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1000字

2022-03-14 15:1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1000字

  《地中海晓风残月》是一本由米格尔·张 MIGUEL CHANG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晓风残月》精选点评:

  ●很冷僻的一种人生。

  ●作者对民国的印象、叙述的历史片段,以及他云游四海的经历,都不错。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成功的将自己喜欢的事与职业结合起来,这是很幸福也很幸运的。

  ●我总觉得作者有时候像在炫耀什么似的……

  ●第一本通过Kindle读完的电子书,有点爱不释手,佩服作者的坦白和真情,大概和热爱自由和艺术有关吧。

  ●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别时黄浦浩瀚,归时云烟迷茫,沪上景如常。慈晖不见洒泪,不寐,不寐,故国人归心碎。”

  ●每看一本传记都会想起中学最爱看传记的温,这本她应该会喜欢的吧?有笑点无泪点,还有一点点对那个年代人们价值观的欣赏,那么多有趣的事情,那么生机勃勃的人生,合卷以后还可以微笑着再回味一会儿呢

  ●作为一个从事艺术的人,要求不必要的坐班是明智的!

  ●文笔真够细,用情也够真。

  ●¥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一):地中海的晓风残月巧遇迈克杰克逊

  最近追看“地中海的晓风残月”。。。非常有趣。。。西班牙名媛。。。史学家唐德刚竟然是汉奸的侄儿。。。当然还有少年时代的迈克杰克逊。。。很多美片竟然都是在西班牙的小镇拍摄。。。比如“荒野大镖客”。。。西方教会真够仁义。。。清末的留学生很多就是教会提供的经费。。。包括作者。。。没教会就没在好莱坞杰出的作者了啊。。。所以《北京55天》多少还是忠于史记的。。。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二):电影人米格尔——真正的小资艺术家和他的《地中海晓风残月》(转)

  文/卢小狼

  纯粹出于对其文字的喜爱,我一口气读完了米格尔·张的自传。在此前他与我毫无关系,对其作品也没有印象,封底提及他是电影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与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有过密切合作,和这些大师的名字放在一起应该只是书商的美意,作者本人文中所写只有寥寥数笔,绝无沽名钓誉之嫌。

  读本书是一次伴随他人坦诚的心灵之旅。从米格尔离开之日开始,那年他十八岁,那个潮湿的下午,我与他共同走过这些城市的名字:上海——香港——罗马——马德里——直布罗陀——台北……当最后他回到上海时,已经是三十年后,米格尔带着无比悲伤的心情返回家园,准备泪撒故土时,历经沧桑的姐姐说道:“宝清(米格尔的中文名),你回来了!”他只得收起泪水说:“是的,我回来了。”迎接他的人群中,没有他的妈妈,在上海那次,十八岁那年已成为他们的诀别。本书的扉页第一行写道:妈妈,你看不到这本书了!

  米格尔之妻娥笳是俄罗斯血统的西班牙人,是一个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西方女孩,他们相恋两年后决定结婚,在此前未发生任何不轨行为,作者郑重提及此事,可见其对爱情的忠贞超越了人们对艺术家的普遍印象。结婚那年米格尔26岁,娥笳23岁,两人均为处子之身,这点也让他引以为荣,从那以后他们虽有生活琐事烦扰,但却没有再分开过,两人在外面工作遇得异性成友,均相互告知,直到1998年,娥笳肝癌而死,他们终于永远分别了。本书的扉页第二行写道:娥笳,你看不到这本书了。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米格尔之女书霓,是一个漂亮现代的混血姑娘,作者感悟到,书霓的早亡是她自己的选择,父母无力扭转乾坤,她将人生在世的漫长岁月用一半时间过完,生活会更加浓缩。其实这是他对爱女之死的托词,书霓死于吸毒后身体过于虚弱,染病后无力抵抗而卒。米格尔青年时代即离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西方思维的人,他认为不应过多干涉女儿的私生活,只要她自己快乐就好。本书的扉页第三行写道:书霓,你也看不到这本书了!第四行提到的姬姬是一只猫,难怪他说它无法读懂这本书,作者用了整个章节来写姬姬,章节的名字非常浪漫:丁香树下的神伤。姬姬死去时,米格尔已经是一个71岁的老人了,他泪如泉涌、泣不成声,这种激烈的反应让我感觉他依然是孤独的,尽管那时他已经有了中国女作家张琴陪伴——他经历的第二次美满的婚姻。

  选择一本这样的书来写源自于对个人史的迷恋,多数名人自传都是旁人代笔,这本我确信前面大部分是米格尔亲自执笔,甚至不是口述纪录,我已经基本了解了他的故事,他一生的悲喜,还有他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生,这个人也是复杂和理性的,他毫无顾及地曝露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细节,在我看来,坦诚即是无比的骄傲,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资艺术家,这样说绝无贬义。读本书之后数日,我均沉浸在米格尔的个人历史中,动笔写这篇文章时,竟然无法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来进行比较。他似乎为我树立了一种榜样,一种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性情,在他的青年时代,他就具有了这种朴素的性情,认真的做事,做人,快乐的享受生活。他的平静让我深有感触,不觉得那是一种刻板的艺术思维方式,他并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奇遇,反而认为那是自然的,处世不惊的态度只有让你看到他的成绩后才敢于承认他是正确的。

  传记的价值在于给后人一些警世或者经验,本书两者皆有,还有些是关于流落在海外中国艺人的生活,均以史料的笔法进行描述,丝毫没有懈怠的感觉。但本书也有一些瑕疵,就是作者本人在长篇传记的结构上并没有太深厚的造诣,整本书读起来头重脚轻,后面的几个章节怀疑是其妻张琴所著,尽管竭力模仿米格尔的沧桑与高贵,却急促了些,多了一些纠结的形容词与突发的情感。不过这些瑕疵都无法掩饰米格尔·张的安静与淡泊,他从影四十余年,与电影大师合作无数,在该传记中却只有亲人和个别片场的照片,名人合影则彻底没有,他在后记中解释到,自己与那些名人没有私交,只有工作关系,合影毫无必要。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三):米格尔张:地中海岸的中国雅士(转)

  文/黄卓越

  “米格尔·张”,在此后成了我记忆中能够不断被唤起的名字,是因为张琴。记得去年晚春时分,我赴代尔夫特参加一个国际会议,顺路在阿姆斯特丹做短暂的滞留,便与张琴有了同道之行。在河道交织,街路蛇行的城市里,准确地说是在一家名为“西藏饭店”的中餐馆里,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陌生的大名,而随着张琴的种种叨絮,米格尔·张从最初的一个字符,竟然在我的脑海中衍化为了一个有着磬咳笑貌、动感丰盈的立体般形象。

  夏后,张琴从马德里发来了他与米格尔·张合撰的一篇有关中国文化在西班牙流布的论文,煌煌4万余言,宏阔的论述框架中充满了细节材料的考订,想必米格尔·张这位“西班牙通”也在其中贯注了甚多的心力。再以后,我又读到了米格尔·张的博客,他亲撰的《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书,甚至于他60年前赴欧时的手稿《去国日志》《旅欧日记》,娟秀的字迹中留下了曾为青年的断续心迹。尽管我终于未能面识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但借助于如上文字,也谙悉了他的奇妙履历,并得以窥见他细腻、斑驳的情感世界。

  米格尔·张的一生是幸运的。他出身于民国时期的书香世家,早闻雅训,成长于字画满壁、旧籍盈架的厅堂,在优渥的环境中度过了绮丽的童年。状岁游欧,是中国第一批被保送到西班牙留学的“六君子“之壹,不久娶美丽活泼的西班牙小姐娥笳爲妻,中岁事业挺奋,参与了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等国际名导的一系列大片制作,足迹遍布四大洲。晚岁虽有失妻之痛,但不久即识得从内地赴西的才女张琴,两人堕入情网,成为榻前知己,琴瑟天籁,度过一段神仙眷侣的岁日,此中满溢的蜜意也是可以从“二张”的许多记叙中读得的。

  与这种选择相应,米格尔的世界更多地似偏于“阴柔”的(此为道家的一翼),这既可解释爲对人世所取的一种平和、谨饬与谦伏的心理姿态,也可以解释为是艺术的属性,这一“艺术”的概念,当含括作为技艺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个方面。就后者而言,也可从米格尔·张一生中与四个女性,即作为画家的母亲、结妻娥笳、爱女书霓、仙侣张琴,最后,还有伴随他多年、形影不离的小猫姬姬(猫也是小女)的亲密关系中见出,这些关系以前后持续的方式围绕着他,滋润着他的生命之田,并与他的艺术兴趣一同构造起了他日常世界的主体部分,使他能够尽享与身边女性的情爱,及因此而或柔肠寸断,或神采飞翔。我赞成一位他的朋友以“侠骨柔肠”来描述米格尔·张的性格特点,这一句式中的“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道之侠,即有自己的信念主见,不与物争,不从流俗,而能遵生齐物,自适无碍。

  米格尔·张是迷人,这首先在于他的儒雅气格。我只见到过他晚岁的照片,着一中装,微眯的眼神中透露出温雅的微笑,从他中和、平坦与善意的表情中可感知到一副自足与宽裕的心体。或也正如此,在待人接物之中他始终能够保持着谦和、温良的姿态,比如虽然他一生参与过许多大片的制作,但从不以此自诩,而似乎仅将之看做一种本职的工作而已。另在一则他自己写的小文《舔犊情深的启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我每次工余上街熘达时,而且,多数去平民区,身边总是多换些零碎硬币,以便遇到上述的那些贫困的印地安人时,可以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安慰。当然,每次他们从我手中所获的数目远远较通常为多,当我看到他们回报我的惊奇还带感激的眼神时,心中反而不是滋味,天哪!这一点点硬币算得了什么!我必须立即跑开,如果在他们面前多待一些时刻,准定泪水会夺眶而出。”这就是多情而自谦的米格尔·张!

  米格尔·张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他的性格的“透明性”,这固然表现在他的日常为事上,也表现在他的文字叙写中,比如他会不忌呈露各种“囧事”,写爱欲时淋漓畅怀,抒私念时满腹倾倒,甚至于在暴露一些小小的“心机”时也不隐笔墨。这似乎与他长期生活的环境有关,让人感到伊比利亚的阳光正透彻地照进了他的心房,使阴影消遁,无迹可觅。但是他终究没有蜕变爲壹个西班牙人,从某些方面上看,这似乎也要归功于张琴的出现,这个契机是重要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张琴的感染与激发下,他又重新拾掇起纯熟的汉文写作,再次炽然起了对中国的热情,并在与华人世界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几乎是没有彷徨地,他就已经在向原来的出发点游弋,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场对故土的回溯之旅。也正为此,他没有变成“米格尔”,而还是那个“米格尔·张”,或可称之为“地中海岸的中国雅士”。

  从欧洲返回北京之后,热心的张琴曾数次来电,邀请我得便至马德里一游,也以便能与米格尔·张一唔。然而这样的时机终究未及来临,这当然是我的遗憾,然对米格尔来说,命运所赐予他的这一多丽人生已足可让其满意与平静了。

  黄卓越 癸已年初冬于北京

  黄卓越,浙江临安籍人,生于1957年。198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文艺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汉学研究所所长,“BLCU国际人文讲坛”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教授、香港《亚太语文教育学报》国际咨询委员、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会副会长等。曾赴近20个国家的多所高校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四):缅怀国际电影人米格尔•张——《地中海晓风残月》发布会(转)

  文/高关中

  为什么会要举行这样一个隆重并颇具规模的新书发布会呢?黄卓越教授说,由北京语言大学汉学所牵头主持这样的一个会议,是因为汉学所本身就是以各种国际化交流为主要工作方向的,每一个曾经为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人、作家、艺术家等,都会得到汉学所的积极关注。

  发言者从各个角度,对米格尔•张传奇般的人生,艺术成就,作品的写作特点等进行了探讨。笔者也有幸发言,主要就几个方面叙述了个人的看法。

  米格尔•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首先,笔者认为,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米格尔•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地中海晓风残月》这套书,能看到米格尔•张是如何介入到其轰轰烈烈的国际电影事业之中的,了解他的人生的主要轨迹。他几十年浸润在西班牙文化的氛围里,对西方文化艺术获得深层次的了解。他是西班牙电影学院的科班,又擅长建筑设计、绘画,多才多艺,并具备中国文化的扎实功底。在西方人为主的电影世界里,要比西方的同行更优越,才能脱颖而出,游刃有余。如在影视剧目《北京55天》、《四剑客》、《王子与穷汉》、《大班》、《太阳帝国》、《堂吉诃德》、《疯女王》、《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衰亡记》等,他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堂吉诃德》,这是西班牙的文学瑰宝,拍片选由华人米格尔•张担任美工设计,曾轰动西班牙艺术世界,其意义相当于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法国改造卢浮宫修建小金字塔一样。米格尔•张的工作,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不能穿帮,这要有多大的知识积累,付出了多少艰辛。

  难能可贵的是,米格尔•张不仅掌握西方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他写下了西文著作《中国艺术介绍》和《中国私家园林》,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整个西语世界(包括西班牙乃至拉丁美洲);还为张琴的《田园牧歌》和诗集《天籁琴瑟》写出西文译本。把一篇篇充满浓浓乡情,飘荡着泥土芳香的作品介绍给西方的读者,让他们了解大中华的文化传统。他曾受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台湾大学、台湾新闻学院以及西班牙高等学府和著名博物馆做有关艺术、电影、中国园林、书法的演讲,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在西班牙作家艺术家协会为纪念米格尔•张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西班牙作协主席Jose Martinez说:“米格尔•张用自己人生的60年,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西班牙、欧洲、美国甚至世界知道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神奇。我们怀念的不只是米格尔•张,更是怀念一位工程师,一位架起世界与中国联系桥梁的工程巨匠。”这是国际友人对米格尔•张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强。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担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的任务,这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米格尔•张的经验是值得参考的,这就是在深入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来介绍中国的文化。米格尔•张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者。意义超出了个人的范畴。

  加强对宗教在文化交流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

  过去像于斌这样对国家民族有功的宗教人士长期受批判、乃至被湮没。今天我们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角度,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看待宗教,加强对宗教在文化交流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

  《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书也倾注了张琴的心血

  米格尔•张的夫人、旅西作家张琴,是我2012年在首届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认识的文友,是个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成长起来的优秀海外女作家。2000年她的处女作长篇纪实文学《地中海的梦》出版问世。这本书分上中下三部记录了近百位华人在西班牙生活创业的事迹。特别是前言8页对西班牙华侨的历史作了详尽的介绍,相当于一篇专业论文。1997年,张琴源于采访,结识了她的丈夫米格尔·张。1998年,米格尔的西籍太太因病去世,就在他对生活绝望时,张琴走进了他的生活。

  米格尔·张亡妻是西班牙人,工作伙伴都是欧美人,活动范畴是西方世界。在西欧半世纪,他几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隔绝。米格尔•张曾说:“自从结识张琴以来,她的执著进取冲淡了我的踟蹰颓废,她的毅力豪情,消弭了我的懒散淡漠。见到她日以继夜地无间写作,不断向华文报章发表各式文章,每一两年出版新作,感染了我恢复写作的兴趣。”正是在张琴的鼓励协助下,米格尔·张2008年写出了《地中海晓风残月》,在大陆新星出版社出版,副题“一个华裔电影人的浮生札记”。

  《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感(五):海外华裔作家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米格尔.张《地中海晓风残月》读后

  文/朱启

  俗语道“不是猛龙不过江”。用句时髦的语言概括“凡是出国定居的人,都会有两把刷子”。海外华人大致有这么3种类型:

  1、留学生及其亲眷。

  2、技术移民。

  3、非法留居甚至偷渡者。

  米格尔.张自然属于第一种类型,并且是堪称艺术家甚或作家的那一种。

  当然,海外华裔作家,很多不是出身于留学生。他们的出身具体该怎么鉴别,不在我们今天研讨的范围内。

  我这里要说的就是,海外华裔作家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从2004-2011年,命运让我飘洋过海,来到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国,并持续居留7年时间。

  海外华裔作家的写作内容,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忆旧,写自己出国前所经历的事情和感受,以及现在的评价。

  第二是记述个人的海外经历和见闻,当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了。

  黎锦扬最早写的是新移民故事,在2010年5月北美洛杉矶华人作家协会和美国中西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朱启先生文学作品学术研讨会”上,他说“我在来美国之后写的作品就跟朱启现在发表的作品内容一个样。”因为我当时正在美国的华文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发表“美国新移民的故事”系列作品,这在读者中是很抓眼球的,有的读者曾断言“我买报纸,先看有没有朱启写的新故事?有就买,没有就不买。”黎锦扬当年就是靠撰写这类新移民故事而在《纽约客》杂志上获奖,并获得绿卡的。他后来又写成了家喻户晓的好莱坞名片《花鼓歌》,成为海外华裔文学作品的典范。

  萧逸年轻时在台湾,曾是古龙的玩伴和好友,到美国后也一直在撰写武侠小说。记得他曾经对我说过:“古龙很讲哥们义气,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没有一霎能离开过喝酒和女人,这是造成他只活了49岁就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白先勇以写小说著称,在2000年前后开始搞昆曲的编写与排演,代表作有青春版《牡丹亭》。

  北岛先是留居欧洲,在角逐了数度诺贝尔文学奖未成后,有点心灰意冷,开始撰写写人纪事的散文,并出过一本名之《失败之书》的散文集。同时,也在主编一本《今天》的诗歌杂志,以及搞一些诗歌朗诵之类的活动。我听过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但实在是搞不明白他后来写的朦胧诗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他自己说“以往每当写完一首诗,都要先寄给他的一位爱好文学的堂妹先睹为快。但后来接到堂妹的信说‘你不要再寄诗给我了,我看不懂你现在写的是什么。’这对我打击很大,从此就不再写诗,而改写散文了。”也许是因为写诗和追逐诺奖的失败,北岛才给自己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起名为《失败之书》。

  刘加蓉是四川人,因为亲属移民来到美国。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努力。前几年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幸福鸟》和《洛杉矶的中国女人》,忆旧和感时的内容都有。

  罗清和是四川人,在国内就因为写作《方脑壳传奇》而据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来美国后又写出《方脑壳美国行》,用日记体撰述自己在美国的打工经历、感受和见闻。他应该算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作家,我们2010年在洛杉矶相识,并成为比较要好的知己同行。他跟我讲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先后曾结过三次婚,最后一位妻子比他小20岁左右,共有一个9岁的儿子。当儿子仅一岁时,他就来到美国,依靠打工维持个人生存与抚养国内的妻儿。为了绿卡申请他也费尽周折,在来美国10多年中从来没有回国过,妻儿当然也毫无机会来美团聚。2011年初,他好不容易罄尽自己多年的积蓄,与人合伙开了一间按摩店,期待生意好转后,把妻儿接到美国来共同生活。但出人意料的是2013年夏天,他在凌晨时分被发现因为心脏病突发而猝死在停泊高速路边上的轿车中。当时,网页上有不少报道此事说《月亮并非国外的圆》。

  同以上华裔作家相比,我来美国的时间就比较短暂。在这段时间里,我曾经在忆旧内容和海外见闻两种题材的作品创作上都尝试过。第一种题材,我主要以散文形式来写,在海外获得一定知名度的作品有《母亲1960》、《父亲的骨气》、《天佑吾师》、《姨娘》、《外婆的老花镜》、《种菜小记》等。第二种题材,我主要用传记和小说形式写,在海外媒体发表与转载较多的有“美国华裔从政人物小传”系列、“北美成功人物传”系列、“洛杉矶华文作家素描”系列、“教会人物小传”系列、“世界富豪经商探秘”系列、“世界富豪经商韬略”系列,以及近百篇“美国华裔新移民故事”。连同其它的诗歌、小说、戏剧、评论作品等,留居美国7年中,我创作各类文学作品约100万字左右,分别发表在美国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国际日报》、《中国日报》、《台湾时报》、《多维时报》、《中华商报》、《美华文化时报》、《城市周刊》、《洛杉矶华人资讯》、《美洲文汇周刊》、《世界华人周刊》、《汉纳》杂志、美国国际新闻网、世界名人网等媒体,中国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女性》杂志、《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内蒙古文学》杂志、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以及香港的《华人》杂志,英国的《金融时报》FT中文网等重要媒体发表,并数度在海内外征文比赛中获奖。

  除了以上介绍,这次我同大家一道又读到了移民西班牙的米格尔.张《地中海晓风残月》。

  我认为米格尔.张的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感情诚恳朴实,情节真实感人。

  无论对自己的朦胧初恋、恋爱结婚、家眷亲情以及晚年再婚,都有十分细致逼真地描述,因为是作者自述,也就达到了超过通常文学作品虚构情节的那种感人至深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发妻去世那一段,米格尔.张这样写道:

  “回到‘陈列室’(被国人称作‘太平间’的停尸房——本文作者注)的外厅,玻璃圆窗的正面有张长沙发,我躺在上面隔窗凝视着里面静静躺着的你,那微施脂粉娟秀的脸宠,就像熟睡了一样,穿著洁白的纯丝衣袍,是那般超凡脱俗,静美得像一朵睡莲浮在清澈的池面上。我痴情地欣赏着你那娴静的美,就和往日一样,不觉时光的消逝……

  不知不觉间,见到她从石案上起身,穿过玻璃圆窗微笑走到身前,我喜出望外,惊讶得无以复加:

  ‘怎么?你,你,怎么你还……?’

  ‘当然,我是跟你开个玩笑,傻小子!你想,我怎会离开你……’她笑得那么俏皮和甜美。

  ‘不过,你这玩笑也开得太过分了!瞧!把我害得这般模样!’我正自沙发跳起,要搂她疼她,她却隐去,扑了一个空,绝望之余,看了看窗外尚未破晓,手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指在七点廿四分上。

  自那以来直到如今,多少次我从梦中哭醒惊醒,床头小桌上的闹钟总是显示着七点廿四分!”

  我读过若干文学作品甚或名人回忆录中描写生死离别的情节,能够写道这种感人肺腑的份上,真的竟是首屈一指了。

  第二是作者广识博见,给读者大涵量知识。

  作者对电影美工、建筑设计、中西历史、旅游常识等各种专业的记述,应有尽有。对于个人各种见闻,均有详尽描述。这方面例证很多,概括说,不仅对中国和西班牙,甚至世界上若干个国家和民族,米格尔.张几乎都有精彩的涉猎和描述。

  第三是电影专业、设计等方面的真实见地,给同行以深刻借鉴。

  作者使用若干章节来画龙点睛地抒写相关专业的关节要点,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记述的非常明确,对于电影美工、建筑设计、室内装潢等同行业人员,米格尔.张这部作品应该比那些枯燥无味的专业书籍更有阅读价值。

  第四是作者的爱国情操和正义感强烈,足以发人深省。尤其对于国内外假公济私行为,不正之风,包括自己女儿因吸毒而夭折的不良行为,以及国人崇洋媚外风气,毫不留情抒写出来。

  在影片《大班》的拍摄中,米格尔.张初到广州,真实记叙了自己的遭遇,他写道:

  “有天,为了要接南京的姐姐去广州和我同住一段时间,赴宾馆旅游部门,谦和地咨询订购飞机票细节,宾馆办事人员在聊天,对我似理不理,给我一些不切实的答案,再加以追问时,索性来个置之不理。莫奈何,只得去前厅找厅堂经理询问究竟。我私下嘀咕着,是否瞧我衣衫不够华丽,气貌不扬,而不屑一顾。

  请猜,厅堂经理怎样给我解释:

  ‘你们国外回来的会说英语吗?’

  ‘会!’我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干吗问这?仅干脆回答了一个字。

  ‘啊呀!假如您用英语咨询,他们一定会好好接待您的。’

  ‘什么?’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立刻大发雷霆,失去了平时‘温文尔雅’的风度,是可忍孰不可忍,疾声厉斥:

  ‘你们这群亡国奴!竟媚外到这种程度!要求回国华侨不用祖国语言,而用外语和国人说话,岂有此理!’我气冲牛斗,无法继续发言。这时满堂中外群众,都瞠目张口大看热闹,我无心辨别他们的反应,匆匆回房……。我一向礼貌平和待人,那次,真的恼火了!”

  爱戴与憎恶,褒扬与贬抑,又何等分明!

  对拍摄影片《罗马帝国覆亡记》的经历,米格尔.张有这样一段真实的记述: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假公济私面皮忒厚的大有人在。那两位同性恋的艺术部门主任在意大利拿波里NAPOLI对面,地中海中的卡伯里CAPRI小岛上,拥有一座环境幽美的别墅,见到我不仅能胜任技术性的设计,还可作艺术性的绘画。他们让我绘制一幅极大的壁画,而不是用传统的绘法来画,给了我很多四十比四十公分正方形的白色厚纸板,先拼凑成宽四米高三米二的大画板,用以勾画轮廓,然后分开个别用蓝色一块块绘画,上一层清漆后恰似烧瓷画,最后,再拼凑还原成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当时我心中非常明白,那幅巨画在片中根本用不着,是他们将来带回卡伯里别墅所用,不过,倒教我学了一门新型装潢技术。”

  在对于抗日战中回顾的那一个章节中,米格尔.张写道:

  “同样溥仪系大清帝国末代逊位皇帝,有机会企图忍辱复辟,成立伪“满洲帝国”,是情理之中之举。至于汪精卫在沦陷区组织政府,对沦陷区居民造福匪浅,为保卫沦陷区的中国人民,伪政府建国军常与日本皇军火并。当时有人以为汪精卫与蒋介石私下相通,一在沦陷区一在大后方扮演黑脸红脸,然抗战结束后,事实并非如是。

  我还知道家乡一人,在沦陷区日本皇军宪兵队服务,因职务关系曾经拯救过不少抗日青年学生,其中不乏共产党员,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但未将之问罪,反而予以嘉奖。其实,他们仅是在敌伪机构混饭,尚有良智的可怜虫。”

  在以上文字,尤其对于汪精卫卖国投日行为的那一席评价,相信大家也是跟我一样几乎没有见过的吧?

  米格尔.张出身书香门第,又是第一批到西班牙的留学生。在国外读书期间,又跟一位属于西班牙中产阶级以上的千斤小姐恋爱结婚。除了有着一定的建筑设计天分,米格尔.张又幸运考取西班牙一流的电影制作学院,并同西方世界第一流的电影艺术家们长期合作,参入拍摄制作上百部的电影名篇。除了在婚姻家庭上温馨甜蜜,并在电影专业上春风得意,同时又在商业运作中也获得成功。尤其是在步入爱女夭折、娇妻丧亡的人生老年之际,又幸运有加地遭遇爱神的垂青——遇到了同他琴瑟与共的年轻貌美妻子张琴,得以完成对他个人出洋60多年回顾总结的重要作品《地中海晓风残月》,从此,在他那“享誉国际的知名电影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画家”头衔上面,又实至名归地加上了一个“作家”的称谓。

  当然,《地中海晓风残月》还有一个副标题为“华裔影人米格尔.张的浮生札记”。米格尔.张学贯中西,为人谦和敦厚,生活中也如行云流水,并不受通常意义上的框范约束。在写作中文如其人,往往会除了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能够毫无虚拟和掩饰披露出来,并对于诸如异乡学制、国际电影操作和花絮的介绍,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观点等等,也都兴致所至,任马由僵。这种写法,虽然看上去似乎也有些杂芜和散乱,但总体上说在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个问题上,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那就是:

  一个身居海外的华语作家,要写那些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感想,要有责任感地用心去写,而不是为了现实利益、政治目的甚或打击报复,去胡编乱造一些哗众取宠、宣泄私愤的鄙俗内容。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读者从米格尔.张《地中海晓风残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获得更大的人生启迪。

  2015年5月8日,写毕并演讲于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举办:“《地中海晓风残月》发布会——暨缅怀国际电影人米格尔.张(张宝清)”会场,5月12日修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