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语》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论语》读后感锦集

2020-10-13 19: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语》读后感锦集

  《论语》是一本由孔子著作,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221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1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精选点评:

  ●每年都应该翻一番

  ●名著就是让人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百读不厌

  ●这将会是我给我的小孩从小就接触的国学经典

  ●我以前不该那么鄙视论语的……孔子话还是很哲思的

  ●对一个古人不能有更高的要求吗?也许不能。论语里的内容,至少有接近1/3的内容,完全不值得推崇,而是需要彻底抛弃的。

  ●这么说吧,读原典自然有读原典的好处

  ●时不时会被孔子幽默的言语所逗乐。

  ●通篇都是对仁义礼智信的释解,虽然书中有些观点在现代社会来说是有问题的,但儒学思想大体还是正确的。只是可惜了两颜,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却英年早逝。

  ●考试

  《论语》读后感(一):学而时习之

  凡欲活而为人复知汉字者,皆宜细读孔仲尼之言,必能自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孔仲尼,知活也,尤知活人也。此余所以折服于其言而乐时习之也。

  《论语》读后感(二):万世罪人——孔子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我却认为是“万世罪人”。孔子把中国人(主要是汉族)的宗教信仰的基因彻底断绝了。孔子主张:“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不主张探讨死亡这种终极问题。儒家主张其实是一种伦理学,一种实用的统治术。然而,死生问题对于人生是多么重要呀!人生无常,生活中起起落落,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经历。特别是面临死亡,中国人由于没有宗教信仰,不知道死后去往哪里,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死亡,死者本人及其亲人是那么多无助。呜呼,天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论语》读后感(三):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人的声音是何等的微弱。

  在时光的长河里,一个人的身影是何等的渺小。

  经历荣辱,或有得失,急于彰显,或欲申辩。

  静心想来,似乎无所值。

  天体运转,四时交替,百物生死。

  每个人值得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成就一段较为清晰的轨迹。

  倘若这段轨迹幸为他人前行于指引,则不枉人生一世。

  除此践行之外,还有什么需要说的呢?

  必经荣枯,又何必喜哀于色。

  存在于当下,奔腾于未来。

  即脚踏大地获取生机,又翱翔天空追寻理想。“神于天,圣于地”。

  凝聚内心传导出来的浩然之气。

  在现实中践行理想,拱卫神圣的信仰。

  即使或有得失,亦有所值。

  既如此,予欲无言,天何言哉。

  《论语》读后感(四):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国对民有信,民方对国尽忠。

  国失信于民,民定弃国而去。

  国与民在太多资源的占有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和透明。

  国若不以民利为利,行失信于民之举,则民除绝于国外,安有其它选乎。

  故:民与国的对立,是弱者对强者的悲怆抗争。

  宁死,亦不愿久居失信之国。

  信,是一种决然而趋的选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许下了诺言。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因为立下了盟约。

  古代中国士人讲究“一诺千金”,其实是在捍卫自身的信。

  那是一种甚至可以凌于生命之上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尽随人意。

  思与行,总会有偏差。

  所以,不要轻易许诺,一经许诺,便要掷地有声,践行以成。

  对于那些信口承诺、信誓旦旦之徒,且一笑罢了。

  在这清冷的世界,把期望降至最低,践行方能持久。

  《论语》读后感(五):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

  孔子的教训很对,但人们会问: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为甚么我们要成为讲道德和生活平衡的人?有许多圣人都说我们要有道德,要保持中正平衡,这是为了甚么呢?这个平衡为的是达到最后的升进。除非你们得到升进,否则没有任何事物可满足你们。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那根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了甚么活在世上?是不是生下来,然后死去,这样而已?又或者去挣扎,去担忧,过着一种痛苦的生活。

  ......

  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不能活在绝对的世界,因此我们有很多问题。一个人认为这样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个人则认为那样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们都得不到满足,他们还要去找那绝对的真理。在我们被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经已有一种机制,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老子当时很难公开说出这奥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扬子江。

  现在适当的时机来临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我称之为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许多古代经典上都曾经预言过,会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来临。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真理追求者。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要追求些甚么。当一个人感到内在那种不安时,便开始去追寻,而且会发生许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

  ——著名的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北京公开讲座 1995年9月13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