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亢奋》读后感精选
《非理性亢奋》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四部分各自为一个主题并提出相关的论点论据。总体来看,对媒体言论自由的保护及证券诉讼法的呼吁,从作者写作的年代来看,应该是给监管层有启发,其影响力也起到了正面的效应。反观世纪之初到现在的证券有关的演进,大体上还是向这些方向改变了。当然媒体的保护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过招股说明书预披露以及IPO前的舆论对IPO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个事实也说明已有进展。至于金融市场和股市,从十年后的角度来看,其显示出和国情的一些脱节。整体而言,我认为本书瑕不掩瑜。
●陈志武
●虽是2008年分析2000年和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崩盘的文章,但仿佛句句在说当下的中国股市。另,给管理层的股票期权和同向涨跌率解释的很通俗易懂
●我想说的是,首先书中涉及很多领域,我在想广度会不会影响深度,因为里面其实也没有很深的内容,可能是作者文风就是要让大众理解吧;其次,有些地方确实还是不够严谨,尤其是在推导的时候,用的反例得出一个结论好像不是很严谨的感觉。不过对于当下中国的热点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我尤其喜欢看那些案例。
●好书!
●看完Txt,txt只到“股市泡沫的危害”为止。看了110页,接下来的内容不感兴趣
《非理性亢奋》读后感(一):陈志武是大师
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金融市场制度安排的深刻意义,以颇具人文关怀的眼光分析金融进步和创新,作者深刻不失广博,是众多令人感觉云雾缭绕的股市争论中一束清澈的阳光。
《非理性亢奋》读后感(二):太有点大了,比较少时间读,不过抽选来读也是不错的。
对于普通人来读,太有点大了,有些现实当中并不一定可以用上,加上平时比较少时间读,不过抽选来读也是不错的。对于普通人来读,太有点大了,有些现实当中并不一定可以用上,加上平时比较少时间读,不过抽选来读也是不错的。
《非理性亢奋》读后感(三):我觉得作者是华人中第一号经济学家
作者把经济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历史等全部打通,研究的问题全部是中国目前最要害的课题,提出的解决办法都非常靠谱,支持结果的数据非常翔实。
朗咸平可以排第2位经济学家。因为朗教授研究触及的层面还不如陈教授宽广、深刻。
《非理性亢奋》读后感(四):《非理性亢奋》书摘
本书可以看成《金融的逻辑》的第二季。
我是个不懂金融学的外行。站在一个外行的角度,我认为陈志武先生的书写得又深入浅出又文理清晰。
《金融的逻辑》可以认为是基础框架讲解。
《非理性亢奋》可以看成是把基础框架放在中国国情下的应用。
《金融的逻辑》给我带来很多观念的进步。
《非理性亢奋》给我带来很多常识的普及。
做个普常记录:
@两个事实
一个事实是,中国的首富的前50%来自于,房地产业,制造业,矿业,化工。 另一个事实是,美国的首富的前50%来自于金融业,零售业,娱乐媒体业,服务业,软件业和高科技业。顿时,我感到有些泄气忧虑和恐惧?
@如何让管理层为股东做事儿?
①管理层按比例分享公司的利润
②给管理层股份
③给管理层期权(管理层在未来,一般为10年,以约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如果当时的股票价格超过约定价格,管理层赚钱。如果当时的股票价格不超过约定价格,管理层可以选择不购买,这样也不赔钱。期权可能会分阶段生效,防止经理频繁跑人。)
@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的公司?
可以采用金字塔式控股链条。
A占据B的51%的股份,B占据C的51%的股份,这样A就只用了26%的C的股份,但是依然控制了C.
所以控股链的层数越多,实现控股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少。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有例子吗?我不知道。
@从抽象角度看判例法和成文法的区别
判例法:自上而下
成文法:自下而上
《非理性亢奋》读后感(五):民主经济的理性亢奋
中国股市也有些年头了,各种闹剧也都轰轰烈烈的上演过,各种经济学家,政治管理者也反复做出各种思考和调整,然而今天的中国股市依然没有让人放心过。虚假内幕交易也都是公开的秘密是真是假的到处飞。
书中有个数据调查让我印象很深。在评价一个股市是否理性的时候,陈志武教授用一个股市同步率,就是说一个股市市场中,有多少股票在跟着大盘同增同跌,理性的数据是50%,也就是说一个股市中有一半的股票不跟大盘同涨同跌,美国这个数据大约是在55%左右,但中国的最高数据竟达到了92%。这个数据评价股市科不科学我不知道,但却是非常有利证明了中国股市信息不透明,大家根本不知道投那个股票,只知道什么时候投股票。
书中首先介绍了股市在一个成熟市场上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作用,其次在股市进步上以媒体,法律,行政干预等角度上对此进行阐述。新闻自由,健全的法律体系,较少但有力的行政干预都是对此的保障。
但有些细节上我觉得还是过于理想化,作者给我一个以全盘西化的影响。新闻自由,法律体系更改,以法庭取代行政干预这些动辄调整整个国家体系的政策,有些问题还要涉及宪法的改变。且不说究竟哪个适合中国,但仅从保障股市的角度上思考这些国家根本政治性问题,我还是认为欠考虑,起码作为一个严肃学者不够谨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民主学者的政治著作。
市场改革是政治,但政治改革却不能只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