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隐喻读后感锦集
《帝国的隐喻》是一本由[英] 王斯福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般般,很是一般般。。。
●翻译的真是不中不洋
●我猜哦,這本書可能不是說作者原文寫得差,而是翻譯得有些讓人讀了頭好痛。頁88-89,「黑白無常」是「范謝將軍」啊,譯者搞出「番」和「邪」是想怎樣?but譯者表示自己「同樣熟悉鄉村廟會組織」(頁389),大哥,您這樣講不走心啊。。。還是老老實實讀英文版吧。。。
●这本书真的太牛了。我感觉我整个人都被update了。(翻译有特别多错误)
●涂尔干和莫斯:宗教以及其他象征性行动和客体,存在三种方式的集体表征:表征整个社会的团结;表征个人所想象的或者有意义的他人以及他和他所接触的社会;还有,表征一种他们在其中代表一个词汇的词语表征体系。通过集体表征,个体便被塑造成为一个社会的、有思想的以及会交流的存在。尼德海姆离开涂尔干和莫斯究竟有多远?他是把结构放到行动者的心理功能和动机力量中去,并且把集体表征放置到非个体心理构成的表达性关系中去。方便进入到思维以及社会体系的原则之下,由此去解释或者求解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行动。涂尔干和莫斯将文化分析成一种社会秩序的表现形式,还有就是集体表征本身之间的关系秩序。帝国统治最后保留下来的教化方式实际上在平常百姓那里得到了一种复制。p47通过人格化以及感受性的宇宙形式所展现出来的严格地位等级p64
●若是要研究中国的宗教,单单从中国自己的角度去探索是完全不够的。书里有关中国政治宗教特点的一些论述让人相见恨晚。
●翻译翻了十年。。。
《帝国的隐喻》读后感(一):谁知道英文原版在哪里?
翻译赵旭东这个人算是出名了。我在忍无可忍之下,专门人肉搜索了他。这个人,98年就博士毕业,居然在讲师的位置上熬了7年,才升为副教授。也难怪,如此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除了靠熬年头混饭吃,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帝国的隐喻》读后感(二):略略扫了一下
断断续续好几天,睡前把这本书大致都翻了一遍。人类学宗教学写得很学术也不是我的强项,因而很难深入理解;后来学业繁忙,不知不觉就到了图书馆的归还日期 于是还了。
里面关于地方宗教仪式与帝国架构的关系的确很有趣,作者力求通过对中国农村习俗的田野研究,向外国人介绍整个帝国的全貌。
《帝国的隐喻》读后感(三):爷级的翻译
,,书我的是推荐的,但是请有能力的同学读原文吧,因为花的时间和你读译本的时间估计差不多。本来以为就我自己读不懂,还捶胸顿足的感慨了几天,后来一看,豆友们都读不懂,建议大家读原文,哎。听过一个搞翻译的老师说过这种情况,说那不是译者外语不好,是他中文不好,我想那没救了。呵呵。书当然没的说,观察得很细致,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内部隐含透视的很到位。
《帝国的隐喻》读后感(四):理论且不管,首先就卡到翻译上了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是一本真正让人昏昏欲睡的书(好吧,我承认自己看不进高深的理论)。诚如译序所说,这本书一上来就大谈理论,凌空虚蹈莫测高深。但是理论归理论,首先让人抓狂的是翻译。看看这么几段:
“我所询问的许多人都说,地方性庙宇中的神都有官员和士兵。但是有一个人则说,在组成山街庙宇的两座殿堂中较为古老一点的那间殿堂中受到崇拜的两位神,他们自己都是在新一点的殿堂中受到供奉的仙公这位地位较高的神的将军。”(p50)
“对于清代学者所指的明代的宗派主义,其中他们是把占卜加进来,使用鸾书的《易经》崇拜的图解和说教,并把圣书转述给日益增多的城市受众,他们大多没有多少文化和研究。”(p39)
“在一种维持某种统治秩序的抗拒明朝兴起的教派融合的企图中,每一教派都强调自身的起源以及神的世系,新儒家的正统到清初以及清中叶的儒家的修订,这是统治中国(1644-1911)的最后一个王朝。”(p38)
“这种变迁是指,从世俗的变迁与宇宙观意义上的包容性道德秩序的永恒之间焦虑不安的紧张中脱离出来进入到另外一种紧张中去。”(p40)
只要留意一下这几句话的页码,就会了解我是在怎样的磕磕绊绊之中挣扎着读这本书,筚路蓝缕,用来形容读这本书的状态倒正合适。
《帝国的隐喻》读后感(五):减分在翻译上
虽然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了,但是经常在读不懂原文和更读不懂翻译之间挣扎。
最近连续读了几个原文+译文,发现其实很多译者在术语上都已经尽力了。反而是一些英文的习惯说法或者语序颠倒的问题上翻译错误造成了整个一段甚至一章都令人困惑。
举个例子,原文第九页说到but far from this being convenient because it means we can set belief aside, it is an admission that ritual perfomance and belief are not distinguished. It means that the separation of belief from performance is inappropriate.翻译给的是,远离这一点的好处是,我们能够将信仰搁置一旁,但是这是一种对仪式操作与信仰不加区分的一种认可。这就意味着,把信仰从操作当中分离开来是不妥当的。
“远离这一点的好处是”简直把原文拧了180度。按照我的理解,原文意思是说“但是这根本谈不上便于我们的研究,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谈信仰的内容,它允许我们完全不加区分仪式操作与信仰。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区分是不恰当的。”联系到前面,曾经说起到中国文化是个重视仪式超过信仰内容的文化,所以看似能够回避观察者的翻译所带来的问题,显然,在探讨过中国的状况之后,作者的结论是并不能够成功回避这一问题,所以后面才会接着说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
不过换个角度说,只要知道了翻译会在这些地方容易出错,其实那些术语的翻译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回到书本身,我才刚刚开始读,但是第一章的架构太令人惊艳了。对于一个宗教人类学考察,作者的反思深度真的令人惊叹。看完第一章之后,一定再写一篇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