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争》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战争》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0-11 17: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争》经典影评1000字

  《战争》是一部由乔恩 艾弗耐特 (Jon Avnet)执导,Kevin Costner / Elijah Wood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精选点评:

  ●圣父最后总是要上天堂。

  ●最近喜欢看凯文叔的电影,感觉他应该属于白左吧,拍的电影都是典型的民主党思想。但对我来说更喜欢美国主旋律的电影。这部片子有种温馨感,让我强烈的恋父情结燃起,只是凯文叔死的太早,喜欢完美结局的我感觉很失落

  ●以小见大的典范,另外我还是喜欢《树屋上的童真》这个名字。

  ●暴力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唯有爱才是希望!

  ●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单纯的和平主义是否适用于底层社区的育儿观(敲打左派)?后半部分逻辑渐趋混乱,主旋律结局和前半部分写实化的基调明显冲突,为保守右派摇旗呐喊的喇叭声呼之欲出。作为一部团结边缘族群的儿童片,嘻哈和泡泡糖流行歌作为角色心声的表达倒是保留迪士尼一贯鲜活谐

  ●刚刚在HBO又重看了一次,还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影。虽然剧情不算是特别,但是表达的东西却是真挚的、是我们常常遗忘的、是现在少有的。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剧中的小男孩真是太会演了,有一天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而他就是Elijia Wood。

  ●勇敢 是目睹个体遭受苦难时对其伸出援手 也是温柔与和平

  ●只有爱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快乐,没有爱,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们自以为多么了解战争,但是战争永远不了解我们,一旦失去控制,我们就忘记了坚持的理想而摧毁已有的幸福。

  ●7.3分。

  《战争》影评(一):书屋上的童真,导演眼中的战争

  在风行上看到的这部电影,名字叫书屋上的童真,本以为是部清新文艺片。看着片头镜头推进,由远及近描绘的大树,下面浮出 the war 的片名,心中有所惊讶。

  影片以明媚的乡村风景开头,给影片定下了一个明亮的基调。之后用连贯和琐碎的叙事慢慢向观者呈现父亲的思想,信念和心中不能释怀的往事,War is wrong这个观念也能更好的被接受。儿子这方面则是充满活力,渴望冒险,富有勇气的形象,他非常崇拜父亲,但是有不解为何父亲不让他同处处欺负为难他的垃圾场家的小流氓们打架。

  父亲由于矿难去世之后,在树屋展开的儿童间的打斗是导演表达的重点,通过孩童的打斗对比之前非常简短的越战镜头,诠释着他的理念,战争吞噬了人的一切,人类可以理解战争,但是战争永远不会理解人类。个人觉得儿子环视打斗场面的镜头有点突兀,大概是导演过于想突出这段对比吧,减一星。

  片中女儿和她的伙伴,母亲,还有拍卖的大房子是情节承接者,剧情安排的非常合理。而且各自都有它们的象征。房子象征着希望,女儿和母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角色,而且处理的非常到位。

  一部很典型的美国片,号召反战和90年代的美国梦价值观,值得一看。

  《战争》影评(二):政客负责让人感到失望,而艺术家负责痛苦的反思与呼唤人们向善

  ——这是我看完美国片《The War》以后脑子里冒出的话。

  打开电视翻台,一个男孩去叫醒父亲吃早餐,父亲突然从噩梦中惊醒,聚睛一看,他是年青时的凯文•科斯特纳,我停止了换台。

  电影有这样几条线:男孩与姐姐的暑假生活,越战士兵返国后的艰难现实,越战战场的闪回。导演想要说的是:战争除了会带来伤害: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伤害一切想得到想不到的事物,别无一用。如果失去了爱,世界就没有意义了。

  我为啥哭呢?因为上战场的父亲以为自己在做好事,怎料战争让内心饱遭摧残,反而怀疑战争的意义,回来后又失去房子、失去稳定工作机会,在自己失意到底谷的时候却不愿让孩子们被自己的情况影响,不希望他们感到被世界抛弃;在艰难不得志的情况下没有酗酒、没有抱怨,努力打零工挣钱;在比以往不如的往下跌的境遇里还对相对的美好充满追求;他为了告诉儿子战争解决不了问题,把内心最痛苦的噩梦分享给儿子,而儿子跑过来抱住父亲柔软的心灵哭泣……这不是人,这简直是导演心中完美的神。我不知道到底是人格的伟大还是情感的真挚让我感动。另外,父亲的妻子对丈夫的体贴与支持点醒了我许多东西——如果你确信自己的伴侣是好人,如果你确信两人是相爱的,就永远支持他,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由电影想到现在的利比亚战争,西方人的普世价值观说一个人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由此他们批评我国的死刑制度。可惜的是这样的价值观他们只用在自己人身上,如果他们真的每时每刻持这样的观点,他们不会对利比亚进行轰炸,那是别人的生命,不论他是平民或者士兵。你可以说我不喜欢卡扎菲,那就别理他、别跟他做生意。可惜政客们滥用了这条珍贵的价值观,当他们需要自利或攻击他人时。也许像《The War》这类的反战电影每年都有很多,也许它们本身太纯净,必定与政客们擦肩而过,无法洁净他们的心了。

  政客总是让人感到失望,而艺术家总要体验痛苦的反思,还要努力呼唤人们向善。

  后缀:影片的结局在悲剧中收于美好,看似很没有必要,但还是感谢导演给出这样的结局,也许他希望给看电影的人以抚慰。

  《战争》影评(三):泪水教会成长

  当战争中抉择战友生死在生活中上演,当亲人突发事故离去在生活中上演,除了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和泪水,也带给我们成长。

  观影之前我总是习惯性的了解关于电影的主创,认知他们,想起他们的佳作总是能让我对电影增加几分好感和提升观影动力,一部电影看下来格外专注。此片也不列外,看到主角是Kevin Costner,便想起《完美的世界》、《与狼共舞》、《刺杀肯尼迪》···让我对电影有了期待。而后的两个小时看下来,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THE WAR是一部让我看完思绪万千的电影,每每回想总会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画面在脑中闪现。隐忍的父亲大史为儿子小史受欺负而动手、伴随悠扬乐曲父亲病床聚集着亲人、得知父亲死去的小史不分昼夜得盖树屋···电影本省带给我感触很多,关于亲情、友情、战争、希望等等 但跳出故事细节,我便会觉得电影除了在叙述感人故事带给我们泪水感动之外也在教会我成长。

  大史的成长

  一:父亲大史在战争中面对好友和自己的生死抉择的时候痛苦争扎,满脸愤怒和绝望的泪水。战后回到家中带给了他无尽的精神痛苦,也就是这样的精神痛苦让家庭陷入困境。父亲慢慢从痛苦的回忆走出,父亲的得到了成长“只有爱,才能带给人们安全;只有爱,才能带给人们勇气。···如果没有爱,世上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大史的爱是泪水后的成长;二:电影中隐约得知大史的父亲去不是个好父亲,是个嗜酒之徒。我能够想象到得到大史被他父亲用“这辈子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你依然是个普通人”这般的话语,讽刺嘲弄后大史心里流淌着泪水。这种不被父亲认可的泪水,教会大史成长:“我要孩子们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货”、“不 我们是希望,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一定有机会。”···便是这般的泪水让大史成长,成为了一个完美的父亲。

  孩子的成长

  小史无疑是电影的中心,小史的成长也正是我最想看到的。从电影开始小史从有些叛逆、喜欢打架的孩子,在经历过父亲大史对他的教育,变得没那么冲动了,知道克制自己。而当小史认为自己凭借隐忍不打架,在水塔中赢得树屋后满怀欣喜回到家,却被母亲告知噩耗:父亲死了。悲痛之时看到小屋里的欢笑激起了小史愤怒,召集所以的人与敌人战斗。而又当小史看到敌人和自己两败俱伤,恍然发现这些都是错误。转而去救深陷水中的小比利,幸运的是小比利被救起。当看到小比利醒了,瞬间小史和其他的孩子被感动得哭了。这便是小史这样一次次的泪水让他成长。孩子间的关系:电影中最初交代孩子分为三个派别,人物的设定很巧妙。孩子矛盾也让彼此成长,小史姐弟间和睦、姐姐和黑妞之间和睦。经历过小比利的差点溺水死亡的事件,如果故事继续我可以预见电影中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彼此友善。感动的泪水让矛盾和冲突化解,这便是孩子们的成长。

  ···

  电影除了成长之外,还有很多小细节设定同样值得回味。比如小胖和大胖相互嫌弃肥胖的言语攻击、脏兮兮的小比利把所有钱都换成雪糕躺着享受的那刻、一毛钱和暑假作业的贿赂、教室里造作的白人女教师对黑人学生的歧视以及黑人女孩对歧视的抗争、只言片语对战争后士兵的遭遇描述等。我想这些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有了这些细节的丰富才让故事变得丰富饱满。

  电影结尾离开后父亲给家人带来了一座意外的房子,这也印证父亲大史的那句话: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一定有机会。

  《战争》影评(四):谁能停下这雨

  雨下了很久

  乌云满布,疑惑丛生

  年复一年,人们期盼着天晴

  我仍想知晓,谁能停下这雨

  这是美国摇滚乐队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一首热门歌曲《谁能停下这雨》的歌词,当然歌词中的“雨”绝不仅仅只是天气,它代表了这世间,一切的阴霾。

  于是这雨,来源于战争,来源于种族,来源于社会,是无形的雨,落在人的心上。

  导演乔恩·艾弗耐特的电影《战争》便采用了这首歌作为开场曲,就本片的主题而言,这首歌的出现绝对是完美契合。

  从越战捡回一条命的史蒂芬始终处于丢下重伤战友的强烈悔恨之中,他质疑战争,质疑政府,质疑上帝,噩梦频发,他进过精神病院,出院后的他尝试过多份工作,均被拒之门外,窝在密西西比州朱丽叶村的破旧房子里的他,成为了家庭的累赘。

  他的背影好孤独,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孤独。

  很多痛苦的画面,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说,有时候只需要一瞬间,就会做出让你终身悔恨的事。

  史蒂芬并不愿就此颓丧,他参军的初衷,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是为了相信,然而,他相信的一切崩碎了,他陷在泥沼里,但他的孩子还小,他们必须去相信,不能因为他的连累,一同陷在这泥沼里。

  只要抱着希望,就一定还有机会。

  你相信天使吗?女儿问。

  史蒂芬不得不相信,就算工作无着,他也没有放弃,他去地里捡土豆,去危险的矿井里抽水,就算儿子质问他,女儿对他丧失信心,他依旧忍受着一切,用实际行动去做一个好父亲,一个用爱去原谅痛的人,就算生活虐待他,利普尼基这样的酒鬼挑衅他,他依旧一副谦和,要跟这个世界讲道理,他不主张打架,利普尼基家的孩子欺负斯图,他却将买给家人的棉花糖给了打人的孩子,理由是那些孩子缺乏关心。

  然而缺乏关心的,又岂止这一两个孩子?

  与莉迪娅要好的两个黑人女孩,她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见不到生活的阳光。

  暑假就要开始了,斯得普弗德老师拿出一本书,《为什么我的人生像碗樱桃》,要求学生读完后写下自己的回忆录,而莉迪娅的回忆录正好就是整部电影的内容。衣着粉红的白人老师对黑人学生一脸嫌恶,她对班级的座位做出了调整,所有黑人学生都被安排到了后面两排,不仅如此,明明是白人学生上课说话,她偏偏把责任推到了黑人学生艾瓦迪恩的身上,这引起了艾瓦迪恩剧烈的反抗。

  艾瓦迪恩来了一段精彩的作文口述,我们感受到了她糟烂的生活境况,人生像碗樱桃?呸。

  莉迪娅和她的弟弟斯图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父亲活着时,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但他仍旧相信,没有在孩子面前大唱悲歌,他私下买了一栋房子,想要有个更宽敞的家,虽然这房子临着铁道,无人问津,十分破旧,但他至少,心存希望,而希望,就是力量。

  父亲死了,对于父亲,这是救赎,他从对于道奇的悔恨中走出,给了阿墨活下去的机会,对于家人,这是崩塌,他们信仰的一切,化为了乌有。

  斯图的反应最为剧烈,他质问上帝为什么给了他们希望又将希望带走,为什么偏偏要带走他的父亲,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上帝才要这么做。

  13岁的伊利亚·伍德,护戒小分队的领头人,奉献了本片中最让人泪目的表演。

  于是新的战争开始了,斯图向利普尼基家的孩子发动了堡垒争夺战。

  莉迪娅说,我们以为,如果我们狠狠打击了他们,他们就会投降,然后战斗就会结束,但事情却愈演愈烈,我们都有点失去了理智。

  战争一旦开始,便难于终止,小至孩子之间的树屋争夺,大至越战,二战,都一样。

  是比利,阻止了这场战争。

  掉进水塔里的比利已经没有了呼吸,救他上来的斯图一边按压他的胸部,一边向他吼叫,加油,活下来,醒醒,上帝,让他呼吸吧,你带走了我爸爸,不要带走比利,他还只是个孩子。

  比利醒了,他说他见到了天使。

  是比利,停下了这雨。

  是斯图的相信,停下了这雨。

  是史蒂芬的宽恕,停下了这雨。

  雨过天晴,斯图一家有了新房子,更重要的是,他和姐姐,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唯一值得奋斗的,是爱。

  能停下这雨的,也必然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