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读后感锦集
《无常》是一本由阿姜查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售
●佛教的书说来说去都是这些观念。。
●四星。禅修书读多了,感觉自己都能写了。关键是暂时做不到……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确定,活在当下即可。
●知苦离苦,向无畏寂灭处去。眼泪还会继续流,就让它流,只是集,只是业,让这个我消失。
●我从初一开始对佛教感兴趣 大一开始看泰国的佛学 还有一部电影叫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没想到在泰国 死亡生命是那么绮丽的自然轮回
《无常》读后感(一):无常
有点像拼凑出来的一本书,不是很扎实,之所以被评那么高的分,可能都是佛教徒,心地都比较柔软吧。
有一部分关于实修的问答,挺好。不过不如阿姜查的弟子阿姜布拉姆写的《禅悦---快乐呼吸十六法》写的踏实详尽。
赶快修吧,趁还活着。
《无常》读后感(二):南传与北传
之前常听学者标榜,汉地北传系统才比较讲究“本觉”,南传讲的是无我,去染趋净。
但是阿姜查这本书第一章就说:
“境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他们是分开的两件事。”
“自然状态下的心——真实的心,是稳定与无染、光明与清净的。”
“因此,真实的修行的意思是设法返回本来的状态——‘本源’(the old thing).它是找到我们的老家,不随各种外境而动摇与变化的本心。它原本便是究竟寂灭,是我们本自具足的。”
《无常》读后感(三):活着的人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身边人因事故离去对我冲击很大,特别是独自一个人在异乡,孤独、独立更是让我将这种感受无限的扩大。
我很难过,甚至还担心若是有一天我不那么难过了,朋友会不会失望。
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做不了。
吃素、读书。
心静代替了难过。现在我觉得无常能解释他的离开,能解释我难过情绪渐渐地消逝。
转世并没有让我多信服,但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另一个地方正在延续。
活着的人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愿你过得比过去更快乐。
《无常》读后感(四):唯有无常是真正的常态
一杯水,如如不动地放置在桌面,不加任何的人为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是看见了它的变化,它或者是被高温蒸发了、或者是被低温凝结成了冰块、或者是给落尘染污了、又或者成为了一颗风带过来的种子的乐园。水不可避免地脱离了原来的水,成为一杯演绎无常的标本之水。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另一个说法是,一切不确定的——这是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因此,我们的悲哀不在于是一杯无法左右自己变化的水,而是我们太想抵抗成为一杯无法左右自己变化的水。
无常一直是我们的老师,他有时以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力度,修理着我们容貌,有时候又会大刀阔斧地劈斩着我们的心灵,如果你不能看见他的真实存在,你只想以逃课的方式避开他的教导,你所能得到的,不是开出人生学籍这个处分,你得到的,是西西弗式的罚抄作业。
阿姜查的建议是:“无论出现何种心境——快乐或不快乐,都别在意,我们应经常提醒自己——这是不确定的”。臣服当下,接受当下,你才能为下一个当下创造更好的因。在我们寻求安定的念头生起的时候,通常会自然而然地往一种社会的常态去依靠,这样比较安全。遗憾的是,那所谓之常态的东西,如财富、地位、权利都是在激烈变化中的,就像一个高速漂移又挤满了人,甚至窗外门壁还挂满了人的公共汽车,你随着可能被甩下马路,又或者会不慎窒息而亡。
唯有无常才是真正的常态,这当然不是什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它只是让你的心变得更加的清晰。如果你把心灵当作一个掌握方向盘的司机,你会发现,如果长期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行使,你会被逐渐迷惑,然后被催眠,最后是险像的发生。如果道路是弯直有序的演变,你则更能轻松驾驭、时刻保持着清醒的悟道。无常就是这样,它演示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它很真实,也很厚道,它不会给你一条漫长的直路,让你死于非命,它会让弯曲回转的道路,来提示你真正安全的人生。
我们都不该也无法,沉溺在只开直路的驾驶,你唯有看懂了道路的无常,才能得到最终的平稳。
佛一日问弟子,“我们的生命有多长?”,一弟子抢答,“数日间”,佛摇头答“尔尚未得法”。又问:“人命有多长之期限?”,又一弟子答:“饭食间”。佛曰:“尔亦未明”。直到有一弟子答曰:“呼吸间”,佛方开颜,“出息不还即是后世”。吸是生,呼是死,佛陀说任何事物只有生与灭,这就是无常的根本,生接着就是死,死接着就是生,你不能执着于其中的一端不放,你无法停在那里,你越想那样则只会是更加在徒劳中萌发出痛苦。
对于我们脆弱又强执的心,我们像是一个看管自己孩子的家长,总认定孩子是应该乖巧听话的,而忘了儿童多动的天性,于是我们想尽办法来压制孩子的动静,最终无可避免是落得个自己心烦意躁,孩子啼哭喧闹两败俱伤的结果。如果我们一早接受了孩子的这一天性,我们只是做个旁观者,孩子玩累了,自然会安静下来。
因此阿姜查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以修行来调服我们的心。“你有许多日子可照顾事业,因此可偶尔停止工作,花点时间训练自己的心”,他知道我们很忙,但有一个“智者传承下来的分配法——一个月排出4天来修行”。这和上帝创世纪定下的休息日不谋而合,“那是一段内省的时间,目的是为了闻法、思维与禅修,若30天都花在世俗生活上,那将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烦恼,26天就够了”。
上帝说一周修一天,一个月大致就是4天,好咧,原来上帝将休息的真正秘密隐藏在这里,它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时间,更是心灵的修行时间。
《无常》读后感(五):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是唯一能够确定的事
《无常》是阿姜查老先生的另一本书。书名虽然是无常,其实书里面讲了正见、苦、无常、无我,禅修以及一些成道的事情。阿姜查并没有讲很复杂的论证,而是单单的指出苦、无常、无我,并且让大家去体认。
很多人不大喜欢读佛法的书,其实很简单,大部分人习惯了拿来主义,喜欢看那些讲深刻智慧的,一语惊人的,觉得很惊艳很受用,好比去旅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了奇景一样。然而,这只是语言的魅力,这就好比你的心此刻平静了,过了几天又翻滚了,于是你再翻出来看,后来又平静了,但是继而又乱了,最终你发现你对这段文字已经麻木并且免疫了,它再也无法带给你平静。我知道很多读张德芬的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读的时候感觉很受用心态很好,过几天犹如大海无量一样又翻江倒海,于是再读知道自己的情绪对书起了免疫,书本不能再帮你平静。
佛学的书,你试图用思维去理解,当然很费力,因为思维和知见都是过去错误的积累,当然理解起来费力;而且价值观一旦有冲突,你潜意识第一个反应就是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你试图在通过逻辑思维来推翻你所阅读的东西,最终你错过了有价值的东西。阿姜查的书很质朴,没有高深的佛理,很浅显很易懂,而且例子简朴而实际,都是生活中的;所有佛法书的重点都是方法学,是让你学会去体认;阿姜查老先生的书更是如此。
【1.正见】
所谓正见,很简单,就是观事物都是苦、无常、无我的。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是一样的,因为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投射,因此你就是世界,而世界也就是你。而了解自己的方法其实十分直接和普通:当你的心和所缘境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去了解你的心念、心念背后的动机,觉察一个念头一个观念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冒出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眼见就是心见,不是吗?当你看见一个杯子,你立刻反应出杯子这个名相,如果没有心见,眼睛看到杯子的时候,是叫不出来“杯子”这个名词的。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是杯子,你看到了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是它的实相,而非名相。至此以后,杯子这个名相刻进你的脑海里,直至今天,你看见杯状的物体都认为是杯子,而没有彻底的审视过。换言之,你路上看见一条狗,你下意识反映出来是i一条狗,却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它,所以你只是看到狗这个名相这个意向,而没有看到这条狗的实相。
所以,事情其实很简单,根据心和所缘境的碰撞,去观察者反应以及反应是如何升起来的。如果你的心很粗糙,没关系,可以从感觉开始;感觉可以从负面情绪开始,因为我们急于摆脱苦,不是吗,那你去觉察下苦是怎么升起来的。负面情绪观好了,再去观察正面情绪,你觉得快乐的时候,你为什么觉得它是快乐的。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事实上是,所谓的快乐大部分是快感,我们已经迷失很久很久了,不再经验真正的快乐,只有快乐的感觉和意向。如果你去深究为什么快乐,这也是了解你自己的方式,而且是重要的方式。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感觉都是苦、无常、无我的。所谓的苦,是因为这些都是苦的因,最终都将导致苦;这些东西无时无刻都在制造界分、分别心,然后我们爱取那些喜欢的,排斥那些不喜欢的,人为地希望喜欢的恒常,不喜欢的断灭,这就是苦的源。你也会发现他们是无常的,因为时刻都是在变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你可以留驻的。最后他们也是无我的,没有我在经验这一切,他们不是我的,不是我所的。除了感觉,受想行识皆是如此,五蕴皆空也,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2.无常和无我】
无常,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是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变化的,从未止息过,你的肉体、感觉,外部事物的东西,都是在变化的。所有都是当下生灭的,你之所以觉得是连续的,因为你正在执著它而你自己未曾发觉,就是这么简单。你不用去观察很多,仅仅观察你的心念,你能控制你的心念吗,试着闭上眼,定于一念,你做得到吗?妄念如洪流,你很快就走神了。其实一秒钟你心里有无数个念头同时蹦出来,只是你执著其中几个罢了。念头当下生灭,来了很快就走了,除非你执著于它。同样,其它的事物都是如此的。所以,当痛苦来临,你要告诉自己,它是不确定的是无常的,一会会儿自己就没有了;当快乐来临,你也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永恒的,一会会儿就没有了。你对苦乐不再执著,慢慢地你可以超越苦乐。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都是无常的、不确定的。对于无我,阿姜查的教授与禅修有关,在禅修中先有止再有观。观的时候你可以发现,人的身体就是四大:风(移动性,流动性)、火(冷热感觉)、地(坚硬的物质)、水(流动的液体性)组成的。诸如牙齿就是地,血液就是水,冷热感觉就是火,呼吸就是风。所有人都是如此,这样就不会执著于身体。无我,的确是需要体认的,而非仅仅是语言可以证悟的。如果没有我,那就没有我所,也就没有了有我的执著。
【3.实修】
最后,阿姜查强调了实修。佛法给你,是要让你去实修的,别人的智慧是别人的,你没有体认到,那么脑袋里永远只是个意象而已。读书不是学结论,而是了解证悟的方法;如果论证本身有错,那么结论也是不可靠的,不是吗? 然而佛法的特殊之处就是需要你去体验去体认,而不是靠逻辑思维去辩论。每个词你都理解错了,你觉得能辩论出结果吗?思想和思维能帮你解决问题吗?因此,阿姜查,应该说是佛法修行,都注重实修注重体验和证悟。
以下是读书笔记,记录一些经典句子:
简单的说,不是法的东西不存在。法就是事物的实相和本质。看到了本质就看到了法;看到了法也就是看到了本质。看到本质就是见性,就是觉悟了法。
修行就是这么一会儿事。佛陀指出道路,他并非为我们做事者,别期待营销员来耕你的田。当人们遇见“法”时,会直接在心中认出它来。佛陀只是指出道路,并未为我们完成道路,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儿!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见证者,别拿他人当见证,那意味着学习相信自己。人们也许认为你疯了,但别在意,那只表示他们对法一无所知。若你缺乏信心,而依赖未觉悟者的意见,则很容易被吓住。别人的话无法评估你的修行,你也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而就觉悟法。别人给你指导只是指出道路,而非真实的了知道
森林大火,乌龟看到蛇没有脚,替它难过,想要帮助它; 事实上蛇很快逃离了大火而乌龟却没有。以乌龟的知见,它认为只有脚才可以移动,却不知蛇没有脚照样移动且走得更快。这是个让人困惑的年代,有人可能因为你不像他们或者和他们知见不同而为你感到难过并认为你是无知的,但谁才是真正无知的呢
一个快干枯的池塘有很多鱼,鸟儿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都快枯死了,前面有个大湖,湖水清澈水草丰富,我可以带你们去,每次嘴里衔一条。就这样,鸟儿每次带一只鱼过去并在落地前吃掉了他们。若你们像鱼一样,就会听信他人所言,只要重回世俗的物欲生活,一切都会很美好。这就是解脱道上的障碍。
若依赖别人以取悦自己的方式来说话和行动,怎么会有快乐?即使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争吵并对彼此不满,只是程度多少而已。若认为快乐之道是人人都说符合己意的话,则你在世间将无处立身,那将生不如死,日复一日都会遭受痛苦。
这就如同我们有个装满水的瓶子,喝光了之后还想要更多,可是瓶子里已经没有水了。如果我们学会了从河里取水喝,那么就会一直有水喝,因为河水是源源不断的。瓶子就如同就救命稻草,就像癌症,药物只能缓解不能根治。而河水就是真理,明白了真理自然无忧,也不用依赖别人。
有人问阿姜查,我想得到平静应该如何得到? 阿姜查说,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事出必有因,你应该去弄明白心为什么不安,但大部分人却希望捡现成的果子,这就好比没有种西瓜却想吃到西瓜。给了你西瓜,你觉得西瓜真好吃啊,于是你就想要更多。没有种西瓜的怎么会有西瓜吃,光凭想象是得不到的。
你能借由眼睛看见苹果,但是你却无法借由看而知晓苹果的味道。你确实能看到苹果,但是看不到味道,只有当你拿起它咬下并且咀嚼它,你才会体验到它的味道。修行也是如此,你读到别人的智慧,但是你未必知道智慧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去修行,才会真切地体验到那种智慧。
猪农跟阿姜查抱怨,饲料价格上涨,猪肉价格暴跌。阿姜查说,别为你感到难过,如果你是猪才要真的难过。无论猪肉价格高低,它都要被屠宰。猪才应该抱怨,而人却只担心得到的收益。
你觉得一些东西很好,你看其他东西很伟大,但这些观念都只是你的自我投射而已。若你觉知自己,将了解这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苦、无常和无我是现象的本质。但我们给事物过多的意义,超过了它们真实所拥有的。
证悟本心的实相,我们将了解它难以言传或给予别人,也无任何方式可以展示它,它无从比拟,超越言语的概念。教导别人,必须依赖外部事物去传递观念,但证悟实相,则必须靠每个人自己去完成。
自然状态下的心,本是稳定无染、光明清净的,它是因为遇到欲境受到好恶的影响,才被蒙蔽或污染。不平静是因为受到欲境刺激,以致成为后续变化心所的奴隶。修行就是要返回其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源。
噪音等都是让我们分心的事物,到底是谁在干扰谁呢?事实上我们才是去干扰他们的人,汽车和噪音只不过是在顺应本性地运作,我们却误以为他们是外在的,执著于保持安静和不受干扰的想法。学习和去观察这样的思路,是我们在干扰他们而不是他们在干扰我们。世界就是一面镜子,是你的心的反射。
只要你想开悟,你会永远无法开悟,不要想任何事情。如果心没有力量,智慧就不会升起,因为散乱的心就是没有定的心。
当没有人想“接受”时,你不能把许多精力花在“给予”上。大多数人只是追求谋生的知识,而不是追去解脱痛苦、烦恼的佛法。
阿姜查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分享给大家。圣人上师给我们开了药,而我们拿过药来只是读药品的药效和使用说明,却从来没有吃过药,反而反过来质问开药的人为什么没有药效。那么,读克式思想的人如果不去按照克式所说的修行,知道佛法只言片语的人而不去实修,这与开了药不吃药是没有区别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