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号房》读后感摘抄
《十三号房》是一本由(英)埃德加·华莱士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恩 象美国片
●图书馆
●这本书我以前是看过的,但是尽管我早就确定了这一点,却始终无法记起后来的内容。为了防止第三遍看此书(而且是失忆的情形下),我要把结尾写下来,约翰尼其实是卧底。为了不害别人,这玩意就不发广播了……
●说白了就是一个无间道的故事,不能算推理小说,收到午夜文库里略显勉强。即使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华莱士也只能算高产作家,而非优秀作家,至于这种水平的书能被列入畅销书行列……我只能说彼时腐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真贫乏……篇尾的反转算是亮点,但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都不是一般的差,建议绕行
●作為早期「密室」類作品,本作中可見諸多密室因素的因素剪影,有人把手的出口,獨自等待的密閉空間,多重來課等等,但作為早期階段,本作依舊重在冒險和轉折,這兩點而言,華萊士將驚險愛情懸念融為渾然一體,「壞人」的內鬥甚至「壞人」的圓滿都非常精彩,兩小時刺激的閱讀體驗。
●四星半
●整体风格类似达芬奇密码,过程稍显沉闷,但结尾悬念揭晓的那刻还是有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受。
●嗯,不错
《十三号房》读后感(一):十三
[cp]#十三号房# 接近一星期没看书了,都不知忙啥了,纯属瞎忙吧。一直静不下来心来读一本书,今天一下子看了五十几页的英国悬疑小说《十三号房》,故事开端铺垫的不错,人物塑造也还成功,让人有兴趣读下去,不过里面的人物我总是分不清楚谁是谁,不觉陷阱了外国名字的黑洞。[黑线] [/cp]
《十三号房》读后感(二):略评《十三号房》
《十三号房》这本书在我看来有点类似《达芬奇密码》之类的惊险小说。文中没有推理解迷,情节紧凑,节奏明快。从全书一开始读者就跟着主人公开始东奔西走,开始对抗所面临的威胁。经历了一次次冒险,周旋在各式各样的人之中,人物游走在正邪之间,这种种都反应它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惊险小说。相比之下,我最爱的还是文中的结尾,读来既在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给这本书添色不少而且巧妙地切合了书的标题——十三号房。本书封面也很漂亮,这也是我买下本书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刺激的惊险小说是畅销的,在当时的社会这种模式也是畅销的。看来这种小说能够带来的是刺激,是惊险,这是很多书中所缺乏的。这也是它成为畅销的一个卖点。总之,如果喜欢读惊险小说的读者不妨一读,决不会令你失望的。至于注重逻辑推理的则大可不必阅读。引用褚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翻开第一页,我们各取所需。”
《十三号房》读后感(三):不是我的菜
在喜玛拉雅上听李野默念的,说真的挺无聊的,听到一半就想弃了。背景都没怎么交待,人物塑造也一般,剧情走向很奇特,如果拍成美剧的话,可能会不错,因为节奏很快,而且你根本猜不到下一步会怎样,但作为一本小说干巴巴的就很无趣了,尤其这本还是作为推理小说推荐给我的,结果根本就没有推理,只能算是惊险小说吧。
看了一下这个作者埃德加•华莱士,名字很陌生,据说一生写了一百多部书,当年的畅销书作家,豆瓣上却只有一个作品记录,有些作品可以历久弥新,有些真的就是有时代局限性。
借豆瓣记录一下作者生平(来自百度):
埃德加·华莱士(1875-1932),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记者。早年辍学,生活经历坎坷。18岁参军,在南非服役期间出版有诗集。1899年退伍,回到英国后开始创作推理小说。华莱士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创作了173部小说、15个剧本和无数其他类型作品。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畅销书作家,正式确立了“创作可以盈利”的概念。他在二十世纪初就拥有两辆劳斯莱斯轿车,他拥有自己的图书生产线,他在巅峰时期一个人的作品占英国图书市场总值的四分之一!华莱士的作品充满了个人理念,感情鲜明、语言幽默,推理布局精妙且条理分明。1931年他仅用了9周时间便为好莱坞创作了4个剧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无人不知的《金刚》。
《十三号房》读后感(四):书评:埃德加·华莱士之《十三号房》
对于大多数喜欢阅读推理小说的读者来言,大伙往往对于文章中的悬疑与解疑部分之喜爱早已超过了对全文之情节的钟爱。换而言之,推理小说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恰恰在于其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悬疑之处。为了满足读者们对推理文学那种在文字之间寻求刺激的“怪异”感受,以及在书中的猎奇。故此相当多的推理文学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绞尽脑汁的设计那些诡计。其中也不乏缺少名人,这里就包括位列黄金三大家之一的埃勒里·奎因先生。在埃勒里·奎因先生早年的国字系类中(如《希腊棺材之谜》《美国枪之谜》)虽然这些是称之为经典之作,但是也是需要靠着‘阴森的家族墓地’或是‘诡异的表演舞台’这些‘外景’来衬托出其所谓‘悬疑’的地方。不过当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之前后,这种所谓的‘悬疑’气氛也慢慢的淡下来了。如换而言之,在推理小说这近170年的进化过程之中侦探的推理完全成为了整本书中的重点中的重点,而案件的本身却成为了主人公进行推理的一种陪衬工具,所谓的悬疑感念也早就成为了类似于猜灯谜一类的扩展。
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十三号房》。这很难能可贵,在当时‘怪事天天有,神探大街窜’的时代,埃德加·华莱士并没有被那种大众‘俗气’所感染。从《十三号房》的头章开始,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案件却使无数读者(也包括我)不知不觉得进入了案件的迷雾之中。不,毫不夸张地说,从翻开书的那一时刻起我们就已经身处于迷雾之中。如果不是在终章的结尾之处‘里德探长’道出真相,我们又怎会知道坐过牢的约翰尼·格雷才是真正的大名鼎鼎的‘里德探长’;而那看似神乎其神的所谓的‘里德探长’竟是让恶棍莱格父子一直深恶痛嫉的老戈登探员,还有那苏纳与史蒂文斯之间的神秘关系......从头至尾我们就被骗了,身陷迷雾本以为走出来的我们却还是在迷雾之中不停打转!
《十三号房》一个几乎没有流血的故事,一个为爱与金钱;善与恶互相隐藏争斗的并将推理与社会派完美相结合的故事,这就是推理史上的一座高峰!如将E.W.赫尔南先生的《业余神偷拉菲兹》称之为最早007的雏形的话,那么《十三号房》无疑是指引007发展的引路人。
我十分希望看到《十三号房》步入银幕的那一天,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位导演能够‘复原’这本小说,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现在我还会继续拜读《十三号房》直至我走出他那奇异的房间。
《十三号房》读后感(五):超前的现代叙事技巧
说起《十三号房》,不能不提作者埃德加·华莱士。华莱士是英国作家、编剧和记者,他辍过学、当过兵、出过书、编过剧,弃武从文的他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富,而且他还是史上第一位超级畅销书作家,华莱士一生创作过173部小说、15个剧本和无数其他类型作品,这个数字在那个还没有电脑的时代堪称奇迹,更可怕的是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大卖,创作让他成为了超级富豪,作品不断屠榜,让华莱士开上了劳斯莱斯,拥有了自己的出版集团,可谓一时风光无两,这跟今日岛国号称“印钞机”的东野君相比也犹有过之。
为什么华莱士的作品如此畅销?我觉得是他提前窥见了“未来的秘密”。早年间,美剧刚在大陆风行的时候,我们都很惊叹美国人讲故事的本事,一个简单的故事,总能被讲得节奏明快而且百转千回,构造精妙的布局、切换频繁的镜头、有意无意的幽默、性格鲜明的人物……美剧刷新了国人对于电视剧的理解,让人无法抗拒,如痴如醉。华莱士的作品其实就是典型的现代美剧风格,虽然华莱士本人是一位英国绅士,但是他讲故事的节奏很快,场景切换频繁,善于布局和构思,总能用一个很精巧的设计把简单的故事说复杂,而且还不断上价值,拷问人性,可谓深谙观众和读者心理,这从他编剧的故事《金刚》就可以窥见一斑。所以华莱士作品的畅销也就顺理成章了,他用了一种超前快节奏的现代手法来讲故事,这让习惯了充满风景描写、心理思考和气氛烘托的慢节奏的欧美观众如梦方醒: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讲!
而《十三号房》就是华莱士前卫的叙事艺术的范本——
约翰尼·格雷在监狱中度过了很长一段了无生气的日子,但是如今他出狱了,他满怀怨毒和愤恨,因为他是被朋友杰夫·莱格陷害而入狱,现在,出狱后的约翰尼发誓要为自己讨回公道。然而,事情的变化超出了约翰尼的预料:恋人玛尼居然另觅新欢将要嫁给俊朗的佛洛依德少校;玛尼的父亲彼得虽然还是自己的朋友但是始终不想让女儿嫁给一名曾经当过囚徒的人;当年跟彼得一起搭档的老莱格好像一心要报复曾经背叛友情的彼得;老莱格的儿子小杰夫更加深不可测,他似乎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阴谋;在所有的情况背后,更加错综复杂的是牵涉甚广的伪钞印制案,神秘的伪钞印制者好像幽灵一样不可捉摸,他善于布局而且从来没有被抓到过把柄……究竟约翰尼能不能完成复仇?究竟命运之神是否会眷顾这位从监狱逃出生天的复仇者?没有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究竟迷雾的背后是什么……
首先作品篇幅很短,不到十万字,讲述了一个颇为复杂的侦探和罪犯互相布局的游戏;
其次作品节奏非常快,场景切换极为频繁,几乎每隔几页就换一个场景,约翰尼从一出狱就忙活个不停,而且各种意外和故事层出不穷,几乎不给观众任何休息的机会;
对话非常多,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是对话,没有环境,没有心理,没有多余的描述,华莱士把全部的故事用人物的话语进行了串联,感觉很像看电视;
猜不到的剧情走向,好像故事随时都可能像某个方向发展,但是翻到下一页突然又发现作者另辟蹊径,感觉就是作者在不断揣摩读者心理,然后反其道而行,非常高超的叙事技巧;
但是《十三号房》毕竟是创作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作品,因为时代局限还是有很多缺点的,比如缺乏有效的谜题设计,比如必要的故事背景交代过少,比如人物行动太过于草率而不够具有说服力等等,特别是作为侦探小说,居然没有有趣的谜题和精妙的推理,这是这部作品最减分的地方。故事里面一共两起凶杀案,第一起被害者没有死而且凶手直接写明了,第二起被害人明确但是本以为设计的密室杀人却草草带过没有下文,这让人非常失望。
但是抛开时代局限因素,《十三号房》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部作品,它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现代叙事方式的一种途径,对那些仍处于“慢悠悠”创作节奏中的小说作家敲响了警钟。
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