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说禅》读后感100字
《八戒说禅》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让我对禅宗有所了解,讲解的很清晰,文字风格也对我胃口,看着不累。
●熊氏说释篇。主要谈到了禅宗六祖慧能与《坛经》,说理透彻,抽丝剥茧,较之市面上的心灵鸡汤禅不知高明多少。
●偶有亮点,但旧料太多
●熊大的书都是既长见识又有意思,这书应该是他的佛学了解的阐述,我从头仔细看到尾后,觉得自己的心性已经离成佛不远了……
●这本书和猪八戒没有关系。根据禅宗六祖慧能的“讲课稿”(作者的是敦煌版)逐字逐句翻译慧能的讲课,很通俗易懂,五星好评。
●不神话 不虚化
●如是如是
●印度的龙军大师是阐述这个问题比较有名的人物,他在《弥兰陀王问经》里作过一个比喻,说轮回是怎么回事呢,就像有一支燃烧的蜡烛,你拿着这支燃烧的蜡烛去点燃一支新蜡烛,你会看到火从这支蜡烛传到了那支蜡烛上去,轮回的主体就像这个火一样,你既不能说新蜡烛上的火就是原来那支蜡烛上的火,也不能说这两支蜡烛上的火是毫无关系的。所谓报应,如果结合"因缘"和"无我"观念来看的话,明显是和善恶无关的。比如我这人很不讲公德,吃西瓜随手乱丢西瓜皮,你正好路过,一脚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个大屁墩儿,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因果报应,我种了恶因,你吃了恶果。换句话说,我扔西瓜皮这个行为是我造的一个业,这个业将来发生作用,被你吃到苦头了。早期佛教的因缘、无我观念和轮回、业报观念实在是有些内在的冲突,信徒们为了补设定出新奇理论。
●真立地成佛。
《八戒说禅》读后感(一):《坛经》的另一面
如同《周易江湖》一样,从一个客观面来看《坛经》这本禅经圣典。
讲述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如果2本书都看了,你会对传统文化又一个新角度去思考。
人类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我们正在享用,思想方面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有多少经典是经得住我们“熊大师”的考据的呢?
有时间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作者讲述的比较简单,很多地方都点到为止,没有深究。可能大师怕佛祖怪罪吧。哈哈。
2013-08-17 16:08
第一遍读,感觉卖弄知识,哗众取宠。哗当今娱乐之众取解构一切传统之宠。不喜,但还是惊叹于作者的知识面之广,研究之专,敢于立这个题,嘲弄一番禅宗和佛教,也不光是观点暗合大众心理,的确在论证方面下了些功夫。但问题是,我记不太清楚他立的是什么,反倒是破的痛快,就如同提婆一般。破的也无非就是用现代科学观念和历史考证方法两种武器。
我读不出痛快感来,因为本身对坛经的理解就有限,所以对作者破的对象只是看个热闹而已,对于他想取悦的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找不到真正理解你破题立意所在的人,就是找不到真正的知音,这通挥洒自如的吐槽专辑无非就是博好事围观者一乐而已。
《八戒说禅》读后感(三):宗教可以没有教义,但不可没有仪式
眼界越窄就越容易自信,眼界越宽就越容易糊涂
在意识当中产生了两种执着:我执和法执,这可是万恶之源呀。所谓我执,就是对“我”的执着,凡夫俗子不明白五蕴皆空的道理,误以为自我是真性实体,由此产生了种种烦恼。(这个问题在前边“无我”那段里讲过。)所谓法执,法就是客观世界里的万事万物,大到山河大地,小到桌椅板凳,全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这就叫做法执。我执和法执是人们解脱成佛的两大障碍,唯识学就是致力于破我执、破法执,让你明白无论是你自己,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一切全是幻象。一切都是幻象,破掉幻象之后才会体悟所谓真如实相,前边讲过的般若智慧也是干这个用的。《金刚经》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是这个道理
《八戒说禅》读后感(四):一本比较好的了解禅和《坛经》的书
因为练习瑜伽的关系,比较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对禅宗也很有兴趣,诸如冥想打坐也是有的。前两年也读过作者的《思辨的禅趣》,感觉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本《八戒说禅》从禅宗的渊源、与佛教、道教的一些关系来向大家解读《坛经》,说理考据态度严肃,语言却诙谐有趣。
作者对大众的评价也印证了我前一阵看的另一本书《乌合之众》。
“学术和大众永远是一对天敌。大众需要斩钉截铁的结论,不需要审慎的论证过程;需要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需要那些虽然真实却不为人所喜的东西;渴望速成的捷径,不喜欢下功夫、花力气;喜欢简单接受,不喜欢深入思考。”
——这段和勒庞在《乌合之众》里的观点简直一模一样啊,群体、群众看来就是懒于思考、论证的一群人~
《八戒说禅》读后感(五):八戒说禅
此书乃天涯煮酒论史网友好熊熊逸的大作,在我书房搁置已久。惟因佛禅之道,当以通读原著为佳,至少或是严肃学术。若是八戒说禅,尽管天花乱坠,我却毫无兴趣。后来此书要送赠朋友,携书在旅途中读过一遍。虽然前意不改,但觉得熊逸还是写出了自己的一点东西。《八戒说禅》从《坛经》入手,梳理禅宗思想渊源,由禅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学理纷争与中国佛教的传承演变,连带对一些许多人都只知其然的东西——比如风动幡动、空即是色,也会谈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作者自云:书中也会澄清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天堂地狱等等,还会用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分析,但大家可别以为作者能猜出那些古人的心思一不但作者做不到,所有严肃的心理学家都做不到。不过佛禅高深,一味走通俗化的幽默搞笑,其实未必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