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锦集

2020-09-30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锦集

  《精神分析艺术》是一本由托马斯·奥格登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77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艺术》精选点评:

  ●精神分析是一种体验

  ●看了目录 立马阅读优先级提高了。。。看完了。。好晦涩X____X

  ●梦总会告诉人些什么。难以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看过的所有专业书里最迷人的一本!

  ●真够艺术的

  ●读了奥格登的合集,愈发喜欢比昂,对梦也有了不同的看法。你不用讲得很清楚,你讲清楚就失真了。

  ●“在分析情景里感到被了解,并不是一种感到别人理解自己的感觉,而是一种感到分析师懂得你是谁的感觉。”

  ●把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喜欢他的写作风格。

  ●刚开始看觉得有点晦涩,尤其是前面关于梦、入睡、醒来等概念和生活里的很不同,也完全不同于佛洛依德的理论。坚持四分之一之后渐渐可以进入状态,感觉精神分析的理论以一种新的角度被解释,像是“一种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阅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这书关于博尔赫斯小说的部分也很精彩。

  ●一半梦,一半比昂

  ●着重介绍咨询师如何利用自己的直觉,来帮来访者感受,表达出自己无法感受表达但又特别想要被看到的部分。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一):有关几个需要注意的翻译

  由于Ogden是一名精神分析师,这又是一本论文集,所以里面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显然在这个方面没有足够的准备。

  几个重要的术语常用翻译特标注如下:

  α function-α功能,本书翻译为首席功能

  (待续)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二):tags

  总体3分,但是案例的部分非常精彩,加分

  微妙的情感体验,那种叙述只有精神分析师能写得出来吧

  理论部分讲比昂的概念有点晦涩,大概比昂自己的书更难以理解

  引用博尔赫斯的句子很多,真好,我又要重读博尔赫斯了

  花了2个月才断断续续看完,有的时候舍不得放下,有的时候上班路上45分钟只能看3页。。。。。。。。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三):书非常不错,翻译……

  书非常不错,翻译,不能用水来形容,看译者的介绍也是有实力。

  译者,多半对翻译非常用心,可是对专业却极不负责。移情与反移情,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已经烂大街的专有名词,bion 的阿尔法功能翻译成首席功能,可以理解。可是移情与反移情翻译成转让与反转让,只能说译者极其不认真。

  将移情译为转让,如果在二十年前,是可以理解的。可这本书的翻译应该在2000年后,这就无法理解了。这会让本书的可读性很差。而偏偏 这样的恶感,并非来自作者,而是译者对书的专业背景,缺少最起码的了解。这是极不责任的。另外还缺少一个相关领域从业者来做校对。否则这样的低级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四):咨询师的在场——《精神分析艺术》读后

  奥格登的案例记录让我有些惊异:他不只描述和来访者的互动,还用不少篇幅来描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白日梦——那些不经意间跃入脑海的回忆和想象。“‘分析第三体’是患者和分析师共同创造的主体,分析师以白日梦(梦想)的形式体验这个主体的思想和感觉。”这些白日梦,被奥格登作为分析的材料来使用。

  许多理论都已强调,咨询师除了要关注来访者的状态,还要关注咨询师自己的状态。主体间理论所说的“内省式共情”也指向这一点。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治疗师所关注的“自己的状态”,也有不同之处。传统理论强调的是反移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有些灵性和身心学派可能会强调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另一些身心学派又会强调关注自己的身体冲动,意象学派可能会强调自己心里浮现出的意象,而奥格登,他强调自己的白日梦。

  如果我们想象面前的来访者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用毫无情感色彩的语调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流水帐,这些咨询师可能会体验到什么呢?A咨询师可能体会到乏味和厌倦的感受,B咨询师可能突然间惊醒,撇一眼钟发现自己已经睡过去十分钟,C咨询师可能体会到腿部肌肉的紧张(想要起身离去),D咨询师可能眼前出现一台打字机,不断往外吐着公文纸,E咨询师(奥格登派),可能想起大学时代毛概挂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的事。

  他们的体验一样吗?借助奥格登所诠释的比昂的“容器”概念,或者可以这样说:作为“容器”,这些咨询师所“容纳”的内容是同一个,但因他们作为“容器”各不相同,最终,他们体验到的东西也的确不一样。

  一个咨询师有可能从A到B都体会到吗?我猜,不同特质的人还是会有不同偏向,这也许部分决定了他们适合的流派。但如果咨询师在同一时刻体会到这些所有——那他就得做到病人的椅子上去了。这正是奥格登在书中引用的博尔赫斯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引申出来的一个含义。小说主人公富内斯在一次意外发生之后,对事物的琐碎局部变得十分敏感,还能过目不忘,但他却无法睡眠,也无法就这些材料进行任何抽象思考。用比昂的理论,可以说他丧失了某种心理功能,无法把浩如烟海的感觉材料加工成有意义的体验。然而在心理活动的许多层面,似乎都有可能存在着迷失在细节中而无法把握全局的状态:做问答题时把卷子都写满还没说完自己想说的;在商场里逛了一个下午后一个约会都迟到了却忘了自己想买什么;忙忙碌碌过了大半辈子突然间觉得自己像是白活了一场……就像我有的时候,和来访者互动了一个小时,每一步都觉得卓有成效,等人走了慢慢想一想,才发现两人只是共谋了一个回避。

  细节是魔鬼,沉迷于细节,就是投入魔鬼的怀抱。

  来谈谈奥格登语境下的分析的特异性。不少人都强调(印象深刻的是荣格和主体间理论),应该为每一位来访者构建一个适合他自己(甚至是只适合他自己)的心理咨询方法(或过程)。奥格登做了个想象:如果咨询师在和来访者A做咨询的时候,他的来访者B变成了墙上的一个斑点,看到这一切,B会有什么感受呢?理想状况下,B会觉得,他的咨询师和A的交流有点别扭,他不羡慕A,因为他知道,这一套并不适合自己。

  咨询应该是个因人而异的过程,这意味着他者对咨询过程的窥视并没有太多成长意义。我现在明白电视里的心理访谈节目老让我觉得别扭、没有太多兴趣的原因。这种节目就像A片一样,可以供人意淫,可以教人性交,但对于什么是做爱,它不能回答,也并不想要回答。

  那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一个安全空间里,进行的亲密主体间互动,如同心理咨询。

  有的咨询师还真有一大堆不那么“主体间”的职业话语,事先录制好,做咨询的时候被摁到开关就开始播放,从“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到“森田疗法的实施”,从“催眠的适用人群”到“为什么不同心态的人看同样半杯水会有不同结论”。这种人和来访者的一个小时里,一大半时间是他自己在“播放录音”,如果录音制作得不错,他们也能讲课,甚至可以成为不错的讲师。只是,每当我嗅到话语里的这种馊味,就忍不住邪恶地想,这家伙是不是每次前戏都用同样的顺序抚摸他老婆?

  难怪奥格登说:“我发现,自己在和患者交流时,很少知道自己后半句或是下一句要说什么。”

  而他又说“精神分析师必须能够带着悲伤和同情来承认,人类最糟糕最摧残身心的损失之一,就是失去了活在自己的体验里的能力——一个人失去了这个能力就失去了他人性的一部分。”

  也许对来访者而言,最糟糕最摧残身心的损失之一,就是发现他的咨询师失去了活在自己体验里的能力——他成了一个人工智能软件,根据教科书编写的指令,在恰当的时间说出共情的语言,在另一些恰当的时间,给出相应的知识、建议和鼓励——咨询师失去了他的人性,来访者失去了他的咨询师,咨询室成了网瘾少年的游戏房,在哼哼哈哈的嘈杂声中,弥漫着莫可名状的巨大悲伤。

  一位导演前辈曾跟我说:在舞台上,你要时刻清楚你的戏已经持续了多长时间,如果你失去了时间感,那就表明,你是在“演”,而不是在做一个真实的东西。对我来说,咨询也是一样,钟在房间里的作用,并不止是提醒时间到没到,或者看看剩下的时间是否足够展开一个重要议题——还是把它留到下一次。钟的更重要作用,是让我不时核对自己的内部时间感,反省自己有没有在“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