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100字

2022-04-11 03:3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100字

  《奥菲斯的遗嘱》是一部由让·谷克多执导,让·谷克多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菲斯的遗嘱》精选点评:

  ●惊现毕加索

  ●「這裡(冥府)沒有電影,這裡也沒有『這裡』。」死神道。然而,沒有『這裡』即處處都是『這裡』,沒有當下即永恆都是當下,這不就是電影的本質嗎?是的,冥府這個場域就是一個不存在電影的電影,故當死神還搞不懂奧菲斯,奧菲斯便已經搞懂了死神與死的真義。

  ●看到了马男波杰克的真人版。诗人的电影不为了你懂。

  ●1.电影是石化了思想的喷泉,使没有生命的东西复活、使我表达现实,直到非现实。2.杰出的诗人就是没有手脚却能自由奔跑的人。3.刀的钢硬/气球的柔弱/烟雾缥缈/鲜花绚烂。4.狭路相逢黑马人/对爱写生自画像。5.诗人走向道路尽头,对生命之谜的永恒追寻却从未停止。6.人不可向风喷口水,凡人亦无法挽留诗人。

  ●蟾宫典藏,第3位。

  ●邪恶的诗歌创造机,神秘的马头人,考克多真能玩

  ●他睁着眼,他闭着眼,他们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在哪里去找神话原型分析最好的例子?看着看着,我居然不知怎地就想起相对论了。奥菲斯的遗嘱,俄尔浦斯的遗嘱,考克多的遗嘱。 那些光影。黑白片去掉了彩色的繁杂,那鲜血与鲜花才如此触目惊心。

  ●Jean Cocteau

  ●看过,仅此而已

  ●比诗人的血丰满阿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一):优雅

  我和我的朋友曾经讨论“优雅”这个话题。我给出的定义,就是这部电影的片段——Cocteau的复活魔术。很多人有这样的评价,说他的手的美,自恋者的手,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倘若我有一双这样的手,我也会自恋,也会恍惚迷惑。

  诗人死了,诗人的朋友仍在歌唱,他们知道是人是永远不会死的。...我喜欢他死而复活的那一个场景,但我不确信,我是真的喜欢这个场景,这出戏,还是喜欢看到Picasso,看到他的那一瞬,我几乎惊叫,太令人感动了,也许这样便是奇遇...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二):导演艺术的思想独白!

  

既是导演艺术的思想独白,也是电影另一个维度的创造,惊人的艺术巨作,跳脱的艺术巨匠,从某种意义上,是伟大的,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我觉得又暴露了西方文化投射到电影艺术层面的不切合(我觉得暴露文化短板)。 影像90分 这个影像的运动在导演这位时间的迷失者身份之下,我觉得不够完美,这个影像或许增添更多动态设计会更好。我为什么说暴露文化层面的短板,就是在一种形式框架下,神话、雕塑、音乐、电影四个类别的艺术逻辑被一种静态框架给拘束了,从某种意义上,导演跳脱了思考的创作维度,没摆脱形式主义的创作毛病,当然,问题不是很大。 剧本100分 这是个没法评价的剧本,甚至没法去捋,它是线性叙事,但整合了科克托的思想世界,对导演艺术而言,它是跳跃并完整的,实际上并没有变成非线性。 导演95分 问题还是在于影像层面,我觉得还有琢磨的空间。 表演95分 演员就的确成为一种简单工具,越纯粹且极致的导演艺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剥夺演员生命形态意义上的自我主观意识。 创新95分 作品分95分 内容系数0.9/0.95 影史分88分 相对而言,我还是更推崇诗人之血,我觉得在精简的框架内创造出了区别于这种独白艺术的艺术性,这一部(奥菲斯的遗嘱)思想层面在我看来不够完美无缺,于是,是艺术性>思想性的一种对比。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三):艺术家之血

  谷克多诗人三部曲第三部,在拍出了《奥菲斯》这样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后,此片的开头承接了《奥菲斯》的结尾,死神与司机被冥界侍卫押送带走面临审判。而之后,电影则回到了谷克多充满诗意与超现实主义元素的风格中,而男主变成了谷克多亲自出演的能够穿越不同时空的诗人。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四):发现新的现实,从现实中发现

  发现新的现实,从现实中发现

  “我们内心苍穹的运行时间不一定短于天体系统,因为长度是个谎言,因为空无不是空无,因为我们因永恒而改变,因为永恒向我们呈现流动的时间,而时空这个整体将会破裂、静止,远离时与空的概念。”

  **审判

  无辜是最大的罪状,因为他可以揽下所有的罪行。触犯了自由规则的人,他真正等待的是时间的解放,是宇宙阴影的轮廓的消失。

  **欧律狄刻

  生的路上

  过去和未来

  时间好像被置在另外一个领域

  弥漫在黑暗里

  躯壳紧紧贴着血肉

  即又死去

  她不再是一个女人

  不再是谁的儿女

  不再有世间的身份

  她成为了自己

  她变成了一个源头

  一间等待室

  一条永恒的狭缝

  **痛苦之柱

  俄耳甫斯的竖琴与大理石也许互通了语言的秘密,他们在夜晚以各自的形式出现,黑暗是隐秘的媒介,给予反驳足够的时机,有机缘来到这里的人在对方/自己的背上写下即时的秘密,由名声换取时间的货币,兑换时间由下一个人的到来来决定上一段生产的时间和长度。而被遗忘的大理石柱,被惩罚静止见证永恒和永恒的消失。

  **分别

  镜子反射多面,通过放大的凝视而过分地回望自身,形成了闭合的空间。俄耳甫斯通往冥土的镜子,会将他轻易的置于错位的时间内,落入“看”与“被看”的陷阱。

  **以喜浪结束

  名片随诗人消失在这个现实的空间里,吐出了花,在不断的来回中共享自由,无论是媒介修复改造还是凭空创造出的亲子,都“共享了诗人的脉搏”,照片的背面也是同样流动的时间,艺术家-创作以隐形同伴的关系来抵抗这稍纵即逝的真实感,“他想要进入我们的领域,他想要留在这里”。最后,这也变成了科克托内心的声音。

  《奥菲斯的遗嘱》观后感(五):艺术品与艺术家

  《奥菲的遗嘱》是考克多的奥菲三部曲中最出色的。他有一条电影作者穿梭时空,在自己作品中人物的引领之下追寻艺术女神、追寻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主要情节线。在这个情节线下,也有清晰的自己想要表述的思想。但也正因为这样,对于影像本身的隐喻特色有着一定的损害,作为三部曲共同的不足,稍后再加以说明。

  片中最重要的象征是隐喻艺术作品的一朵花。这朵花由《奥菲》中的一个人物带来,是与这个人物一起象维纳斯一样从大海的波涛中诞生的。由于影片开始时时空穿梭的情节,我们完全可以把此时此地看成是无何有乡无何有时,它既是一瞬间也是永恒,花与人作为艺术作品的诞生,就是一个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独立在此时此地之外的,它不属于任何个人,也不属于任何时代。接着,这个虚构而成为真实的人物,要求他的创造者——在片中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电影作者考克斯——画下这朵花,但在作者的笔下,花被画成了自画像。这个人说:“你永远都不可能画出花来,因为所有的艺术家都只会画他自己。”这非常深刻的揭示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因为既然艺术家担负起了表现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重任,然而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会有自己的风格呈现,所以所有的作品就都有了双重性:一方面他属于全体时间中的全体人类,另一方面他又烙印了单个的个人的痕迹。接下来,画家毁掉了这朵花,但是,他的人物发怒了,强令他修复它。这时候,作者穿上了医生的服装,被撕成碎片踩成烂泥的花神奇地在他的手中复活了——也许,艺术家只有摒弃自身,才能真正的呈现人类原初的情感,也许,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没有个人人格的。

  艺术品同样也是艺术家的身份证与名片,是艺术家得以被世界所认识的凭据。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作者复活在现实世界之中,虽然他已经搞不清楚是在哪个世界了,他听见摩托车的声音,以为是《奥菲》中死神的随从夺取人生命的摩托车来了,但实际上仅仅是两个普通的警察。警察检查他的身份证,作者的人物又一次出现,把他带离这个世界,警察回头不见了作者,却来了一辆满载嬉皮超速行驶的汽车,警察上车去追赶,作者的身份证掉在了地上,慢慢变成了前面的那朵鲜花。

  除了鲜花的隐喻与艺术品与艺术家关系这个大主题之外,影片还涉及到许多相关的问题。影片的开头是科学家制造穿梭时空机器的情节,科学家不断的强调:他制造穿梭时空的机器,但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的结果负责,不管把作者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开了门以后都由作者自己去理解。这就涉及到科学与艺术差别的问题,科学家的时空是有迹可以寻求的,他是在一个因果关系明确的时空中存在,而艺术家的存在超越时空,他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不能为一般人所接受。也可以说,二者的逻辑基础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了不同的存在形式。幸运的是,科学家并非不能理解艺术家的存在方式,他反而一直期待着艺术家的出现,可能在更高的形式上,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吧。

  在前两部中,艺术家穿越时空,都是通过镜子来完成,在这一部中,艺术家不再需要镜子来完成跨越时空的仪式,而是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任意在时空中穿梭。作者终于认识到,诗是诗人的通行证,不需要通过女神的指引,不需要借助外物(手套)的力量,艺术家可以通过本身的能力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就把艺术家这个职业这种状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来到的时代,是古典悲剧的时代,在追寻女神的路上,她看见了许多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片中,他一直表示想看一看悲剧中的安提格捏和俄狄浦斯。在被女神杀死又复活丧失了他的花朵之后,作者失魂落魄的走在路上,路旁有一个长着一双翅膀的天使走过,片中暗示,这个就是拷问人生之迷的斯芬克斯,然后一个少女搀扶着一个盲老人缓缓走过,这应该就是艺术家在前一阶段念念不忘的安提格捏和俄狄浦斯了。有趣的是,这时候作者已经对他们视而不见,失去了兴趣。从形式上看,这一场相当优美,天使的翅膀在作者身边缓缓而过,平视的跟随镜头缓慢移动,盗版DVD的碟面上就印制着这双庞大的翅膀。从内容上看,它也是耐人寻味的,作为古典时代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他们被放逐在作品的世界中,被女神拒绝的作者,与被命运所诅咒的父女,形成了一组对照:艺术,就像这对父女所背负的命运一样,是艺术家一身甩不掉、挥不去、扔不开的重负。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对于命运(斯芬克斯)和命运背负者(安提格捏和俄狄浦斯)的兴趣就消失了,因为他们成了同一类人。

  在探讨之外,作者也加入了小小的幽默和讽刺的成分。作者在笔下人物的引领下来到山洞中,看见一个奇怪的长着三个脑袋六只手的机器,两个小孩把纸塞入它的嘴中,他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小说、散文与诗歌来。这个机械生产文学的情节,无疑是对大工业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批量化与粗制滥造的尖刻讽刺。一个人可以通过吃进一小点东西生产无数的所谓艺术品,而这种作品存留的时间也必然是短暂的,只要等下一个人来,它就会生产出其他的东西。

  回到这一部分开头时提到的话题:观念的过分清晰损害了影像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审美特质。在象征主义诗学中,每一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的象征体系,这样的象征物与象征对象(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依赖一些小小的情境、气氛甚至是私人化的观念来完成,笼中的豹子象征人类被囚禁着的自由天性(里尔克:《豹》)等等。电影影像的象征性与此类似,但走得更远,因为文字给人的印象是观念上的,就像是柏拉图的Idea,是超越于所有具体之上的东西,名词、形容词、动词,莫不如此,熟练的文学阅读者不会用自己对具象的认识去影响对作品的认识(设想把李亚鹏想象成令狐冲,把马景涛想象成张无忌),文学的所有形象都是停留在观念的层次上。而影像,却以其无比的清晰提供给人具象的认识,每一个影像所能提供的,都仅仅是具象上的隐喻。费里尼的妻子略显神经质的脸庞象征着人类的天真与纯洁的原罪(《卡比利亚之夜》),而伯格曼的情人平庸的脸则是人类在缺少信仰的光照下尘土一般的轻微(《冬之光》)。卓越的、对电影本质有着深刻认识的艺术家们,必然会也一定会利用影像的这个特征,成就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质。

  所以,电影影像的隐喻,应该是开放性的,最优秀的场景与影像,都具有无比的多义性与开放性。《安德烈•卢布寥夫》开头是静静的在河边吃草的马和第三章中被匈奴人烧死挣扎在痛苦中的马、《乡愁》中在绿色缓坡上吃草的马,《冬之光》中从简朴的教堂天窗中射进来的简单光束、《穿过黑暗的玻璃》中穿过黑暗的玻璃照在父子之间的阳光,所有的都可以是隐喻,所有的都有意义,但所有的又都是具象的,都是不同的。也可以说,电影的影像提供的是一种由具象所搭建起来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是诉诸感性的,但却能引发人抽象的思考,从而完成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跨越。

  奥菲三部曲是很优秀的影片,但遗憾的是,它更多的是特点是在内容上与观念上。所以,其中的意象虽然丰富,却缺少对人感性的触动。尤其是早期的《诗人之血》,这样的感觉尤其明显。没有这种形成氛围、诉诸感性、引发思考的过程(听起来很老土),电影就没能具有自身的特色,失去了本体论上存在的依据。比如说《奥菲的遗嘱》中那一朵让人印象深刻的花,结合上下文与影片情节,它可以提供很丰富的意思,但是作为影像本身,它是不丰满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花换成一个“花”字的模型,而完全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而如果把老塔的马换成哪怕是模型的马,把伯格曼的光换成哪怕是灯光,意义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全然不同了。所以说,观念的过分清晰,造成了影像的单薄,这是奥菲三部曲的特点,也是他致命的弱点,至少在我看来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