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者如何专业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记者如何专业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4 19: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者如何专业经典读后感有感

  《记者如何专业》是一本由张志安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335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者如何专业》精选点评:

  ●深度报道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自我追问

  ●这本书是小路姐姐送的,呵呵,感觉没有《报道如何深入》好看,不过还是读了俩边,新闻考研理论那一部分还是可以引用这本书的许多观点。

  ●怎么说也是老师的书。。。

  ●我觉得还是三联比较对我胃口

  ●值得一买,值得一看

  ●太佩服张志安老师了

  ●这本好无聊,读不下去,读到还剩70页觉得还是算了吧!!!

  ●李大人不愧是李大人,说的话就是牛。从此,看问题又多了一个角度。

  ●术业专攻,就看晚上自己看书多少了。必须耐住寂寞晚上一个人好好看的书。

  ●算了,还是不评论

  《记者如何专业》读后感(一):温暖

  一年前,对国清的失望,爱情的绝望,亲情表达的期待,犹如陷入了灰色轨迹。这本书,读完心中有一点温暖。像书中一位受访记者所说的,绝望之后,对社会有所希望。

  名家的力量是巨大的。看完,是信服和理解当下。有人举了不健全人的比喻,也有人说再把门一点一点地打开。自由、独立,还有负责,记者的限制与警惕,第一次深刻认识。

  里面一首诗非常受启发:

  大地春如海,

  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鼓夜,

  仗剑走天涯。

  从容气度,

  平和心态,

  精致文章,

  报道事实,

  掌握平衡。

  一些笔记吧。

  《记者如何专业》读后感(二):成名的想象

  题目来自当年复旦陆博士很有名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中的流变,写了不少传统媒体中涌现出的一些新锐人物,唯独少了卢跃刚。

  复旦张博士的新书《记者如何专业》,开篇的采访对象就是卢跃刚。可以看得出张博士对卢跃刚的欣赏,这个排序也符合我心中的价值定位,卢跃刚确实是目前在世的中国最牛逼的记者。这不是说他有什么样的勇气,勇气谁都不缺乏,也不是说他有多么专业,装逼的专业人士泛滥成灾,而是要看他干了什么。

  他干了什么?记录了长江三峡的论证全过程,帮助被毁容的武芳赢回了正义,写出了《乡村八记》这样堪称经典的农村报道。当然,不止这些非虚构的报告文学作品,他的行动力还体现在新闻之外的每一件具体而微的事。去年当厦门PX事件闹得最凶的时候,有人想起了卢跃刚,当年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阻止了海南三亚成为一个“化工旅游城市”。

  这个年代探讨什么是“中国的脊梁”这样的话题太过于虚无。消费时代,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专栏作家笔下的文字游戏,谁都可以意淫中国,许知远的饭死一定比卢跃刚的多得多。

  前天和几个MBA毕业生吃饭时讲到现在的媒体圈,我说这个圈子越来越像一个名利场,女人越来越像《金枝欲孽》里争宠夺爱的女人,男人越来越像女人。

  今天蓝姑娘告诉我,自己在犹豫要不要回归媒体,她离开这个江湖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想以新的视界去看待记者这个职业。

  现在的环境和以前比确实变化太大了。之前的成名,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道。现在我们有更多更优秀的报道,但谁还记得那些文字背后记者的名字?

  《记者如何专业》读后感(三):如何走下去?

  “总不能大家都活地没心没肺吧?”这是南周的王牌记者李海鹏的一句话,大意是,作为一名记者,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行走在现实的世界里,去认真观察和思考。

  不能不承认,这是对中国理想主义者的一次一定范围内的检阅——其中也许不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认为自己在颇为现实的世界里周旋生存而且充实加舒服,然而这并不能否认他们极其严肃的职业精神和态度,他们的记录和干预在改变着这个国家,在影响着这个前进中的转型中国。

  该书内容主要是由对一个个一线记者的采访构成的,而其问题也许随着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有一点却是一样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如何保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独身主义”而不与人同浊,用自己的良知骗取片刻的欢愉?

  ——难归难,然而他们都独立的气质和操守里独享自己的生活方式所能体验到的快乐和充实。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生存让他们获得是另外一种成就感。

  透过这些基本不做“艺术化处理”的访谈式记录,让读者在原汁原味之中仿佛正面对这样一些媒界一线的精英们,充分感受着他们所传递出的职业操守和良好思想能力。

  他们性格各异,喜静或者爱动,爱好思考或者崇尚表达,喜欢细节或者宏大的张力,但是对于公平公正及社会进程记录者或者干预者的理想主义信念是无法放弃的。

  从这些采访当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厚厚的文字,更多地是面对一个良知而素养颇高阶层人士时的那种精神的亮色。

  《记者如何专业》读后感(四):新闻路上的景观

  《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有句话叫“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纸上,当你没看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这句话后来被很多记者引用;当然,也影响了很多的记者,甚至包括我这样一个新闻的边缘人。

  改革开放已近30年。在这30年风云中,记录时代变革的传媒业也在变革着,许多媒体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风云一时,对于经营的突破,对于管理的突破,对于传媒资本的突破,一步一步地被那些勇敢者们践行着。当然,这些突破在当时或者说是现在,不可避免地有各种弊端。比如,当年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是不是给媒体从业者们的今天埋下了前因?事业和企业原本处于两种不同的领域之中,如何调和?

  而这期间,职业新闻人更在经历着不同寻常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内容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以1980年“渤海二号”翻沉事故报道为业务改革的重要起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深度报道实践也已走过近30年征程。作为深度报道者,他们因为深入而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和认识。他们的职业历程中,既在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变革,同时也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他们本身所呈现出的职业意识和报道策略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这30年的新闻变革历程。

  在此契机下,一本纵向回望30年新闻界实践轨迹、横向呈现多元化职业意识的深度报道新著———《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作者张志安先生从启蒙、监督、记录等不同角度,展现这些深度报道精英的角色认知和专业理念,揭示职业意识与新闻生产之间的复杂关联;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幕后生产过程的揭示以及对不同类型深度报道的策略总结,给有志于从事或正在从事深度报道的读者以启发和借鉴;并通过对活跃于不同时期深度报道从业者的回忆与反思,粗略勾勒出了中国深度报道实践变化的总体轨迹。

  该书纵向回望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及功能嬗变,横向呈现出了由个体、组织、行业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职业意识,并由此折射出转型社会新闻业独特的行为景观和思想脉络。更为重要的,不仅是深度报道精英们所从事新闻实践的勇气、智慧和策略,更是他们推动公共利益的理念、价值与精神。而这也让作者从他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中,试图描绘出一条深度报道实践变化的大致轨迹。

  《记者如何专业》读后感(五):张志安博士的诡异景观

  深度报道的深度探寻

  ——一睹张志安博士新著《记者如何专业》的诡异景观

  徐文胜

  深度报道,一个令无数新闻从业者痴痴追求的魅惑性的体裁,一个令无数受众欲罢不能、获得太多享受和满足的文体。古今中外,盖莫如此。

  当我们徜徉在或波澜壮阔、或精细入微、或惊心动魄、或豁然开朗、或……一个个令人迷醉的世界时,我们可能会为作者纵横捭阖、行云流水的笔法而叹为观止,可能会为报道者悲悯的人文关怀而呜咽抽泣,可能会为这些精英的职业操守而肃然起敬,可能会为深刻的思辨文风而击节赞叹……可是,深度报道的背后是什么?却鲜有人仔细探究,深度报道的规律,鲜有人精心总结。我们从新闻书架上,也能看到一些深度报道精英们的蓦然回首,也能看到新闻研究者的文本解读。但以我之二十年从业传媒目力所及,以我之始终关注深度报道的新著所悟:前者多是获奖感言,沉浸在采访写作细节中的自言自语,缺乏理论提升;后者基本上自己是旁观者,没有从事深度报道的切身体验,和深度报道精英们没有多少交流甚至素不相识,隔靴搔痒的味道就颇浓了。因之,深度报道产生的机理和过程,并不能提纲挈领,一一梳理出来。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和报道策略,并不能给人一个切中肯綮的扼要描述,导致能给后学者的,仍然是一些一鳞半爪、半生不熟的东西。关于这一点,即使是国内把深度报道做到顶尖的一些著名栏目负责人,恐怕也没有解决好。我们在为其不断生产出好作品表达敬意的同时,也略感遗憾。一句话,深度报道规律的深刻性和系统性都存在严重的阙如。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复旦大学的传播学博士张志安先生,作了这样一名吃螃蟹者。他利用假期为主的时间,拿出深度报道记者的职业精神和求索勇气,走进了深度报道精英的灵魂深处、思想深处、情感深处,掀开了迷一样的诡异景观。 幸哉,传媒业!

  坦率地讲,我对于张志安博士深度报道研究的关注,是从他出版于2006年8月的另一部著作《报道如何深入》(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开始的。那种访谈式的厉词发问,第一次把国内部分深度报道栏目负责人如何操作以及精英作者们的作品幕后的东西,剖析挖掘出来,并汇集成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感觉是,大家在深度报道领域各有探索、各各不同、各领风骚。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致力于用简单的结构传递复杂的东西,提出“调查性报道是奢侈品、易碎品”等理念,基本上是传递给受众一种态度;以“独立、独家、独到”著称的《财经》杂志常务副主编王烁强调“从立场和态度上来吸引人”,实质是说认识水准的重要性;而同样是做杂志的《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靳丽萍突出了“好报道就要把故事讲好”,侧重媒体表达和受众接受以扩大影响力,等等。同样地,在案例中有写了“孙志刚事件”的《新京报》陈峰“记者的工作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的心声,有揭开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的《中国经济时报》王克勤“调查性报道最能彰显新闻价值”的感喟,有《南方周末》杨海鹏“把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一部分”的职业精神的写照,等等。不难看出,深度报道因为其难度很大,要求很高,加上某一媒体的定位或者特质局限,以及从业者自身认识和精力、经历的限制,只能往往生产少数精品或者代表作,只能从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彰显深度报道的特质,而不可能是全部。而深度报道之规律,事实上确实是博大精深,加上意识形态领域规制的时效性和时机性,转型期社会本身的复杂性,社会思潮的易变性和多元化,深度报道到底该怎么搞,难以总结,难成定论。

  作为姊妹篇,张志安博士的新著《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远远地超越了《报道如何深入》,并部分解决了《报道如何深入》留下的很多悬而未决的议题,对于深度报道规律的把握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首先是严谨性、系统性大大加强。从严谨性来讲,对于深度报道,正如新闻的定义一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张志安博士提其要者,简洁表述。他说深度报道 “指向事实与事实的逻辑关联、寻求意义把握与真相揭示的价值诉求”。我以为,说到了核心。这个描述,摒弃了关于深度报道的种种浮泛的或者边缘的或者某一角度的说法,高度概括了深度报道的特质。就系统性而言,《记者如何专业》分为六大部分。“启蒙的回响”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化在媒体的最突出的体现,解决思想僵化、表达简单的问题,影响延续至今;“监督的困惑”表达了传媒精英们职业操守和新闻规制之间撕扯的心灵挣扎;“调查的逻辑”是记者心智、情感、新闻理念、职业精神的平衡演进;“记录的策略”揭示了历史观、人性化与理想主义斗争的结果;“职业的追问”是从业者“仰首问天天无语”式的无休止的职业拷问;“支援的力量”是学界和社会对深度报道的希冀和对其生存环境的理性呼吁……

  第三是理性精神下强烈的情感指归。尽管是一本写深度报道的书,最需要理性、客观、零度情感……诸如此类的写作态度,但通观全书,因为对事业的热爱,因为对深度报道精英们的崇敬,因为和被访对象一起沉浸在喜怒哀乐的历史情境回顾,因为对于深度报道规律日益明朗化的喜悦,因为思想火花撞击迸发的欣然,因为一个对传媒界成果即将诞生的释然,等等等等,张志安博士本人的性情亦在理性精神的导引下,跃然纸上,盎然成趣,他的心路历程、他的起伏跌宕构成了全书的另一个亮点——深度访谈的苦辣酸甜,盖莫如此。

  最后是科学的开放性。特别值得指出,该书最高超的一个贡献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想框架。当张志安博士一次次地浮沉徜徉在深度报道思想和智慧、方法和策略的海洋中的时候,随着亮点的频闪、脉络的清晰、规律的发现,张志安博士反而更加清醒和理性。他在前言中有一段精彩至极的话:“总体上,这是一个缺乏专业共识的职业圈,也是一个缺乏监管的新闻界。即便如此,这些深度报道从业者比普通新闻记者拥有更崇高的职业追求、更强烈的专业意识,高度认同政治民主、市场自由、多元文化等现代社会的价值指标,认真恪守真实、全面、中立的客观报道规范和专业主义原则,能够在各种社会控制因素下实现心灵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动态平衡。”

  这么大段引用作者的话,本是我最为鄙视的书评方式,然而,当你面对这么准确、生动、理性、到位的描述和判断时,难道你能无动于衷,非要自作多情、画蛇添足地解读一番吗?心潮难平,心绪难平,然而就此打住,不再赘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