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我》影评精选
《勿忘我》是一部由于彦夫执导,方舒 / 李志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勿忘我》精选点评:
●虽然片源不好,但不影响电影里的清新和纯真内容,就是喜欢~
●爱情,谈得到公平,不公平吗? 大导演就是牛逼。叙事节奏、镜头、配乐,都棒极了。
●蓝色小花开满大地---
●比起现在的电影,这个片子的叙述能力和节奏还是果断明了看着舒服。
●方舒,典型的东方美。文革中的片子,普遍质量不高;文革之后,反文革的片子,质量也不高。这两种质量不高,原因相同——无论是文革还是反文革,都是把文艺作为工具。
●1982年
●成全
●李志舆一直适合这一类知识分子
●洋溢着八十年代的清纯气味。 方舒的小酒窝和帅大叔李志舆。
《勿忘我》影评(一):忘年恋
又是一部被运动耽误了20年青春的爱情片,相较于牧马人里的许灵均接纳了李秀芝,周虹拒绝了之前很多的介绍!当雯雯说如果她没考上的话就回来给他烧饭洗衣服,他是同意的!在他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满心的欢喜,那是老师对于自己教导结果的喜悦,同时也是自己与雯雯的分别信!雯雯走前的一夜,桌子上的那杯勿忘我和那封告别信却是周虹自我矛盾的表现,雯雯拿走了桌子上的老照片以及大门钥匙!周虹追赶着那趟远去的火车,既是在送别雯雯也是在追逐这段!影片支持结束!从那张照片和钥匙看出,雯雯还是会回来找他的,就像当初去二沟子接周虹回村里一样!
《勿忘我》影评(二):特殊时期的山村爱情,那种哀美让人隐隐忧伤却又心怀喜乐……
70年代初,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女知青雯雯失去父母,遭受凌辱和歧视,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同村的中年医生周虹救了雯雯,在他的精心治疗下,雯雯恢复了健康,她爱上了周虹……
这是一部带有伤痕烙印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的爱情故事。剧情生动,情感丰富,感人落泪,特别纠葛。周虹待雯雯百般好,其实,雯雯的爱是不由自主的,在一个四周都是敌人的环境里,只要一点点的善意,任是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感激万分,而周虹,这个恶劣环境中保持着一缕善念的人,这个人到中年看破世情的男人,他对雯雯是怜而生爱的吧!那点爱意因为良知而萌发,因为他们的小心翼翼而最终蓬勃长大。但,在这里,年龄成了最大的敌人。相差20岁,在那样一个保守的山村,同样是那个保守的社会,再加上两人身份的差距,周虹是明智而又无奈的,他没有说出口或者他没有留下雯雯,而是遥思远去的火车,遥祝这个年轻的女知青可以回到大城市快乐生活。
哀而不伤,那种执着又真挚的爱意贯穿整个故事。静静的看着这段特殊时期的山村爱情,那种哀美让人隐隐忧伤却又心怀喜乐……
《勿忘我》影评(三):1980年代长影的代表作
楼上林雁飞用“成全之美”概括的这一不拘于时代特征的此片立意非常准确,於我心有戚戚焉,深以为然,珠玉在前,不另重复。特殊年代,一场医生大叔与文青学妹忘年恋,抛开故事的特定背景,情节的演进、人物的刻画,谁说又比很多经典影片(比如现在临时想起的《廊桥遗梦》)差了?故事虽然简单,但节奏把握、细节处理、人物举措,都很完美,这是于彦夫导演带领团队的功劳。
方舒纯美,志舆儒雅,真是1980年代顶尖的青年演员代表。不同于上影厂龚雪的秀美柔情、刘晓庆的明丽爽快、潘虹的知性洋气,方舒的大方舒展之美,正如一个“方”字加一个“舒”字,漂亮中蕴藏着聪敏和大气;李志與的儒雅谦和,在林雁飞文中有准确阐述,不敢再掠人之美~~医生的职业定位是哪个时代流行的集体认知,大叔和女青年的对望似乎还是一个创见吧?在剧中有很好的演绎。
我仅补充下感受最深的两点:本片的服化道和摄影十分讲究,看得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厚实和专业。
综合起来,这是我封城三个月来看了几十部1980年代大陆影片后,心目中最完美的一部长影厂的佳片。
《勿忘我》影评(四):《勿忘我》(1982)——成全的伟大
前记:
翻出硬盘,忽然看到自己旧年写的影评一则。本来想要放在Blog上,却没做。
要说爱情,这个故事,也是自己难忘的。
措辞上有些过激之处,重看有点好笑。不过,那也是当时真实的心情,所以就一字不改了。
六年前,记得是高三开学的第一天,天气极热,学校里不能洗澡,所以还是长途跋涉的回家去。晚上,做了两道数学就甚觉无趣,于是趁爸妈不在家,毅然的打开电视开始打发时间。记得一打开,就是中央六套,我一向不看中央台的,但就是这样一次的打开,看到一个女孩子,坐在火车上,面色伤感的望向窗外,火车在呼啸中穿过长长的隧道,镜头定格在透着光明的道口,屏幕上映出三个字“勿忘我”。居然破天荒没有因为是国产片而立刻换频道。就这样,把一部片子从头到尾的看了下去。
六年后,在电脑里又重温了一遍。感动依然……
片子的叙述其实颇为平静。文革里一个被毁的幸福家庭,一个因此而失去所有亲人的女孩,一个人在山里的公社从事繁杂的劳动,父亲病故,匆匆的赶回省城,却只捧回了骨灰坛。万念俱灰,偏又遭到流氓的调戏。冰天雪地里,无助的弱女子想以刀自裁。就在此刻,他出现了。他是这个村子里的医生,叫周虹。
他的出现,没有华丽的登场。不是陈词滥调的英雄救美。他匆匆的一边走过来,一边用平静的声音说:放下刀子。他仿佛在对待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平静的语气里,却有着执著的坚定。她没有听,他还是那句话:放下刀子。(我很喜欢李志舆的声音,温和沉静,让人听了安心。)随后缓缓地说,你连住在一个屯子里的人都不认识了?你不是叫雯雯吗?
雯雯。这个也许一开始,他只当作是孩子的女孩子,从那一天起走进了他的世界。他救了她,关心她,告诉她,那些蓝色的山花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勿忘我”,代表了爱情,耐心的教她学习知识,因为她的不努力而伤心,为她的进步而欢悦,是的,他为她的生活重新点燃了希望。
虽然,我不曾经历过那样的时代。但一直相信,能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还能坚持信仰,和保有自己善良本质的人,是自有一种人格魅力在的。他,年过不惑,温文尔雅。她,正在青春,活泼聪颖。流水一样的生活,诗画一样的村子,即便在重重政治压力下,世俗陈见中,两个隔代的人还是默默地产生了感情。
也许这个片子之所以美,在于含蓄。不是时下流行的阐述文革里所谓压抑的情绪,时不时要以爆发的“激情”来渲染。而那时候真正美好的感情,恰在于那份“纯洁”。在于那慢慢耳鬓厮磨中流淌的心情。在于发乎情,止乎礼。在于感情的体现,是以生活琐事的细节关怀,而非肤浅的言语。
还记得,他因为写那本“毒草”,被迫离开村子,一个人住到山里,离开之前,他怕她伤心,什么也没说,离开的时候,天刚晓,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时时的回头,虽然无言,难舍的心情却胜过千言万语。而她每每在努力学习之际,总在眺望那远处的群山。彼此的牵挂,岂在朝朝暮暮!
春去秋来,枫叶红遍的时节,疯狂的年代终于走到了尽头。看到她卷起裤腿踩过水塘,站在山巅朝他挥手的时候,我也终于似乎可以松一口气。而他惊讶的失神,口中默念她的名字,手中的水桶蓦然掉落之刻,我却能分明感觉到他的喜悦和期待。全片在此处出现了一个高潮——她飞奔过去拥抱住他。很自然的,丝毫没有令人突兀的感觉。可是他,似乎对这“亲密”的接触还有些措手不及,小心的要将她推开,本能的让自己再次回归到“叔叔”或者“老师”的角色。——那一刻,我只觉一阵不忍的难过。无可否认,这个人物,在个人情操上,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
后来,他带她上省城去高考。冰冻三尺,焦急地等待她出考场,为她准备热饼,自己却什么也不吃。而她呢,在领到父亲单位补发的工资后,为他带了整整一箱的医学书。很喜欢这个情节,她打开箱子前,叫他转过身子,叫一,二再转过来,他赌气说那我不看了,她讨饶的让他直接看。—— 就这么一个情节,足以表现,他们其实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已经产生了默契的融洽。
而她终于因为考上大学,而要远离。大学在关内,距离千山万水。他的所有青春岁月,已经因为荒谬的年代,而一去不回。他不能再离开这片村庄。而她呢,则在离开前,将一捧勿忘我放在他手中,更想在夜里去找他,向他表白。
那个夜太长也太短,在下雨,他愁眉紧锁,不知何去何从。
不是不知道,他其实已经把她当作生命的赐予。她的离去,他将会比任何人都伤心。
不是不知道,他其实也渴望爱情,并不真希望,自己一生无知己伴侣。
更不是不知道,她对他的感情,已经远远超过信赖和依恋。
但他更知道,为了她的前途和希望,也为了自己当初对她的寄托和期待,他必须放手,让她安心的离开,去面对崭新的未来。
天亮了。他留下那已经插在瓶中的勿忘我。留下一封信。已然离开。
她知道,他为了成全自己,终于不能接受自己的感情。而失声痛哭。——此刻,我也伤感至极。
她带走了他年轻时代的照片。
犹豫再三,将门锁扣上。
镜头拉回那辆火车。女孩目视窗外,手里仍紧紧地握着那把门锁钥匙。
她不愿丢弃它,因为终于有一天,她还会回来吗?
山坡上,他追了一程又一程,目送火车的远离。
他还会努力的,再去找她吗?
但影片就此结束。
虽然结局是开放的,也许观者也可以期待一个美好的团圆。但这在我看来,已经并不重要了。在苦难的年代里,有多少人还能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呢?你要问我,伟大的爱情是什么?我想说,是成全,是无私的成全。周虹成全了雯雯的将来,也成全了自己的伟大。
影片的主题,已经远远超过1982年那个时代的限定。爱情的定义,第一次在中国可以跨越年龄和辈分,世俗和传统,直达到灵魂的交流与契合而呈现在银幕之上。而爱情的最高,不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奋斗,而恰恰是能够为了成全对方而牺牲自己。
这一些看似平凡的情节,却没有分毫的杂念。即便两人深夜共处一室,彼此间也只是默默温情,丝毫没有非分越礼。即便是穿着打满补丁乃至破损的衣服,人物却风采依然,个性分明。这样朴素唯美的感情,这样本色的自然流露,问今天的人们,还能想象么?
时代是有局限性的。而人格的之所以别样的重要,则在于能够超出时代的局限,完成自己的升华。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经太遥远了。今天的人们,面对的,是出国,是升迁,是许多现实的物质追求……而“成全”二字,已经太遥远了。
你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可以说它的某些情节已经不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有些表现手法也过于牵强附会——毕竟才从模式化的电影制作流程走出来,人物的许多动作对话都难免有些“做作”。但我却依然会将它视为国产剧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