很多失去了时效性。但正因为这段时间的间隔,有些更值得我们深思。
有篇文章谈到,在07年股市最火的时候,多数基金与券商的行业人员已经被散户洗脑,认同以下两个观点:
1.牛市不言顶,就要趁牛市的时候赚钱。
2.博傻,我傻没关系,只要有人接我下一棒就行。不傻还赚不到钱。
这两个观点看似有理,实则荒唐。因为在任何一个牛市,此两点都是成立的,那不是说永远不应该获利离场?
当然,事后诸葛亮说起来总是昭然若揭,事前永远还是当局者迷。我也没有逃过这轮下跌的损失。金钱的损失下我们总该收获点经验,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这个经验往大里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由理念设计出方法,并严格执行。而不是被类似上面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洗脑。输得明白比赢得糊涂要好,真能如此,在5000点满仓也不能说你错了。
:书中“填实泡沫与吹大泡沫”,“关于证券投资最基础的几个问与答”就资产并购的利弊和总体市场估值水平说得比较明白,对我启发很大。
《被牛市灼伤》读后感(四):被真话灼伤
《开啦》专稿
西闪/文
有一次与苗炜喝茶聊天。他认为《三联生活周刊》最有趣的文章出自一个叫“一虫”的作者写的财经专栏。我很高兴听他这么说,因为“一虫”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的本名叫陈毅聪。最近,他那些有趣的财经文字结集出版了,书名叫《被牛市灼伤》。
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想笑,这恐怕不仅是陈毅聪的话,也是所有在牛市中扑腾继而在熊市中挣扎的股民心声。只不过,更为确切地讲,股民们是被熊市“冻伤”,而陈毅聪呢,才真正是被牛市“灼伤”。
作为证券行业的一员,我不敢说陈毅聪是惟一被牛市灼伤的人,但肯定是极少数之一。就像他自己在书中写的那样,按理说,狂飙突进的股市只会给证券从业者带来好处,热火朝天的大牛市也让他多挣了不少钱,可是为什么他还是觉得心情失落,自尊心大受打击呢?读了此书,我发现陈毅聪受伤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说了真话。当股民的热情高涨时,他告诉他们股市已经出现泡沫;当客户让他推荐个股时,他告诉人家,那些飞涨的是垃圾股,根本不值得买;当股民们寻找牛市权威时,他告诉读者千万别太信任股评家、理财顾问,甚至包括他在内的证券研究员,因为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年以前,他就以诸如《今日股疯,明日股灾》这类的文章呼吁人们在股市中要保持理性,然而非理性的市场却打了他“几大巴掌”,他不得不一边坚持自己的理念,一边向这个疯狂的现实道歉——他不是被牛市灼伤,而是因为说真话而受伤。
其实,这不是陈毅聪第一次受伤了。早在五六年前,他就是《远东经济评论》的封面人物。那一年,他因为发表了一篇分析某大集团公司经营状况的文章而被对方起诉,一时间激起多方热议。从那时起,他就因自己的真话时常遭遇指责,也因为真话而被人称为国内最有良心的证券分析师。我想,《被牛市灼伤》带给陈毅聪的究竟是什么,依然是不易预测的。
不止是股市,陈毅聪也在其他与普通民众利益攸关的领域发言。例如房产、理财,例如物价、工资等等。这时就不得不提及除了坚持理性与说真话的原则外,陈毅聪写作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对于我这类不炒股的人来说,恰恰是这些领域的话题更为有趣。譬如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分析房产业,我读得就很有感触。《有关房价的技术性问题》、《商品房成本不难算》、《租金等于月供就是好投资吗?》,只看这些文章的标题,就足以击中人心。
可以这么说,从整体上讲,《被牛市灼伤》不是教读者发财致富的秘籍(是否真有这样的书值得怀疑),而是教导人们运用经济常识保护自己不受欺骗和讹诈的手册。更何况陈毅聪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甘冒“受伤”的风险,坚持理性,坚持职业操守,坚持对大众说真话。这样的人,这样的书,当然值得推荐。
《被牛市灼伤》读后感(五):非理性的黄昏
茅于轼先生说过,中国三十年的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财富的增加。三十年之前,中国的绝大数人们还在为温饱而忧心忡忡,而今天,解决了饥饿困境的人们更在乎如何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近十年以来,炒股票、买房子是有了钱的人最为醉心的事业,希望可以获得更快的财产增值,这是近几年房价疯涨的原因之一,也是股市一轮轮从萧条到繁荣的动力。这正是这种心理的驱动,各种炒股圣经、买房宝典、理财秘籍应运而生。与这些独门秘技不同的,陈毅聪在《被牛市灼伤》一书中却在反复的澄清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误区。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股市以来,股评家就如影随形,在不长的证券历史的记录中,股评家堪称劣迹斑斑,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吕梁伙同朱焕良等人在股市中做庄,操纵股票,最终导致建立在谎言之上的中科创业陡然倒塌。那么针对资本市场,什么样的评论家才是合格的?当前评论市场上,呈现了一种分裂的局面,一种是重学术而轻实务,所谓轮椅里的经济学家。这些评论家的文章,或者言辞深奥,无法卒读,非一般大众可以接受;或者与现实脱节严重,言不对辞,读者根本无法从中得到启示。另一种则是重实务而轻学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限的实务经历带来的局限性,往往无法对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这一方面讲,《被牛市灼伤》一书中的评论,为面向大众的经济评论做出了榜样。
如何能使自己的财富更快的增长?这个是每个投资者的疑问,也是每个财经评论家要回答的问题。陈毅聪将其总结为“理性+常识+窍门”。俗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磁器活”,与“劳力者”大为不同的是,投资是一项聪明人玩的游戏,并且聪明之外还有更聪明。从长期来看,股价、房价、理财产品会不会涨,取决于对应产品的发展前景,这也就是所谓的基本面分析,例如长期股份取决于资金供需、交易成本、股票流动性、上市公司利润、机构投资者监管与救助、税率等。但这一模型显然无法解释过去的几年内中国的股市、房市的疯涨。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投资者总觉得自己够聪明,他们买股票的目的在于有比他们傻的人会接盘,投资变成“搏傻”。2008年以来,大量的出现“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的被套牢的现象。陈毅聪认为要投身于资本市场,首先要要看清自己,真正摸透自己的性格,继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这也就是理性原则。
尽管如此,但处于兴奋期状态的人们往往得意而忘形,非理性的冲动在投资过程中跃跃欲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回到常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是高风险。基于“奥运牛市预期”与“炒股对抗通货膨胀”的心理,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到达历史最高点,这种非理性的繁荣尽管是疯狂的,但也是理性的选择,只要有新的资金入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就会继续持续下去,全然不记得泡沫总有消退的一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保有常识,谨慎看待赚的太容易的钱,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能让人成为跑在股灾来临之前的、先知先觉的幸运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完全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这种机会转瞬即逝,只有少数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抓住。例如前几年的“打新股”热潮,这就需要投资人灵活的把握市面上出现的各种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公司净资产余额等,寻找潜在可能的机遇。即使不指望这种免费的午餐,掌握各种窍门,同样也可以让投资人在股市中少犯错、多赚钱。例如就开发商极力向投资者推荐的“租金等于月供”的商品房投资,花不了多少钱,享有一套房子;陈毅聪指出这种算法犯了“没有考虑首付中现金支出的利息成本”、“装修折扣”、“租金不稳定”、“土地增值与房产折扣孰快”等几重谬误。
作为券商行业研究员,可谓难能可贵,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结构,客观上要求券商唱多而不唱空,那么在股市、楼市繁荣期的时候,如何让投资者理性对待投资,成为行业研究员最需要平衡的事情,否则被牛市灼伤的首先就是研究员。不可否认的是,公众的认识往往经不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羊群效应、追涨杀跌是资本市场的常识,那么作为一个对投资者有影响的研究员,是指出错误、说明真相,还是迎合大众、随波逐流,这不仅仅影响一个研究员长期的声誉,更是检验良知的试金石。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经济问题往往与政治、习俗、社会等方面盘根错节,这意味着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的解读,往往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方式的解读。这或许才是探知目前资本市场中非理性的原因的有效渠道,这样才可能让非理性投资走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