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花·尘烟的读后感大全
《字花·尘烟》是一本由张锐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字花·尘烟》精选点评:
●张锐先生的《字花·尘烟》出版了,替他欢喜。他说等我暑假回去送我一本。 书我虽还没有拿到手,但里面的文章多半先已陆续读过。所以,想必评论几句也不算过于唐突吧。 诚如书名,张锐的文字之中既有花香味也有烟火气。花香固然怡人,我却更喜欢其中的烟火气。我久离故乡,而故乡也早已非复旧时模样。张锐的文字能描摹故乡风土人物一如旧时风貌,让人心生微甜而微苦的乡愁。新时代与新城市,在张锐的笔下依然有着旧时光与旧市井的样子,这当然是一种文字的美化。然而,这种文字的修饰与美化,并非“美颜”相机般将阔面方颌修成隆准锐腮。而是一场纷扬飘散不期而至的雪,让城市的线条柔和而清晰起来,原本的腌臜苟且与俗不可耐,突然间有了一种“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的意味。 或许正是许多像张锐这样的文字写影,为我们的城市留下了一种
●让程序员有兴趣并花时间阅读的好书
●很喜欢张锐老师的文笔。“写作是门手艺,语文老师不敢荒废”这句话放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下,真诚也不失谦逊。
●对文章有期待
●字如花,尘烟美。有调侃,有自嘲,地方的风土气息折射时代的发展,流露出美好逝去的无奈。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谢谢作者的精致点心,值得一读!
●作者本人好有魅力
●斑斓光采好文字,人情世俗新写真。
●书的后半部终入佳境,三言两语,千八百字,一个人活了,一个时代被拉近至眼前。
●一部值得期待的著作。
●这样纷乱的人世,有一个爱读书愿陷入文字浓华艳意的人,该多么珍贵!有人形容张锐是盐城最后一个遗老,而我愿意形容他是我身边最后一个愿意陷入文字温柔乡不愿醒来的人。世事纷繁,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不多、能读纯文学纯无用文字的人更不多、能用文字捆绑自己献自己所有光阴的几无!而张锐愿意把自己陷在文字牢笼里,精雕细琢,带着民国知堂特有的苦嘎嘎的味道,时而登入高堂、时而陷入市井。矛盾中纠结,将自己的思想之光旋成烟火般的绚烂。 带着文人特有的坚持,终于结集成书,他的思想装帧成一册,捧在手心,颇觉份量。 我一直喜欢他的文字,“繁星如沸”这样的字眼时常能拨动心弦,而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别见洞天,但我愿意他的格调再高一点,市井写起来好看,但如果心胸再开阔一些再释然一点会更从容。
《字花·尘烟》读后感(一):语文老师的一点梦想
高中语文老师想守住自己的文学梦,反而是最不容易的。
当汉字之美在切割分解中消弭殆尽时,最爱文字的语文老师是最心痛的。然而最痛苦的是,有时不得已会成为切割文字的帮凶,遂至冷漠麻木,忘却美为何物。
幸而有一些人,可以在这种冷冰冰的应试切割文字大潮中,用自己的一支笔,使文字生出花来,守住那一点纯粹的梦想。比如张锐老师。他的笔下,无论是追想先贤,还是描摹市井,都有一种与方方正正的规矩对抗的酣畅淋漓,时而气定神闲,时而戏谑怒骂,时而悲愤惆怅,他不断在写,几近成了木心所言那个“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战士。这是张锐老师最让我钦佩感动的地方。
很幸运,当我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几近忘记我的梦想时,能读到张锐老师的文字。让我相信,文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救赎;让我相信,只要我仍然坚守对文字的热爱与信仰,就不能说毫无意义。
《字花·尘烟》读后感(二):思想之花
这样纷乱的人世,有一个爱读书愿陷入文字浓华艳意的人,该多么珍贵!有人形容张锐是盐城最后一个遗老,而我愿意形容他是我身边最后一个愿意陷入文字温柔乡不愿醒来的人。世事纷繁,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不多、能读纯文学纯无用文字的人更不多、能用文字捆绑自己献自己所有光阴的几无!而张锐愿意把自己陷在文字牢笼里,精雕细琢,带着民国知堂特有的苦嘎嘎的味道,时而登入高堂、时而陷入市井。矛盾中纠结,将自己的思想之光旋成烟火般的绚烂。
带着文人特有的坚持,终于结集成书,他的思想装帧成一册,捧在手心,颇觉份量。 我一直喜欢他的文字,“繁星如沸”这样的字眼时常能拨动心弦,而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别见洞天,但我愿意他的格调再高一点,市井写起来好看,但如果心胸再开阔一些再释然一点会更从容。在他,这本书甚至都不算是坚持的结果,因为热爱啊,我相信文字必然伴其一生,愿他结出更多的果!
《字花·尘烟》读后感(三):《字花·尘烟》
张锐先生的《字花·尘烟》出版了,替他欢喜。他说等我暑假回去送我一本。
书我虽还没有拿到手,但里面的文章多半先已陆续读过。所以,想必评论几句也不算过于唐突吧。
诚如书名,张锐的文字之中既有花香味也有烟火气。花香固然怡人,我却更喜欢其中的烟火气。我久离故乡,而故乡也早已非复旧时模样。张锐的文字能描摹故乡风土人物一如旧时风貌,让人心生微甜而微苦的乡愁。新时代与新城市,在张锐的笔下依然有着旧时光与旧市井的样子,这当然是一种文字的美化。然而,这种文字的修饰与美化,并非“美颜”相机般将阔面方颌修成隆准锐腮。而是一场纷扬飘散不期而至的雪,让城市的线条柔和而清晰起来,原本的腌臜苟且与俗不可耐,突然间有了一种“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的意味。
或许正是许多像张锐这样的文字写影,为我们的城市留下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摩登化都市之中,保留甚至是再造一个传统的旧市井。因为城市属于生存,而市井属于生活。
这样的写作与这样的生活,也更像是在市廛中修行,庄子所谓的与世偕行而不替。
《字花·尘烟》读后感(四):张郎和他的《字花·尘烟》
评论家孙曙说,张郎是盐城最后的遗老。我相信,张郎的雕刻刀,会雕刻出属于他自己的新。这也是对朋友的一种祝愿!以是为记,是为祝福,也是祝愿!
以是为记,是为祝福,也是祝愿!
文/河海洋
我的脑海中,一直是一片红色,很正很热烈的红。这是张郎的《字花·尘烟》红,在寒冷的冬天,很配。暖意顿生。
在席殊二楼,大家围坐,而那个火炉不是别的,就是他的新书。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场文字集结号。对于张郎来说,这是他的灵魂独舞,十多年的排练,此刻正式公演。我是较早到场的一个,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和他不多的几次交往。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帮席殊的读者,相聚在解放南路的托馥咖啡馆。一桌子人,还有小孩,我和张郎邻座,他在我的左手边,有点像坐在教室里的同桌。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而张郎是个活跃的家伙。他喝酒,声音响亮,待人热情,一口一个何兄。说实在的,我真没记住我的右手边坐着的是谁。那次晚宴后,我们有个一个共同的身份——席殊书友。
他的微信名原本叫张郎秀才伴,我一看挺作的,后来他改成张郎,不啰嗦。中国人的名字讲究点来头,尤其是读书人。或许,他这名出自那本明朝的折子戏吧?我想冥冥之中,有种东西属于你的人生,你是无法回避的,如同血液里流淌着的,你去不掉,甚至连你自己也无法洞悉。张郎,恐怕属于这种。
不多的交往,不等于不交往。写字的人,对字是敏感的。张郎的字,短悍,像是冬天的风,如一把刀。小李飞刀吧。几笔之下,必见高致。卖熏烧肉的荣哥老婆,推拿师父阿福,传达室的老头等等,像是在细数《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他的文白杂糅,小说家陶林说是杂交。这种文笔,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他说,宁愿走那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宿命。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属于他自己。他对这些人物,怀有一种慈悲之心,有一种深刻的同情。正是这种深刻,让他的笔如刀一样,正如他自己所言,写作是门手艺,他用的是雕工。我想象中,他像一个行走市井的雕刻艺人,旁若无人地雕刻着他眼中的那些人物。多一刀,少一刀,对于他来说,都不被允许,他是个苛刻的人。
解放北路及其周边的巷道,我也是走过不知多少回,那些斑驳的青砖老墙,那些奇形怪状的法桐树,那些蛋饼摊、排挡、烧烤摊、修鞋摊、修车摊等等,真的是很好玩,当你驻足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生活得很真实。这是一条有味道的路,也是有情怀的路。老浴室,就是这条路上,没落的贵族。张郎把自己放进去,泡在水里,也泡在市井里,他写的进修学校浴室,瀛泉浴室等,很有现场感,我也去过,读字恍如再去。但我也是个不被欢迎的人,一是我不喜欢擦背修脚,二是我喝不惯泡汤提供的茶,三是我不抽烟,自然也就不散烟。综上所述,混不下去也是有道理的。在市井里混,没有点癖性,没有点坏,是混不下去的。进修学校的浴室,水是够烫的,寒身子进去,绝对是暖身子出来,骨头里都热乎乎的。但解放北路是值得回忆的,正如他在《瓢城澡堂文化》《凡尘澡堂,出尘尼姑庵》《澡堂里的老同事》《澡堂浮世绘》等文中所记,如果要我推荐,这个“澡堂系列”是首选。或许,多年以后,我们只能在文字里“出入澡堂”啦!
和他的第二次交往,是一次逛旧摊,坐标是陆公祠。缘于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次在水街逛旧书摊,我以为旧书摊已经消逝了的。于是,主动问他诸如旧书摊的时间,有无好书等,他很热情,竹筒倒豆子似的,我是打包接受。后来,约了去陆公祠,逛古玩。他是行家,还约了宁静致远。一大早,我们就去了,不过大夏天的,还真是热,人是挺多的,但他说好东西不多,我们在陆公祠兜兜转转,我像是看西洋镜似的,他偶尔停下来,悄声说谁是托,谁是老客,谁怎么的。听他说掌故,如听说书,也蛮有趣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我很想在仁里巷再翻翻书,我也很想再吃一碗书摊旁的阳春面”,的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悲。落幕,犹如生死,都是一种宿命。
或许是出于和他同样的职业,在这本书里,如果说尘烟是他的灵魂独舞,那么字花则是他和他的学生的群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是令人敬佩的,不唯分数。敬畏语文!有一种说法,一个语文老师,就是最好的语文;一个语文老师,就是学生的语文课本。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温度的人,而不是题海的造浪者,那是哪吒枪下的三太子干的事。他说,课本的留白是另一间教室。他领着学生读《尤利西斯》《红楼梦》《西游记》《活着》等,他并不孤独,他和他的学生在一个高尚的教室,那里属于灵魂,也塑造灵魂。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为语文老师的张郎,是一个灵魂使者,的确也是走在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上。
评论家孙曙说,张郎是盐城最后的遗老。我相信,张郎的雕刻刀,会雕刻出属于他自己的新。这也是对朋友的一种祝愿!以是为记,是为祝福,也是祝愿!
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酝酿于K77751号车厢17座,写于中午