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精选

2020-10-13 19: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精选

  《回忆维特根斯坦》是一本由[美] 诺尔曼·马尔康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9元,页数: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维特根斯坦》精选点评:

  ●如果你不想伤害自己的感情,你就不能正直地思考

  ●跟维特根斯坦学教学和研究

  ●翻过很多遍,很受感动。

  ●感动。

  ●“有些苹果永远也无法成熟,先是又酸又硬,后是又软又烂”——这句话不错。————————————————————PS: 这本书真的不是来“黑”维特根斯坦的么……???

  ●身为一个伪哲迷 维特给了我十足的精力去深八嘻嘻嘻

  ●哲学沉思之迷人处,竟在一个人的身上得以如是饱满、生动的展现。

  ●极为美好。

  ●稍稍减少对于他那太过艰深的思想的畏惧。。。

  ●ky怪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一):语言是由命题构成的,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

  “凡能够说的,都应当说清楚;凡不能够说的,就应当保持沉默。”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维特根斯坦有力地挥动手臂,大声向世界宣告。

  维特根斯坦走了,走得如此潇洒从容,充满自信。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二):你是如此不了解纯粹

  对我来说,理解哲学是一件沮丧的事。在长时期内,我周而复始的付出,却并没有水到渠成的收获。我期望通过它来理解这个世界、人生。却最终发现连门槛也没有摸到。当然,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八卦流言。

  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庸之辈来说,对智慧抱有敬畏的最好办法,就是传诵他们的轶事。苏格拉底的赤足履冰,康德时钟般的准点,尼采抱着马首痛哭……

  前些天读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我近期读到的屈指可数的好书之一。

  坦白地说,对于维特根斯坦,除了他的一些笔记里记载的有趣比喻以外,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不仅不妨碍我认识到他是一个很牛逼的人,反而现出了自己的小来。

  读这本书,我常常感到很羞愧。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在午夜的空气里始终缠绕着我。

  我觉得,他的一辈子,不管是学术,还是生活,两个字是最好的概括,纯粹。他继承了万贯家产,可是他却几乎全部捐些了出去,匿名的,我们伟大的里尔克就曾受惠于此。他写的东西很少,出版的更少,他一度认为自己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后来又发现似乎不是这样。他深深影响了2大学派的哲学思想,但他却从来不承认。他是个工程天才,对于机械、设计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他设计推进器、飞机、医疗器械、还有房子。他的语言天赋也很高,他最初的著作是在一战中写成,那时候他是个士兵,还被俘虏过,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他能演奏很多乐器,并且深明乐理。他的每一次讲课都是思索,他会在讲课过程中陷入尝尝的沉思,神情紧张。他有大量讲稿,但是都不愿意发表。他喜欢托尔斯泰,喜欢读侦探小说……

  马尔康姆诉说了大量事例,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引用了大量维特根斯坦给他的信件言论。读到这些的时候,我才深深地了解到,原来我是如此地不了解纯粹。那些看似繁复的生活都可以化约到如此简单的存在。

  在凌晨一点的时候,我读完了全书的最后一段,这个时候,我已经多次发下誓言,买到纸质本,立即重读。

  四月二十七日,星期五,下午他去散了一会步。那天夜里他病得非常严重。他仍然是清醒的,当医生告诉他只能活不多的几天的时,他叹息说,“好的!”在他失去知觉以前,他对贝文夫人(那一整夜她都在看护他)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他说的“他们”显然是指他的那些亲密的朋友。当我想到他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想到他精神上和道德上遭受的强烈痛苦,想到他无情地驱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爱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了爱,我总认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然后在临终时他自己竟呼喊说它是“极为美好的”!对我来说这是神秘莫测而且感人至深的言语。——马尔康姆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三):作为凡人的维特根斯坦——过长的附注

  附注太长写不下,放在评论里:长评就不写了。

  家里的老书一本,但品相极好,阅读亦很惬意滋润。

  一些重点

  25,电影:维特根斯坦看俗气电影来缓解情绪。

  因为紧张的思考,他必须坐在电影院第一排让屏幕塞满他的整个视野;他必须看俗不可耐的片子来舒缓情绪,清除掉脑袋里挥之不去的一堆思考工作。

  28,仙女座的笑话:w for维特根斯坦;m for 马尔康姆。

  马尔康姆夫妇在剑桥和维特根斯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是一个极为非社会化的人(这导致他在爱尔兰隐居每日只见送牛奶人。但也说不准,因为反而是后来他回剑桥才继续完成《哲学研究》的第二部分,可能也是爱尔兰的生活等影响了他的身体。姐姐们的疾病也渲染了他的愁绪)

  30,维特根斯坦照顾他的学生卡尔康姆。Street & Smith’s Mystery Magazine。

  这本侦探杂志从未读过,但维氏如此热爱这本杂志并且将哲学专刊《心》在他面前贬低到一钱不值,让人很想读读看:但愿此处不是误解——譬如如他欣赏美国电影时所怀抱的一样的想法来进行这种消遣。

  73:一个人在一生中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不管过些时候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你们想要改变请我访问的打算,那么请你们毫不迟疑地告诉我。

  这里最令我感动。因为年迈多病的维特根斯坦始终保持一种他对别人的关怀,他的拮据和精细也令我感到吃惊:读他的哲学会认为他是超凡的圣者,但信中琐细又将他彻底拉回凡间:他的悲观主义的世界观,即使对圣奥古斯丁做出那样的研究,也只代表他“存在宗教的可能”——他用什么来慰藉己心呢,四处都是因为他的成就而和他交往的人(至少他认为是),而他只是想给可以和自己讨论的好友做个菜而已...

  多可爱的老头儿阿,我对马尔康姆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书信深表感动,并且也更清楚地知晓了维氏哲学的发展的轨迹并对他的不虚伪及无任何物欲要求感到由衷钦佩:维氏拒绝一个可以赚到200磅的不让人发言讨论的牛津讲座,拒绝一个马尔康姆申请时有隐瞒他病情及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有任何成果可以给出”情况的基金支持——这些他认为理所应当的行为完整地(而非“边界模糊地”)勾勒了作为一位致力于某项工作的人(他一贯认为工匠和哲学家毫无区别,都应该去除虚伪和无谓的繁琐,努力将手头活儿做到最精致——即使能力有限不能如此,也要努力去做)所应有的道德操守。

  如果愿意更深地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发展,这本老书可以列为必读..基本是一个书信集,也附录有哲学百科全书中关于维特根斯坦的长条目(对于初学者可以大略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以及常见的对他的误读),所记也是夹杂琐事的。翻译很不错,有些地方的译法略显古旧,对于标记重点号的部分,待考。

  马尔康姆的收尾:

  当我想到他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想到他精神上和道德上遭受的强烈痛苦,想到他无情地驱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爱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了爱,我总认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然而在临终时他自己竟呼喊说它是“极为美好的”!对我来说这是神秘莫测而且感人至深的言语。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四):他让所有人感到羞愧

  任何人不可能读《回忆维特根斯坦》而不感动和惊讶。即使对哲学一无所知,还是可以从这本书去理解一个伟大人物的生活、他的深厚的爱也多么渴望爱、他是如何严苛地近乎残酷地驱使自己去接近真理,无情地挖掘自己的心智才华直至疲惫紧张不堪;他如何将人性与真理当做神圣的事业并严肃认真不惜一切地去捍卫他们。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天才,这样谦虚、这样纯真、这样正派、这样诚实,他让一切自以为是、一切虚伪或矫情都变得丑陋无比,他让所有人感到羞愧。

  在给马尔康姆的一封信中,他说到,

  每逢想到你,我就不禁想起一件特殊的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事情。你和我曾沿着河朝铁路桥方向散步,我们进行了一次热烈的讨论,你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它的简单幼稚是我吃惊。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词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这种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使用这种词句的),那么,它有什么用处?你知道,我懂得要彻底地思考“确定性”、“或然性”、“知觉”等等是很困难的。但是,要对或者力求对你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进行真正诚实的思考,如果可能这样做的话,那就还要困难得多。麻烦在于思考这些事情并不紧张激动,倒常常是明显令人不快。而既然它是令人不快的,它就是最重要的。

  就因为马尔康姆曾经发表关于英国人、德国人的民族性的简单幼稚不谨慎的话,维特根斯坦在几年的时间内都不能释怀。他就是不能欺骗自己、欺骗任何人,就是不能对生活、思考不诚实不认真不严肃。这一段话,对我的震动是很大的。但它又是那么简单、不言自明。对生活的真正诚实的思考,确实本来就高于对哲学字眼和逻辑方法的思考,否则,哲学的意义何在?

  我要牢记这一段话,毕竟,发表幼稚的评论,下轻率的结论,真是太简单了。如果不想在老了以后还会感到羞愧,只能从今天开始对自己无情。

  维特根斯坦是多么真诚地热爱他的朋友们,他的信里充满着深厚的感情。这样的例证太多了,不应该因他生硬的态度及其苛刻的要求遭到怀疑。

  但是一切都不能同他的工作相比,比如他接着说,

  但是无论如何,假如我们能活到重逢,让我们不要逃避往下挖。如果你不想伤害自己的感情,你就不能正直的思考。

  再比如他同摩尔进行哲学讨论时,摩尔太太为健康原因中止他们的讨论时,他很恼火。他认为他们应该想讨论多久就讨论多久,如果摩尔“真的非常激动或者疲倦,而且中了风并且死了——那很好,那就是死得其所。”

  当他不能思考,他还不如死去。事实上有一段时间人们确实担心他自杀。

  还有这一段关于弗洛伊德的评论:

  ……他的魅力和他的论题的魅力都极大,使你很容易受到愚弄。……除非你思考得非常清楚:精神分析是一种危险而且丑恶的行动;它的害处无穷,而相比之下好处很少。当然,所有这些并没有贬低弗洛伊德非凡的科学成就。只是非凡的科学成就现在有被用来毁灭人类(我指的是他们的肉体、或者他们的灵魂、或者他们的智慧)的可能。请牢牢地保住你的脑子吧。

  几个可爱的片段。他们在草地上散步的时候,进行地球、月球、太阳运转的演示。马尔康姆的妻子是太阳,在草地上慢步走,马尔康姆绕着她快步走,而维特根斯坦是那个最累的月亮,他还要“一边跑一边向我们发出指示。他累得晕头转向完全喘不过气来了。”弯腰在浴缸里洗碗、用简易方法测量树的高度,在好吃的东西端上来得时候像个孩子似的天真的大叫。……会心的笑。

  然而当我看到结尾处,就忍不住想落泪。当医生告诉他时间不多时,他叹息说,好的。他最后的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马尔康姆:“当我想到他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想到他精神上和道德上遭受的强烈痛苦,想到他无情地驱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爱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了爱,我总认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然而在临终时他自己竟呼喊说它是“极为美好的”!对我来说这是神秘莫测而且感人至深的言语。”我深深地被感动。

  最后,我不能奢望别的,只希望我自己有善良的(不一定要聪明的)思想和正派的作风,“这些是不会自然地就得到解决的。”但这些是多么值得付出努力。

  《回忆维特根斯坦》读后感(五):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也是一种回忆。”

  关于自杀

  维特根斯坦生于一个富裕且有很好文化氛围的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都是富有艺术和智识才能的人,哥哥中有三个自杀。维特根斯坦22岁时来到剑桥以后,曾告诉最亲密的朋友平逊特,以前几年中,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想到自杀是“一种可能的事”,并且指出来向罗素学哲学是他的一次“解救”,这被他的传记作者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诺尔曼·马尔康姆称作“比以前更为健全一些”。是的,很多富有艺术和智识才能的人都有自杀的倾向,但是当这些人受到与他们的人格不相当的不平等待遇的时候,哪怕是像狗一样地活下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是一种真正的健全。维特根斯坦最后的日子是在他的医生贝文家里度过的,这段日子他仍坚持工作,当医生告诉他只能活不多的几天时,他叹息说,“好的!”在他失去知觉以前,他对一直在看护他的贝文夫人说,“告诉他们(他的朋友),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马尔康姆说:“当我想到他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想到他精神上和道德上遭受的强烈痛苦,想到他无情地驱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爱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了爱,我总认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然而在临终时他自己竟呼喊说它是‘极为美好的’!对我来说这是神秘莫测而且感人至深的言语。”不理解但认同并感动,真正的朋友往往如此,不然为何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关于财产

  维特根斯坦23岁时父亲去世,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第二年夏天他写信给文艺评论《熔炉》的编辑菲尔克,提议寄去一大笔钱分赠给贫困的奥国诗人和艺术家。诗人里尔克和特拉克从这个匿名来源收到了为数可观的赠款(注意是匿名)。对于这两个诗人,维特根斯坦有独特的评价,认为里尔克有点做作而更喜欢特拉克一些,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他尊敬的人,因为他对人的评价极其严格,成为他资助的人选已十分不易。之后一战开始,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参加了奥国军队,1918年被意大利人俘虏,战争结束后他又将剩余的大部分财产给了两个姐姐。他只不过想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

  关于性格

  维特根斯坦学过机械,研究过数学,在一战中参军,当过小学教员(期间经常吹奏单簧管或口笛和精于钢琴艺术的同事R·柯德尔合奏),曾想探询过修道士生活的可能性而未果,后来担任一名园丁助手而与修道士相处,还同建筑师保尔·恩格尔曼合作为自己的姐姐设计建造了一所住宅,二战中在一个医院当过看门人又在另一个医院的临床实验室当过实验员,等等等等。有一次维特根斯坦在他的朋友雕刻家特诺比尔的工作室里做了一项雕刻,一个女孩或一个小精灵的头像,这个头像具有人们在古典时代雕刻中发现的那种同样精致娴静的美。一般人认为在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中的动荡不宁、不断的探索和改换兴趣与他的精致作品的完善和文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但“庄重”一词便足以让我理解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矛盾,这个词用在维特根斯坦身上有一种近乎完美的光辉。

  维特根斯坦强烈地厌恶大学和学院的生活,厌恶大学教授之间虚伪的社交生活以及这种社交对学术研究的恶劣影响,从来不上大课,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有害的,“我播下去的唯一种子好像只是一堆隐语”。他需要独自生活,偶尔见见个把朋友。他把富有人性的同情和关心看得比智力和文化还要重要,他写给朋友的私人信件中充满爱心和希望毫无保留地交流思想的诚意。

  关于童心

  一次晚饭后,维特根斯坦与马尔康姆夫妻到仲夏公地上散步,谈到了太阳系的天体运动,他想到一个主意,三人扮演太阳、地球、月亮互相作相对的运动。马尔康姆的妻子是太阳,她保持缓慢的步子走过草地;马尔康姆是地球,绕着她快步走。维特根斯坦担任了三者中最吃力的角色——月亮,当马尔康姆围着妻子转的时候,他围着马尔康姆跑。维特根斯坦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加这项游戏,他一边跑一边向朋友发出指示,累得晕头转向完全喘不过气来。他还经常在散步的时候带上面包去喂公地上的马。

  关于幽默感

  维特根斯坦钻研哲学问题总是全力以赴,绝不会浅尝辄止。他对一个朋友说:“我父亲是一个生意人,我也是一个生意人!”他要使他的哲学工作和做生意一样,每一笔账目都算清楚。

  1950年维特根斯坦住在牛津的时候,对自己“老朽的头脑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清晰的思想”很不满意。O·波斯马全家这一年也是在牛津度过的。维特根斯坦经常看望他们并且爱吃波斯马夫人自制的蜜饯苹果。在给马尔康姆的一封信里他谈到自己无力进行哲学研究说,“我只配同一个哲学家一起吃蜜饯苹果。”

  他还会在同朋友在一起时装出一副故作严肃的有趣表情,以极为庄重的口吻说出一些荒诞的话来。

  关于著作

  除了早年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和1929年通过朋友罗素和摩尔的口试(摩尔觉得这件事“既愉快又可笑”)得到博士学位以后发表的《关于逻辑形式的几点看法》一文,维特根斯坦坚决拒绝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手稿出版,只以油印的方式在友人和同道之间传播,有几次他甚至因为付不起油印费而不得不拒绝了最亲近的朋友对于得到一份他的新手稿的油印本的请求。这个决定带给他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当他死后他的书出版的时候会“失去”独创性,因为一些他教过的学生和其他看过他手稿的人已经发表了包含他的成果的论文和著作,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思想来源。然而即便如此,他仍坚决不出版手稿,因为只有到死他才能停止思想,而这之前他的任何观点对他来说都是未完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