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传》读后感摘抄
《袁庚传》是一本由涂俏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5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9.1.4想读,1.8购于孔网。1.11夜读完。
●在这个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运又走到十字路口的节点,这位改革开放实践第一人的经历值得当下再去体会,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特色的改革者中,他是领军人,是典型,是这个群像的缩影。
●激情澎湃的改革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还有多少人愿意抛弃档案去一个全新的世界奋斗,还有多少人愿意踏进雷区、禁区成为拓荒牛。
●我可能真的变了。
●胆识、见识、魄力、能力过人,那时的改革看似凶险,但却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置之死地而后生;如今的改革看似简单,但却因既得利益羁绊寸步难行,更鲜见如袁庚这样的猛士
●历史上改革家不在少数,成功的很少,成功且善终的更是凤毛麟角。袁庚的一生用传奇二字不为过,可能在乱世才能出这样的英雄。那个年代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开放的时候了,如今我们这代人很难通过文字真正理解袁庚那样的奋斗者的难处,向这一代拓路人致敬。
●滚蛋之前要读了一半,就算读完了吧。
本书更像是一篇报告文学,而不是一本个人传记,特别是一位中共地方领导人的传记。这个大概与作者的创作经历有关。
因为像报告文学,所以更多按照事件来组织,而不是像传记一样按照时间来组织。有些时候,模糊了袁庚作为招商局蛇口特区的领导人的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书中对蛇口的各项事业如何发展和起步做了详尽的记录,但是有关蛇口与深圳,蛇口与广东,直至蛇口与中央的关系和交互,并没有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有比较详尽的反映。也许当事人都还在,现在还不能客观的就事论事的讨论当年法杖过程中的是非功过吧。
《袁庚传》读后感(二):吃水不忘挖井人
改革开放,上有决策者勤思谋算,各方势力的博弈,下有执行者顶万重压力,不断创新的大胆落实。穿过历史的浩渺烟云,好像还能看的见在70年代末那艘内外交困飘荡在茫茫大海上不知驶向何方的巨型船舶。曾以为感受历史要去南京,西安,北京,而阅读改革开放,穿梭于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大街小巷,好像看到了两个时空的并行,有人存在过的地方就有历史,历史的厚重不是因为岁月的叠积,而是过往人物的披荆斩棘,当时时代背景的风云变幻。
这是看到一半在深圳公交车上写下的。
后来看完书第一次去了趟蛇口,去了海上世界,看了那块时间纪念碑,路过中集,看了集装箱码头,爬上左炮台,最后天黑的时候登上南山。在山顶看着繁华的深圳,对面的香港,想起书中描绘的点点滴滴,心生崇敬。
《袁庚传》读后感(三):袁庚传
不错的书,作者也花了很多心思了。重要的一点是到现在看来,描述评价还是比较客观,有褒有贬,不假,期待看其他两部,涂俏。
对改革阶段的一些情况也多了些了解,比如意识形态之争,谷牧等领导人的支持,条块之争。
很多问题,很多解决理念多少年前就有,但是现在看新闻,十几二十几年后的新闻,这些问题依然是争论中比如体制改革~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同的时代总有些人值得我们去尊敬
我一直在想,一把年纪了,体制内位子混的也不错了,为何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跑来蛇口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或许只是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现在住在蛇口,当年袁老倡导的民主氛围已然全无踪影,蛇口当年那一批出去的也有贪污犯罪入狱。政值改革貌似只是在蛇口萌芽了一段时间就悄无声息,蛇口已经不是当年
心怀天下,有勇有谋,愿袁老安享晚年,我相信,蛇口终将改变,中国终将改变,改革是一条必然的路,希望这片土地能够更多温暖的生活
《袁庚传》读后感(四):颇为真实的中国式传奇人物,一个时代的切面
*读传记的感受大多是复杂的。真实的人总是有很多面,真实的人生也总是给我们别样的启发。
*干一番高瞻远瞩惊天动地的事业的同时也是要日日处理事务性琐事和撕逼的。开会,写报告,向上升级,乃至吃饭请客下套路,在哪里都异曲同工。这是没有硝烟却连绵不断的战斗。
*从来没干过经济工作的袁庚,算起账来一点儿也不含糊。谈判起来锱铢必较。这老头真有意思呀。
*zz工作和经济工作是不分家的。而且zz工作,对于家庭出身确实是一种有要求的工作。某种微妙的氛围感知,你来我往的客套公文离隐藏的机锋,对于从小耳濡目染之人怕是一望即知,对于后来者除了天赋异禀之辈怕是难如登天。毕竟,这是绝不会有什么学校或者明规则来授课学习的。怕是到后来虽非世袭罔替,却也越开越依赖家族传承。
*袁庚和梁湘的矛盾,当真没有一点儿争权的意思吗?
*以61岁高龄,义无反顾成为开启改革之利刃,这份勇气和热血,当是令人佩服。本来已到颐养天年的年龄,文革里还做过五年半的牢狱,为何能如此不惧风险,为何又有如此超前的眼光?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谁能在61-75高龄这段时间像袁庚这样创造生命中最难忘的辉煌时刻呢。
*如此才华横溢又经验老道的袁庚,也是个一身泥泞里扑腾出来的过河卒子。虽说他最后功成名就,但当年何尝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这种时刻如履薄冰万千干系耽于一身的赶脚想想都脑壳疼)。在这本书略显平淡的描述里,是一分破纸而出燃烧生命的激情和热切。我想是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国泰民安盛世,愿意不惜己身。
*本书涉及到大量的细节还原,并不像某些传记那样感情成分过重,这点很棒,当时的具体情形,数字,甚至往来公文会议记录都有。特别的是有一些公文,单看平平无奇,但结合上下文看就很微妙。中间的许多地方引用文章还提到了当时具体在什么刊物上什么文章说的。大概还可以当做《工业区从零开始建设指南》看。
*虽说了大量袁庚的好话,总的来说基本没有过于美化他。仍是尽量克制,尽量从旁人之口,尽量援引了当时的原文和还原当时的情景。有些想找到相关的原文,希望有天可以看到。一定是能读出时代的痕迹吧。
*其实深圳和蛇口都是传奇啊。能把荒山野岭似的蛇口一点一点的变成今天的样子真的好神奇啊。其实也想看深圳是怎么建设起来的。想必也是个精彩的故事吧。
《袁庚传》读后感(五):传主和作者都不易
现在是夜半,刚读完袁庚的传记。
袁庚不容易,传记作者涂俏也是。
袁庚的不易,在于他在从无到有的创业,在“文革”刚结束不久、“左”的思潮还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他要大破大立,按照全新的思路建立工业区。招商引资时遭遇的置疑,体制改革时触动既得利益者时引起的反弹,与深圳博弈时造成的裂痕,都成为蛇口工业区发展史上难以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实际遭遇中,袁庚所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也许要比书中呈现的高处许多。
袁庚的特立独行是把双刃剑,在提供发散的改革思维之时,也不时留下偏激的痕迹。他似乎是站在近于干涸的土地上,面对一个巨大封闭的水缸。当他用尖利的锥子刺破水缸灌溉田地的同时,也面临被喷涌的水流冲倒的危险。尽管有时他也深谙政治之道,但并非全知全能,有时,激情使其无可避免地留下遗憾。
再说说涂俏的不易。
她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从采访的人物数量和对象来看,需要其付诸极大的心血。听说她为写作此书,辞职,甚至要靠卖房维持生活,非常值得钦佩。对当事人的采访保障了素材的原始性质,有时对同一事件的多重采访,也尽量弥补了口述史的天生缺憾。即便书中出现了大量昔日的对话,也大多不会使人感到编造的痕迹。这些素材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许多鲜为人知,读起来非常过瘾。
这部传记显然带有袁庚的性格色彩,还有早期蛇口的精神特征。它不但还原了袁庚等人的努力,也重现了其存在的问题。袁庚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神,他的缺陷与失误,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相信在这一点上,作者手中的这些素材,是没有被特意筛掉过的。
但素材的众多也是双刃剑。勾勒一个人数年的历史,缺乏素材会变得文件化,素材太丰盈,又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他(她)如同要面对一架精密架构的器械,将成千上万的零件安装进去。
窃以为涂俏的驾驭能力尚存缺憾。她也许太想把掌握到的东西尽量使用了,哪怕有些细节并非事关主题。这让很多章节的内容变得突兀,一个在单独阅读时或许很精彩的细节,穿插在一段本来很缜密的段落中时,不但失却色彩,更干扰了段落的结构,甚至影响了一些章节的主线,使之变得模糊起来。我欣赏王树增先生在传记《长征》中的驾驭方式,他能将个人的细节与事件的宏大巧妙地衔接,不致有太多的累赘之感,形成大历史式的叙述方式,是值得其他传记作家借鉴的。
涂俏将这本书称为“抢救式记录”。我想,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看来,除了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年龄、身体等因素外,赶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这个步点,可能也是一种考虑。我以为传记的写作——尤其是在掌握了这样充分素材的情况下,是不应急于完成创作的。作者宜乎以更宏观的视野驾驭文字,而不是计较于某一两个细节的得失。
:这本书的编辑也许很辛苦,但书中出现了好几次排版上的失误,非常明显,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